關于古詩作文匯編七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作文 篇1
今天是農歷正月初一,老百姓們迎來了一個歡樂的好日子一一春節。瞧,大街小巷人如潮:有的在放鞭炮,噼里啪啦震天響;有的在喝屠蘇酒,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有的在貼“福”字,希望全家人幸福快樂……這可真是熱鬧非凡啊!
我叫王安石,是當朝宰相,還是一名詩人。今年春節,我回家探望親人。剛下馬車,鄉親們就圍了過來。我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母親,趕緊跑向她,雙膝跪下。母親見了,十分欣慰,激動得淚流滿面。今天,全體村民歡聚一堂,談笑風生,吃團圓飯,舞獅舞龍,好不快活!
傍晚時分,我回想起白天發生的一幅幅溫馨的畫面,突然詩興大發,迅速拿出紙筆,龍飛鳳舞,一首《元日》問世了。如今,正值我主持變法之時,我相信在這新的一年里,人們一定會過上幸福美滿、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古詩作文 篇2
北宋年間,在江南游玩的楊萬里來到了安仁縣,看到一個大湖,湖水綠得靜;綠得幽;綠得無暇。
這天天空無雨,但太陽也不知道到哪兒去玩了,只留下幾朵白云,加上陣陣微風。
他來到了一座橋上,欣賞安仁縣的美麗風光。忽然聽到橋下有倆小童的嬉逗聲,便注視著他倆。只見身穿白大褂的孩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又見穿棕色袍子的孩童撐起一把傘,兩人坐在傘下。悠哉!
這楊萬里就奇了怪:天空一絲雨也沒落,他們怎么把傘打開了?他在橋上對這一問題起了興,本想問小童,可離船太遠,就是大聲問小童也聽不見。于是冥思苦想,觀察著小童的一舉一動……猛然間——他明白了。
原來是讓傘當帆,利用微風,讓船慢慢“飄”走。
楊萬里看著這兩個頑皮的小童,心里暗自佩服他倆的機靈。雖然速度上慢了點,但這也頗有意義。
楊萬里詩意興起,作了一首《州過安仁》,讓世人記住了這兩個可愛頑皮的孩子。
古詩作文 篇3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大觀也,在詩歌中享受著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觀賞詩中的奇山異水和美好江山,等等。
陶淵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飲酒》對田園生活自然景色的悠閑欣賞,像一杯飄著淡淡香氣的茉莉花茶,襯飲苦澀,細細品嘗,卻發現清涼中帶著清香,全是語言清淡,不加雕飾,華美辭藻卻流露出了厭倦官場腐敗,決心飲世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人生追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沉靜在一位清高隱士形象中享受著他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真摯情感之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多么堅定的信念,多么激蕩的呼號,李白,一位在自己生活都難以保障的情感下,還沒身處地底為他人著想的浪漫主義詩人。一位堅強,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還是堅強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報復的智者,我們應堅信,樹立理想,“直掛云帆濟滄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望,不禁豪情滿懷,壯志凌云,似覺天下萬物都盡收眼底,“我”不拍浮云遮望眼,只因“我”在最高層上面,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抱和對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的.最高境界。
《水調歌頭》通過寫作者因為政處境界的心意以及和其蘇徹的離別,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時達的情懷,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是,人生并非沒有感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
清水照應著霞光,獨自坐在岸邊,慢慢領悟,飄飄融化詩意之中。
古詩作文 篇4
翻開一本古樸馨香的歷史書冊,呈現在眼前的是每一位歷史名人的風采;這些都會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充實,因為他們有著無限的魅力,讓我們如癡如醉。
有愛月如癡、嗜酒如命的李白——
《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銷萬古愁”,《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客中行》“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無不體現出了”詩仙“李白的豪放自然,瀟灑飄逸,頗有俠客風范,讀他的詩,仿佛置身于群山之巔,置酒一壺,靜賞明月!
有憂國憂民的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然而他的詩中也不失懶散的田園風光:《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的詩與他的人生一樣,樸實無華卻名滿天下,不得不令我們尊敬這“詩圣”杜甫!
有宋朝的大才子蘇軾——
《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盡管蘇軾的仕途并不順利,他的詩卻無處不煥發出對生活、生命的熱愛,并借著古代的許多例子,想讓身邊的人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有憂傷凄美的詞人李清照——
《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蹴罷秋千》“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暖雨晴風初破凍》“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她的詞溫柔細膩,雖與其他豪放的詩風格不同,卻也深受我的喜愛,在月下人靜時讀上一讀。
水何澹澹,綠水迢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學的門口,我已聞到墨綠的清香,牧笛的優雅。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與大地,陽光,風,雨,肩并肩的舞動我身邊熱情,燃燒我心中的激情。
古詩作文 篇5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采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被酒莫驚春睡重,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襲長袍,一樹蕭秋,殘陽余暉,孑然一人!
猶記得晦澀難懂的《詩經》,在臂彎里淺唱低吟;猶記得翔實的《史記》,千百年獨成一家之言;猶記得浪漫抒情的《離騷》,在氤氳書香中,傳唱千年!
讀書當如此,在深閱讀中,永遠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遠忘不了古人隔著千年時空,傳來的陣陣書香。惟有深閱讀,才能帶來心靈的滌蕩。
總能看到江畔那個人: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披發行吟,時而悲嘆,時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發出點點馨香,遍染層林。他是感時傷懷,他亦憂國憂民,司馬遷稱贊他:“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他就這樣徜徉于汨羅江,國家的滅亡,百姓的哭聲,都化作他眼角的淚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傳唱的歌者,留給后世一片震驚。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誰又能知道他的內心,誰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誰又能去學習他的節操?
捧讀《紅樓夢》,“新仇舊恨知多少”,想起大觀園,就會想起她的淚!她自命清高,其實是因為孤苦無依,將自己緊緊地掩起。“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或許她悲,或許她倔,只肯環著一池靈動的池水,幽然飄落。她也愛,愛那粉飾的百花洲;她也傷,傷那香殘的燕子樓;她也恨,恨那有時似傻如狂的賈寶玉。她沒有“好風憑借力”的氣魄,有的只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輕柔!她悲嘆落莫,啼灑血痕,她只道她的命運也如落花,錯過了花期。她會詠嘆,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癡;待到他年,又會有誰將己輕葬?沁芳閘的水,總是在流,那樣柔緩,那樣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還淚,卻經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給大觀園一個故事,留給寶玉一段傷悲,留給才子一聲驚嘆!
總喜歡想像“莫道故園春色好,疆場碧血艷如花”,或許傷感的背后,還有戰士模糊的淚眼。
因為文化的深度,不會選擇所謂的時髦;因為陣陣書香,才會選擇細細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澀,回味卻甘甜,因為那是跨越了時空留下的記憶。
捧著書香,看著窗外嫩綠的枝葉,在書海中,漸行漸遠!
古詩作文 篇6
我喜歡上古詩詞,緣于去年暑假——“丁零零——”上課鈴聲響了,我走進培訓中心的教室,看到一個高個子老師在向我們招手。咦?是位新老師!
進了教室,桌上已經堆滿了資料。我定睛一看,嚇了一跳!上面居然是一首首很長的古詩詞,頓時,我對這個戴黑框眼鏡、穿著運動服,看上去十分陽光的陌生老師有點反感。
“這未免太可怕了吧,我從沒背過這么長的古詩詞,這可咋辦呢!”同學們此時也議論紛紛:“啊!這么長!生詞這么多!”“讓人還活不活了!”“唉!”教室里亂得像一鍋粥。
“安靜!安靜!”高個子老師一邊維護著紀律,一邊向我們介紹自己。當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者辛棄疾(南宋)”時,我們還在交頭接耳。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老師開始朗誦。渾厚的男中音,抑揚頓挫,聲音還蠻好聽!老師一邊朗誦,一邊假裝呼喚馬兒,然后向前大跨幾步,騎上馬兒,拉開弓箭,飛奔起來。
此時,我們安靜下來。恍惚間,我們好像看到了古戰場上塵土飛揚,戰馬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看著老師形象逼真的表演,我們對這首詞漸漸地熟悉起來。
回到家后,我開始背誦這首詞。咦?背誦起來怎么不像以往那么難了!我好像殺敵在戰場,飛跑的的盧馬,離弦的弓箭……一幅幅畫面閃現,我越背越流暢。接下來的幾次古詩詞課,我都能出色地完成背誦作業,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我忍不住對這個高個子老師好奇起來,于是向媽媽打聽。媽媽告訴我:高個子老師是暑假來培訓機構實習的,他在美國留學,成績優秀,每學期每科考試基本都是A。他在出國前別說一般的古詩詞了,連《論語》都能倒背如流,他還經常給美國的同學用英語講解中國的古詩詞呢!
從此,我越來越喜歡高個子老師給我們上古詩詞課,漸漸地也喜歡上了古詩詞。
我喜歡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的放蕩;也喜歡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懷古幽思;更喜歡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曠達情懷。
我喜歡《蜀道難》中“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高峻險要;也喜歡《憶江南》中“日出江南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山川如畫;更喜歡《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闊。
我喜歡《琵琶行》中的高妙琴藝,喜歡《綠腰》中的曼妙舞姿,喜歡《陋室銘》中的精神書屋……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滿江紅》,讓我讀懂了他的一片忠誠。面對酷刑,岳飛袒出后背,只見四個大字:“精忠報國”。面對逼供,岳飛大筆一揮,又只四個字:“天日昭昭”。最后,岳飛殞命風波亭,卻死而無憾。
因為喜歡,我讀懂了許多歷史人物,因為喜歡,我讀懂了古詩詞蘊含的文化。古詩詞是我們祖先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在古詩詞的清香里,我枕香而臥……
古詩作文 篇7
說到詩,與我而言,有喜歡的,也有無感的。我認為詩和人之間,是有共鳴一說的,愛詩的人,必定是與某個詩人,或者某個派別的詩有共鳴的。而我,在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后,深陷其中。
這句詩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春秋時孔子偕徒外游,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游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
父母的養育之恩已經不必再說,但是,作為父母,言傳身教把孩子帶大,除了養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一個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不是應該感謝自己的父母嗎?等意識到要供養父母時,雙親都不在人世,這是多大的悲哀?
都說人不能忘本,這個本不在于別的,而在于自己的父母,我已經無法數清我的父母在我十幾年的歲月中為我做過多少事情了,那那些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呢,就算孩子再大,依舊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依舊會愛著他們,依舊會做什么事情都為孩子著想,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存在嗎?
而作為孩子的人呢?為什么要等到“親不待”了才“子欲養”呢?這句詩承載了多少孩子的后悔,更可怕的是這份后悔后面,父母的心酸和無奈。中國有一句諺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雖然在以前,是因為那時候的習俗,但是現在呢?不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嗎?當我們在指責那些打掉女兒的父母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作為父母,是多怕自己養大的“甜白菜”被“豬拱了”啊。
其實,作為孩子,作為一個人,父母和孩子,莫過于最重要的存在,我們總不能等父母不在了才開始后悔吧?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而父母的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了,他們把情感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們應該給他們回應。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要贍養父母了,可是父母已經不能等待了,無盡的悲哀。
想那孔子遇見的哭者,他心底的自責和后悔一定似翻江倒海一般席卷,毫無退路。雖然父母希望孩子有前途,但是在有前途的路上,我們可不可以,把父母一起帶上?像父母對小時候的你一樣對待他們?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他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在他們身邊,那是精神上的“養”。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
比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待世之為實。
【關于古詩作文匯編七篇】相關文章:
關于古詩詞的作文匯編七篇11-02
關于描寫古詩的作文七篇04-21
描寫古詩的作文匯編七篇04-08
古詩詞的作文匯編七篇10-14
關于古詩詞的作文合集七篇11-15
有關古詩詞的作文匯編七篇01-16
【精華】古詩詞的作文匯編七篇01-10
精選古詩詞的作文匯編七篇12-22
關于立春的古詩(匯編5篇)02-09
關于立春的古詩匯編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