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
導語:意境是我國古典詩歌美學所獨創的概念,它集詩歌創作者的理想、情趣、審美經驗于一體,通過詞句的提煉將其生活形象實體與創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
一、懷古詩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史懷古詩的鑒賞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名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名后加“懷古”
“詠懷”等。
2.內容特點
(1)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的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2)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3)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4)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二、詠物詩
1.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1)以物象為題。
(2)詠(題、贈、贊)+物象。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3.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1)寫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2)寄托什么志。
三、寫量詩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這類詩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寫法上常常是白描、襯托。
1.內容范圍:寫景詩和山水田園詩。
2.寫法特點: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點:景物特征。
4.山水田園詩的主題。
(1)歸隱田園,鐘情山水;(2)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3)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四、戰爭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繁,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1.形式標志:題目中多出現“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2.基本主題:建立功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
3.分析重點: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么,抒發的是哪一類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別詩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例1】閱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回答問題。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細觀察上面這幅圖,圖中所展示的畫面是詞中的哪一句?
(2)詞中的“傾城”的意思是____,“為報傾城”體現了當地百姓對蘇軾態度是__
(3)從選文中加線的“狂、卷、挽”中任選一個,說說這個詞是怎樣體現豪放的?
【答案】
(1)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或“千騎卷平崗”);
(2)全城的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體現的態度:表面是跟隨太守,實質是對蘇軾的擁戴、贊揚、敬佩(或:對蘇軾政績的肯定)(能從“實質”上說對,即可給滿分);
(3)示例:“狂”,激情奔放,統領全詞,無不展現粗獷豪邁的風格;“卷”,體現打獵場景宏大,人員眾多,氣勢壯闊,突現陽剛之美;“挽”,拉滿弓的姿態強勁,信心百倍,激情無比(三個詞語均體現豪放之氣勢)。
【方法總結】答題的一般步驟是:(1)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2)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2】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湖上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蕭鼓幾船歸。
(1)全詩寫出游人怎樣的心情?詩中的哪個詞語印證了你的判斷?
(2)第一句詩中哪個字用得最妙?找出來并簡析。
【答案】(1)示例:愉快(高興、愉悅等)。“人意好”(“好“意好”);(2)示例:“亂”。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繁花密林中傳出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林間枝頭的動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點即可)【方法總結】品味煉字題型,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須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及表現手法等來分析。
【例3】品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按要求回答問題。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塵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賞析畫線的兩句詩。
【答案】
畫線的兩句詩用形象的比喻來描寫國家和個人命運。用“風飄絮”來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無可挽回的敗局),用“雨打萍”來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達了對國勢危亡的擔憂,對自己坎坷命運的悲嘆。(意近即可)
【方法總結】技巧分析題型,答題的一般步驟為: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用了這種手法;
(3)分析該手法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
大凡事物的發展,總是從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地循序漸進的,我國古典詩歌形式的確也經歷了由四言詩到五言詩,再到七言詩的歷程。
可是,其間卻有一些頗可怪且有趣的現象
其一,據王力先生考證:“七言詩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詩同時,這是頗可怪的事。”①
其二,在詩經四言詩與漢代五言詩之間有以雜言為主的離騷體崛起,屈原的《離騷》和《詩經》成為了古代詩歌兩大頂峰;然而這樣富于表現力的雜言離騷詩體卻很快堙沒了,很少看到它的余波,這也是頗可怪的事之二;
其三,五言詩與七言詩之間的六言詩始終不成氣候,遠遠不能與五言詩和七言詩匹敵,這是頗可怪之事之三;
其四,七言詩以后再沒有發展成為八言以上的詩體了,而是長短句的雜言詩體——宋詞體和元曲體成為了新鮮的詩體了,這是頗可怪的事之四;
其五,雜言詩在詩經時代已經出現,直至宋詞體成熟之前一直沒有斷綴過——雜言詩經、雜言離騷、雜言古風,可為什么一定要到七言詩再不能向更長的句式發展之時,雜言宋詞體這才成為詩壇中的主流形式之一呢?這是頗可怪的事之五。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形式的發展必定會受兩種因素的制約,一是受語言發展規律的制約,這是外部因素;一是詩歌本身形式發展的制約,這是內部因素。
【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相關文章:
古典詩歌的分類04-12
關于古典詩歌分類介紹12-02
初中古典詩歌分類11-19
中國的古典詩歌大全12-20
中國古典詩歌01-08
中國詩歌古典名句精選06-18
中國詩歌古典名句06-19
中國詩歌的分類04-12
中國詩歌古典名句摘錄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