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地理知識總結及試題精選
【—世界之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
2.根據圖中有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 .圖中A表示的地形是 , B點的海拔高度為 米。在分層設色地形 圖上,乙地一般為 (綠、藍)色。
(2)..圖中河流方向大致是 ,說明河流經過的地方地勢 高 低。
(3)..如果①②兩條虛線其中有一條表示有小河流過,則小河有可能位于 (①、②)處,請說說你的判斷理由
總結: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于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初一地理陸地和海洋知識點大全
【—初一地理陸地和海洋總結】接下來為大家整合的內容就是全部的陸地和海洋知識,希望對大家的期末考試有所幫助。
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其事地理的考試很簡單,只要大家認真就可以輕松解題了。
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亞洲居民
【—初一地理總結之亞洲居民】,亞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同時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于世界第三,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余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占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總結: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其絕大部分土地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初中地理試題之我國季風
【初—試題之我國季風】,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
1.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 位于東半球,亞洲東部,東臨大西洋 B.領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我國領土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 D.我國南部有北回歸線穿過
2.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是:
A.蒙古 B.朝鮮 C.越南 D.日本
3.下列省份與濱臨的海的連線,正確的是
A.遼寧、河北——渤海 B.遼寧、山東——東海
C.江蘇、安徽——黃海 D.浙江、廣東——南海
4.下列省(區)與簡稱、人民政府駐地的連線,正確的是
A.廣西 ——桂林 B.福建 ——廈門
C.青海 ——蘭州 D.貴州 ——貴陽
5.下列各組國家中,與我國云南省相鄰的一組是:
A.蒙古、俄羅斯 B.越南、老撾
C.尼泊爾、錫金 D.阿富汗、巴基斯坦
6.我國下列省級行政區中,有兩個簡稱的是:
A.湖北、湖南 B.西藏、臺灣
C.山西、吉林 D.四川、云南
7.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
A.20海里 B.120海里 C.12海里 D.200海里
8.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下列中的:
A.維吾爾族 B.壯族 C.蒙古族 D.藏族
9.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地理界線是下列中的:
A.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C.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D.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秦嶺——淮河
10.我國最主要的降水類型是:
A.鋒面雨 B.地形雨 C.臺風雨 D.對流雨
總結: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有所差異引起的
世界地理試題之七月平均氣溫
【—世界之七月平均氣溫】,等溫線圖上溫度值相同各點的連線稱為等溫線。揭示了自然界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提出借助氣象要素平均值可闡明氣候規律性,創造了用等溫線表示平均氣溫的制圖方法。
讀我國部分省區七月平均氣溫等溫線分布圖,回答8~9題。
8.影響圖中28℃等溫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陽輻射 ②海陸分布
③地形因素 ④副熱帶高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此時沿圖中海岸線分布的28℃等溫線自南向北觀察到的現象,最可信的是( )
A.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 B.河流汛期逐漸變長
C.降水量越來越大 D.白晝時間越來越長
總結:在等溫線分布圖上任意畫一條直線(代表一條緯線),與其中任何一條等溫線相交,滿足“在同一緯度上”這一條件。然后,在緯線上任取兩點,比較出這兩點的溫度高低,再結合題干條件,推出問題的結論。
初一地理知識點之蘇伊士運河建造代價
【—初一地理之蘇伊士運河建造代價】, 據說蘇伊士運河建造代價是驚人的,那么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建造的。
建造代價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雇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饑,多數民工經常處于半饑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傷寒席卷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 初中歷史,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總結:綜上所述,蘇伊士運河是勞民傷財。使用無數勞動人民的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它。
如何認知地理和學習方法
認知地理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一)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它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是由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過程。
1.感性知識
地理學科的感性知識是指大量的事實材料。因此,又可簡稱為地理事實。這部分知識需要同學們記住,因為它是今后學習的基礎,是運用地理語言,解決地理問題、提高地理技能的關鍵。
(1)地理名稱
地理名稱即地名,具有空間性、量大等特點,記憶時應與地圖緊密結合,與其它地理事象及語意、語源聯系起來。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它分為數理分布,包括經緯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對分布,包括海陸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間的相對位置等。地理分布知識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對認識產生地域差異的原因有重要作用。與地圖緊密結合,探求分布規律及其成因,是掌握這部分知識的有效途徑。
(3)地理景觀
地理景觀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識。分為自然景觀,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熱帶草原景觀等 初中生物;文化景觀,包括工業區、農日、城市、交通運輸景觀等。學習掌握這部分知識,可對周圍地理事物進行觀察,也可通過看影視、錄像、幻燈來學習。
(4)地理演變
地理演變指地理事務的發展變化過程。分為自然地理演變,如晝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環等:人文地理演變,如人口、民族的演變、農業演變、工業演變等。學習這部分知識要和地理景觀結合起來,按照時空發展順序,分階段、分過程地掌握,不能只抓頭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數據
鐵路長度、地區面積、江河流量、南北溫差等定量數字和比率數字稱為地理數據。這些抽象的數字反映著具體的地理事物。學習地理數據知識,必須充分利用圖表,把數字具體化、形象化、規律化。如在學習經濟地理時,要注意運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數據,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區的生產規模、速度、差異及其規律。
地理學習法——串珠成線法
串珠成線法
【釋義】在一定范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系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系的方法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系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示例】弄清楚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之間的關系:
大氣
又如,有關氣候若干概念之間的關系:
形成氣候的因素
地理學習法——比較法
比較法
【釋義】它用于對同類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點的地理事物問,進行異同比較。比較總是根據一定目的,按確定標準作比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較法對理清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學了七大洲的地形特點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種類和分布立項作比較。
比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結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規律和聯系。例如要認識我國東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變化規律,用比較法易理解。
【初一地理知識總結及試題】相關文章:
地理知識點總結11-06
地理知識點總結03-23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1-16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02-06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2-22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2-03
初一歷史考試試題06-14
初一語文的試題及答案08-21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04-24
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