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題
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
1.學習歷史要注意對歷史史實表述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下列關于元謀人的表述正確的是
A.現在一致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B.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的最早的人類
C.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D.現在一般認為元謀人是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小明假日隨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處遠古人類遺址看到了一個遠古人的頭部復原像(如右圖),頭像還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請你幫助他判斷這個頭部復原像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據考古發(fā)現,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的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下列屬于這一“選賢與能”的制度是
A.世襲制B.任命制C.禪讓制D.選拔制
5.歌曲《龍的傳人》有一句歌詞“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有著共同的人文始祖是①黃帝②蚩尤③炎帝④盤古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嫦娥奔月的故事大約發(fā)生于夏朝。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是
A.公元前21世紀前期B.公元前21世紀后期
C.公元21世紀前期D.公元21世紀后期
7.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的是
A.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B.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C.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夏朝
D.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8.看到媽媽頸上的玉墜和爸爸杯中的酒,小亮便想起了商朝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右圖為“司母辛方鼎”,它反映了商朝發(fā)達的
A.冶鐵業(yè)B.竹木業(yè)C.制瓷業(yè)D.青銅業(yè)
9.“退避三舍”、“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均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間發(fā)生的著名戰(zhàn)役。“諸侯國”最早產生于
A.西周時期B.戰(zhàn)國時期C.秦朝時期D.西漢時期
10.“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點燃報警的烽火臺,諸侯帶領兵馬聞警而至,諸侯這樣做是在履行哪項制度給他們規(guī)定的義務
A.世襲制B.奴隸制C.禪讓制D.分封制
11.“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了哪個時期的政治局面?
A.夏商B.西周C.春秋D.秦漢
12.說到“知心朋友”,“管鮑之交”堪稱歷史上的美談,正是由于鮑叔牙的竭力保舉和推薦,管仲才免于死罪和得以重用。春秋時期重用管仲為相的諸侯王是
A.齊桓公B.晉文公C.秦孝公D.楚莊王
13.歷史典故“臥薪嘗膽”曾被拍成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它反映的史實是
A.成湯滅夏B.武王伐紂C.諸侯爭霸D.商鞅變法
14.有一個國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又在春秋時期稱過霸,還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該國是
A.齊國B.秦國C.楚國D.晉國
15.“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反映的是誰的軍事指揮才能?
A.孫臏B.孫武C.白起D.項羽
16.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
A.禪讓制B.土地私有制C.王位世襲制D.郡縣制
17.據《史記》記載:商鞅在秦國輔助秦孝公十年間,貴族們都很怨恨他,最終導致商鞅被處于車裂之刑。這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
A.承認土地私有B.允許土地買賣
C.規(guī)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D.規(guī)定按軍功授爵
18.毛澤東有詩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百代猶行秦法政。”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包括
A.度量衡制度B.中央集權制度C.郡縣制度D.皇帝制度
19.在秦始皇采取的各項措施中,便于征收賦稅和貿易往來的是①郡縣制②統(tǒng)一文字③統(tǒng)一貨幣④統(tǒng)一度量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右圖的秦代磚文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無)饑人,踐此萬歲”。其中“海內皆臣”所反映的歷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遼闊,人口眾多B.國家一統(tǒng),中央集權
C.法律嚴苛,覆蓋全國D.交通發(fā)達,經貿昌盛
21.“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北二秦川終屬楚。”這副對聯反映的兩個歷史典故分別發(fā)生于
A.秦朝初期西漢末年 B.夏朝末年商代末期
C.春秋前期西漢初期 D.春秋末年秦朝末年
22.仔細觀察右圖,可以判斷圖中的兩個人物是
A.劉邦和項羽B(yǎng).陳勝和吳廣C.秦孝公和商鞅D.漢武帝和董仲舒
23.經典誦讀已成為當今中國人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經》中“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yè)建”。句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有
A.嬴政、陳勝、劉邦、項羽B(yǎng).嬴政、胡亥、劉邦、劉徹
C.嬴政、胡亥、項羽、劉邦D.嬴政、胡亥、劉邦、劉徹
24.右圖中是某歷史短劇的臺詞片段,從臺詞的對白中判斷出小華、小明他們正在排練
A.漢光武帝派使臣出使日本B.漢武帝北擊匈奴
C.甘英出使大秦D.張騫出使西域
25.古詩有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可是,西漢張騫不畏雄關險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正確路線是
A.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大秦
B.長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內→大秦
C.洛陽→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大秦
D.洛陽→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大秦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6題10分,27題14分,28題14分,29題l2分,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遺跡十分集中。灰燼堆積很厚,最厚處有6米。
材料二“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
請回答:
(1)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期?(2分)
(2)材料一證明了什么?它所證明的史實有什么意義?(4分)
(3)材料二反映了“上古之世”的人民生活發(fā)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從什么時代開始出現這種現象?(4分)
27.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來到了秦國,大改革家商鞅正在接受記者采訪……如果你現在就是商鞅,請你代為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14分)
(1)記者問:秦國要想富裕,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2分)
商鞅答:
(2)記者問:國家富了,那么怎樣才能提高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實現強兵呢?(2分)
商鞅答:
(3)記者問:你打算怎樣幫助秦孝公加強對地方的統(tǒng)治呢?(2分)
商鞅答:
(4)采訪完畢后,有些記者認為商鞅變法成功了,有些記者認為商鞅變法失敗了。你同意哪種觀點?請說出理由。(8分)
28.閱讀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左傳》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秦王掃六合(掃六合:指統(tǒng)一中國),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從材料一看,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什么人?(4分)
(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舉出受封者必須承擔的義務兩個。(4分)
(3)材料二中所說的“諸侯盡西來”發(fā)生在哪一年?秦朝統(tǒng)一全國后,對管理的地方不再推行西周的管理制度,而是實行什么制度?(4分)
(4)西周和秦朝在管理地方上所實行的制度雖然不同,但在當時都起到了鞏固統(tǒng)一的作用,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認識?(2分)
29.閱讀下列材料:(12分)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請回答:
(1)材料中的“孔子之術”是哪家學說?(2分)
(2)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采取的什么國策?這一國策的實行對于“孔子之術”造成什么影響?(4分)
(3)為了實現政治和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漢武帝還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經濟措施起到什么作用?(6分)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CBDCBABDADCAC
題號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AABDACBDBCD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26題10分,27題14分,28題14分,29題l2分,共50分。
26.(1)原始社會(或者舊石器時代)(2分)(2)北京人能夠使用火,懂得保存火種。(2分)用火可以燒烤食物,北京人吃到熟的食物可以增進體質發(fā)展。(2分,也可回答:照明、御寒和驅趕野獸,提高了人類的生存本領和戰(zhàn)勝自然的能力。)(3)從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2分)山頂洞人。(2分)
27.(1)重農抑商(2分,也可回答:凡是努力從事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為獎勵。)(2)獎勵軍功(2分,也可回答具體內容。)(3)推行縣制(2分)(4)商鞅變法成功了。(2分)理由:商鞅變法使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2分)農業(yè)生產提高了,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2分)軍隊戰(zhàn)斗力的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為秦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分)
28.(1)分封制。(2分)周天子的親屬、功臣。(2分)(2)目的是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qū),鞏固了西周的統(tǒng)治。(2分)義務:必須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見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zhàn)等,(任意2點即可,2分)(3)公元前221年。(2分)郡縣制。(2分)(4)國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據實際情況,要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本題為開放性題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9.(1)儒家(2分)(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確立了儒學在思想文化領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2分)(3)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2分)經濟上,漢武帝規(guī)定貨幣由國家統(tǒng)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2分)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2分)
【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題】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測試題02-27
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測試題05-02
歷史七年級上冊期中測試題09-09
七年級歷史期中檢測試題04-01
歷史上冊期中測試題07-06
關于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檢的測試題04-09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測試題及答案09-07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期中測試題帶答案09-07
初一歷史下冊期中檢測試題及答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