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的訓練題
心不厭細:《舌尖上的中國》為什么這樣紅
①一部紀錄片紅成這樣,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總導演陳曉卿,他反復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紀錄片而已,他不贊成關于該片的溢美之詞。這在當下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專注本職工作。依我看,這也是《舌尖》的內在風格實在。
②但今天來說《舌尖》為什么這樣紅,還是要從文化角度說。這又分虛實兩面。
③虛的一面從梁啟超說起。梁啟超曾總結有清一代的學術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證,曰總結。如果把今天放回歷史大坐標中觀察,無論是學術還是創作,都還在考證、總結這一脈絡的延續位置。我們這輩人的悲哀之一是創造力貧乏,也許只配來總個結、考個證。從這一點說,《舌尖》握住了時代命門,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總結和考證。又因它選取的角度既靈且巧,態度務實低調,就在隱秘的潛意識層面合上了時代節拍,擊中了每個觀眾。
④這是虛的層面。至于實的層面,要突出一個細字來講。這與前邊的虛談仍然一脈相承總結、考證,本來就是在細節上下功夫。
⑤來說細的。前兩日與友人聊天,感嘆近兩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錢又有閑之人,在各個領域內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養生,細到香、茶、木頭、瓷、陶,甚至鉤瓷鉤壺,都玩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也是時代特色之一。
⑥曾經的中國人太細了。最近讀過清代文震亨的《長物志》,看看目錄就知道那時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細的地步。單說文房用具,也就是書桌上擺的玩意兒,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糊斗、蠟斗、鎮紙、壓尺、裁刀還有很多;現代人呢?以我此刻書桌為例,電腦、圓珠筆、即時貼,沒了。
⑦《舌尖》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聲味觸,每一項往細處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樣廣闊的境界,心不厭細,只看你能走多遠。
⑧只求溫飽的吃,那叫囫圇呑咽,連咀嚼都顧不上,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只是吃的意義之一,遠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飲僅為解渴,如果是品茶,選水選茶、凝神溫杯這些都不說了,單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兩頰無窮細致的美妙等你體會。
⑨《舌尖》以其細,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飲的普通人。物質世界越渾濁不堪,人就對心靈世界的清凈越渴盼,而吃之一項,由最物質出發,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探掘,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滿足陳曉卿反對的那種大而無當的民族驕傲心理的同時,又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紅說不過去。
⑩返回來再啰嗦幾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層面求細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就是無謂之細。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個起點,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連美食的門還沒入。曾經聽一個老茶人說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這話來說《舌尖》,創作者們想說的,是入心的味道。
1.下列對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細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是一種務實的創作風格。
B.從文化角度來說,細包含虛與實兩面。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細節探掘,是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寬我們人生之路的'廣度和深度。
D.心不厭細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質世界的渾濁也是往細處探掘的重要條件。
2.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年中考預測作文:《舌尖上的中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結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參考答案
1.C
2.①該片遵循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務實低調的內在風格;②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總結和考證,符合時代節拍;③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
3.①心不厭細,每一項往細處探掘,會讓人生境界更寬闊;② 現代人囫圇呑咽,缺乏靜心、細心、耐心,無法擁有美妙的心靈體會;③物質世界渾濁不堪,心靈世界更需清凈,進而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的訓練題】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的語錄04-09
舌尖上的中國的詩歌08-07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散文08-23
舌尖上的中國周記08-10
舌尖上的中國的經典臺詞01-24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05-26
英語作文:舌尖上的中國05-26
舌尖上的中國初中作文10-06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