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實習報告

時間:2022-03-28 11:42:39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地理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編5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的實習報告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編5篇

地理的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概況】

  為配合植物地理學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使同學們對學科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我們在周興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針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野外實習。20xx年5月30日我們在校園內認識校園植物種類及分科情況;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們從學校出發,先后到達大明山、馬山縣弄拉風景區,最后一天我們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廣西的植物的主要類型、性狀及分布規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規律及生長環境;學會群落的抽樣調查。

  二.【實習目的】

  野外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措施,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印證課堂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發生、發展與分布規律;學會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礎。

  三.【實習意義】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內容,激發對祖國、對廣西大好河山的熱愛,增強珍惜資源、合理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四.【實習時間地點】

  5月30日:廣西師范學院

  6月16日:廣西大明山腳(武鳴)

  6月17日: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

  6月18日:廣西大明山(上林)

  五.【實習內容】

  (一)5月30日,我們在校園開始植物實習,主要認識校園內植物種類,并對植物進行分類。學校地處南寧,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歸屬南亞熱帶氣候范圍,因此植物種類繁多,且以熱帶植物居多。同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布許多人工樹種及引進樹種。

  (二)6月16日,我們來到武鳴大明山山腳進行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大明山位于上林、馬山、賓陽、武鳴等縣交界地區,居北緯23deg;10′—23deg;8′,東經108deg;18′—108deg;5′,處于南亞熱帶向北熱帶過渡地帶,恰恰落在北回歸線上。該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同時大明山也是我國南亞熱帶森林植被保護較好的區域之一。區內地貌復雜,土壤為赤紅壤,微團粒性和滲透性較好。氣候條件多樣,森林植被茂密,為眾多植物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根據大明山氣候特點,原生植被群落應屬于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現植被類型主要是以馬尾松—桃金娘灌叢為主。通過觀測,山腳森林由于人類大面積栽種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破壞了原有的森林結構和生態結構植被,但植被生長良好,覆蓋較好,但植物群落簡單,植物種類較為單一,主要森林植被優勢種為馬尾松,灌木層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則有鐵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處退化的生態系統植被正處在恢復當中,處在馬尾松先鋒林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明山原生生態系統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

  當天,我們在武鳴縣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緯23度31分28秒,東經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對當地的植物群落進行了抽樣調查。在樣方面積為10*10㎡的觀察內,我們主要對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及層間植物的數量及生長狀態進行了調查, 結果分析如下:

  喬木調查表:(見表2)

  灌木層調查表:(見表3)

  草本層調查表:(見表4)

  層間層調查表:(見表5)

  喬木層的建群種是馬尾松,郁閉度大約為0.5左右,層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層的優勢種是桃金娘,郁閉度大約為0.38左右,層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層主要代表植物為鐵芒箕,其生長活力旺盛,郁閉度大約為0.1左右,層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數處于孢子期。

  層間植物多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類。層高遍布整個植物樣方。

  (三)6月17日,我們來到廣西弄拉自然保護區。弄拉自然保護區是位于馬山縣東部,以古零鎮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區,與大明山的不同,這里是由白云巖、龍巖、石灰巖發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現象,屬峰叢洼地型地貌。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5公里,保護區總面積8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3.7%。該保護區也是石灰巖地區適生樹種造林技術推廣示范區,該地石山區原生植

  植被類型屬于,其中分為實驗區、緩沖區和核心區。其中保護區海拔最高山峰為766m。弄拉林區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同時為了發展經濟,在保護區中有許多用材林、經濟林和農作物。蘊藏的生物種類較多,同時由于土壤性質特點,不利于植被的生態恢復,因此建立保護區對保護原生態植被和野生動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們觀察到了許多植物,包括內容如下: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是最原始的維管束植物。大都為草本,少部分為木本。孢子體發達有根、莖、葉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護區內的蕨類植物主要有蜈蚣蕨、烏蕨等。

  雙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門中兩大類之一。種子的胚有兩枚子葉。植物體各異,葉脈網狀,花的各部多為五數。保護區內包括的雙子葉植物主要有豆科、馬鞭草科、大戟科、無患子科、蕓香科、薔薇科等。

  單子葉植物葉脈常為平行脈,花葉基本上為3數,種子以具1枚子葉為特征。絕大多數為草本,極少數為木本,維管束分散,莖及根一般無次生肥大生長,葉一般為單葉、全緣,葉片與葉柄未分化,或已明顯分化,井常有葉柄的一部抱莖成葉鞘。區內包括的單子葉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龍舌蘭科等。

  在保護區的山腳樹木覆蓋率達到30%左右,多為人工種植的用材樹種,有高大的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在山腳優勢種主要是頂果木、狗骨木、圍涎樹、任豆、肥牛樹、墨西哥柏等。

  隨著海拔的升高,大約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巖山地區,由于坡度變陡,植被開始發生變化。主要的優勢群落變成灌木層,優勢種為老虎刺,還有吊絲竹、蕓香竹、米念芭、菜豆樹、相思樹、苦楝樹等。

  海拔大約500m左右,山體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沒有高大的喬木。優勢種是蕓香科的蕓香竹。其他為五節芒、粽葉蘆等。這些植被都表現為矮小、莖細,適應土層薄的地方生長。

  因為石山地區土壤比較貧瘠且總量較少,土壤堆積在石縫中,為提高存活率和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也為獲取更多的營養以保證植物本身的生長需要,在此種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植物經過自然選擇進化出了發達的根系,這在整個石山地區都比較普遍。

  我們并沒有到達入核心區,老實說該地區經過長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經恢復成石山地區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其中山頂以殼斗科青崗櫟為建群種,而山腰以下則栽種較多的竹子、菜豆樹、龍眼等經濟林與用材樹種,這種種植模式已經成為石山地區資源立體化應用的典范,對石山地區的植被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護區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保護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態植被得到恢復。保護區內保存著原生性很強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這些闊葉林水源涵養豐富,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于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視,提升自然保護區的級別,以更好地保護好保護區內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觀,對于維護自然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和進行科考等項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6月18日,我們來到上林縣,該縣位于大明山的東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規律。上林地區的大明山脈地處北回歸線以北,擁有良好的氣候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植物種類。我們跟隨老師從山腳一路行走一路學校認識植物,直到到達海拔650米的緩沖區。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決定于某個單一因素,既有緯度地帶性的痕跡,也存在著經度地帶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帶性規律,又是受水平地帶性的制約,即服從緯度和經度地帶性規律綜合的影響。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著一定的規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差異,并與整個環境條件的變化相關。理論上大明山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事實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為季風常綠闊葉林,(800-900)——(1200-1400)m,為山地常綠闊葉林,1200-1400m以上的為山頂矮曲林。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明山現狀植被垂直分布規律大致為:海拔200 m以下多為人工農業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積的馬尾松林、崗松等次生灌叢及少量的次生溝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闊葉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著次生常綠闊葉林或局部的針闊混交林;1000 m 以上為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次生常綠闊葉林(1000-1400 m)及山頂苔蘚矮林(1400 m以上)。

  當天因為時間原因,我們未能登上山頂。但通過一路上的觀察,發現大明山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原生植被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原因,將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和演替過程。人類的長期活動,會導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淪為各類次生林、次生灌叢、草叢等的逆行演替;另一類是,經過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著復生的方向演替,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對環境條件改變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斷變化,使其朝著地帶性頂級群落發展的順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實習中,我們認識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專業知識。

  六.【實習體會】

  通過這次植物實習中,讓我們認識了許多植物的科屬和種類,掌握了一些辨認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調查方法。同時提高了我們對植被特點及分布規律進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據當地發展需要對植被進行生態恢復和利用,以及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維護。這次實習為期四天,其中一天為校內實習,另外三天是野外實習,雖然比較辛苦,但是讓我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另外在此我想對我們的植物地理學老師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謝,是您二十多年來的不辭辛苦,換來了我們的博學多聞!

地理的實習報告 篇2

  一、地貌學的意義

  地貌學是研究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固體地球表面及表層的物質形態特征、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空間分布、成因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地貌學研究的對象及研究方法隨著人類社會及科技發展而發生改變,隨著人地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地貌學研究,不僅在理論上作為人類對地球家園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態的形成規律的探索和解釋,而且在實踐上可以為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環境管理、災害預防、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服務。地貌學的研究成果可應用于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自然災害防預、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管理等方面,對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研究地貌方法的敘述,突出野外的現場工作、實驗室分析方法和技術、數據處理方法、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方法、數值模擬方法、高新技術,多學科交叉等,以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進行野外考察,學習,認識一些典型的地貌類型。

  二、 花崗巖地貌

  紅色風化殼花崗巖本是地下深處形成的巖漿巖類,后因構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長期的侵蝕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崗巖在地表分布廣泛,可占地表火成巖面積的20%~25%。國內外地質、地理學家對花崗巖地貌研究認為主要有兩種:一是形成高山峻嶺;二是形成雄偉渾圓的山體和低矮的丘陵崗地。前者為構造侵蝕的花崗巖峰林地貌,這種地貌主要發育在高差的山區,多由巖株狀的花崗巖體組成,花崗巖巖石祼露,巖體內多組斷裂和節理發育,受冰川或流水強烈切割和風化侵蝕后形成了雄偉高聳、峰巒重疊、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為風景旅游勝地,如我國著名的黃同、九華山、 天柱山、三清山、華山等風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狀的花崗巖體形成,在氣候條件的作用下,巖體上常發育厚層的,形成紅土丘陵地貌,如我國華南花崗巖丘陵地區,或經風化剝蝕后也可形成雄偉渾圓狀山體,如海南島的五指山等。花崗巖紅土丘陵表層結構松開的風化殼極易發生散流沖刷和暴流侵蝕,成為崩崗侵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高發區,這類花崗巖地貌以我國的華南地區最為典型。以上這兩類花崗巖地貌均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其特點和形成機制,有助于更好地開發和保護花崗巖地貌旅游資源,以及因地制宜地開展花崗巖風化丘陵地區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點,在學校出發,往南寧的東北方向前進,經過五塘,老師跟我們解釋說南寧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紀巖,我們往東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紀地層,背斜山。該階段為邕江及小型支流沖出來的小形盆地,呈現波狀地形,臺地和河谷,該地區以植水稻、玉米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較充足,丘陵上的種桉樹,這種耗肥需水大的經濟樹種。公路兩側是寒武紀砂巖、沉積巖,能清楚地看見地層節理。

  再往前走地形變化較大了,可以看到花崗巖風化殼,花崗巖是塊狀結構的巖石,堅硬密致,孔隙率約為1%,因而透水性比頁巖還要差,只有頁巖的1/5。花崗巖屬于不透水的巖石,容易產生地表散流與暴流的沖蝕。巖性結構堅硬,抵抗侵蝕能力很強,所以花崗巖能夠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崗巖巖體有豐富的節理,在節理或斷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現崖壁,因為那里的地下水活動較強,巖體抗剪力較弱,易于進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巖體結構堅硬透水性差,節理交錯,因此花崗巖容易風化。土壤相當貧脊,以高嶺石為主,礦物機質較少,植被難以生長,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崩崗,崩崗地貌是一種發育于熱帶,亞熱帶山區的嚴重水土侵蝕地貌。通常指發育在紅土丘陵地區(特別是花崗巖丘陵)的沖溝溝頭部分,經不斷地崩塌和陷蝕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圍椅狀侵蝕地貌。因此該地區人煙荒蕪,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達昆侖關,看典型的花崗石紅色風化殼,沿著節理進行的風化作用,可以向巖體內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風化殼。地層在三十米以上。我們來到花崗巖崩崗侵蝕區,用地質捶敲打巖石,判斷此處巖石多為白云母。其巖性主要為粗粒或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有局面中粒(斑狀)角閃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肉紅色黑云母花崗巖。我們用地質捶敲該巖石,易于散裂,說明花崗巖風化殼粘粒含量少出粒較多,膠結性弱,結構疏松。

  在車輛行駛的路上,我們看到一閃過的灰色巖石。老師說那是火山凝灰巖,三疊紀噴發出來。這主要由粒徑<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結而成的巖石。分選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巖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見層理。我們近距離地觀察看了風化不夠徹底的紅色風化殼,其碎屑較多,是三疊紀形成的,層面較薄,長期發展下去最終形成高嶺石、氧化鐵、氧化錳等氧化物。人為破壞植被會形成坡面細流。不過,我們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沖刷的坡面細流而是挖土機挖出的爪痕。

  三、峰林洼地地貌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叢、峰林、孤峰及溶丘可總稱為峰林地形,它們是巖溶地區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溫多雨的熱濕熱氣候條件下,長期巖溶作用的產物。其成因復雜,是巖性純、厚度大、產狀平緩、分布廣的碳酸鹽巖地區地表水的侵蝕、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蝕、以及沿節理裂縫所進行的機械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峰叢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山區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邊緣部分。峰叢頂部為尖銳的或圓錐狀的山峰,而基部相連結簇狀。在峰林地形中代表發育較早階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殼抬升,巖溶進一步發展改變而成。廣西西部,西北部,靠近云南,貴州高原的邊緣部分都是發育了峰叢。而峰林主要發育在濕潤熱帶、亞熱帶(年均溫)>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師說這是發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純,雜質較多,叫錐狀峰林,桂林地區的峰林叫塔狀峰林。這里的下邊地層為不可熔巖,上邊是可熔巖。

  到了上林,我們在那里吃了午飯。

  從金龍洞出來我們往西北方向前進,坐著車上,我們看見一些沒有水的坑,老師說,那是干谷。干谷為巖溶區特有的景觀。巖溶地區發育了古河谷,當地殼上升,地表河流不是隨之下切,而是沿著后期在谷底上發育的巖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將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節尚排泄部分洪水,則稱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發生地下截彎取直現象,使原來的地表彎曲河流段變為干谷。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沖積物的殘余。在巖溶地區,由于地表河流常發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轉為地下伏流的現象,這種河谷遇石灰巖而突然截斷,當這種河谷變為干谷時就稱盲谷。

  來到古零鄉,該地區屬于峰從洼地,地層漏水嚴重,以種植玉米為主。 在高大宏偉的靈陽寺下面,老師說這是典型的白云巖(18)我們用地質錘敲打和用放大鏡觀察,發現白云巖和石灰巖的區別。白云巖是指以白云石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鹽巖,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礦物,石膏等雜質。外貌雖與石灰巖相似,但硬度略大,較堅韌,滴稀鹽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巖是起很多的氣泡。白云巖風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縱橫交叉的刀砍狀容物。途徑古寨路口,老師給我們介紹該地區為淺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從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狀洼地,土層薄,植物難以生長,當地居民飲水質量很差,經濟落后。

  傍晚,我們在周圍都是山的馬山縣住宿。

  四、 巖溶地貌

  巖溶(或稱喀斯特),是一種發育以碳酸鹽巖等可溶巖地區的特殊自然過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區域地貌發育形成一系列與巖石的可溶性相關的獨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種封閉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巖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蝕形態,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應的洞穴堆積物,其外在表現為區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現象,形成人們通常所說的奇峰異洞,如峰林、峰叢、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橋、盲谷、豎井、天坑以及形態各異的巖溶洞穴等。我國巖溶地區分布廣泛,集中分布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山西、西藏等地。巖溶發育的主要區域碳酸鹽巖地層分布面積約137多萬平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鹽巖溶,則總面積可達300多平方千米,約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3.巖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風景資源,成為旅游勝地,如我國世辦自然遺產中的九寨溝、黃龍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質公園云南石林,以及眾多的旅游洞穴。

  影響巖溶地貌的因素

  作為巖溶發育的物質基礎——巖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實際上屬于地質條件范疇。從沉積學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積相的碳酸鹽巖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巖結晶狀況、巖石結構和巖石構造,并導致了溶蝕作用的差異,進而對地貌發育產生影響。不同沉積相碳酸鹽巖之間的裂隙也同樣是巖溶發育的重要基礎。不同類型地層的組合,如砂巖等非巖溶巖層與巖深巖層的組合方式,可以影響到區域或小范圍地下水活動,造成不類型的巖溶地貌發育,如半巖溶、全巖溶。巖溶地區水文現象具有地表分水嶺與地下水嶺不重合的現象,地下河的存在則是巖溶地區特殊水文現象。巖溶地區的地貌與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體力學性質、流動性及流量對于侵蝕或沉積地貌的形成均有較大的影響。經常流動的水體,通過多種化學過程(如混合溶蝕)和機械過程,能較大地提高水的溶蝕力。巖溶地區不同地下水動力帶的地下水不同運動方式,具有不同的巖溶溶蝕特征并直接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洞穴系統的發育。此外,巖溶地區土下存在一個特殊水文帶——壤下帶(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巖體頂部次生裂隙發育的地帶,此處溶蝕作用活躍并對巖溶地貌形態發育影響巨大,是直接與特殊地下水動力相關的表層巖溶對巖溶地貌形態發育影響巨大,是直接與特殊地下水動力相關的表層巖溶(epikarst)地貌帶。

  到了大龍湖水庫,我們下車沿著公路走,觀看了兩邊的巖性,是二元結構,泥盆紀和石炭紀交結而成,形成峰叢洼地,這里水庫漏水嚴重,在這里修建的水庫都要進行多處的人工修補。巖性以石炭紀方解石為主,植被較少,其表層風化程度較深,可以看見多處的沿著節理風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來。還看見與灰質巖相似 藻類苔蘚系巖。

  我們來到了水庫邊上的巖溶洞,這里主要成分是常濕鈣質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蝕,以化學沉積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巖溶地區,溶洞是指由于巖溶侵蝕作用及后期的沉積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巖溶作用形成的各種洞穴的總稱,而洞穴則是指可以容納人們進入的地下空間。廣義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種類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豎井和復雜洞 穴系流等。狹義的溶洞是指發育在潛流帶或季節變動帶內形成的水平延伸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區別于其他地貌類型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地貌類型。地下河是巖溶地區沿大型巖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較穩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徑流,也稱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對地下水運動而言,從分散層流運動形式或發展為線性集中紊流運動。從地貌作用上,從簡單的化學過程(溶蝕,淀積)發展為兼有化學溶蝕淀積,流水沖蝕機械侵蝕和堆積,崩塌等復合過程。地貌營力大大加強,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兩側漫灘卵石沙粒堆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鵝卵石。

  這個洞很大,我們下去后可以看見洞頂往下有很多的石鐘乳,表明水有波動,蒸發出來,濺水沉積而成。確切的說,石鐘乳是洞穴沉積中常見的類型,是由于洞頂裂縫出滲出富含碳酸鈣水流發生淀積,從洞頂向下垂直懸掛生長的碳酸鈣沉積體,由方解石成層結晶構成,懸掛如古鐘,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鵝管凸起,故得名。石鐘乳內部呈層狀結構,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鵝管。石鐘乳的生長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階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長一厘米。在破損的石鐘乳上,我們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巖石,是方解石。在洞頂上,我們還發現了旋窩腳洞,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沖出來的。腳洞是溶蝕作用在巖溶石山基部水面附近形成的淺洞,其成因一般認為是與池沼靜水環境或靜水滴水環境下水面溶蝕作用相關。腳洞發育后期可以成為地表水轉入地下通道,故腳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貫通,成因上仍然是與地表,地下水的溶蝕侵蝕作用相關。也常與河流沖蝕或差異溶蝕有關,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壞的殘余。我們深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洞里,聽見一些滴水聲,是從巖洞頂部滴落下來的。洞里還彌漫著泥土的味道夾雜著腥味,仔細一看是蝙蝠屎,用電筒往上照,發現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說明洞里是非常潮濕陰暗的。

  5月26日,8點40分,我們往馬山縣的東北方向前進,地勢逐漸陡峻,是典型的峰叢洼地也叫溶蝕洼地,巖性以石炭系的碳酸鹽巖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蝕洼地是巖溶地區的負地形,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平面形態為圓形或橢圓形,長軸常沿構造線而發育,面積約數幾到數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線凹形,有時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層堆積有厚度不等的殘余紅土及水流沖刷來的紅土堆積。洼地與峰林地形同步形成,開始在峰叢之間可能形成一些由巖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巖溶作用均強烈發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擴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殼相對穩定時期越長,洼地面積越大。在地殼間歇上升區,可以形成不同標高的洼地,或在溶蝕洼地之中形成類似“谷中谷”現象。該地區的淺洼地方種植玉米,山坡上種植根系發達的竹子。為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政府出資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們到達了里當鄉民樂村,下車觀察了此處的洼地。老師說洼地至少有一個排水口。這地區易旱易澇。旱是因為地下漏水,儲存不住水。易澇是因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過小,泥沙進入管道造成擁塞,來水太猛就無法消去,洪水一漲就淹沒了洼地。我們仔細觀看了白云母灰質巖。老師說由于沖蝕風化,生物作用如苔蘚類植物作用,使巖層上逐漸形成土壤。我們還真看到巖層上面的小渦有一層薄細粒。不過我懷疑是風把周圍的土吹上去的。老師撥開巖石下面的土壤,發現土壤掩蓋的巖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觸摸感覺涼絲絲的,很濕滑。老師說這是土下溶蝕。我們還去看了傳說中的.地下河,感覺很平常,不像想象中那樣急流、洶涌,倒像地溝水。用手觸摸,沒發現與平常水有什么不同。

  五、流域地貌

  河流是陸地表面的一種自然水體,是流水與地表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大氣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匯集在地表低洼處,在策略作用下經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納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統,就是水系。每一條河流或每一個水系的流域。兩相鄰流域之間地面高程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水系的分水嶺。水流不間斷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過來約束水流。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過程

  沖刷會使河床減低,擴大過水斷面;而淤積引起河床抬高,縮小過水斷面。由于過水斷面的擴大或縮小,流速減小,輸沙力降低,沖刷就逐漸停止。斷面縮小,流速加大,輸沙力加強,不再發生堆積。這種自反饋機制,稱為河流的自動調節作用。它反映了水動力、泥沙與河床形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水與巖石(包括松散沉積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過程。

  2、彎曲型河床

  彎曲型河床是最常見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灘寬廣,深槽緊靠凹岸,最深點位于凹岸頂點偏下游處,河彎的曲率半徑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橫斷面不對稱,凹岸深槽與凸岸邊灘位于兩個反向河彎之間轉折點,通常稱其為過渡段淺灘,故縱剖面亦具有階梯狀坡折。

  彎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單向環流作用。當水流經過微彎河床凸岸時在離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產生了水面橫比降和橫向壓力,該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離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與黃壓力相加產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層向著凹岸,底層向著凸岸。水流也隨著合力方向而運動,即表流流向凹岸,這樣就構成了單向環流,由于它發生在彎道,故又稱為彎道環流。這種環流與河流的縱向流水結合起來,構成了一種螺旋形的環流。單向環流與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蝕力強,結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從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運能力減弱,造成堆積,形成邊灘。上、下兩個深槽之間的過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積出河心淺灘。在凹岸不斷侵蝕后退,凸岸不斷堆積前移之下,原來微彎的河床也就變成彎曲河床了。

  再往北東東方向前往賓陽不一會地形驟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寬闊無垠,綠油油的水稻。這是河流(紅水河)掃出的的平坦地面,以彎曲河流掃蕩為主。由于彎曲河流凹岸不斷侵蝕后退,凸岸不斷堆積喬移,日長月久就形成了平原。由于該地區水水份充足,光照條件好,因此可以大規模的種植水稻。沖擊平原是人類文明發源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文化深厚。

  我們前往大龍湖人工水庫,途中我們下車觀看了一條季節性河流沖出的河谷。現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見許多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大多是沒有被磨圓的,說明河水沖刷不夠。河周圍生長著矮灌木叢,其中稔子樹很多,正值花開時期,很漂亮。

  我們原路返回馬山縣,在白沙鎮觀看了擺在路邊的觀賞石。由于此類觀賞石在大化最為典型,因此也稱為大化石。這類觀賞石在紅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鹽巖,經地熱形成變質巖。由于形狀怪異,自然構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接著,我們繼續往東南方向前進,這是二疊紀石灰巖形成的峰叢,地勢較平坦,種植水稻,坡上種植桉樹。到達兩江,我們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側向侵蝕,凸岸露出一些鵝卵石。

  老師指給我們看了河漫灘。當河流洪水泛濫時,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沒,被淹的河底灘地就是河漫灘,平水期初露。當河流發育到一定階段,旁蝕(測蝕)作用占主導地位,河谷不斷展寬,為河漫灘發育奠定了基礎。分布在河床兩側洪水時被淹沒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灘。

  通常情況下,v型谷的谷底幾乎為河床所占據。粗粒沉積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積,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較緩也有堆積,形成濱河床淺灘。隨著曲流的發展,淺灘不斷展寬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并與谷坡的坡積裙相連。這時因河谷還是比較狹窄,洪水期與平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雛形河漫灘上主要沉積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質沉積物,較細的懸移物質被帶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繼續展寬,淺寬的灘上水流速度更加變小,即使在洪水期時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帶上灘地,只有較細的懸移質能沉積在這里。這樣,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結構的河漫灘沉積。

  而河漫灘沉積的表層往往為細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積物,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積結構。平原河流河漫灘具有二元沉積結構,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積,而且越近底部顆粒越粗,越到上部顆粒越細。河漫灘上層的細粒沉積物是洪水泛濫時懸移質沉積,多為粉砂淤泥。隨距河床距離的增加,沉積物有逐漸變細和變薄的趨勢。

  河里和河岸的鵝卵石都是從大明山沖刷下來的。鵝卵石成分多種多樣。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巖和砂巖,有花斑洞的花崗巖,有較硬的變質巖,有黃銅礦、錫礦,花崗巖寒武紀輕變體,變質程度較深的鉛變巖等。同學們拿著地質錘敲打各種巖石,辨別其成分,玩得不亦樂乎。

  此次地貌野外實習課完滿結束,我們學習到了很多課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東西。通過實踐,我們收獲了很多。

地理的實習報告 篇3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渭南師范學院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系xx地理 xxx 第x組)

  一、實習時間

  20xx年x月x日

  二、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實習目的

  1、復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土壤的形成原因;

  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實習內容

  1、實習區域概況

  本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游價值之高,經陜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翠華山旅游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這里風景優美,清雅幽靜,為西安遠郊夏日避暑,游覽勝地。

  2、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由 磁針、磁針制動器、刻度盤、測斜器、水準器和瞄準器等幾部分組成,并安裝在一非磁性物質的底盤上,使用方法如下:

  a)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走向

  測量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然后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巖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巖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巖層的走向為60°或240°。

  b)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巖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c)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如一巖層的傾角為35°。

  d)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巖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并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巖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后者表示巖層的傾角。由于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巖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巖層傾角近于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必須在巖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巖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巖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巖層的斷面,找到屬于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于巖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3、3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1)幽谷是在山崩時,由于兩邊山體同時崩塌并急速向低處堆積,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氣流墻,因此,在幽谷內氣溫低,濕度大,巨石堆積,雜亂無章。

  (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土體、碎屑巖層,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發

  生急劇的傾倒、崩落等現象,在坡腳處形成了倒石堆或巖屑堆的現象,稱為崩塌(巖崩),規模巨大的崩塌稱為山崩。

  在翠華山地區有兩套巖石體系,一是距今19億年前的變質巖,二是距今1.5億年前的花崗巖,翠華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崗巖體組成的。由于花崗巖性脆,一遇到構造運動就會產生節理、斷裂和破碎,所以,自從秦嶺斷裂形成以后,翠華山的山體也在無數次的構造運動中發育了大多呈直立狀態的節理和破碎帶。翠華山的節理和破碎帶的水平方向與秦嶺斷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當太乙河發育的時候,也就從南至北穿越了節理和破碎帶,最終注入護城河。

  由于翠華山所屬的地殼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所以太乙河對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蝕為主的,在河的兩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于河流的側蝕以及受巖石的節理和破碎帶的影響,谷坡變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

  4、山地土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山地土壤相對于關中平原地區的土壤具有腐殖質豐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當,富里酸>胡敏酸的特點。除部分坡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離度很低,富旦酸的則較高。隨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質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別是活性部分明顯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離腐殖酸逐漸增多。下層與上層、結合態與游離態、耕地和針葉林與灌叢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這種特征的原因為隨著山地海拔增高,氣溫下降明顯,山地濕度較關中平原濕度大,并且受植被覆蓋率高的影響,造成大量枯枝落葉不能徹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質。

  5、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本區域水系屬渭河水系,徑流量以大氣降水、山泉水補給為主。翠華山下的峪,稱為“太峪”,一條“太河”水系,從終南山奔涌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崩塌陷的巨石堆阻擋所形成。

  “堰塞湖”臨近翠華山頂,稱為“天池”,或“太乙池”、“翠華湖”,水域面積13.8公頃,平均水深7米,是秦嶺北坡72峪中,僅存的一處堰塞湖。每年夏季,這里湖光山色,風和日麗,游人們垂釣、劃船,盡情享受山野清風。而一到冬季,“天池”被凍成一面寶鏡,將陽光反射在融雪峭壁上,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由于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猶如刀削過一樣,光滑陡峭,十分險要,氣勢及其磅礴。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后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劃船、垂釣

  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云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當地群眾稱其為“天池”、“水湫池”、“翠華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頭,還有一個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嚴重滲透,現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帶山崩堆積物規模更大,山崩堆積體厚達500多米。據初步測算,整個翠華山山崩堆積物總體積達3億立方米,山崩遺跡分布范圍約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開發范圍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圍。

  六、總結

  通過本次實習,使我將書本所學到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操作相結合了起來,再次熟悉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并實地操作了測量巖石走向、傾向、傾角。同時,在行進的途中,利用手持GPS體驗了科技的現實運用,增加了實習的樂趣。同學家的互幫互助,增加了班級的凝聚力,是相互間更加團結,雖然野外實習很累,但也樂在其中,收獲了許多。

地理的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內容

  1.實習時間: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實習地點:桂林旅游風景區(包括桂林市旅游區、漓江旅游區和陽朔旅游區)

  3.指導老師:魏新玲、張杰云、劉曉莉

  4.實習目的:

  ①調查桂林及周邊地區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人文等狀況,分析其旅游資源現狀、優勢、存在問題,并提出建議。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感性知識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野外獨立研究與考察的能力。

  5.實習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點從學校出發至信陽火車站,乘坐k457次火車前往桂林

  該車次是從鄭州開往湛江,我們會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經孝感、武漢、岳陽、長沙、株洲、衡陽、永州等地方到達我們的實習地點--桂林。在這漫長的十幾個小時的乘車時間,我們不時的把我們的眼光放在外面,觀看沿途的風景,有的同學還在打牌,睡覺等。

  10月27日 游覽漓江,南溪山公園,義江緣風景區

  凌晨五點多我們到達桂林,在飯店用完早餐后,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乘坐旅游觀光大巴車來到碼頭。之后我們乘坐輪船游玩漓江,觀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游的標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漓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在游船上,我們觀看著漓江兩邊桂林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蘊,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城市。

  下船后,我們徒步參觀南溪山公園,在那里我們品嘗多種茶葉,點心。聽那里面的服務人員講解有關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普及茶文化,讓我們再次對中國茶藝加深了解。

  之后我們去乘車去飯店吃飯,到達旅店安頓休息。下午兩點半我們出發前往被譽為“桂林風情第一村”的義江緣景區。我們乘竹筏游覽風景如畫的義江風光,可以乘船領略壯族歌仙的曼妙歌聲、紅瑤傳奇的長發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觀賞沿岸特色鮮明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風情景觀(木樓群、風雨橋、水車群、谷倉群、瑤山吊橋、高空溜索、古渡碼頭等等)。之后我們還在這里吃晚飯--美味的“風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陽朔,游玩聚龍潭,遇龍河,夜逛西街

  八點起床,半小時后樓下就餐,之后乘車出發前往桂林陽朔縣城。歷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這么一句話,這也說明陽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點左右,我們到達聚龍潭景區。在景區前我們這個浩大的集體合照留念。聚龍潭巖內鐘乳石琳瑯多姿,有石巧似游龍戲水;巖外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宛如群龍駕霧,故名“聚龍潭”。巖內無數條鐘乳石如臥龍、盤龍、游龍、飛龍、舞龍、金龍、玉龍、青龍、黃龍、龍王、龍女、龍子、龍孫,數不勝數,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龍女迎賓”、“龍宮玉柱”等景致。

  作為地理專業的學生,都會知道廣西桂林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龍潭作為它的典型標志,在這里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鐘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見到,美不勝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師給我們講解的有關知識。它的形成條件: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致密石灰巖 2,中等到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當達到這些條件后,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們邊看邊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時間。我們就在附近的飯店就餐。我們還留有時間在那里觀看月亮山,很多同學都登上望月臺,擺出各種的姿態留影紀念。之后由于大榕樹景區在修建,我們無緣一見歌仙劉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緊接著我們來到遇龍河,在那里我們兩人一組乘坐竹筏,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我們在竹筏上與河水親密接觸,我們還互相用水槍來噴射其他伙伴,一片歡聲笑語的場面至今留在腦海。

  在陽朔縣城的最后一點時間,我們夜逛了西街這條久負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來到陽朔不可不去領略的項目,這里街道整潔,店鋪林立,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而且隨處可見慕名前來的外國友人。哪怕過了十一黃金周,街上仍是人滿為患;哪怕此處已被高度旅游商業開發過,但她的美依舊能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地理的實習報告 篇5

  第一章、齊齊哈爾——大連沿途主要城市經濟特點

  這次從齊齊哈爾到大連乘坐2210次列車,沿途主要經過了大慶,沈陽,長春,鐵嶺,沈陽,鞍山等市,這些城市經濟各有特點,以下是一些介紹。

  (一)大慶

  簡介

  大慶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西部,為中國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的新興城市。大慶是中國最大的陸上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自二十世紀建市以來,累計出產原油二十多億噸,上繳利稅一萬七千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五百多億美元。 經濟綜述

  大慶的經濟主要依賴石油,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實現整體跨越以原油持續4000萬噸穩產為標志,百年油田建設穩步推進;截至十一五計劃結束,大慶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400億元增長到2900億元,地方經濟增加值由310億元增長到11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由302億元增長到1036億元,糧食總產由47.4億斤增長到101.1億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16.8億元增長到59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70億元增長到175.5億元,主要指標都翻一番以上,實現歷史性突破。以原油持續4000萬噸穩產為標志,百年油田建設穩步推進;以120萬噸乙烯改擴建為標志,石化產業戰略升級;以沃爾沃汽車等產業龍頭項目引進為標志,地方工業突破發展;以建成百億斤糧食產能基地為標志,現代農業實現跨越;以北國之春夢幻城和新華08國際石油資訊中心開工建設為標志,服務業加快提升。地方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油與非油經濟比例由65:35調整到52:48,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20%,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大慶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地級城市第21位。大慶油區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型油區之一。除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外,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很快石油化工產品有燃料油、潤滑油、化纖、化肥、乙烯等80多種。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建材、輕紡、塑料、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等工業也得到發展。油化支撐、地方壯大,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xx年,大慶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320億元、增長11.3%。原油保持穩產。生產原油4000萬噸、天然氣30億立方米,實現增加值1500億元、增長1.8%。石化擴能增效。120萬噸柴油加氫、5.2萬噸聚丙烯酰胺等項目建成投

  產,120萬噸乙烯改擴建、30萬噸聚丙烯二期等大項目加快推進,規模以上石化工業實現增加值360億元、增長27.8%。地方工業高速增長。建設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24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2個。大慶聯誼石化恢復生產、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展華生化科技等企業加快壯大,全市凈增規模以上企業181家,規模以上地方工業實現增加值290億元、增長55%。園區經濟加快發展。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61億元、增長56%,倍增目標如期實現。經開區、林源工業區以及各縣區專業園區功能整體提升,全市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長55%。

  地方工業是推動大慶發展的又一支重要力量。近三年來,地方工業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長速度,形成了石化和農產品加工、紡織、新材料、機械制造、電子信息“1+5”的接續產業發展格局,金鑼、奧維、華科、大慶盛永家蠅、日月星、惠爾康等一批企業迅速做大做強,辟建了大豆產業園、精細化工園、皮革城、輕紡城、石蠟工業園、橡膠工業園、注塑城、塑編城等19個優勢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20xx年全市地方工業實現增加值130億元,同比增長40.7%。大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唯一一個依托石油、石化優勢創建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xx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22億元,工業總產值229億元,工業增加值56億元,利稅26億元。

  (三)長春

  簡介

  長春,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城市。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長春電影制片廠座落於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制作基地。長春是吉林省省會,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貿易和交通中心。

  經濟綜述

  20xx年長春全市GDP實現4040億元,增長15.2%;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800億元,增長42%,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83億元,增長56.5%;規上工業總產值實現7000億元,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按新口徑累計完成2450億元,同比增長3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400元和7400元,分別增長14%和12%。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前列。

  長春的投資環境日臻完善,擁有國際、國內航線三十四條,鐵路、公路四通

  八達,已同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長途電話直撥和圖文傳送。九八年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鼓勵外商投資、鼓勵國內投資、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等一系列政策規定,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公司紛紛來長春投資興業。目前,長春地區已有外商投資企業二千多家。已同日本的仙臺、英國的伯明翰、美國的小石城、加拿大的溫澤等十一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經貿關系。長春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吉林黃金玉米帶的核心區域,農業高度發達。中國十個產糧大縣有七八個來自吉林省,而其中大半位于長春平原。圍繞農業以及農產品深加工帶動長春農牧業發展動力強勁,20xx年長春的玉米深加工能力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長春皓月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其清真產品遠銷中東和阿拉伯世界,贏得廣泛贊譽。

  (四)鐵嶺

  簡介

  鐵嶺市是遼寧省14個省轄地級城市之一,位于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鐵嶺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糧食主產區、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新興的煤電能源之城。

  經濟綜述

  農業

  鐵嶺素有“遼北糧倉”之稱,擁有4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正常年景全市糧食總產量25億公斤以上,其中玉米20億公斤,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二。鐵嶺是遼寧省畜牧業生產基地,全市肉牛、生豬、鹿、羊和家禽飼養量已分別達到126萬頭、328.5萬頭、2.5萬只、55.2萬只和8660萬只。西豐縣、昌圖縣、鐵嶺縣、開原市為全國桔桿養牛示范縣,鐵嶺市是全國桔桿養牛示范區;昌圖縣、開原市、鐵嶺縣為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昌圖黑豬”是遼寧省地方優良品種;昌圖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豁鵝之鄉”;西豐參茸藥材市場為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參茸集散地。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17萬畝,年產量270萬噸。其中保護地面積達26萬畝,年產各類鮮細蔬菜160萬噸。

  工業

  現有機械、電子、冶金、煤炭、橡塑、食品、制革、醫藥、化工、紡織等35個

【地理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編5篇】相關文章:

地理老師實習報告03-14

地理的實習報告范文合集十篇03-06

地理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總9篇03-14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匯編7篇03-27

實習記者的實習報告范文03-20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集合八篇(自然地理考察報告)03-09

有關自然地理實習報告三篇03-14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集合5篇03-16

鋼廠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編5篇03-08

酒廠的實習報告范文匯編八篇03-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 又黄又爽又色无遮挡国产 | 午夜三级理伦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激情五月 | 亚洲成aⅴ人在线电影 |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