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的報告

時間:2024-11-29 13:04:52 俊豪 實驗報告 我要投稿

實驗的報告(通用24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實驗的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驗的報告(通用24篇)

  實驗的報告 1

  實驗:熟悉VFP開發環境

  1. 先在D盤建一個文件夾,并將其命名為092221004.在桌面打開VFP系統,在菜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文件位置”中的“默 認目錄”,然后選擇“修改”,將其設為“D92221004”,最后選擇“設為默認值” ,“確定”,即可。

  2. 在桌面打開VFP系統,在菜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區域”,然后在“日期格式”欄的下拉選項中選擇“年月日”;勾選“日期分隔符”和“年份(1998或98)”項,并在“日期分隔符”其后面輸入“-”;最后選擇“設為默認值” ,“確定”,即可。

  3. 在桌面打開VFP系統,在菜單欄上選擇“工具” “選項”,此時跳出一個選項框,選定“區域”,然后在“小數位數”項輸入小數位數的多少,最后選擇“設為默認值” ,“確定”,即可。

  4. 在桌面打開VFP系統,在菜單欄上選擇“顯示”,此時跳出一個工具欄對話框,勾選“調色板”后選擇右邊的“定制”,跳出定制工具欄,在“分類”中選定“調色板”,在其右邊中選定紅色,并將其拖動到主窗口,關閉定制工具欄,最后將其移到常用工具欄下。

  5. 打開VPF系統,在菜單欄上選擇“文件”,在“文件”的下拉欄中選定“新建”彈出新建選框,在左邊的“文件類型”中選定“項目”然后點擊右邊的“新建文件”彈出創建的對話框,在該對話框的項目文件框中鍵入“學生成績管理”后點擊“保存”,在菜單欄上選擇“文件”,在“文件”的下拉欄中選定“新建”彈出新建選框,在左邊的“文件類型”中選定“數據庫”然后點擊右邊的“新建文件”彈出創建的對話框,在該對話框的數據庫名框中鍵入“學生成績”后點擊“保存”。

  區別: 如果是在項目中建立數據庫,則命令窗口不會顯示命令。

  6. “CREATE PROJECT”是建立項目文件命令,“CREATE DATABASE” 是建立數據庫命令,“ MODIFY DATABASE”打開默認目錄下的數據庫,“MODIEF PROJECT”是打開默認目錄下的項目文件

  7. 退出VFP系統的'命令是“Quit”;其他退出VFP系統的方法:

  方式一:單擊應用程序窗口中的“關閉”按紐

  方式二:在“文件”菜單中選擇“退出”命令.

  方式三:在命令窗口中鍵入QUIT命令.

  方式四:同時按下Alt和F4組合鍵.

  方式五:單擊應用程序窗口左上角的控制菜單圖標,從彈出的菜單中選擇“關閉”命令.或者雙擊控制菜單圖標。

  一、實驗目的

  1. 熟悉VFP集成開發環境;

  2. 項目管理器的使用;

  3. 常用命令的使用;

  二、實驗內容

  1. 在硬盤上新建一個以自己學號命名的文件夾,并將此文件夾設置為默認目錄.要使此設置關閉VFP系統后再進入VFP系統時仍然有效該如何保存?

  2. 設置日期格式為年月日格式,年份四位數顯示和兩位數顯示如何設置,以短劃線”-”作為日期分隔符,要使以上設置關閉VFP系統后再進入VFP系統時失效該如何保存?

  3. 如何將現在小數點后只保留2位改成保留更多的位數?

  4. 定制工具欄操作:如何將調色板工具欄里的紅色添加到常用工具欄里?

  5. 在默認目錄下建立“學生成績管理”項目文件和“學生成績”數據庫.分別在項目中建立數據庫和不在項目中建立數據庫,比較他們的區別;

  6. 觀察上述第5題的操作過程中命令窗口中出現的命令,并指出各命令的作用;

  7. 退出VFP系統的命令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退出VFP系統?

  三、實驗環境

  1. 硬件:學生用微機、局域網環境

  2. 軟件:Windows 20xx中文操作系統、Visual Foxpro 6.0

  四、實驗步驟

  描述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方法,內容見后附的手寫材料。

  五、實驗調試與結果分析

  描述實驗的調試過程,實驗中發生的現象、中間結果、最終得到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說明,分析可能的誤差或錯誤原因等.內容見后附的手寫材料。

  六、總結

  說明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新發現或個人的收獲;未解決/需進一步研討的問題或建議新實驗方法等。內容見后附的手寫材料。

  實驗的報告 2

  一、實驗目的

  1.掌握無菌操作的植物組織培養方法;

  2.通過配置MS培養基母液,掌握母液的配置和保存方法;

  3.通過誘導豌豆根、莖、葉形成愈傷組織學習愈傷組織的建立方法;

  4.通過誘導豌豆莖、葉形成愈傷組織,學習愈傷組織的建立方法;

  5.了解植物細胞通過分裂、增殖、分化、發育,最終長成完整再生植株的過程,加深對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的理解。

  二、實驗原理

  (一)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是把植物的器官,組織以至單個細胞,應用無菌操作使其在人工條件下,能夠繼續生長,甚至分化發育成一完整植株的過程。植物的組織在培養條件下,原來已經分化停止生長的細胞,又能重新分裂,形成沒有組織結構的細胞團,即愈傷組織。這一過程稱為“脫分化作用”,已經“脫分化”的愈傷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又能重新分化形成輸導系統以及根和芽等組織和器官,這一過程稱“再分化作用”。

  (二)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是每個植物的本細胞或性細胞都具有該植物的全套遺傳基因,在一定培養條件下每個細胞都可發育成一個與母體一樣的植株。

  (三)組織的分化與器官建成

  外植體誘導出愈傷組織后,經過繼代培養,可以在愈傷組織內部形成一類分生組織即具有分生能力的小細胞團,然后,再分化成不同的器官原基。有些情況下,外植體不經愈傷組織而直接誘導出芽、根。

  (四)培養基的組成

  培養基中各成分的比例及濃度與細胞或組織的生長或分化所需要的最佳條件相近,似成功地使用該培養基進行組織培養的主要條件。營養培養基一般由無機營養、碳源和能源、維生素、植物激素(生長調節劑)和包括有機氮、酸和復雜物質的添加劑組成。

  三、實驗器材

  高壓滅菌鍋、超凈工作臺、烘箱、培養室、鑷子、記號筆、橡皮筋、玻

  璃器皿、三角燒瓶、燒杯、量筒、剪刀、棉塞、繩子、牛皮紙、酒精燈、噴霧器等。

  四、實驗材料

  豌豆種子

  五、實驗藥品

  藥品、70%酒精、 0.1%升汞、MS培養基、蒸餾水、NaOH、 84消毒液、蔗糖、瓊脂等。

  六、實驗步驟

  實驗的報告13

  器材:木頭

  步驟:

  第一種:

  將木頭放入水中,測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滿滿的量筒中,測量溢出的水的體積,可以間接得到木頭浸入水中的部分的體積。

  然后將木頭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測量水下部分的質量。

  通過公式計算其密度。

  然后總體測量整塊物體的質量

  通過v=m/p

  計算得出全部體積。

  第二種:

  取一量杯,水面與杯面平齊,想辦法將木頭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細針將其按入水中),稱量溢出水的體積即可。

  第三種:

  如果容器是個圓柱形,把里面放滿水,然后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把物體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圓柱的面積=底面積×高

  如果物體不下沉,就把物體上系一個鐵塊放入水中,測出鐵塊和物體的體積,然后再測出鐵塊的體積,接著用它們的總體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得出物體的體積.

  現象:包括在步驟里面了。

  結論:得出木頭的體積。

XXX

  20xx年X月XX日

  實驗的報告 3

  一、實驗目的

  綜合應用Word中文軟件的桌面排版功能(字符排版,段落排版,多欄排

  版,圖文混排,藝術字等)進行實際文檔的處理。

  二、實驗設備

  1、計算機

  2、Word 20xx或以上版本

  三、實驗步驟

  1、新建一個Word文檔,輸入文章。

  2、設置分欄效果,將全文分成兩欄。

  3、插入圖片,進行圖文混排格式設置。

  4、進行字符格式設置,如改變字型,大小,顏色等。

  5、進行頁眉(學號和姓名)和頁腳(頁碼)格式設置。

  四、實驗結果

  如下頁所示

  五、實驗分析與體會

  通過這次實驗,覺得自己動手排版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對Word文檔的操作不熟悉,所以做的速度很慢,而且現在還不可以更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由地進行排版,但是在一邊查書一邊做,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完成我的文檔。我越來越熟悉它的操作,因為我不只做了一次,我做了幾次,因為不熟悉,所以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終于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之后,我較熟悉地掌握了它的操作,至少,完成這篇我覺得可以交上去的文檔。這就是我此次實驗的最大收獲。

  實驗的報告 4

  實驗報告

  實驗題目:供應鏈啤酒游戲——物流與信息系統

  組號(代號)

  一、實驗目的

  1、通過啤酒實驗中,根據市場需求(老師每次提出的需求量),來模擬供應鏈上各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的訂貨需求變化,從而增加同學對供應鏈管理、牛鞭效應、庫存持有成本、缺貨成本及在時間滯延、資訊不足的環境下,信息溝通、人際溝通的必要性的認識。

  2、分析造成零售商訂貨量波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3、分析造成零售商庫存量波動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4、探索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系統是如何運作?

  5、認識供應鏈中需求變異放大原理,即“牛鞭效應”的形成過程。

  6、探索“牛鞭效應”的產生原因、危害及解決辦法。

  二、實驗基本步驟

  每班各為一條獨立的供應鏈,每條供應鏈中有一家生產商為,其為兩家批發商生產啤酒,每家批發商為各自下屬的四家零售商供應貨物,彼此間不能越界,每家零售商每周盡可能為顧客出售所需的啤酒,并且每周都需向上一級訂貨,訂貨量根據市場需求預測而定。參加游戲的學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只需每周做兩個決定,那便是訂購多少啤酒,出售啤酒,唯一的目標是使利潤最大化。

  由于本組零售商只有兩名學員,所以設銷售人員一名和庫存人員兼經理一名。情人啤酒是我們的經營產品。

  1、第一周由銷售人員接受顧客需求訂單。

  2、銷售庫存中的啤酒(第一周期初庫存為12箱),銷售數量不得大于本期需求量加累計欠貨量(欠貨可以在以后各期歸還)。

  3、銷售人員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啤酒需求量A、銷量B、本期欠貨量c、累計欠貨量D、期初庫存量E。

  4、接收批發商送貨(零售商向批發商訂貨時,訂貨提前周期為兩周,批發商欠零售商的貨同樣可以在以后各期歸還。因此接貨在第三周開始)。

  5、庫存人員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本期批發商應送貨量F、批發商實際送貨量G、本期欠貨量H、累計欠貨量I、期末庫存量J。

  6、庫存人員向批發商訂貨,填寫零售商訂貨單。

  7、經理填寫零售商情況表中的本期訂貨量K、本期利潤L。審核零售商情況表,結轉庫存。

  三、實驗數據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啤酒市場需求量逐步上升,我們的訂貨量也逐步增加,我們每期的期末庫存量也基本穩定。我們的訂貨量基本是高于市場需求量的,這是我們能夠持續每期保持住利潤的主要原因。在第10期我們對顧客的缺貨量達到4件,為所有周期缺貨量最高的一期。而這次我們主要的缺貨原因是我們的上一級批發商在第9期沒有能送達我們實際的訂購量。

  以上數據,特別是最后幾期數據說明了,顧客和批發商之間信息的不對稱而引起了牛鞭效應,這種現象對批發商帶來了經濟損失,由于我們的訂的貨不能送達,更使我們零售商庫存不能滿足實際市場需求兒損失了訂單,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由于我們的缺貨,造成的損失,影響我們今后的發展。

  四、實驗體會

  為適應顧客需求量變換,考慮到未來顧客需求量會增大,所以我們會根據歷史需求,預測需求量,而適當加大訂購量,滿足今后的市場需求量。批發商也同樣會有像我們這樣的想法,進行加量批發。這樣,當顧客的需求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零售和批發等環節的實際訂購量會逐步放大。這樣一層層的增加,就造成了所謂的“牛鞭效應”。

  為了應付市場需求量變大,作為零售商盡可能增加庫存量,這就有可能造成庫存積壓,如果庫存量大了,就不需要再增大訂貨量。我們不能掌握顧客的需求也不能掌握批發商的供貨能力,所以只能多備貨。我們需要對市場需求準確的預測,才能穩定住庫存,減少牛鞭效應。

  生產商離顧客比較遠,需要經過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傳遞,導致市場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很大,各層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偏差越來越大。各層都害怕缺貨,所以都采用大庫存政策,牛鞭效應就會明顯。

  我們這次游戲涉及的方面比較少,造成牛鞭效應的.原因也比較少。特別價格變動,如果價格降低,增大庫存,然后市場需求小于訂貨量,就會造成庫存成本的增加,大大影響了利潤。如果想解決牛鞭效應,需要各層信息共享,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零售商與供應商通過協商確定了訂單處理的業務流程以及庫存控制的相關參數,比如最低庫存水平、訂貨點等等。實施VIM工策略,大大縮短了產品的訂貨期以及產品的流通環節,讓我們這些流通環節能夠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的響應,從而降低供應鏈的庫存,減少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績效,有效避免了需求信息的波動,最終弱化了本次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實驗的報告 5

  一、 實驗目的:

  (1) 掌握研究顯色反應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繪制吸收曲線的方法,正確選擇測定波長。

  (4) 學會制作標準曲線的方法。

  (5) 通過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在未知式樣中的含量,掌握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了解此儀器的主要構造。

  二、 原理: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無機離子,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顯色過程,二是測量過程。 為了使測定結果有較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顯色條件和測量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長,顯色劑用量,有色溶液穩定性,溶液酸度干擾的排除。

  (1)入射光波長:一般情況下,應選擇被測物質的最大吸收波長的光為入射光。 顯色劑用量:顯色劑的合適用量可通過實驗確定。

  (2) 溶液酸度:選擇適合的酸度,可以在不同PH緩沖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測離子和顯色劑,測其吸光度,作DA-PH曲線,由曲線上選擇合適的PH范圍。

  (3) 干擾。

  有色配合物的穩定性:有色配合物的顏色應當穩定足夠的時間。 干擾的排除:當被測試液中有其他干擾組分共存時,必須爭取一定的措施排除

  2+4鄰二氮菲與Fe 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穩定橙紅色配合物。配合無的ε =1.1 ×10L· mol ·cm-1 。 配合物配合比為3:1,PH在2-9(一般維持在PH5-6)之間。在還原劑存在下,顏色可保持幾個月不變。Fe3+ 與鄰二氮菲作用形成淡藍色配合物穩定性教差,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加入還原劑使Fe 3+還原為Fe2+ 與顯色劑鄰二菲作用,在加入顯色劑之前,用的還原劑是鹽酸羥胺。此方法選擇性高Br3+ 、Ca2+ 、Hg 2+、Zn2+ 及Ag+ 等離子與鄰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淀,干擾測定,相當于鐵量40倍的Sn2+、Al3+、Ca2+、Mg2+ 、Zn2+ 、Sio32-,20倍的Cr3+、Mn2+、VPO3-45倍的.Co2+、Ni2+、Cu2+等離子不干擾測定。

  三、 儀器與試劑:

  1、 儀器: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計

  500ml容量瓶1個,50 ml 容量瓶7個,10 ml 移液管1支

  5ml移液管支,1 ml 移液管1支,滴定管1 支,玻璃棒1 支,燒杯2 個,吸爾球1個, 天平一臺。

  2﹑試劑:

  (1)鐵標準溶液100ug·ml-1,準確稱取0.43107g鐵鹽NH4Fe(SO4)2·12H2O置于燒杯中,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定量轉依入500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2)鐵標準溶液10ug·ml-1.用移液管移取上述鐵標準溶液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

  (3)鹽酸羥胺溶液100g·L(用時配制)

  (4)鄰二氮菲溶液 1.5g·L-1 先用少量乙醇溶液,再加蒸餾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5)醋酸鈉溶液1.0mol·L-1μ-1

  四、實驗內容與操作步驟:

  1.準備工作

  (1) 清洗容量瓶,移液官及需用的玻璃器皿。

  (2) 配制鐵標溶液和其他輔助試劑。

  (3) 開機并試至工作狀態,操作步驟見附錄。

  (4) 檢查儀器波長的正確性和吸收他的配套性。

  2. 鐵標溶液的配制

  準確稱取0.3417g鐵鹽NH4Fe(SO4)·12H2O置于燒杯中,加入10mlHCL加少量水。溶解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容量瓶刻度。

  3 .繪制吸收曲線選擇測量波長取兩支50ml干凈容量瓶,移取100μ g m l-1鐵標準溶液2.50ml容量瓶中,然后在兩個容量瓶中各加入0.5ml鹽酸羥胺溶液,搖勻,放置2min后各加入1.0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試劑空白為參比,在440——540nm間,每隔10nm測量一次吸光度,以波長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4.工作曲線的繪制

  取50ml的容量瓶7個,各加入100.00μɡ ml-1鐵標準0.00,0.20,0.40,0.60,0.80,1.00,1.20ml,然后分別加入0.5ml鄰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鈉溶液,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線搖勻,用2cm吸收池,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溶液,在選定波長下測定并記錄各溶液光度,記當格式參考下表:

  5.鐵含量的測定

  取1支潔凈的50ml容量瓶,加人2.5ml含鐵未知試液,按步驟(6 )顯色,測量吸光度并記錄.

  K=268.1 B= -2.205 R*R=0.9945 CONC. =K *ABS+B C = 44.55mol ml-1

  6.結束工作

  測量完畢,關閉電源插頭,取出吸收池, 清洗晾干后人盆保存.清理工作臺,罩上一儀器防塵罩,填寫儀器使用記錄.清洗容量瓶和其他所用的玻璃儀器并放回原處.

  五、討論:

  (1) 在選擇波長時,在440nm——450nm間每隔10nm 測量一次吸光度,最后得出的λmix=510nm,可能出在試劑未搖勻,提供的λmix=508nm,如果再縮減一點進程,試齊充分搖勻,靜置時間充分,結果會更理想一些。

  (2) 在測定溶液吸光度時,測出了兩個9,實驗結果不太理想,可能是在配制溶液過程中的原因:a、配制好的溶液靜置的未達到15min;b、藥劑方面的問題是否在期限內使用(未知)因從溶液顯色的效果看,顏色有點淡,要求在試劑的使用期限內使用;c、移取試劑時操作的標準度是否符合要求,要求一個人移取試劑。(張麗輝)

  在配制試樣時不是一雙手自始至終,因而所觀察到的結果因人而異,導致最終結果偏差較大,另外還有實驗時的溫度,也是造成結果偏差的原因。(崔鳳瓊)

  本次實驗階段由于多人操作,因而致使最終結果不精確。(普杰飛)

  (1) 在操作中,我覺得應該一人操作這樣才能減少誤差。

  (2) 在使用分光計時,使用同一標樣,測同一溶液但就會得出不同的值。這可能有幾個原因:a、溫度,b、長時間使用機器,使得性能降低,所以商量得不同值。(李國躍) 在實驗的進行當中,因為加試樣的量都有精確的規定,但是在操作中由于是手動操作所以會有微小的誤碼率差量,但綜合了所有誤差量將成為一個大的誤差,這將導致整個實驗的結果會產生較大的誤碼率差。(趙宇)

  在配制溶液時,加入拭目以待試劑順序不能顛倒,特別加顯色劑時,以防產生反應后影響操作結果。(劉金旖)

  六、結論:

  (1) 溶液顯色,是由于溶液對不同波長的光的選擇的結果,為了使測定的結果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測量條件,如:入射波長,溶液酸度,度劑使用期限 。

  (2) 吸收波長與溶液濃度無關,不同濃度的溶液吸收都很強烈,吸收程度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關系,從而可以根據該部分波長的光的吸收的程度來測定溶液的濃度。

  (3) 此次試驗結果雖不太理想,但讓我深有感觸,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懂得不少試驗操作方面的知識。從無知到有知,從不熟練到熟練使用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張麗輝)

  實驗的報告 6

  一、實驗目的

  1、了解抽樣定理在通信系統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樣及平頂抽樣的實現方法。

  3、理解低通采樣定理的原理。

  4、理解實際的抽樣系統。

  5、理解低通濾波器的幅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6、理解低通濾波器的相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7、理解帶通采樣定理的原理。

  二、實驗器材

  1、主控&信號源、3號模塊各一塊

  2、雙蹤示波器一臺

  3、連接線若干

  三、實驗原理

  1、實驗原理框圖

  保持電路平頂抽樣S1自然抽樣A-out抽樣脈沖抽樣輸出LPF-InLPFLPF-oUTmusic信號源被抽樣信號抗混疊濾波器抽樣電路編碼輸入譯碼輸出FIR/IIR3#信源編譯碼模塊FPGA數字濾波

  圖1-1抽樣定理實驗框圖

  2、實驗框圖說明

  抽樣信號由抽樣電路產生。將輸入的被抽樣信號與抽樣脈沖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樣信號,自然抽樣的信號經過保持電路得到平頂抽樣信號。平頂抽樣和自然抽樣信號是通過開關S1切換輸出的。

  抽樣信號的恢復是將抽樣信號經過低通濾波器,即可得到恢復的信號。這里濾波器可以選用抗混疊濾波器(8階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濾波器)或FPGA數字濾波器(有FIR、IIR兩種)。反sinc濾波器不是用來恢復抽樣信號的,而是用來應對孔徑失真現象。

  要注意,這里的數字濾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編譯碼部分的端口。在做本實驗時與信源編譯碼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實驗步驟

  實驗項目一抽樣信號觀測及抽樣定理驗證

  概述:通過不同頻率的抽樣時鐘,從時域和頻域兩方面觀測自然抽樣和平頂抽樣的輸出波形,以及信號恢復的混疊情況,從而了解不同抽樣方式的輸出差異和聯系,驗證抽樣定理。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信號源:MUSIc

  信號源:A-oUT目標端口連線說明

  模塊3:TH1(被抽樣信號)將被抽樣信號送入抽樣單元

  模塊3:TH2(抽樣脈沖) 提供抽樣時鐘送入模擬低通濾波器

  模塊3:TH3(抽樣輸出)模塊3:TH5(LPF-In) 2、開電,設置主控菜單,選擇【主菜單】→【通信原理】→【抽樣定理】。調節主控模塊的W1使A-out輸出峰峰值為3V。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被抽樣信號MUSIc為幅度4V、頻率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脈沖A-oUT為幅度3V、頻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1)觀測并記錄自然抽樣前后的信號波形:設置開關S13#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分別觀測MUSIc

  主控&信號源

  和抽樣輸出3#。

  (2)觀測并記錄平頂抽樣前后的信號波形:設置開關S13#為“平頂抽樣”檔位,用示波器分別觀測MUSIc

  主控&信號源

  和抽樣輸出3#。

  (3)觀測并對比抽樣恢復后信號與被抽樣信號的波形:設置開關S13#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MUSIc

  主控&信號源

  和LPF-oUT3#,以100Hz的步進減小A-oUT

  主控&信號源

  的頻率,比較觀測并思考在抽樣脈沖頻率多小的情況下恢復信號有失真。

  (4)用頻譜的`角度驗證抽樣定理(選做):用示波器頻譜功能觀測并記錄被抽樣信號MUSIc和抽樣輸出頻譜。以100Hz的步進減小抽樣脈沖的頻率,觀測抽樣輸出以及恢復信號的頻譜。(注意:示波器需要用250kSa/s采樣率(即每秒采樣點為250K),FFT縮放調節為×10)。

  注:通過觀測頻譜可以看到當抽樣脈沖小于2倍被抽樣信號頻率時,信號會產生混疊。

  實驗項目二濾波器幅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概述:該項目是通過改變不同抽樣時鐘頻率,分別觀測和繪制抗混疊低通濾波和fir數字濾波的幅頻特性曲線,并比較抽樣信號經這兩種濾波器后的恢復效果,從而了解和探討不同濾波器幅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1、測試抗混疊低通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曲線。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目標端口連線說明信號源:A-oUT模塊3:TH5(LPF-In)將信號送入模擬濾波器

  (2)開電,設置主控模塊,選擇【信號源】→【輸出波形】和【輸出頻率】,通過調節相應旋鈕,使A-oUT

  主控&信號源

  輸出頻率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抗混疊低通濾波器的輸入信號為頻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用示波器觀測LPF-oUT3#。以100Hz步進減小A-oUTLPF-oUT3#的頻譜。記入如下表格:

  A-oUT頻率/Hz 5K … 4.5K … 3.4K … 3.0K … 2、測試fir數字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曲線。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目標端口連線說明基頻幅度/V主控&信號源

  輸出頻率,觀測并記錄

  信號源:A-oUT模塊3:TH13(編碼輸入)將信號送入數字濾波器

  (2)開電,設置主控菜單:選擇【主菜單】→【通信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調節【信號源】,使A-out輸出頻率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fir濾波器的輸入信號為頻率5KHz、幅度3V的正弦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用示波器觀測譯碼輸出3#,以100Hz的步進減小A-oUT碼輸出3#的頻譜。記入如下表格:

  A_out的頻率/Hz 5K … 4K … 3K … 2K ...基頻幅度/V主控&信號源

  的頻率。觀測并記錄譯

  由上述表格數據,畫出fir低通濾波器幅頻特性曲線。

  思考:對于3KHz低通濾波器,為了更好的畫出幅頻特性曲線,我們可以如何調整信號源輸入頻率的步進值大小?

  3、分別利用上述兩個濾波器對被抽樣信號進行恢復,比較被抽樣信號恢復效果。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信號源:MUSIc信號源:A-oUT目標端口連線說明模塊3:TH1(被抽樣信號) 提供被抽樣信號

  模塊3:TH2(抽樣脈沖) 提供抽樣時鐘送入模擬低通濾波器送入FIR數字低通濾波器模塊3:TH3(抽樣輸出)

  模塊3:TH5(LPF-In)模塊3:TH3(抽樣輸出)

  模塊3:TH13(編碼輸入)

  (2)開電,設置主控菜單,選擇【主菜單】→【通信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調節W1

  主控&信號源

  使信號A-oUT輸出峰峰值為3V左右。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待抽樣信號MUSIc為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時鐘信號A-oUT為頻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對比觀測不同濾波器的信號恢復效果:用示波器分別觀測

  LPF-oUT3#和譯碼輸出3#,以100Hz步進減小抽樣時鐘A-oUT的輸出頻率,對比觀測模擬濾波器和FIR數字濾波器在不同抽樣頻率下信號恢復的效果。(頻率步進可以根據實驗需求自行設置。)思考:不同濾波器的幅頻特性對抽樣恢復有何影響?實驗項目三濾波器相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概述:該項目是通過改變不同抽樣時鐘頻率,從時域和頻域兩方面分別觀測抽樣信號經fir濾波和iir濾波后的恢復失真情況,從而了解和探討不同濾波器相頻特性對抽樣信號恢復的影響。

  1、觀察被抽樣信號經過fir低通濾波器與iir低通濾波器后,所恢復信號的頻譜。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信號源:MUSIc信號源:A-oUT目標端口連線說明模塊3:TH1(被抽樣信號) 提供被抽樣信號模塊3:TH2(抽樣脈沖) 提供抽樣時鐘將信號送入數字濾波器模塊3:TH3(抽樣輸出)模塊3:TH13(編碼輸入)

  (2)開電,設置主控菜單,選擇【主菜單】→【通信原理】→【抽樣定理】。調節W1

  主控&信號源

  使信號A-oUT輸出峰峰值為3V左右。

  (3)此時實驗系統初始狀態為:待抽樣信號MUSIc為3K+1K正弦合成波,抽樣時鐘信號A-oUT為頻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a、觀測信號經fir濾波后波形恢復效果:設置主控模塊菜單,選擇【抽樣定理】→【FIR濾波器】;設置【信號源】使A-oUT輸出的抽樣時鐘頻率為7.5KHz;用示波器觀測恢復信號譯碼輸出3#的波形和頻譜。

  b、觀測信號經iir濾波后波形恢復效果:設置主控模塊菜單,選擇【抽樣定理】→【IIR濾波器】;設置【信號源】使A-oUT輸出的抽樣時鐘頻率為7.5KHz;用示波器觀測恢復信號譯碼輸出3#的波形和頻譜。

  c、探討被抽樣信號經不同濾波器恢復的頻譜和時域波形:

  被抽樣信號與經過濾波器后恢復的信號之間的頻譜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否就是說原始信號能夠不失真的恢復出來?用示波器分別觀測fir濾波恢復和iir濾波恢復情況下,譯碼輸出3#的時域波形是否完全一致,如果波形不一致,是失真呢?還是有相位的平移呢?如果相位有平移,觀測并計算相位移動時間。

  2、觀測相頻特性

  (1)關電,按表格所示進行連線。

  源端口目標端口連線說明信號源:A-oUT模塊3:TH13(編碼輸入)使源信號進入數字濾波器

  (2)開電,設置主控菜單,選擇【主菜單】→【通信原理】→【抽樣定理】→【FIR濾波器】。

  (3)此時系統初始實驗狀態為:A-oUT為頻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實驗操作及波形觀測。

  對比觀測信號經fir濾波后的相頻特性:設置【信號源】使A-oUT輸出頻率為5KHz、峰峰值為3V的正弦波;以100Hz步進減小A-oUT輸出頻率,用示波器對比觀測A-oUT控&信號源主和譯碼輸出3#的時域波形。相頻特性測量就是改變信號的頻率,測輸出信號的延時(時域上觀測)。記入如下表格:

  A-oUT的頻率/Hz被抽樣信號與恢復信號的相位延時/ms 3.5K 3.4K 3.3K ...

  五、實驗報告

  1、分析電路的工作原理,敘述其工作過程。

  2、繪出所做實驗的電路、儀表連接調測圖。并列出所測各點的波形、頻率、電壓等有關數據,對所測數據做簡要分析說明。必要時借助于計算公式及推導。

  3、分析以下問題:濾波器的幅頻特性是如何影響抽樣恢復信號的?簡述平頂抽樣和自然抽樣的原理及實現方法。

  答:濾波器的截止頻率等于源信號譜中最高頻率fn的低通濾波器,濾除高頻分量,經濾波后得到的信號包含了原信號頻譜的全部內容,故在低通濾波器輸出端可以得到恢復后的原新號。當抽樣頻率小于2倍的原新號的最高頻率即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時,抽樣信號的頻譜會發生混疊現象,從發生混疊后的頻譜中無法用低通濾波器獲得信號頻譜的全部內容,從而導致失真。

  平頂抽樣原理:抽樣脈沖具有一定持續時間,在脈寬期間其幅度不變,每個抽樣脈沖頂

  部不隨信號變化。實際應用中是采用抽樣保持電路來實現的。

  自然抽樣原理:抽樣脈沖具有一定持續時間,在脈寬期間其幅度不變,每個抽樣脈沖頂部隨信號幅度變化。用周期性脈沖序列與信號相乘就可以實現。

  4、思考一下,實驗步驟中采用3K+1K正弦合成波作為被抽樣信號,而不是單一頻率的正弦波,在實驗過程中波形變化的觀測上有什么區別?對抽樣定理理論和實際的研究有什么意義?

  答:觀測波形變化時更穩定。使抽樣定理理論的驗證結果更可靠。

  實驗步驟:

  (1)觀測并記錄自然抽樣前后的信號波形:設置開關K1為“自然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

  (2)觀測并記錄平頂抽樣前后的信號波形:設置開關K1為“平頂抽樣”檔位,用示波器觀測。

  (3)觀測并對比抽樣恢復后信號與被抽樣信號的波形:設置開關K1為“自然抽樣”

  檔位,用示波器觀測頻率,比較觀測并思考在抽樣脈沖頻率多小的情況下恢復信號有失真。

  實驗的報告 7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配制馬鈴薯培養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學習并掌握觀察霉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類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態。

  二、實驗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產生復雜分枝的菌絲體,其菌絲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霉菌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及孢子的形態特征是識別不同種類霉菌的重要依據。

  霉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3~10μm),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本實驗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種常見的霉菌作為菌種進行觀察。

  2、小室培養法

  觀察霉菌的形態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觀察法、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和玻璃培養觀察法三種方法,本次實驗采用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小室培養法)。

  用無菌操作將培養基瓊脂薄層置于載玻片上,沿瓊脂邊緣接種后蓋上蓋玻片培養,霉菌即在載玻片和蓋玻片之間的有限空間內沿蓋玻片橫向生長。培養一定時間后,將載玻片上的培養物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這種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長狀態,還便于觀察不同發育期的培養物。

  三.實驗器材

  1、菌種

  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毛霉(Mucor sp、)和根霉(Rhizopus sp、)培養48h的馬鈴薯瓊脂(PDA)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及試劑

  馬鈴薯瓊脂(PDA),20%甘油(無菌),乙醇。

  3、儀器及其它用品

  無菌操作臺,解剖刀,鑷子,無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綢布,酒精燈,載玻片,接種針,培養皿等。

  四.操作步驟

  1、培養基的配制

  按附錄所示配方稱取PDA各組分,先將馬鈴薯去皮,切成小塊稱取20g煮沸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20min,然后先用1層紗布濾去未溶解的固體,再用6層紗布過濾,將濾液體積用無菌水調至100mL,然后再加入糖及瓊脂,加塞后用牛皮紙包好,準備滅菌。

  2、培養基及裝置的滅菌

  (1)滅菌準備

  準備12個平皿,在其中10個平皿皿底鋪一張略小于皿底的圓濾紙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潔凈載玻片和三塊蓋玻片,蓋上皿蓋后再與另外2個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紙包好;在100mL錐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2mL移液管兩支并用牛皮紙包好。

  (2)滅菌

  將上述用牛皮紙包好的儀器與試劑連同配好的PDA培養基一并放入滅菌鍋中110℃滅菌20~30min(由于培養基中有葡萄糖,為防止由于高溫而使糖發生糊化而變質,滅菌溫度不宜過高)。

  3、瓊脂塊制備

  分別取已滅菌并溶化冷卻至約50℃的馬鈴薯瓊脂培養基6~7mL注入兩個滅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層。在兩個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記號筆畫下約1×1cm的方格,通過無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畫下的方格線將其切成方形的瓊脂塊。(注:解剖刀使用前應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燈上灼燒,冷卻后再進行切割操作)

  4、接種

  在無菌操作臺上,先用鑷子將載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塊兒瓊脂塊,置于載玻片上,用接種環分別從斜面培養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種菌的孢子,分別接種于培養小室中瓊脂塊的邊緣上,用無菌鑷子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最后用移液管在培養小室中的圓濾紙上加2mL滅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內的濕度),蓋上皿蓋并貼上標簽,每一種菌接種兩個小室(其中毛霉接種4個小室)。

  5、恒溫培養

  將接種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養箱中恒溫培養7天。

  6、鏡檢

  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小室培養后的載玻片,用低倍鏡即可較為清晰的觀察到霉菌的菌絲體及孢子,根據所學的四種菌的基本特征對四種菌進行觀察比較與區分,必要時可以采用高倍鏡對菌進行觀察。

  五.實驗結果記錄

  1、四種霉菌的形態特征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態特征比較

  2、四種霉菌的圖示

  圖1根霉的形態(10×40)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2黑曲霉的形態(10×10)

  圖

  3黑曲霉的形態(10×40)

  圖4黑曲霉足細胞(10×40)

  姓名系年級學號組別科目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5毛霉的形態(10×40)

  分生小梗

  隔

  圖6青霉的形態(10×40)

  六、實驗小結

  通過本次實驗,學會了小室培養培及馬鈴薯培養基的配制方法。另外,通過觀察霉菌的形態并且有特別的關注不同霉菌的細節及不同之處,比如菌絲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態等特征,細心比較各種霉菌細節狀態的不同,掌握了霉菌的一些基本形態特征,擴展了視野。

  七、思考題

  1、黑曲霉和黑根霉在形態特征上有何區別?

  ①菌絲:根霉無隔有假根,曲霉無隔有足細胞。

  ②孢子梗:根霉位于假根上,曲霉由氣生菌絲分化而來。

  ③孢子囊形態:根霉孢子囊表面平滑,曲霉表面不平滑,呈絮狀。

  2、如果要求對某放線菌或霉菌不同發育時期(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或

  實驗的報告 8

  實驗名稱

  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

  實驗目的

  1. 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基本原理。

  2. 學習利用酸堿指示劑觀察pH變化。

  3. 通過滴定法定量測定鹽酸的濃度。

  實驗原理

  氫氧化鈉(NaOH)是一種強堿,鹽酸(HCl)是一種強酸。當二者發生反應時,會生成氯化鈉(NaCl)和水(HO),反應方程式如下:NaOH+HCl→NaCl+HO

  pH值的變化可以通過酸堿指示劑(如酚酞)觀察。在酸性環境中,酚酞無色;在堿性環境中,酚酞呈粉紅色,而在中性條件下則呈現中性狀態。

  實驗材料

  1. 氫氧化鈉溶液(0.1 mol/L)

  2. 鹽酸溶液(待測濃度)

  3. 酚酞指示劑

  4. 滴定管

  5. 燒杯

  6. 量筒

  7. 玻璃棒

  8. pH試紙

  實驗步驟

  1. 取適量鹽酸(約50 mL)置于燒杯中,使用量筒量取準確體積。同時,記錄鹽酸的初始濃度。

  2. 向鹽酸中加入3滴酚酞指示劑,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3. 將氫氧化鈉溶液裝入滴定管中,并記錄初始滴定管的讀數。

  4. 以適當的.速度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至鹽酸溶液中,同時用玻璃棒攪拌均勻,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5. 繼續滴定,直到鹽酸溶液顏色完全變為粉紅色,即指示達到中和點。

  6. 記錄下滴定管中氫氧化鈉溶液的終點讀數。

  7. 計算所消耗的氫氧化鈉溶液體積,并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鹽酸的實際濃度。

  數據記錄

  1. 鹽酸初始濃度:0.1 mol/L

  2. 滴定前氫氧化鈉初始讀數:0 mL

  3. 滴定后氫氧化鈉終點讀數:25 mL

  4. 消耗氫氧化鈉體積:25 mL

  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成功利用滴定法測定了鹽酸的濃度為0.05 mol/L。觀察到酸堿中和反應后溶液呈現變化的顏色,對理解酸堿反應的性質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實驗過程順利,達到了預期的實驗目的。

  實驗的報告 9

  實驗名稱:

  制備并測定硫酸銅晶體(CuSO·5HO)的純度

  實驗目的:

  1. 掌握硫酸銅晶體(CuSO·5HO)的制備方法。

  2. 學習利用加熱失重法測定物質中結晶水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 培養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實驗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

  實驗原理:

  硫酸銅晶體(CuSO·5HO)在加熱時會逐漸失去結晶水,最終變為無水硫酸銅(CuSO)。通過測量加熱前后樣品的質量變化,可以計算出晶體中結晶水的含量,從而評估其純度。反應方程式為:CuSO·5HO → CuSO + 5HO(加熱)。

  實驗材料:

  硫酸銅粉末

  蒸餾水

  蒸發皿

  酒精燈

  坩堝鉗

  電子天平(精確至0.001g)

  干燥器

  玻璃棒

  實驗步驟:

  1. 準備溶液:稱取適量硫酸銅粉末,加入蒸餾水溶解,直至形成飽和溶液。

  2. 結晶:將飽和溶液置于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至溶液濃縮,然后自然冷卻結晶。

  3. 收集晶體:用玻璃棒小心刮下硫酸銅晶體,置于干燥器中備用。

  4. 稱重:使用電子天平準確稱量干燥后硫酸銅晶體的質量(m)。

  5. 加熱脫水:將晶體放入坩堝中,用酒精燈加熱至恒重(不再有明顯質量減少),記錄此時的質量(m)。

  實驗現象:

  加熱過程中,硫酸銅晶體逐漸失去藍色,變為白色,并釋放出大量水蒸氣。

  最終得到的.是無水硫酸銅的白色粉末。

  數據記錄:

  初始晶體質量 m = ___ g

  加熱后質量 m = ___ g

  數據分析:

  根據質量差計算失去的水的質量,進而求得結晶水的摩爾數,與原硫酸銅晶體的摩爾數進行比較,計算出純度。

  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成功制備了硫酸銅晶體,并測定了其純度。實驗結果表明,該批硫酸銅晶體的純度為___%(具體數值需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得出)。

  實驗的報告 10

  實驗名稱

  氯化鈉與硝酸銀的反應

  實驗目的

  1. 觀察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沉淀的過程。

  2. 學習沉淀反應的原理并進行相關計算。

  3. 掌握實驗室安全操作規范。

  實驗原理

  氯化鈉(NaCl)與硝酸銀(AgNO)在水溶液中反應時,會生成氯化銀(AgCl)沉淀和硝酸鈉(NaNO)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Cl (aq)+AgNO (aq)→AgCl (s)+NaNO (aq)

  氯化銀是一種白色沉淀,且在水中不溶。

  實驗材料

  1. 氯化鈉(NaCl)溶液

  2. 硝酸銀(AgNO)溶液

  3. 燒杯

  4. 玻璃棒

  5. 過濾紙

  6. 漏斗

  7. 天平

  8. 移液管

  實驗步驟

  1. 稱量氯化鈉:使用天平稱取一定量的氯化鈉,約0.5克,溶解于50 mL自來水中,制成氯化鈉溶液。

  2. 準備硝酸銀溶液:稱取0.5克硝酸銀,溶解于50 mL水中,制成硝酸銀溶液。

  3. 混合溶液:將氯化鈉溶液緩慢倒入硝酸銀溶液中,并用玻璃棒輕輕攪拌,觀察反應情況。

  4. 觀察沉淀:記錄生成的.沉淀情況,觀察沉淀的顏色和性質。

  5. 過濾沉淀:使用漏斗和過濾紙將沉淀(氯化銀)過濾出來。

  6. 洗滌沉淀:用少量冷水洗滌沉淀,以去除雜質。

  7. 干燥沉淀:將過濾得到的氯化銀沉淀在烘箱中干燥,記錄干燥后的質量。

  實驗數據

  1. 氯化鈉溶液的體積:50 mL

  2. 硝酸銀溶液的體積:50 mL

  3. 反應后生成沉淀的體積:觀察到明顯白色沉淀。

  4. 干燥后氯化銀沉淀質量:0.4克

  計算

  根據反應方程式,1 mol NaCl反應生成1 mol AgCl。

  計算反應中氯化鈉的物質的量:n(NaCl)= 摩爾質量/質量 = 58.44g/mol 0.5g ≈0.00857mol

  生成氯化銀的質量:m(AgCl)=n(AgCl)×摩爾質量=0.00857mol×143.32g/mol≈1.23g

  結果與討論

  本次實驗成功觀察到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白色氯化銀沉淀。實驗中生成的氯化銀質量稍低于理論計算值,可能原因包括沉淀沒有完全洗凈、部分氣體損失或稱量誤差等。

  實驗總結

  本實驗通過觀察沉淀反應,深化了對無機反應的理解。掌握了沉淀反應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項,體會到了實驗操作的嚴謹性和細致性。今后應更加注意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實驗室安全)

  安全注意事項

  1. 實驗過程中應佩戴護目鏡和手套,以保護眼睛和皮膚。

  2. 硝酸銀具有一定的腐蝕性,處理廢液時應小心。

  3. 實驗結束后應妥善處理廢棄物,避免污染環境。

  實驗的報告 11

  實驗名稱:

  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探究

  實驗日期: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指導教師:

  xx教授

  實驗目的:

  1. 探究并掌握不同氧化態氮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2. 試驗并比較磷酸鹽的酸堿性和溶解性。

  3. 了解硅酸鹽的主要性質及制備過程。

  實驗原理:

  1. 氮族元素化合物性質:氮元素具有多種氧化態,包括-3、+1、+2、+3、+4、+5等,其化合物如銨鹽、硝酸鹽等在加熱條件下易發生分解反應,且硝酸具有強氧化性。

  2. 磷酸鹽性質:磷酸鹽在水中能夠水解,表現出不同的酸堿性。此外,焦磷酸根離子具有配位性,能與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

  3. 硅酸鹽性質:硅酸鹽與酸反應能生成硅酸膠體,這是硅酸鹽的一個重要化學性質。

  實驗儀器與試劑:

  儀器:酒精燈、蒸發皿、試管、燒杯、表面皿、pH試紙、水浴鍋等。

  試劑:(NH4)2SO4、(NH4)2Cr2O7、NaNO2、H2SO4、KI、KMnO4、Zn片、濃硝酸、稀硝酸、Na3PO4、Na2HPO4、NaH2PO4、AgNO3、CaCl2、CuSO4、焦磷酸鈉溶液、Na2SiO3、HCl等。

  實驗操作步驟:

  1. 銨鹽的熱分解:

  取少量(NH4)2SO4和(NH4)2Cr2O7置于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并記錄現象。

  2. 硝酸鹽的反應:

  將NaNO2與H2SO4混合,觀察氣體生成及顏色變化。

  將KI與H2SO4及NaNO2混合,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使用KMnO4與NaNO2進行氧化還原反應,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3. 硝酸與金屬的反應:

  分別將鋅片與濃硝酸和稀硝酸反應,觀察氣體生成及反應劇烈程度。

  4. 磷酸鹽的酸堿性和溶解性:

  使用pH試紙測定Na3PO4、Na2HPO4、NaH2PO4溶液的pH值。

  將上述磷酸鹽溶液分別與AgNO3和CaCl2反應,觀察沉淀生成情況。

  5. 硅酸水凝膠的制備:

  將Na2SiO3溶液與HCl溶液混合,觀察膠體生成情況。

  實驗結果與數據分析:

  1. 銨鹽的熱分解:觀察到白色固體逐漸分解,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試管壁上有白色附著物生成,為NH4Cl的結晶。

  2. 硝酸鹽的反應:NaNO2與H2SO4反應生成無色氣體,隨后氣體漸變為紅棕色;KI與H2SO4及NaNO2混合后溶液變為棕色;KMnO4與NaNO2反應后溶液紫紅色褪去。

  3. 硝酸與金屬的反應:鋅片與濃硝酸反應劇烈,生成紅棕色氣體;與稀硝酸反應相對較慢,生成無色氣體。

  4. 磷酸鹽的酸堿性和溶解性:Na3PO4呈強堿性,Na2HPO4呈弱堿性,NaH2PO4呈弱酸性;磷酸鹽與AgNO3和CaCl2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

  5. 硅酸水凝膠的制備:Na2SiO3與HCl反應生成透明的`膠體,處于半凝固狀態。

  結果討論與誤差分析:

  1. 銨鹽分解: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期一致,說明銨鹽在加熱條件下易分解生成氨氣和相應的酸。

  2. 硝酸鹽反應:實驗中觀察到的氣體顏色變化與理論相符,但需注意實驗中可能存在氣體擴散不完全導致的顏色變化差異。

  3. 硝酸與金屬反應:不同濃度的硝酸與金屬反應產物不同,濃硝酸表現出更強的氧化性。實驗中應注意控制反應條件,避免劇烈反應帶來的安全隱患。

  4. 磷酸鹽性質:實驗結果驗證了磷酸鹽的不同酸堿性及溶解性,但需注意實驗條件對結果的影響,如溶液濃度、溫度等。

  5. 硅酸水凝膠制備:實驗成功制備了硅酸水凝膠,但需注意膠體生成過程中的攪拌速度和反應時間對膠體質量的影響。

  實驗的報告 12

  實驗名稱:

  硫酸銅的制備與晶體生長

  實驗日期: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目的:

  1. 掌握xxx的制備方法及其原理。

  2. 觀察并描述xxx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溶解性等)。

  3. 研究xxx的某些化學性質(如與特定試劑的`反應、穩定性等)。

  4. 培養實驗操作技能,如稱量、加熱、過濾、結晶等。

  實驗原理:

  簡述實驗所涉及的主要化學反應方程式、物質性質以及反應條件。例如,在“硫酸銅的制備與晶體生長”實驗中,可以提及硫酸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以及硫酸銅溶液在適宜條件下結晶形成藍色晶體的過程。

  實驗材料:

  原料:氧化銅(CuO)、濃硫酸(HSO)等

  儀器:燒杯、玻璃棒、酒精燈、量筒、電子天平、漏斗、濾紙、蒸發皿、烘箱等

  其他:蒸餾水、防護眼鏡、實驗服等

  實驗步驟:

  1. 準備階段:準確稱取一定質量的氧化銅,量取適量濃硫酸備用。

  2. 反應過程:將氧化銅緩慢加入盛有濃硫酸的燒杯中,邊加邊攪拌,加熱至反應完全。

  3. 后處理:將反應液過濾,得到澄清的硫酸銅溶液。將溶液蒸發濃縮至近飽和,然后冷卻結晶。

  4. 晶體收集與干燥:收集析出的硫酸銅晶體,用蒸餾水洗滌后,置于烘箱中干燥。

  數據記錄:

  氧化銅的質量:xx克

  濃硫酸的體積:xx毫升

  反應溫度范圍:xx°C至xx°C

  晶體質量(干燥后):xx克

  結果分析:

  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溶液顏色變化、晶體形態等。

  分析實驗數據,如計算產率,并與理論值進行比較,討論可能的誤差來源。

  探討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結論:

  總結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重申實驗目的是否達成,提出改進建議或進一步探索的方向。例如,“本實驗成功制備了硫酸銅晶體,并觀察到了其獨特的藍色晶體形態。通過計算,產率為xx%,略低于理論值,可能是由于反應過程中部分硫酸揮發或產物損失所致。未來可以嘗試優化反應條件以提高產率。”

  實驗的報告 13

  一、實驗目的

  1. 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應用。

  2. 學習并熟練操作分光光度計進行樣品吸光度的測定。

  3. 通過實驗數據計算樣品中鐵離子的含量,理解標準曲線法的應用。

  二、實驗原理

  鄰菲羅啉(也稱1,10-菲啰啉)與鐵離子(Fe)在pH值約為4.5~5.5的'酸性溶液中反應生成橙紅色的絡合物,該絡合物在可見光區(約510nm)有最大吸收峰。因此,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計在此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并通過繪制標準曲線來定量測定未知樣品中鐵離子的濃度。

  三、實驗儀器與試劑

  1、儀器

  分光光度計

  容量瓶(100mL、250mL)

  移液管(5mL、10mL)

  酸度計

  磁力攪拌器

  錐形瓶

  2、試劑

  鐵標準溶液(準確濃度的Fe溶液)

  鄰菲羅啉溶液(1%水溶液)

  鹽酸溶液(1:1)

  氨水(用于調節pH)

  緩沖溶液(如醋酸-醋酸鈉緩沖液,pH=4.5)

  蒸餾水

  四、實驗步驟

  1. 標準曲線的繪制:

  準備一系列已知濃度的鐵標準溶液(如0.1μg/mL, 0.2μg/mL, 0.4μg/mL, 0.6μg/mL, 0.8μg/mL, 1.0μg/mL)。

  分別向各標準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的鄰菲羅啉溶液和緩沖溶液,混合均勻后,靜置一段時間(約10分鐘)使反應完全。

  使用分光光度計,在510nm波長下測定各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并記錄數據。

  以鐵離子的濃度為橫坐標,對應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 未知樣品的測定:

  準確移取一定量的未知樣品溶液至錐形瓶中,按與標準溶液相同的處理步驟加入鄰菲羅啉溶液和緩沖溶液。

  同樣條件下測定未知樣品的吸光度。

  將測得的吸光度值代入標準曲線方程,計算出未知樣品中鐵離子的濃度。

  五、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

  1. 標準曲線繪制:記錄各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值,使用Excel或其他軟件繪制標準曲線,并求得線性回歸方程(y = ax + b,其中y為吸光度,x為鐵離子濃度)。

  2. 未知樣品測定:記錄未知樣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標準曲線方程計算出鐵離子的濃度。

  3. 結果分析:

  分析標準曲線的線性關系,檢查是否滿足分析要求(一般要求R > 0.99)。

  分析測定結果的誤差來源,如儀器誤差、操作誤差、試劑純度等。

  比較測定結果與預期值或文獻值,評估實驗的準確性。

  六、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成功掌握了利用鄰菲羅啉分光光度法測定鐵離子含量的方法,并繪制了標準曲線。根據未知樣品的吸光度值,利用標準曲線法計算得到了樣品中鐵離子的濃度。實驗結果顯示,該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重現性,適用于鐵離子的定量分析。

  實驗的報告 14

  實驗名稱:

  酸堿滴定法測定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

  實驗目的:

  1. 掌握酸堿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學習使用酸堿指示劑判斷滴定終點。

  3. 通過實驗測定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的濃度,并計算其摩爾濃度。

  實驗原理:

  酸堿滴定法是利用酸堿反應來確定未知溶液濃度的分析方法。在本實驗中,采用標準濃度的氫氧化鈉(NaOH)溶液作為滴定劑,對未知濃度的醋酸(CHCOOH)溶液進行滴定。滴定過程中,隨著NaOH的加入,醋酸逐漸被中和,生成醋酸鈉(CHCOONa)和水。當溶液中的醋酸完全反應時,稱為滴定終點。此時,通過消耗的NaOH溶液的體積和已知的濃度,可以計算出醋酸溶液的濃度。

  實驗儀器與試劑:

  儀器: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錐形瓶、電子天平、磁力攪拌器(可選)、移液管、容量瓶等。

  試劑: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標準濃度的NaOH溶液、酚酞指示劑(或其他合適的酸堿指示劑)。

  實驗步驟:

  1. 準備階段:

  使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一定量的基準物質(如鄰苯二甲酸氫鉀)配制標準濃度的NaOH溶液,并進行標定。

  使用移液管準確移取一定體積(如25.00mL)的未知濃度醋酸溶液至錐形瓶中。

  向錐形瓶中加入幾滴酚酞指示劑,溶液初始顏色為無色或淺黃色。

  2. 滴定過程:

  將標準濃度的NaOH溶液裝入堿式滴定管中,調整至零刻度或記錄初始讀數。

  緩慢滴加NaOH溶液至錐形瓶中,邊滴加邊搖動錐形瓶,使反應充分進行。

  接近滴定終點時,放慢滴加速度,直至溶液顏色發生突變(由無色變為淺紅色,并保持30秒不褪色),即為滴定終點。

  記錄滴定終點時NaOH溶液的讀數。

  3. 數據處理:

  根據滴定消耗的NaOH溶液的體積(V - V,其中V為滴定終點讀數,V為初始讀數)和NaOH溶液的濃度(C),以及移取的醋酸溶液的體積(V),計算醋酸溶液的濃度(C)。

  計算公式為:C = (C × (V - V)) / V

  實驗結果:

  滴定消耗的NaOH溶液體積(V - V)= _______ mL

  NaOH溶液的濃度(C)= _______ mol/L

  移取的醋酸溶液體積(V)= 25.00 mL

  計算得到的醋酸溶液濃度(C)= _______ mol/L

  實驗討論:

  1. 誤差分析:

  可能的誤差來源包括滴定管讀數誤差、指示劑變色點的判斷誤差、溶液配制過程中的誤差等。

  為減少誤差,可采取多次滴定取平均值、精確控制滴定速度、準確判斷滴定終點等措施。

  2. 實驗改進建議:

  使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如自動滴定儀,以提高實驗精度。

  嘗試使用不同種類的'指示劑,比較其對滴定終點判斷的準確性和靈敏度。

  加強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訓練,提高實驗技能水平。

  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成功掌握了酸堿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準確測定了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的濃度。實驗結果符合預期,驗證了實驗方法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實驗的報告 15

  實驗名稱:

  鐵離子含量的測定——以硫氰酸銨滴定法為例

  實驗目的:

  1、掌握硫氰酸銨滴定法測定鐵離子含量的原理及操作步驟。

  2、通過實驗測定某未知濃度鐵離子溶液中鐵離子的含量。

  3、培養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原理:

  硫氰酸銨滴定法是一種常用的測定鐵離子含量的方法。在酸性條件下,鐵離子與硫氰酸根離子反應生成紅色的硫氰酸鐵絡合物,該絡合物在特定波長下具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于比色測定。本實驗采用滴定法,通過滴加標準硫氰酸銨溶液至待測鐵離子溶液中,直至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從而確定鐵離子的.含量。

  實驗儀器與試劑:

  1.儀器:電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燒杯、磁力攪拌器、分光光度計(可選,用于比色測定)。

  2.試劑:標準硫氰酸銨溶液、待測鐵離子溶液、稀鹽酸、其他輔助試劑(如指示劑等,本實驗可能不需要)。

  實驗步驟:

  1.準備階段:

  準確稱取一定量的標準硫氰酸銨,配制成標準溶液。

  取適量待測鐵離子溶液,用稀鹽酸調節至酸性。

  2.實驗操作:

  將待測鐵離子溶液置于滴定管下,開始滴定。

  緩慢滴加標準硫氰酸銨溶液,同時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當溶液顏色出現明顯變化時(如由黃色變為紅色),停止滴定。

  記錄滴定過程中消耗的標準硫氰酸銨溶液的體積。

  3.數據處理:

  根據消耗的標準硫氰酸銨溶液的體積和濃度,計算待測鐵離子溶液中鐵離子的含量。

  進行誤差分析,評估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實驗結果:

  1、滴定消耗的標準硫氰酸銨溶液體積為XX mL。

  2、計算得出待測鐵離子溶液中鐵離子的含量為XX mg/L(或其他適當單位)。

  3、與理論值或已知濃度進行比較,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

  討論:

  1、在實驗過程中,滴定的速度應保持一致,以避免因速度過快而導致誤差。

  2、溶液的酸度對實驗結果有重要影響,應嚴格控制稀鹽酸的加入量。

  3、實驗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包括儀器精度、溶液配制過程中的誤差等。

  結論:

  本實驗通過硫氰酸銨滴定法成功測定了某未知濃度鐵離子溶液中鐵離子的含量。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實際樣品中鐵離子含量的測定。同時,也需要注意實驗過程中的操作細節和誤差控制,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實驗的報告 16

  實驗名稱:

  酸堿滴定分析實驗

  實驗目的:

  1、學習并掌握酸堿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通過實驗測定未知濃度酸(或堿)溶液的濃度。

  3、培養實驗操作技能,提高數據處理能力。

  實驗原理:

  酸堿滴定是基于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通過向待測溶液中加入已知濃度的標準溶液(滴定劑),直至完全中和,根據消耗的滴定劑體積和濃度計算待測溶液的濃度。本實驗采用酚酞作為指示劑,當溶液由無色變為淡紅色時,表示達到滴定終點。

  實驗儀器與試劑:

  儀器: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燒杯、磁力攪拌器等。

  試劑:未知濃度鹽酸溶液、0.1mol/L氫氧化鈉標準溶液、酚酞指示劑、蒸餾水等。

  實驗步驟:

  1、準備滴定裝置,檢查滴定管和移液管是否漏液,并用蒸餾水洗滌干凈。

  2、用移液管準確移取20.00mL未知濃度鹽酸溶液至250mL燒杯中。

  3、向燒杯中加入幾滴酚酞指示劑,溶液呈無色。

  4、將0.1mol/L氫氧化鈉標準溶液裝入滴定管,調整液面至零刻度。

  5、打開滴定管下端的旋塞,緩慢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至燒杯中,同時用磁力攪拌器攪拌溶液,直至溶液由無色變為淡紅色,并保持30秒內不褪色,即為滴定終點。

  6、記錄滴定管中消耗的氫氧化鈉溶液體積。

  7、重復實驗三次,取平均值以減少誤差。

  實驗數據:

  第一次滴定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22.50mL

  第二次滴定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22.45mL

  第三次滴定消耗氫氧化鈉溶液體積:22.55mL

  實驗結論:

  通過酸堿滴定分析實驗,我們成功測定了未知濃度鹽酸溶液的濃度為0.1125mol/L。實驗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酸堿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實驗操作技能和數據處理能力。

  實驗反思: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滴定終點的判斷對實驗結果有較大影響。因此,在今后的.實驗中,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確保準確判斷滴定終點。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對實驗結果的重要性,將在今后的實驗中更加注意操作細節。

  實驗的報告 17

  實驗題目

  酸堿滴定法測定醋酸溶液的濃度

  實驗目的

  1. 了解酸堿滴定的基本原理。

  2. 學習使用滴定管、量筒等實驗器材。

  3. 準確測定醋酸溶液的濃度。

  實驗原理

  酸堿滴定法是利用酸與堿之間的中和反應,通過測量所用酸或堿的體積來確定溶液的濃度。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NaOH)溶液滴定醋酸(CHCOOH)溶液,反應式如下:

  CHCOOH+NaOH→CHCOONa+HO

  實驗材料

  1. 醋酸溶液(待測)

  2. 硫酸銅溶液(指示劑)

  3. 0.1 mol/L NaOH溶液(標準溶液)

  4. 量筒

  5. 滴定管

  6. 燒杯

  7. 磁力攪拌器

  8. pH計或指示劑(酚酞)

  實驗步驟

  1. 用量筒準確量取25.00 mL的醋酸溶液,放入燒杯中。

  2. 加入2-3滴酚酞指示劑,使溶液呈現無色。

  3. 將滴定管清洗干凈,裝入0.1 mol/L的NaOH溶液,確保無氣泡。

  4. 開啟滴定管,緩慢滴加NaOH溶液至醋酸溶液中,同時不斷攪拌。

  5. 當溶液由無色變為淡粉色,記錄所用NaOH溶液的.體積(V NaOH)。

  6. 重復實驗至少三次,取平均值以提高數據準確性。

  結果與討論

  通過實驗測定,醋酸溶液的濃度約為0.09 mol/L。結果與預期相符,表明實驗操作得當。然而,由于存在操作誤差和儀器誤差,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結論

  本實驗成功應用酸堿滴定法測定了醋酸溶液的濃度,掌握了滴定操作技巧。今后在實驗中需更加注意滴定的速度和指示劑的用量,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

  實驗的報告 18

  一、實驗目的

  本實驗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制備醋氨己酸,并分析合成產物的性質與純度。

  二、實驗原理

  醋氨己酸(此處代表化合物的確切分子式,如CHNOS)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其合成通常涉及幾個步驟,包括酰化反應和氨化反應。

  三、實驗材料

  乙酸(CHCOOH)

  氨水(NHOH)

  己酸(CHO)

  催化劑(如濃硫酸)

  無水氯化鈉(NaCl)

  適當的溶劑(如乙醇)

  四、實驗步驟

  1.反應體系的準備:

  將5克己酸與10毫升乙酸混合于圓底燒瓶中,加入1毫升濃硫酸作為催化劑。在攪拌的同時,緩慢加熱至60°C,維持該溫度1小時。

  2.添加氨水:

  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逐滴加入5毫升氨水,繼續攪拌30分鐘,直到體系pH達到中性。

  3.分離與提純:

  將反應后的混合物加水稀釋,并用分液漏斗分離出有機層。再用無水氯化鈉干燥有機層,隨后通過旋轉蒸發去除溶劑。

  4.產物鑒定:

  取樣進行薄層色譜(TLC)分析,以確認產物的存在和純度。

  五、實驗數據

  原料:

  己酸:5g

  乙酸:10mL

  氨水:5mL

  反應后收率:

  產品總量:6.5g(期望收率80%)

  TLC:

  移動相:乙醇/水(70:30)

  Rf值:

  醋氨己酸:0.45

  殘留物:0.2(未反應的原料)

  六、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實驗,我們成功合成了醋氨己酸。產物收率為6.5克,符合預期的收率標準。TLC結果顯示產物的.Rf值與標準樣品相符,表明反應完成且純度較高。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溫度和反應時間的控制,以確保反應的順利進行。此外,為了提高產物純度,建議在提純過程中,采用柱層析法進行進一步分離。

  七、結論

  本實驗成功制備了醋氨己酸,產品具有良好的純度和合適的收率。這一過程為醋氨基酸類化合物的制備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實驗的報告 19

  一、實驗目的

  1.制備肉桂酸(C9H8O2)。

  2.掌握水蒸氣蒸餾的操作技術。

  二、實驗原理

  肉桂酸是通過肉桂醛的氧化反應得到的,氧化劑為鉻酸鈉。水蒸氣蒸餾是一種常用的分離有機化合物的方法,尤其適合于易揮發的液體及其混合物。

  三、實驗材料

  原料:肉桂醛、鉻酸鈉

  溶劑:水

  催化劑:濃硫酸

  設備:圓底燒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分餾裝置

  四、實驗步驟

  1.肉桂酸的制備

  1.1在圓底燒瓶中加入肉桂醛(10g)和鉻酸鈉(10g),加入濃硫酸(2mL)作為催化劑。

  1.2加熱反應混合物,反應溫度控制在60-70℃,反應時間為2小時。

  1.3反應完成后,冷卻混合物,加入水(50mL)進行稀釋。

  1.4通過分液漏斗分離出肉桂酸溶液。

  2.水蒸氣蒸餾

  2.1將肉桂酸溶液置于蒸餾裝置中,開始水蒸氣蒸餾,收集氣體冷凝后的液體。

  2.2收集產物,記錄其產量。

  五、實驗數據

  使用的肉桂醛:10g

  使用的.鉻酸鈉:10g

  蒸餾收集的液體:6g

  剩余液體:4g(推測為未反應的原料和副產物)

  實際收得的肉桂酸量:6g

  理論產率計算:

  理論產率=6g/10gx100%=60%

  實際產率:6g

  凈產率:60%

  六、結果分析

  通過本實驗,成功制備了肉桂酸,收集的產物具有肉桂香味,外觀呈淡黃色結晶。實驗中,肉桂醛被完全轉化,為水蒸氣蒸餾提供了良好基礎。實際產率為60%,可接受。

  七、討論

  1.反應效率:反應時間和溫度的控制對所制備肉桂酸的數量及質量有顯著影響,可以進一步優化反應條件。

  2.分離純度:雖然經過蒸餾處理,產品純度較高,但仍可能存在少量雜質。可以通過重結晶進一步提高純度。

  3.水蒸氣蒸餾的應用:本實驗充分展示了水蒸氣蒸餾在有機合成分離過程中的有效性及必要性。

  八、結論

  實驗成功制備了肉桂酸,利用水蒸氣蒸餾分離了有效成分。后續工作可以著重在提高產物純度及探索其他分離方式。

  實驗的報告 20

  一、實驗目的

  1.掌握苯甲酸乙酯的制備原理和方法。

  2.熟悉分水器的使用和回流操作。

  3.學習液體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和干燥方法。

  二、實驗原理

  苯甲酸與乙醇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發生酯化反應生成苯甲酸乙酯和水。反應式如下:

  CHCOOH+CHOHCHCOOCH+HO

  三、實驗儀器與試劑

  1.儀器:圓底燒瓶、分水器、回流冷凝管、錐形瓶、蒸餾燒瓶、直形冷凝管、接引管、錐形瓶、分液漏斗、布氏漏斗、抽濾瓶、電子天平、溫度計等。

  2.試劑:苯甲酸、無水乙醇、濃硫酸、碳酸鈉溶液、氯化鈉溶液、無水氯化鈣。

  四、實驗步驟

  1.在100mL圓底燒瓶中,加入12.2g苯甲酸、25mL無水乙醇和5mL濃硫酸,搖勻。

  2.裝上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在分水器中預先加入適量水至略低于支管口。

  3.用電熱套加熱回流約2小時,直至分水器中的水層不再增加。

  4.冷卻反應液,將其倒入100mL錐形瓶中,加入30mL水,分批加入碳酸鈉粉末至溶液呈中性(有氣泡產生)。

  5.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機層,水層用20mL乙醚萃取,合并有機層和醚層。

  6.依次用20mL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20mL水洗滌。

  7.有機層用無水氯化鈣干燥。

  8.過濾干燥劑,在蒸餾燒瓶中進行蒸餾,收集210-213°C的餾分。

  五、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1.反應物用量:

  苯甲酸:12.2g

  無水乙醇:25mL

  濃硫酸:5mL

  2.產物外觀:無色透明液體

  3.產物質量:xxg

  4.產率計算:

  理論產量=苯甲酸的摩爾量×苯甲酸乙酯的摩爾質量

  產率=(實際產量/理論產量)×100%

  六、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得到了無色透明的苯甲酸乙酯液體,產率為x%。

  2.本實驗中,分水器的使用有效地促進了反應向生成酯的方向進行。回流時間和溫度的控制對反應的`完成度有較大影響。

  3.干燥步驟要確保干燥劑足量,以充分除去有機層中的水分。

  七、注意事項

  1.濃硫酸具有強腐蝕性,操作時要小心。

  2.控制加熱溫度,防止乙醇大量揮發。

  3.蒸餾時,要注意觀察溫度計的示數,及時更換接收瓶。

  實驗的報告 21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利用羥醛縮合反應制備二芐叉丙酮的原理和方法。

  2.熟練掌握回流、攪拌、抽濾等基本實驗操作。

  二、實驗原理

  在稀堿催化下,兩分子苯甲醛和一分子丙酮發生羥醛縮合反應,生成二芐叉丙酮。

  反應式為:2CHCHO+CHCOCH→CHO+HO

  三、實驗儀器與試劑

  1.儀器:圓底燒瓶、回流冷凝管、攪拌器、布氏漏斗、抽濾瓶、電子天平、溫度計等。

  2.試劑:苯甲醛、丙酮、氫氧化鈉溶液、乙醇。

  四、實驗步驟

  1.在裝有攪拌器、回流冷凝管和溫度計的250mL圓底燒瓶中,加入10mL乙醇和40mL10%的`氫氧化鈉溶液,攪拌均勻。

  2.在攪拌下,緩慢滴加10mL苯甲醛和5mL丙酮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度,使反應溫度保持在25-30°C之間。

  3.滴加完畢后,繼續攪拌30分鐘。

  4.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燒杯中,攪拌,使產物析出。

  5.抽濾,用冷水洗滌沉淀,直至濾液呈中性。

  6.干燥產物,稱重,計算產率。

  五、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1.反應物用量:

  苯甲醛:10mL

  丙酮:5mL

  氫氧化鈉溶液:40mL(10%)

  乙醇:10mL

  2.產物外觀:黃色結晶

  3.產物質量:xxg

  4.產率計算:

  理論產量=(苯甲醛的摩爾量×2+丙酮的摩爾量)×二芐叉丙酮的摩爾質量

  產率=(實際產量/理論產量)×100%

  六、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得到了黃色的二芐叉丙酮結晶,產率為xx%。

  2.影響產率的因素可能包括反應溫度的控制、滴加速度、攪拌效果等。如果反應溫度過高或滴加速度過快,可能導致副反應的發生,從而降低產率。

  3.在實驗過程中,攪拌要充分,以保證反應物混合均勻,提高反應效率。

  七、注意事項

  1.控制滴加速度和反應溫度,避免反應過于劇烈。

  2.氫氧化鈉溶液具有腐蝕性,操作時要小心。

  3.抽濾時要注意防止倒吸。

  實驗的報告 22

  一、實驗標題:

  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制備

  二、實驗日期:

  20xx年10月5日

  三、實驗地點:

  化學實驗室

  四、實驗目的:

  1.制備呋喃甲酸(Furan-2-carboxylicacid)和呋喃甲醇(Furan-2-methanol)。

  2.掌握有機合成反應的基本操作與技巧。

  3.學習分析產物的表征方法。

  五、材料與試劑:

  呋喃(C4H4O)

  硫酸(濃H2SO4)

  氫氧化鈉(NaOH)

  乙醇(C2H5OH)

  蒸餾水

  冰水

  六、實驗設備:

  燒瓶

  冷凝器

  分液漏斗

  磁力攪拌器

  干燥器

  電子天平

  pH試紙

  七、實驗步驟:

  ①.呋喃甲酸的制備

  1.在250mL的三口燒瓶中加入20mL的呋喃和80mL的濃硫酸,慢慢加熱至70°C,并攪拌1小時。

  2.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并將反應液倒入250mL的冰水中,得到沉淀。

  3.用分液漏斗將上層酸液分離,底層的沉淀用蒸餾水洗滌3次,然后在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

  ②.呋喃甲醇的制備

  1.在干燥的環境下,將干燥的呋喃甲酸溶于50mL的乙醇中,加熱至50°C,并加入10mL的氫氧化鈉溶液。

  2.反應進行1小時后,將反應混合物冷卻,并用蒸餾水稀釋。

  3.使用分液漏斗分離生成的呋喃甲醇和未反應的原料。干燥得到的有機相。

  八、數據記錄與分析:

  呋喃甲酸產物的質量:8.5克

  呋喃甲醇產物的質量:6.2克

  呋喃甲酸的理論產率:10克(計算基于反應方程式)

  呋喃甲酸的實際產率:85%

  呋喃甲醇的理論產率:7克

  呋喃甲醇的'實際產率:88.6%

  九、結果與討論:

  1.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制備成功,且實驗過程中反應的溫度和時間對產率有著顯著影響。

  2.產物質量和理論產率的比較顯示,實驗操作相對成功。

  3.通過pH試紙測試反應液,發現呋喃甲酸為酸性,而呋喃甲醇則為中性,進一步證實兩者的制備成功。

  十、結論:

  本實驗成功地制備了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得到了較高的產率,證明了該合成方法的有效性。后續可以進一步利用NMR或紅外光譜(IR)對產物進行結構確認。

  實驗的報告 23

  實驗名稱

  用實驗證明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中的氧氣含量有什么不同

  實驗目的

  氧氣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含量越高

  一、 實驗器材:

  藥品水槽、集氣瓶(250ml)兩個、玻片兩片、飲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水,盛放廢棄物的大燒杯。

  二、實驗步驟

  1.檢查儀器、藥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的各項準備工作。 現象、解釋、結論及反應方程式 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 用飲料管向集氣瓶中吹氣,用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們呼出的氣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小于空氣中體,用玻璃片蓋好

  4. 將另一集氣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蓋好。

  5. 用燃燒的小木條分別伸入兩個集氣瓶內。

  6. 觀察實驗現象,做出判斷,并向教師報告實驗結果。

  7. 清洗儀器,整理復位。

  實驗的報告 24

  一、實驗題目:

  固態酒精的制取

  二、實驗目的:

  通過化學方法實現酒精的固化,便于攜帶使用

  三、實驗原理:

  固體酒精即讓酒精從液體變成固體,是一個物理變化過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學性質不變.其原理為:用一種可凝固的物質來承載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狀和硬度.硬脂酸與氫氧化鈉混合后將發生下列反應:CHCOOH+NaOH→1735

  CHCOONa+HO17352

  四、實驗儀器試劑:

  250ml燒杯三個、1000ml燒杯一個、蒸餾水、熱水、硬脂酸氫氧化鈉、乙醇模版

  五、實驗操作:

  1.在一個容器中先裝入75g水,加熱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攪拌均勻。

  2.在另一個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氫氧化鈉溶解,將配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蠟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攪拌,趁熱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卻后即可得固體酒精燃料。

  六、討論:

  1、不同固化劑制得的固體霜精的比較:

  以醋酸鈣為固化劑操作溫度較低,在40~50C即可.但制得的固體酒精放置后易軟化變形,最終變成糊狀物.因此儲存性能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纖維為固化劑操作溫度也在4O~50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纖維.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體酒精燃燒時可能發生爆炸,故安全性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纖維素為固化劑雖制備工藝并不復雜,但該固化劑來源困難,價格較高,不易推廣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氫氧化鈉作固化劑原料來源豐富,成本較低,且產品性能優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將氫氧化鈉同時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熱攪拌.這種加料方式較為簡單,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體硬脂酸和固體氫氧化鈉的周圍,阻止了兩種固體的溶解的反應的進一步進行,因而延長了反應時間和增加了能耗。

  (2)將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熱溶解,再加入固體氫氧化鈉,因先后兩次加熱溶解,較為復雜耗時,且反應完全,生產周期較長。

  (3)將硬脂酸和氫氧化鈉分別在兩份酒精中加熱溶解,然后趁熱混合,這樣反應所用的時間較短,而且產品的質量也較好.

  3、溫度的影響:

  可見在溫度很低時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無法制得固體酒精;在30度時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兩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體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產品均勻性差;在6O度時,兩液混合后并不立該產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勻,混合后在自然冷卻的過程中,酒精不斷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勻一致的固體酒精;雖然在70度時所制得的產品外觀亦很好,但該溫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點.酒精揮發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選用該溫度。因此,一般選用60度為固化溫度。

  4、硬脂酸與NaOH配比的影響:

  從表中數據不難看出.隨著NaOH比例的增加燃燒殘渣量也不斷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過量很多.我們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為6.5:1,這時酒精的`凝固程度較好.產品透明度高,燃燒殘渣少,燃燒熱值高。

  5、硬脂酸加入量的影響: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固體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對酒精凝固性能影響的實驗結果見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達到6.5以上時,就可以使制成的固體酒精在燃燒時仍然保持固體狀態.這樣大大提高了固體酒精在使用時的安全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顏色的影響:

  酒精在燃燒時火焰基本無色,而固體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鈉離子的存在使燃燒時的火焰為黃色。若加入銅離子,燃燒時火焰變為藍色。因此添加不同離子到固體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顏色的火焰。

【實驗的報告】相關文章:

滴水實驗的實驗報告11-28

滴水實驗的實驗報告06-16

滴水實驗實驗報告12-17

實驗安全實驗報告10-25

土壤實驗報告范文_實驗報告11-13

滴水實驗的實驗報告通用01-26

化學實驗安全實驗報告06-13

物理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報告的實驗總結怎么寫04-03

實驗實習報告12-18

實驗述職報告01-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精品亚洲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射 |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