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時間:2024-10-24 08:30:21 林強 實驗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精選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單擺實驗報告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精選5篇)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1

  【實驗目得】

  1、掌握氣墊導軌得水平調整、光電門及電腦通用計數器得使用。

  2、學會使用物理天平

  3、用對心碰撞特例檢驗動量守恒定律。

  4、了解動量守恒定律與動能守恒得條件。

  碰撞前后得動量關系為:mu=(m+m)v

  動能變化為:ΔE=1/2(m+m)v-1/2mu

  【實驗步驟】

  1、用物理天平校驗兩滑塊得(連同擋光物)得質量m及m,經測量m=136.60g、m=344.02g

  2、用游標卡尺測出兩擋光物得有效遮光寬度,本實驗中Δs=Δs=5.00cm

  3、將氣墊導軌調水平。

  (1)粗調:調節導軌下得三只底腳螺絲,使導軌大致水平(觀察導軌上得氣泡,若氣泡位于最中央,說明已調平)。

  (2)靜態調平:接通氣源,將滑塊放在導軌上,這時滑塊在導軌上自由運動,調節導軌得單腳底螺絲,使滑塊基本靜止(不會一直向單一方向運動)

  (3)動態調平:將兩個安裝在到導軌上得光電門相距60cm左右。在滑塊上安放u型擋光片,接電腦通用計數器得電源,打開電源開關,將電腦計數器功能置于“s2”擋。輕輕推動滑塊,分別讀出遮光片通過兩個光電門得時間Δt與Δt,它們不等,則反復強調單腳螺絲,使它們相差不超過千分之幾秒,此時可認為氣墊導軌基本水平。

  4、完全彈性碰撞

  適當放置光電門得位置,使它能順利測出兩個滑塊碰撞前后得速度,并在可能得情況下,使兩個光電門得距離小些。每次碰撞時,大滑塊得速度不要太大,讓兩個滑塊完全碰撞兩次,分別記錄每次得滑塊得速度并結算出:(注意速度方向)動量得變化大小C=(mv+mv)/(mu+mu)恢復系數e=(v—v)/(u—u)(v—v為兩物體碰撞后相互分離得相對速度,u-u則為碰撞前彼此接近得相對速度)

  【注意事項】

  1、嚴格按照在操作規范使用物理天平;

  2、嚴格按照氣墊導軌操作規則;

  3、給滑塊速度時速度要平穩,不應使滑塊產生擺動;擋光框應與滑塊運動方向一致,且其遮光邊緣應與滑塊運動方向垂直;

  4、擋光框應與滑塊之間應固定牢固,防止碰撞時相對位置改變,影響測量精度。

  【思考題】

  1、動量守恒定律成立得條件就是什么?

  系統所受得外力之與為0

  2、滑塊距光電門近些好還就是遠些好?兩光電門間近些好還就是遠些好?為什么?

  滑塊距光電門近些好,兩光電門間近些好,因為氣墊導軌上仍然就是存在微小得摩擦得,滑塊與光電門之間、兩光電門之間得距離盡可能得小,可以減小實驗誤差。

  【實驗結果與分析】

  (均以輕滑塊得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

  第一組實驗:

  m:u=14.52cm/s

  v=—16000cm/s

  m:u=—8063cm/s

  u=6022cm/s

  計算得:

  e=0099

  c=0089

  第二組實驗:

  m:u=20066cm/s

  v=—27042cm/s

  m:u=—13004cm/s

  v=4096cm/s

  計算得:

  e=0096

  c=0075根據完全彈性碰撞得定義,理論上所求得e、c、e、c都應該等于1

  實驗出現這樣得結果,原因可能就是:

  1、由于氣軌上各處氣流分布不均勻導致滑塊受阻力

  2、室內空氣流動導致滑塊受空氣阻力

  3、氣墊導軌未調平,滑塊得重力做功

  4、實驗儀器存在故障

  5、測量誤差,因為無論就是再精良得儀器總就是會有誤差得,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

  6、操作誤差,兩滑塊接觸面粗糙

  7、兩滑塊不就是正面碰撞

  【實驗心得】

  在我們小組得實驗過程中,第一次實驗得兩組測量值出現較大偏差,表現為計算得出得e與c遠小于1,我們在同一臺儀器上再次進行多次測量,得出得結果仍然存在比較大得誤差。

  本次實驗讓我們熟悉了物理天平,掌握氣墊導軌得水平調整、光電門及電腦通用計數器得使用。同時通過自己得操作利用對心碰撞驗證了動量守恒定律,從而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力學原理,實驗中遇到了問題,我們經過努力分析后解決問題,讓我們學會了許多。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2

  實驗名稱:

  探究單擺振動周期與擺長的關系

  實驗目的:

  1. 驗證單擺的振動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成正比的關系。

  2. 通過實驗測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

  實驗儀器:

  單擺裝置

  秒表(精度0.01s)

  游標卡尺(精度0.02mm)

  米尺(精度0.1cm)

  實驗原理:

  單擺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當擺角小于5°時,其振動周期T與擺長L和重力加速度g的關系為:T = 2π√(L/g)。通過改變擺長L并測量對應的振動周期T,可以驗證上述關系,并計算重力加速度g。

  實驗步驟:

  1. 調節單擺裝置,使其沿鉛直方向穩定。

  2. 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擺球的直徑,并使用米尺測量擺線的長度,兩者之和即為擺長L。

  3. 將擺球拉至一側(擺角小于5°),然后釋放,使用秒表記錄擺球連續擺動50次的時間t,重復測量4次以提高準確性。

  4. 計算每次測量的周期T(T = t/50),并求出平均值。

  5. 改變擺長L,重復步驟2-4,測量不同擺長下的振動周期。

  6. 根據實驗數據繪制T與L的關系曲線,驗證其是否為直線關系。

  實驗數據:

  (此處省略具體數據表格,可根據實驗實際情況填寫)

  數據處理與分析:

  1. 計算各擺長下的平均周期T。

  2. 繪制T與L的關系曲線,觀察其是否為直線。

  3. 根據直線斜率k計算重力加速度g(g = 4πk/1)。

  實驗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我們發現T與L之間確實存在直線關系,驗證了單擺振動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成正比的關系。同時,我們也成功測定了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與標準值相近,說明實驗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實驗反思: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控制擺角的大小,避免其過大導致實驗結果偏離理論值。此外,測量時間時也需要保持耐心和準確性,以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3

  實驗名稱:

  探究影響單擺擺動快慢的因素

  實驗目的:

  1. 探究擺長對單擺擺動快慢的影響。

  2. 通過實驗驗證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的規律。

  實驗儀器:

  單擺裝置

  秒表(精度0.01s)

  米尺(精度0.1cm)

  實驗原理:

  單擺的振動周期T與擺長L和重力加速度g有關,當重力加速度g恒定時,T僅與L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改變擺長L將直接影響單擺的振動周期,從而影響其擺動快慢。

  實驗步驟:

  1. 調節單擺裝置,使其沿鉛直方向穩定。

  2. 使用米尺測量初始擺長L1,并記錄。

  3. 將擺球拉至一側(擺角小于5°),然后釋放,使用秒表記錄擺球在10秒內的擺動次數n1。

  4. 改變擺長L(例如縮短或延長一定長度),重復步驟3,測量不同擺長下的擺動次數n。

  5. 記錄每次實驗的擺長L和對應的`擺動次數n,并計算各擺長下的平均周期T(T = 10/n)。

  實驗數據:

  (此處省略具體數據表格,可根據實驗實際情況填寫)

  數據處理與分析:

  1. 計算各擺長下的平均周期T。

  2. 比較不同擺長下的平均周期T,觀察其變化趨勢。

  3. 根據實驗結果驗證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的規律。

  實驗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我們發現擺長對單擺擺動快慢有顯著影響。當擺長增加時,擺動周期變長,即擺動變慢;當擺長減小時,擺動周期變短,即擺動變快。這一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期相符,驗證了擺長與擺動快慢之間的關系。

  實驗反思: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擺角大小、空氣阻力等。此外,測量時間時也需要保持準確性和一致性,以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嘗試探究其他因素對單擺擺動快慢的影響,如擺球質量、擺線材質等。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4

  實驗名稱:

  驗證單擺的振動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成正比,測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

  實驗目的:

  1. 驗證單擺的振動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成正比的關系。

  2. 通過實驗數據測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實驗儀器:

  單擺裝置

  秒表(精度0.01s)

  游標卡尺(精度0.02mm)

  米尺(精度0.1cm)

  實驗原理:

  單擺是一種簡諧振動系統,其振動周期T與擺長L和重力加速度g的關系為:T = 2π√(L/g)。通過測量不同擺長下的振動周期,可以驗證上述關系,并計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

  實驗步驟:

  1. 調節單擺裝置,使其沿鉛直方向穩定。

  2. 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擺球的直徑,并記錄。

  3. 選擇適當的擺長,使用米尺測量并記錄。

  4. 將擺球拉至平衡位置一側(擺角小于5°),釋放后使用秒表測量連續擺動50次的時間,重復測量4次取平均值。

  5. 計算振動周期T,即平均時間除以50。

  6. 改變擺長,重復步驟3-5,測量并記錄不同擺長下的'振動周期。

  7. 根據實驗數據繪制T與L的關系曲線,驗證其是否為直線。

  8. 利用直線斜率計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

  實驗數據:

  (此處省略具體數據表格,實際報告中應詳細記錄每次測量的擺長、時間、振動周期等數據)

  數據處理與分析:

  1. 計算各擺長下的振動周期平均值。

  2. 繪制T與L的關系曲線,觀察其是否為直線。

  3. 根據直線斜率計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與標準值進行比較。

  實驗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驗證了單擺的振動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成正比的關系,并成功測定了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實驗結果表明,T與L的關系曲線為一條直線,符合理論預期。計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與標準值相近,說明實驗數據準確可靠。

  實驗反思: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擺長的測量精度對實驗結果有較大影響。因此,在未來的實驗中,我們應更加注意測量工具的精度和測量方法的準確性,以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 5

  實驗名稱:

  探究影響單擺擺動快慢的因素

  實驗目的:

  探究擺長、擺球質量、擺角等因素對單擺擺動快慢的影響。

  實驗器材:

  - 單擺裝置

  秒表

  不同長度的擺線

  不同質量的擺球

  量角器

  實驗原理:

  單擺的振動周期T與擺長L、重力加速度g和擺球質量m的關系為:T = 2π√(L/g)(在擺角較小且擺球質量可忽略不計的情況下)。因此,理論上擺長是影響單擺擺動快慢的主要因素,而擺球質量和擺角的影響較小。

  實驗步驟:

  1. 使用固定長度的擺線和擺球,測量并記錄單擺在一定擺角下的振動周期(連續擺動10次的時間,取平均值)。

  2. 改變擺長,重復步驟1,測量并記錄不同擺長下的振動周期。

  3. 更換不同質量的擺球,保持擺長不變,測量并記錄振動周期。

  4. 改變擺角,保持擺長和擺球質量不變,測量并記錄振動周期。

  實驗數據:

  (此處省略具體數據表格,實際報告中應詳細記錄每次測量的擺長、擺球質量、擺角、時間等數據)

  數據處理與分析:

  1. 比較不同擺長下的振動周期,分析擺長對擺動快慢的`影響。

  2. 比較不同質量擺球下的振動周期,分析擺球質量對擺動快慢的影響。

  3. 比較不同擺角下的振動周期,分析擺角對擺動快慢的影響。

  實驗結論: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發現擺長是影響單擺擺動快慢的主要因素。隨著擺長的增加,振動周期變長,擺動變慢;反之,擺長減小時,振動周期變短,擺動變快。而擺球質量和擺角對擺動快慢的影響較小,在實驗誤差范圍內可以忽略不計。

  實驗反思: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擺角的控制對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當擺角過大時,單擺的振動將不再滿足簡諧振動的條件,導致實驗結果出現偏差。因此,在未來的實驗中,我們應更加注意控制擺角的大小,以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同時,我們還應考慮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空氣阻力等,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修正。

【單擺實驗報告優秀】相關文章:

物理單擺優秀教案10-16

單擺的說課稿范文05-24

實驗報告優秀03-28

化學實驗報告【優秀】08-01

物理實驗報告(優秀)07-24

科學實驗報告(優秀)06-05

(優秀)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1-12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優秀04-19

科學實驗報告優秀10-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老王亚洲精品熟女 | 日本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天干夜啦天干天干国产精品 | 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91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