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

時間:2024-08-07 22:10:25 林強 手抄報 我要投稿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說到手抄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手抄報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

  簡介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流行于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祝福語

  1、月兒半盈半缺最美麗,距離若即若離更親密,中秋將至未至難將息,惦記將述未述牽心底。佳節恰逢佳期,盼望與你相聚。問候字字真心,愿你好好保重自己!

  2、月是中秋分外明,我以明月寄鐘情,你是明月照我心,我作星星永相親!

  3、月圓年年相似,你我歲歲相盼。那滿天的清輝,遍地水銀,便是我們互傾的思念。

  4、家鄉的月亮總比外面的圓,家鄉的月餅總比外面的甜,中秋將至,不能回家團圓,給家鄉的親戚朋友送出我的祝福:中秋快樂!

  5、月亮說,她會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安排美麗的月光,將我的祝福送到你的眼里,寫在你的心上。

  6、懷念系蠶絲,心有千牽掛;秋月天地照,然而亮你笑。與星月伴醉眼,祝愿……

  7、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問我想你有多少,月餅代表我的愛,你問我回家不回家。哈哈,今天中秋,我要回家看我媽。

  8、月餅節到了!噓!別吱聲!對著屏幕樂一下!再樂一下!呵呵!我看到了!好了!愿你快樂!

  9、快中秋節了,問候結成統一戰線,向你發射。一條思念的線,一頭拴著我,一頭拴著你;一條幸福的線,愿你人生道路越走越直;一條曲折的線,愿你多多享受人生沿途的風景;一條封閉的線,愿你幸福大回環,事事都圓滿;一條靈動的波浪線,預祝你中秋美好,快樂蕩漾!

  10、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思念與關懷,濃濃親情與祝福,中秋快樂!

  歷史沿革

  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賞月以及月宮的傳說等多種風俗事項匯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周禮·春官宗伯·典瑞》鄭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孝武本紀》裴骃集解引應劭語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現在北京的月壇,原名夕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場所。

  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圓,未免大煞風景,于是民間漸漸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

  八月中秋正是收獲季節,古人要舉行祭祀土神的儀式,叫作“秋報”“秋社”。《白虎通·社稷》載:“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獲禾,報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視為中秋節的淵源。

  節日發展

  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據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之前中秋節在中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盛世流行

  唐朝時期,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已流行。在唐代中秋節成為了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演化至今

  明清時期,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有賞月、祭月、吃月餅、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一系列的節慶活動。

  節日民俗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節日含義

  中秋節的最大特征是將人與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節時正當農業豐收的季節,月餅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們慶祝豐收美好心情的具體象征。人們在追求花好月圓美景的同時,加強了親情關系,因此這一傳統節日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價值。同時中秋節是一個團圓活潑的大節,其崇尚內容雖然正在淡化,但娛樂、節日飲食等活動還相當活躍。

  節日及其民俗活動的形成和發展是某一時期政治政策、信仰文化、民間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反映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趣味,同時也是加深族群聯系、延續民族文化的重要機制。節日的流變和各種習俗符號的變化過程,對我們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內涵、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相關文章:

中秋節素材手抄報內容09-14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10-10

中秋節手抄報素材內容10-0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簡單09-04

中秋節學生手抄報素材內容10-05

中秋節學生手抄報內容素材10-05

軍訓手抄報內容素材10-05

中秋手抄報素材內容10-05

讀書手抄報素材內容10-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免费视频综合在线 |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免费 | 偷怕自怕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观看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