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手抄報資料

時間:2024-10-22 13:37:01 賽賽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手抄報資料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對各類手抄報都很熟悉吧,手抄報需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手抄報資料

  世界糧食日作文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就崇尚節儉之風,《憫農》詩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講糧食來之不易,應加倍珍惜;《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利維艱。”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導“儉以養德”是很有道理的,節儉是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幾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人物,都具有節儉之美德。敬愛的周總理,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穿了幾十年;他吃飯時,不僅要把碗中的飯吃凈,連掉在飯桌上的米粒也要撿起來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辦公桌有一條腿不牢固,工作人員要給他買張新的,他卻堅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沒錢買嗎?不是,他死前立下遺囑將25萬元稿費捐給了國家!兩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節儉,是因為他們知道,一味的鋪張奢侈,就會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會腐化墮落下去,我們21世紀的青年學生,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再就經濟價值而論,也許幾個饅頭算不了什么大數,但假如全國有1000萬學生扔饅頭,以每人每天扔兩個饅頭,一個饅頭0.1千克計,就有200萬千克糧食,再按每千克饅頭價值2元計,就是400萬元,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費,倘若把這400萬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萬元建一所學校計,則可建8所學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學校誕生,這個數字何等巨大!在這樣的推算面前,誰敢說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們的生活確實比過去改善了許多,一些地區和家庭已邁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我們人均物質財富,尤其是糧食,并不豐厚,好多人還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好多貧困山區的孩子還不能進教室學習,如果我們用節省下來的糧食去支援災區人民,援助山區那些渴盼知識的.孩子,不是比“打滿頭仗”有意義嗎?

  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兩個文明,而用饅頭打仗,無疑會給物質文明的車輪加上更為沉重的負荷,給精神文明的旗幟抹上一片灰色。

  同學們,無論從個人的品德修養出發,還是著眼于希望工程和兩個文明建設,讓我們珍惜每粒糧食吧!

  世界糧食日標語

  1、樹立節約資源與能源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

  2、科學用糧,節約用糧,共建節約型社會。

  3、我光盤,我優雅,我時尚。

  4、自備碗筷,保護環境。

  5、飽時不忘餓時饑!

  6、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7、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

  8、愛惜糧食就是熱愛生活。

  9、倡導節約文明,建設節約型機關。

  10、我是小小一盤菜,美味可口人人愛;煎炒烹炸渾不怕,始食終棄最傷懷。

  11、愛惜糧食,從娃娃抓起!

  12、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13、一米一粟來之不易,此時愛糧節糧人人有責。

  14、愛惜糧食,節約資源。

  15、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16、愛惜糧食,節儉資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7、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18、浪費去無蹤,糧食更出眾。

  19、有一種節儉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

  20、節約糧食是美德,浪費糧食是犯罪。

  21、食不過佳,充饑則可;身不過華;遮身則可。

  22、節儉事微,卻能集沙成塔。光盤事小,也能水滴石穿。

  23、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后日月空蕩蕩。

  24、學校食堂可真大,干凈整潔靠大家,來買飯時請排隊,爭先恐后真不對。

  25、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26、即使饑腸轆轆,也要風度依然。

  27、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建設節約型校園。

  28、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29、節約糧食,尊重勞動,珍惜幸福。

  30、即使饑腸轆轆,也要風度依然。

  世界糧食日由來

  世界糧食日是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于1979年11月,在第20屆大會上決定的,并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并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到1997年,有成員174個國家和地區。其宗旨是:“改進糧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狀況”,“幫助發展世界經濟和人民免于饑餓”。大會為最高權利機構,每兩年開一次會。該組織的出版物為《農業經濟與統計月報》。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饑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

  第一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46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5~1939年的70個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90%)為對象,按“每天平均攝取熱量低于2250卡界定營養不良,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人口的大約半數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第二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5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個國家為對象,所得出的結論是:總的營養水平比戰前降低,除北美、歐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區均未達到基準水平。

  第三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63年,以1957~1959年的80個國家為對象,得出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60%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第四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77年,統計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數據,調查范圍擴大到162個國家。結論是全世界有4.55億人處于營養不良狀態,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4都屬于這個范圍,尤其是兒童和婦女的營養不良更加嚴重。

  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是在1986年,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

  所以從1981年首屆糧食日開始,每次糧食日活動都題出了一個主題,以期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

  產生的背景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1972年,由于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蘇聯大量搶購谷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更趨嚴重。關于“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做出的。

  主旨與目的

  促進人們重視農業糧食生產,為此激勵國家、雙邊、多邊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

  鼓勵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和技術合作;

  鼓勵農村人民,尤其是婦女和最不利群體參與影響其生活條件的決定和活動;

  增強公眾對于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

  促進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

  加強國際和國家對戰勝饑餓、營養不良和貧困的聲援,關注糧食和農業發展方面的成就。

【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糧食企業愛糧節糧口號11-07

節糧愛糧征文06-14

節糧愛糧征文06-14

愛糧節糧征文05-23

愛糧節糧征文06-03

愛糧節糧征文優秀09-28

愛糧節糧主題征文02-10

愛糧節糧主題征文02-10

[經典]愛糧節糧征文15篇08-2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曰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69影院 | 中文字幕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