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話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玲玲的畫》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講的是玲玲收 拾畫筆時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參評的畫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蓋了污漬。第二天她的畫在評獎會上得了一等獎。從而告訴我們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二、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腦筋”這個詞語。
2、體會人物的心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生活中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三、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
2、“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課題
(二)初讀學字詞
(三)通讀理課文
(四)指導寫生字
五、教后反思:
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對這堂課比較滿意的地方。
(一)清清楚楚抓主線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該如何下手?考慮再三,我決定以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滿意(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臟作品)——更滿意(畫更漂亮)為本文的主要線索展開教學,同時借助課文中的三幅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從而形成了“以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畫為輔助”的兩條線索。這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
(二)扎扎實實教字詞
因為這是第一課時,字詞教學無疑是一個重點,因此,我將差不多一半的時間都化在了這個環節上。其實,上課伊始從導入部分就開始了生字教學,在與新朋友玲玲認識的過程中,既完成了生字“玲”的教學,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其余的生字我采用了從詞、句到字的教學模式。即先讓生字寶寶出現在具體的詞語、句子環境中與小朋友見面,再單獨認讀。因為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種模式更易于學生接受,學生記得更快更牢。又因為二年級小朋友已有一定的識字經驗,因此各個生字的教學又各有側重,如“催”側重于形象記憶字形;“筋、收拾”重點正音;“臟”通過看偏旁猜一猜引出它的另一個讀音;而重中之重是“叭” 與“趴”的區分,不但在字音上重點指導,而且通過演示、動作從字義上進一步理解。把生字放在句子中教學,既便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同時對這些長句先行進行朗讀指導,又可以為后面學生讀通課文掃除障礙,何樂而不為。我覺得這樣的字詞教學還是比較扎實有效的`。
(三)認認真真讀文本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而本學期我們教研組的活動主題就是“重視低年級學生感情朗讀的指導與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本)”這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采用自讀、范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始終牢牢抓住那條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滿意到著急再到戰勝困難后的喜悅,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當然,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整個教學過程也暴露了許多的缺點和不足。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過于嚴重,牽引的痕跡比較明顯,需要進一步改變教學方式。課堂評價語言也比較蒼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課堂評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因為課堂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將成為我今后教學工作不斷努力、探索的方向。
【玲玲的話說課稿】相關文章:
玲玲的畫說課稿06-12
《玲玲的畫》說課稿06-15
《玲玲的畫》說課稿07-08
玲玲的畫說課稿07-06
《玲玲的畫》說課稿01-29
玲玲的畫說課稿01-22
《玲玲的畫》說課稿11-05
關于《玲玲的畫》說課稿07-14
玲玲的畫說課稿范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