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冊第10篇課文。
這篇精讀課文乃賈平凹先生的作品,寫了童年時,“我”和小伙伴們做風箏。
放風箏、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質樸,筆調清新,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細致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該篇課文位于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為“心中的秋天”。故通過教學《風箏》,可引導學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風箏、放風箏所帶來的樂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此后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里的快樂作一定的鋪墊。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部分新詞的意思。
技能目標:讀懂課文內容,能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句子,體會秋天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情感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學重、難點:抓住描寫心理的語句,體驗童年生活的歡樂。
該篇課文可分2課時進行教學,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部分新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能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句子,體會秋天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第二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將就第一課時的教學進行具體的闡述。
二、說教、學法
教法:
1、直觀教學法: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占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的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體驗課文內容,感受課文中的情感,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很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了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
2、情境教學法: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就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豐富多彩的圖片、新奇有趣的動畫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轉化,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新知。
3、賞析教學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展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感。本課教學就采用了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學法:
合作學習法:在教學本課時,我給予學生較多的討論交流的機會,讓他們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在知識、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鑒。
(一)激情導入
1、師: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歡笑、有淚水,那么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學生交流)
(課始便提出貼近學生生活、且其感興趣的問題,有利于在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自然過渡到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為下面的.學習開設了一個不錯的開端。)
2、師:有一群人,他們說(課件顯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是做風箏,放風箏。
教師引讀該句,學生跟讀。
3、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他們的風箏世界,感受他們的快樂,分享他們的快樂。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風箏》(課件顯示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學生字新詞:把你認為難讀、難寫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重點點撥易錯字。
3、自由讀課文,先讀得正確、流利,再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著風箏給我們介紹了哪些事情?
4、根據學生的自由述說,隨機反饋,并總結概括出下列內容:
(1)童年時候放風箏是件蕓燉值氖慮欏?BR>(2)課文分寫了幾個小伙伴在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的變化
1、整體感悟
(1)自己默讀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四人小組交流: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內容介紹給大家,并說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學環節,為個人自主學習與合作探討學習相結合,即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受課文。又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后,讓其參與到合作探究的學習中,互相傾訴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獨特感受,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長補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引導生認識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學生認為“找”也有趣。應予以特別肯定和鼓勵。)
2、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認為“做風箏”最有趣的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聽的同學思考:如果做風箏的是你,你的心情會怎樣?
(讓學生朗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語言的情感性,也使聽的同學在富有情感的朗讀中,如同身臨其境,想象自己做風箏時的心情。)
(2)學生交流
(3)課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并隨機 理解憧憬。
(4)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向往等)讀好課文。
3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師: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做什么?
(2)、師: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3)、師: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師: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師:用心多遍朗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6)、師: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再讀全段課文(在以上感悟“做風箏、放風箏”快樂的教學片段中,多次通過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學生嘗試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體會“做風箏、放風箏”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實現情感的轉移,情感的內化。)
【《風箏》說課稿】相關文章:
《風箏》說課稿08-28
風箏說課稿06-11
《風箏》的說課稿06-14
《風箏》說課稿06-10
風箏的說課稿06-13
《風箏》說課稿11-26
理想的風箏說課稿03-11
《風箏》說課稿設計03-29
《理想的風箏》的說課稿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