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哪里》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的家鄉在哪里》是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的第一課。本單元由四個主題構成,即《我的家鄉在哪里》、《我來做個小導游》、《家鄉特產知多少》、《了不起,家鄉人》。全面展示了家鄉的可愛、可親與可喜,激發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我的家鄉在哪里》作為第二單元的開篇, 由如何在地圖上尋找自己的家鄉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孩子通過在地圖上尋找家鄉的過程,掌握相關的地圖知識,知道家鄉的地理位置、以此給孩子建立一個科學的、正確的家鄉地理觀。它滲透著想念家鄉、熱愛家鄉等多層面的教育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于:
1、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家鄉在哪里,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方向,知道家鄉的地理位置,培養識看地圖的能力,知道家鄉所屬的行政區。
2、行為與習慣目標:能為家鄉做點事,培養孩子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善于學習的好習慣。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地圖的認識,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增強對家鄉的感性認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4、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看一看、找一找、說一說等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家鄉在哪里。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家鄉的地理位置,能說出家鄉相鄰的縣市。
難點:如何引導孩子探尋家鄉的地理位置,培養初看地圖的能力。
四、說教法和學法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新課程倡導孩子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本節課我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力求尋找教材與生活的鏈接點切入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課本中生動的畫面創設成一個個鮮活的情景展示給孩子,指導他們沿著觀察-實踐-感知的思路,在開放式活動中認知家鄉、感悟家鄉,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從學科特點和孩子的認知現狀出發,擬定了以下教學框架:
一、歌曲導入,激發動機。
興趣是開發潛能的鑰匙,上課開始,我播放《金華有座江南城》這首歌曲,讓學生欣賞后我問學生:"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學生回答后我引導:"金華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們的家鄉。今天我們要了解、認識我們自己的家鄉。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家鄉在哪里嗎?"通過孩子們的回答引出我們的家鄉是浙江金華。
"兒童是以聲音、形象、色彩來思維的。"這個環節力求以優美動聽的歌曲開始新課,滿足孩子們的聽覺需求,喚起孩子們對家鄉的關注,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使課堂教學能很快進入佳境。
二、識看地圖,尋找家鄉
我又緊接著提出問題:"想知道金華在哪兒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地圖樂園去看看吧!隨之展示中國地圖,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我的家鄉在哪里?"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把這一環節分為三個板塊展開:
1、識看地圖
展示給學生一張中國地圖,提問:"你從地圖上知道了什么?"引導孩子們從整體感知祖國版圖的形狀猶如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雞,雄赳赳氣昂昂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接著引導認知方向圖標,引導他們正確感知各個方位。再查看地圖,嘗試找一找祖國的東西南北分別是哪里?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來尋找自己的家鄉。我再補充講解:中國由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 2個行政特區組成。
這一板塊的預設,通過孩子們自己找金華的過程讓孩子們感知金華所在的行政區和地圖的認知過程,拓寬孩子們對各省級行政區的認識,培養初看地圖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在認知地圖的基礎上轉入第二環節:尋找家鄉。
2、尋找家鄉
在孩子對祖國各省級行政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我再啟發引導:我們祖國有23個省,我們的家鄉在哪個省呢?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嗎?請學生找找浙江省在哪,并請一名學生上來指一指,說一說他是怎么找的。通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過程,讓大家都知道要找到金華市,得先找到浙江省。此時,我打開浙江省地圖讓孩子們找到金華。通過感知浙江地圖,相信孩子們可以很快找到家鄉。
我接著引導:下面老師有幾個問題請同學們討論,出示討論提綱:金華在中國的什么位置?在浙江省的什么位置?形狀像什么?他的鄰居都有誰?他們分別在金華市的哪個方位?圍繞這幾個問題,我組織孩子們以對答、搶答等方式,從不同的方位交流家鄉金華的地理位置。
3、剪一剪
找到了家鄉,讓我們把它從地圖上剪下來,貼到書本第29頁吧!
這一環節力求由遠及近,層層遞近,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演示,讓孩子清晰認識家鄉所在的`地理位置,爭取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我的家鄉在哪里"、"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并且通過剪一剪的活動,更加直觀、多感官的參與,加深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飛進"兩會",贊美家鄉。
1、找一找
金華是我們的家鄉,你覺得我們的家鄉有什么可敬可愛的之處呢?學生一定有話要說。我接著引導:金華有豐富的物產,優美的風景,出色的名人。我們的家鄉還上了中央七臺的兩會特別節目呢!大家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兩會特別節目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在片中所提及的金華物產、景色和名人。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我再補充了一些物產、名人的圖片,美景的視頻做介紹:金華是個茶花之鄉,盛產酥餅、火腿,浦江是個水晶城,蘭溪是個蘭花之鄉,永康是個五金城,東陽有個木雕城,磐安是個藥材基地,武義的茶葉也很有名,義烏的國際商貿城還與世界接軌了呢。這一板塊是本環節的重點,通過"兩會"特別節目導入這一環節,讓孩子仔細看一看兩會的特別節目、認真新賞了金華豐富的物產、優美的景色,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金華的了解,樹立他們的自豪感。
2、貼一貼
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家鄉之后,我有引導孩子:我們的家鄉有這么豐富的物產,這么優美的景色,我們能給他們對號入座嗎?出示縣市名稱、各種稱號、名人的名字,讓學生進行對號入座貼一貼。通過操作,更深刻的了解家鄉。在充分學習之后,我想學生一定能出色完成的。為此,我鼓勵他們:我們的家鄉很棒,咱們的同學們也很棒!
四、課后延伸,熱愛家鄉。
臨近結尾,當孩子們為擁有這樣的家鄉感到自豪時,我又布置了一個倡議活動--以"我為家鄉建設出力"為主題,讓孩子把自己能為家鄉做的事情寫在心愿卡上。把孩子們寫的心愿用許愿樹的形式展示出來,并且保留在教室里,讓大家時刻提醒自己。以此激發起孩子創造的愿望和樂趣,讓孩子繼續在生活中與家鄉共成長,體驗熱愛家鄉之情。為此,留給學生兩個課后拓展:1、對心愿卡上的心愿經常進行反饋;2、繼續搜集有關家鄉的資料。
這一板塊,力求孩子能夠為家鄉著想,由教師發起倡議,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節課預設的活動基本結束,經過歌曲導入,引出課題;識看地圖,尋找家鄉;飛進兩會,贊美家鄉;課后延伸,熱愛家鄉。經歷知、情、意、行四個過程,運用了聽一聽、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寫一寫,讓學生多感官參與,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六、說板書
我的家鄉在哪里
縣市
稱號
名人
左邊板書讓學生歸類,理清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助于鞏固新知;右邊板書是一個延伸,展示學生寫的心愿卡,談談"我為家鄉建設出點力"。
板書簡單明了,很普通,但它突出了本課的教學主繩,引申了本課的教學意義,這正是品德課所要求的,為今后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出一個正確的鋪墊。
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我的感受是每上一節課,就會有新的問題,新的啟示。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們交流,如何用好教材同樣重要,我想,我會不斷的探索,與新課程同行!
我的說課就到這兒,不妥之處懇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我的家鄉在哪里》說課稿】相關文章:
《我的家鄉在哪里》說課稿范文10-27
《我從哪里來》說課稿01-19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8-27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8-09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3-08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8-27
我的家鄉在哪里教案08-20
我的家鄉說課稿07-24
我的家鄉說課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