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寫的一篇寫景狀物類文言文,它承接前兩冊的古文教學,拓寬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視野,有利于積累更為豐富的文言知識;它駢散結合、質樸平易的文風是對本單元其他文章的補充;學習本文有助于提高對語言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加強朗讀,積極評價古代文人生活態(tài)度,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并使學生的審美與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1.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具備閱讀淺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執(zhí)教的班級有不少學生喜歡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但因大多來自畬鄉(xiāng),深受地方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語言美的認識不足,探究能力明顯欠缺。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應該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兩者充分體現(xiàn)在過程與方法中。
這樣,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依據(jù)單元教學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文安排一課時的教學,并從三個方面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素”、“勝”、“然”“宜”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古文中借景傳情、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提高審美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把握背景,知人論世;以情切入,對比想象;多樣誦讀,品析景語,提升探討,在自主與合作賞析中理解竹樓景致。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強化體驗,評價作者遭遇坎坷,身處逆境,卻保持恬淡從容、矢志不渝的品質,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無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傳神景語表情懷,而且個別字詞更是意蘊深遠,因此我確立了:
2.1重點:細膩體會文章以形寫神,借景傳情所展示出的閑居之樂,寓居竹樓的視聽之美。
2.2難點:理解“宜”字,評價小竹樓景致,深入探討景致背后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學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即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這個過程意味著知識需經(jīng)由自我體驗得以建構,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學法;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義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因此,我重視反復誦讀、品析的教學方法。
3.2 學法
新課標指出:“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意味著理解文學作品不能沒有朗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議學生采用品讀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3.3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為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課堂效率,我將配樂朗讀、提供圖景、詩文對比,而采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本著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在評價中提高素養(yǎng)的建構式教學理念,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如下:
引讀事語
對比文體
品讀景語
解讀文士
配樂朗讀激欲望
角色想象探情懷
評論撰聯(lián)冷思考
發(fā)現(xiàn)曲折動惻隱
總結情語
積累挑戰(zhàn)化能力
4.1 引讀事語,發(fā)現(xiàn)曲折動惻隱
導入:每一座稱得上建筑的房子,總是物化了一個人的人生觀,總是物化了一個時期的思想和文化。鳥巢、水立方是現(xiàn)代奧運精神的獨特展現(xiàn),阿房宮的富麗堂皇是奢侈象征,是皇權文化,今天我們登上一座小竹樓,看看住著是怎樣的人,又展示著怎樣的思想文化。(用多媒體展示鳥巢、水立方、阿房宮、小竹樓等圖片)
引導之后認識作者:王禹偁對我們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請自由朗讀課文之后介紹作者以補充他的人生經(jīng)歷。
(設計意圖:導入展示圖片,強烈的畫面對比有利于牽動學生的情感,引起閱讀興趣,加之以自由朗讀、簡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達到初步了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意識。)
4.2 對比文體,配樂朗讀激欲望
問題:學過序、賦,在預習的基礎上請說說“記”與它們的不同,并請聽老師讀課文之后概括本文所記內容。
序:多樣,也有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賦:講究鋪陳,重視詞藻 記:多寫景記事
(設計意圖:朗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通過教師的配樂朗讀以文體對比引入內容的理解,既能激發(fā)學生誦讀欲望和審美情趣,又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4.3 品讀景語,角色想象探情懷
新課標: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體驗,因此,作為教學重難點所在,我注重品讀二、三兩段,注重體驗,結合朗讀,由淺入深,層層剖析,安排三個小環(huán)節(jié)進行:
(一)抓文眼 話想象
(二)品絕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話想象
問題一:文中提到齊云等四大名樓,你認為作者對四樓與小竹樓的情感態(tài)度是一樣的嗎?作者因小竹樓“勝概”而喜歡它,你們在反復朗讀這開頭三段之后,你們也如此認為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預設:
學生可能有多種理解。
及時根據(jù)學生對第一段語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詩人鄭板橋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來認識竹的象征意義與文化內涵,以理解以竹修建,雖是普通,但暗示高潔。
(設計意圖:本文文言語句不難理解,教學便以對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把握為切入口,抓住文眼,引發(fā)思考,同時將文言字詞理解融入具體語境中。)
問題二:我們因沒有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而做出多種回答,這是合理的,但如果設身處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樓那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樓騷客,也可以是樓中主人,經(jīng)過你們的合作討論,請選擇一種身份上竹樓賞景,要求是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態(tài),模擬一個情境大膽組合文中內容以進行想象。
預設:
我示范想象個別語句,并出示一些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圖片。
例如:宜下棋 煙云竹樹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時分,我與王禹偁邊品茶邊下棋,廝殺過后,直身遠望,遠山蒼莽,煙繞霧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煙裊裊升起,纏繞著是我的情感。不見鳥兒,卻是鳥語盈耳;回望小小竹樓,感慨不已,它帶給了我多少對自然貪婪的享受啊!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個過程經(jīng)過合作討論與自主體會,在反復朗讀中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開始形成對話起點;再設置不同的角色進行想象,不僅有利于理解語句,積累文言字詞,更是在多重的體驗對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鳴,這樣人文知識易于在動態(tài)中生成。)
問題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帶來異彩紛呈的體驗,村野山夫應該無法感受到樓中主人、登樓騷客在樓中的生活情趣,一經(jīng)對比,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樓所帶來的美與快樂,有什么美?有什么樂呢?請小結。
〔結論〕:視聽之美 閑居之樂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環(huán)境荒蕪 幽美清遠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設計意圖:適當?shù)男〗Y有助于整理想象所帶來的認識,體驗所帶來的深思。)
(二)品絕句 察情意
問題: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還需要體會詞語方深入作者的內心,你在想象中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景表達用了很多極其精妙的詞語,你能仔細品味一番嗎?(品析之后還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讀這兩段。)
預設:
1.學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動詞,我可以引入對比,例如:“吞”與望、“迎”與看等的對比。
突破難點:
2.學生品析到“宜”字。
為體會這六個“宜”字,我如此引導:在竹樓中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天籟之音和樓內人物活動之聲,依據(jù)這些聲音,這六個“宜”用得合適嗎?并且,我將根據(jù)情況從這幾個方面加以點撥:
1) 將前兩個與后四個進行比較。
2) 聯(lián)系宋代顧逢的詩句“宜涼宜月猶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聯(lián)系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探求他如此表達的心態(tài)、胸懷。
3.品析到寫景句的表達特點,我要求學生朗讀相關語句,以感受語言的亦駢亦散,音節(jié)和諧又具變化的風致。
(設計意圖:散文往往“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藏還露,便覺此中無限。”學生品味這空靈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詞語,將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更有利于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問題:在此樓賞景,可以享受到這視聽之美、閑居之樂,當然是“庶斯樓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卻又說:“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否矛盾?如此表達有何目的?
〔結論〕:一方面是“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內心異常復雜。他四年之內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處奔居無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處?因此“豈懼竹樓之易朽乎”,這是對遭遇坎坷的嗟嘆,對世事無憑的哀傷,但他不怕樓朽也是豁達心胸的表現(xiàn)。雖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樓就可不朽了,實際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征,樓是他心靈的宅宇,作者如竹樓般卑小,但擁有竹的高潔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為諫官,王禹偁秉持堅硬的人格并將它轉化成了一種偉岸的官格。
(設計意圖:新課標的目標之一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且鑒賞文學作品關鍵在于“能否發(fā)現(xiàn)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對作者矛盾心態(tài)的深思是明確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環(huán),以此把握全文,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
4.4解讀文士,評論撰聯(lián)冷思考
問題:站在竹樓里,面對黃州這塊荒涼之地,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其他文人騷客跟王禹偁一樣嗎?例如蘇軾他被貶黃州,甚至遠至海南,柳宗元、韓愈等皆遭貶謫,不論是黃州還是海南,他們都經(jīng)歷著人生最艱難的階段,這對你們有怎樣的感悟呢?請結合閱讀余秋雨的《東坡突圍》寫一副對聯(lián)以表達對作者或對被貶文人的感悟。(印發(fā)《東坡突圍》一文)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養(yǎng)成對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現(xiàn)象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fā)展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對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思考如何面對挫折,面對遭遇,并借助對聯(lián)的形式表達,可以培養(yǎng)文言語感。)
4.5 總結情語,積累挑戰(zhàn)化能力
〔總結〕: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暢跌宕;語辭雅麗,不事雕琢,亦駢亦散,如出天然;以實入虛,借景傳情表達了古代文人對仕途遭遇的生活態(tài)度,即身處逆境,仕途坎坷,卻秉持恬淡從容、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潔狷介的高貴品格。
〔作業(yè)〕: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與對自己的要求選做兩題。
1.整理文中“素”、“勝”、“然”等文言詞語的多種意義及用法。
2.學習文中第二、三兩段,進行排比式段落的寫作。
3:結合某個事物,模仿小竹樓用文言文寫一篇能抒寫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數(shù)不限,表達完整為好。
(設計意圖:本文作業(yè)在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發(fā)展性,它彌補了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又在挑戰(zhàn)中深化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板書設計:
視聽之美 閑居之樂 讀書 鼓琴 下棋 投壺 觀景
以竹修建 暗示高潔 (多 比 省) 豁達心胸 高潔狷介
勝概 環(huán)境荒蕪 幽靜清遠(吞 挹 宜)
寒傖至極 淡雅有韻 (送 迎) 恬淡從容 昂然不屈
托 物 言 志 駢 散 結 合
六.評價與反思
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新課程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此語文課程評價突出整體性、綜合性,根據(jù)具體情況又需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程度,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在能力遷移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還把握好評價的時機與尺度,及時推行賞識教育,實現(xiàn)評價主體和形式的多元化。
但正如美國學者波斯納所說的:教師的成長等于經(jīng)驗加反思,反思促我成長,而面對頗受爭議的文言教學,我總是在嘗試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文言教學的樂趣,例如本文教學重視情境品讀,極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從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到深入質疑探究思考,從體驗到品析,從作者個體到貶謫文學,層層推進,以求在動態(tài)的活動中生成知識,建構局部的人文知識體系。這種多層次的對話體驗與不同形式的朗讀相結合便是我建構式教學理念的粗糙體現(xiàn),但愿自己沒有因此而淡去文言文教學的語文味。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還有很多不足,請指教。
但,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將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與同仁們一起前行。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學設計12-21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案設計07-21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師中心稿)12-06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的原文閱讀及翻譯06-15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文版必修三《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學設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