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蕪了的花園》說課稿
一、感知美麗,引出反差。
1、 談話引入:
。ò鍟夯▓@) 同學們,能簡要描述一下,你所見過的花園嗎?
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
是啊,花園是個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爭艷,花紅柳綠,是休息放松的好場所?墒怯羞@樣一個花園,卻長滿雜草,荒蕪了,(補充板書:荒蕪)那又是為什么呢?
3、讀題釋題:
文中是這樣描述這“荒蕪的花園”的。請輕聲讀讀句子,說說對“荒蕪”的理解。
出示句子:幾年后,有人再往這所花園去,卻發現那里因為園子太大,走動的人太少而真的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
教師小結:“荒蕪”就是指無人光顧、雜草叢生,因為沒有人打理而長滿了野草。
指導朗讀:讓我們一塊來讀讀句子,感受這花園荒涼的景象。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究竟這花園為何會變成這番情景?請大家分節來讀讀課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讀通課文。
2、檢查預習。出示詞語:
毫無顧忌、忘乎所以、望而卻步、提醒、孤獨、寂寞、綠草如茵、雜草叢生、荒蕪。
指名分別讀每一行的三個詞語,說說每一行詞語各寫了課文中誰(什么)?(第一行寫的是游客,第二行寫的是貝爾太太,第三行寫花園)
(板書:游客 花園 貝爾太太)
3、感知內容。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用上面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學生交流。
三、細讀體驗,互動交流。
。ㄒ唬┢纷x賞析,感受花園的變化。
1、教師過渡:
是啊,這荒蕪的花園原本可并非是如此景象的,它在幾年前什么樣子的呢?讀讀課文第一、二節,劃出相關句子。
2、學生交流:
出示句子:貝爾太太在城外修了座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許多游客,他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里游玩。
初步理解:毫無顧忌(詞素分解:一點也沒有顧慮)。
聯系課文:游客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里來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現:(引讀第二節相關句子)年輕人,頑皮的小孩子,悠閑的老人,還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
深度理解:絲毫沒有考慮到貝爾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顧慮。
因為花園的美麗,人們毫無顧忌,以至于人們忘記了一切!然而這卻使貝爾太太卻覺得人們真是有點——忘乎所以
理解:忘乎所以(由于過度興奮而忘記了一切,忘記了對花園的主人道謝、對花園的贊美)
。ǘ┭凶x重點,體會人物的心情。
1、如此美麗,如此吸引人的花園又是怎樣變得荒蕪的呢?對,是貝爾太太想出的主意,是她想出的主意讓人們望而卻步。
出示兩塊牌子上的內容并學習:
牌子一: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
。1)學習生字“勿”,(提醒字形,和“匆”作比較)
。2)引讀第二節最后一句話(這塊牌子對游客不管用)。
牌子二:歡迎你們來此游玩。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特別提醒大家,花園的雜草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最后告訴大家,離此地最近的一家醫院在威爾鎮,驅車大約50分鐘即到。
抓住“半小時”與“50分鐘”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引導學生體會,一旦遭蛇咬,必死無疑。
。3)貝爾太太的目的達到了嗎?引讀第四節。
2、幾年前,看看自己美麗的大花園和快樂的忘乎所以的游客,貝爾太太的心情怎樣?幾年后,面對荒蕪的花園,她又會說些什么呢?
完成練習:
貝爾太太看著花園內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面對雜草叢生、毒蛇橫行的花園,貝爾太太常常自言自語的說:
四、放飛情感,升華文本。
1、回讀課題:幾年后,偶爾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滿快樂的花園去時,卻發現——,一所快樂的花園變成了——荒蕪的花園。
2、學生討論:“荒蕪”的僅僅是貝爾太太的花園嗎?
師小結,再讀課題: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她的內心空蕩蕩的,猶如一座——荒蕪的花園。
3、正如課文最后一小節所寫的。
出示句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如果我們愿意讓別人在此種植快樂,同時也讓這份快樂滋潤自己,那么我們心靈的花園就永遠不會荒蕪。
(1)這段話是什么意思?自由輕聲讀一讀,想一想。
(2)種植——創造快樂,容得下別人的快樂。滋潤——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
和大家一起分享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那么一份快樂就會變成千千萬萬份快樂,那么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板書:種植快樂,擁有快樂。
。3)指導朗讀,齊讀。
4、作業布置。(語言直播廳)
美麗的花園荒蕪了,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會怎么想,怎么說?荒蕪的花園還會恢復昔日的美麗嗎?請你將這個故事續編下去。
板書設計:
5、荒蕪的花園
毫無顧忌 綠草如茵 生氣
↑ ↑ ↑
游客 花園 貝爾太太
↓ ↓ ↓
望而卻步 雜草叢生 毒蛇橫行 孤獨、寂寞、懷念
種植快樂 擁有快樂
教材的分析:
這是一篇含義深刻的文章。課文記敘了貝爾太太的花園由盛到衰的經歷,揭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與別人分享快樂的人,將擁有更多的快樂;而自私的人,面對的是孤獨和寂寞。
課文第1到第4節寫貝爾太太的大花園吸引了無數游人前來游玩,她生氣了,于是掛起了一塊牌子: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可是游人還是成群結隊地前來。于是,貝爾太太換上了新牌子,威脅大家這里有毒蛇,并且離醫院遙遠,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將會有生命危險,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沒人光顧大花園了。課文的第5節寫了幾年后,美麗的大花園真的成了毒蛇橫行的荒蕪之處。貝爾太太開始懷念起以前的快樂的游客們了。課文第6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在閱讀中自主學習5個生字“忌 茵 仆 允 勿 毒”,重點理解并積累詞語:“毫無顧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卻步”、“雜草叢生”、“荒蕪”。
結合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識記生字6個。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清“忌”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己”,分清“勿”和“匆”。指導學生讀準“茵”的前鼻音,讀準“允”的字音是“yǔn”,不要讀成“rónɡ”。
理解詞義結合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例如“荒蕪”,聯系課文中描寫花園荒蕪的句子進行理解;同樣理解“毫無顧忌、忘乎所以”也結合在閱讀理解第一、二節進行,通過人們在花園里的表現,體會人們的心情,進而理解詞義。
目標二: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花園前后的變化的原因,根據課文內容想像說話,了解貝爾太太不同的心情。
在課文的教學中,結合貝爾太太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她越看越生氣,心想: ;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守著她的大花園,她非常懷念那些曾經來她園子里游玩的快樂的游客,她常常自言自語地說: 。” 教學中,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讀文后的感受,借助文本之一載體,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豐富了學生的人文情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目標三:獲得“分享是快樂”的真切感受, 體會與別人分享快樂,將會得到更多快樂。
教學中,以讀代講,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了解了課文內容,并從中養成邊讀別思考的習慣。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最后一節,重點指導學生理解“讓別人在此種植快樂”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理解整句話。
策略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學生、教師、文本相互碰撞的過程,情感交流的過程。
本節課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努力營造在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中與教材這一敞開的、具有生命靈性的文本進行對話,通過反復閱讀、解讀,讓學生有所體驗,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悟文本的蘊涵。
考慮到課文的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ㄒ唬┣榫硠撛O,激發興奮點,引導學生閱讀、走進文本。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孩子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取各種信息的。課堂上,借助媒體——音樂、錄像、課件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本課的教學中,多處以媒體為介,課文伊始的一組花園的.對比演示,設置學習的懸念,激發學習的興趣;體會貝爾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學中,以一幅“荒蕪的花園”的影像,這樣借助媒體引領學生充分地讀課文,邊讀邊想,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以這樣的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生活積累和情感積累,體驗文本所表達的豐富的情感,體驗課文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教學過程中,通過所創設的情景,學生獲取的體驗不僅使他們感悟了教材的情趣,促進了朗讀,而且豐富了教材的內涵,是對教材的提升和發展。
(二)立足主體,選準切入點,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文本。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心旅途,是一個生命的體驗和感悟的歷程。學生的內心的體驗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學習更為深刻,它帶著生命烙印,涌動著生命的激情。
本課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選擇了解決文章理解難點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文本。如教學重點片斷時,以主人公貝爾太太的前后心情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讀文章找相關語句,看媒體感受課文描述的情景,合作完成說話練習,探尋貝爾太太心情變化的原因,進而體悟“分享是快樂”的深刻蘊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地感悟文本,喚起了孩子們對小男孩深深的敬意。
設計的期望是,教學始終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用心靈去體驗文本所表達內涵。
(三)展現個性,培植發散點,引導學生豐富、升華文本。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本課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點,有意識的設計教學的發散點,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拉近與文本的距離,豐富文本的內容,升華對文本的理解。
本單元的能力訓練重點是理解詞語。在本課的幾個重點詞語的理解與積累時,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對于“無所顧忌”一詞的理解,先從詞語字面意義上,然后通過引讀課文后一節的相關內容,讓孩子們在朗讀中感受人們在貝爾太太的花園了感受到的快樂,最后讓學生從文本的語言中感悟出“無所顧忌”即是絲毫沒有考慮到貝爾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顧慮。同時借助這一詞語的理解,學生對于文本的學習也得到了提升。這樣的設計期望體現《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范,感受、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
除了詞語理解與積累的設計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逐步引導學生在閱讀課的學習中挖掘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提高表達與思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課的語言實踐環節的設計是貫穿本課的教學,在課文的教學中,結合貝爾太太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借助文本之一載體,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豐富了學生的人文情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期望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動態實踐中隨文理解、積累適度的語言知識,著力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一特質。
【《荒蕪了的花園》說課稿】相關文章:
荒蕪的花園說課稿范文07-07
荒蕪的花園教案07-04
荒蕪的花園教案08-25
荒蕪的花園教學課件03-30
荒蕪了的花園教學設計07-05
《荒蕪了的花園》教學設計04-06
荒蕪了的花園教學反思09-11
荒蕪了的花園教學反思09-11
荒蕪了的花園教學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