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的說課稿
篇一:膠體的說課稿
一、指導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教材的教學要求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體現三位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指向學生學習最終到達的最低水平,強調問題意識,分析探究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2 (必修)第二單元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的《膠體》。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溶液、濁液之間的區別。
②使學生了解膠體的重要性質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自主學習分散系概念
②通過對膠體性質的實驗探究,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學會科學、合理運用觀察、比較、實驗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推理、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太度與價值觀
①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②關注自身生活實際,體會化學學習的實際意義;
③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膠體、溶液、濁液之間的比較,膠體性質
難點: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和歸納
三、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中主要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膠體與溶液、濁液本質區別——分散質粒子大小。歸納膠體重要性質時,提醒學生:決定膠體性質的是物質的聚集狀態,而不是結構,注意了解物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1.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于溶液、濁液、混合物的概念并不陌生,加熱、過濾等實驗操作也很熟悉,知道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難溶性的固體,溶液中的溶質可以透過濾紙,懸濁液中的“溶質”不能透過濾紙,這為掌握本節課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
2、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運用比較、分類、歸納自主學習分散系概念,和分組實驗探究,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不強,要在教學中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思路
(探究實驗一) (探究實驗二) (探究實驗三)
膠體的制備膠體的性質 (課前學生準備)
丁達爾現象本質特征 聚沉
解釋生活區別溶液 中現象 和膠體 應用:滲析 應用制豆腐、電泳電鍍等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早晨的森林里陽光鋪灑地面,夜晚霓虹燈產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開手電筒按鈕,看到光柱。同學們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設計意圖:能過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育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2.分散系教學:
讓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思考下列問題:什么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哪兩部分組成?老師糾正補充并指出常見分散系。
設計意圖: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主動性,培養自學能力。
(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將實驗盤中的各種試劑進行分類,說明分類的依據和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外觀感受“溶液”與濁液的區別,培養觀察能力自然過渡下部分內容。
質疑:澄清的這一類是同一種分散系嗎?
(學生探究實驗)請同學們用激光筆分別照射它們看到有什么不一樣的現象?(指導學生觀察方法),學生思考回答后小結:有光亮通路的是膠體,告訴學生丁達爾現象可區別溶液、膠體。
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現象。
(回放)早晨的森林里陽光鋪灑地面,夜晚霓虹燈產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開手電筒按鈕,看到光柱。
設計意圖: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3.膠體性質教學:
膠體性質
①丁達爾現象:區別溶液和膠體
(過渡)膠體能產生丁達爾現象而溶液和濁液不能為什么?
講解:初中學過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方法——過濾。濁液中分散質微粒不能透過紙而溶液中的粒子能透過濾紙,說明濁液分散法粒子和分散質粒子啊個大?
那么膠體微粒大小如何?
[實驗探究一]——丁達爾效應
【演示】1、膠體的制備:取3個小燒杯,分別加入25mL蒸餾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觀察制得的Fe(OH)3膠體,并與CuSO4溶液和泥水比較。有何異同?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置于黑暗處,分別用激光筆(或電筒)照射燒杯中的液體
【提問】有什么現象?記錄現象
3
【提問】有什么現象?記錄現象
【總結】分散質微粒直徑:溶液<膠體<濁液
[實驗探究二] 電泳現象
【演示】Fe(OH)3膠體的電泳實驗:在盛有紅褐色的Fe(OH)3膠體的U型管的兩個口(U型管上方用少量導電液使電極與膠體分開,避免膠體粒子與電極直接接觸),各插入一個電極,通電,觀察現象(帶有正電的Fe(OH)3膠體粒子將向陰極移動)。
【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上面的現象呢?
【講解】由于膠體粒子帶有電荷,在電場的作用下,膠體粒子在分散劑里作定向移動,就產生了電泳現象。
【總結】膠體帶有電荷
[實驗探究三] 凝聚——膠體的破壞
【演示】取出三支潔凈的試管,分別往里面加入3mlFe(OH)3膠體。在分別往三支試管里加入1ml 2mol/LNaCl溶液,1ml 0.01mol/LAl2(SO4)3溶液,1ml 0.001mol/L K3Fe(CN)6溶液,觀察現象。
【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上面的現象呢?
【講解】:因為Fe(OH)3膠體中的膠粒帶正電荷,當我們加入電解質溶液,電解質溶液中帶負電的陰離子會和帶正電的膠粒結合在一起,由于地心引力,便凝固沉降了下來。陰離子所帶電荷量越多,產生沉淀量越多,因而試管中沉淀量也都不同。回到我們課前提出的豆漿加鹽鹵豆腐問題,原理也一樣。由于加入鹽鹵也屬于電解質,其中與豆漿膠體中膠粒帶相反電荷的離子會使得豆漿膠粒凝聚沉降,再通過其他的加工過程,就制作成我們常吃的豆腐。由于膠粒的沉降,膠體被破壞。這就是我們這個實驗所要講的內容:凝聚——膠體的破壞
【總結】膠體的帶電荷膠粒會與與其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凝聚
反饋練習
1、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溶質粒子大小?
2、當光束通過下列分散系時,可能產生丁達爾效應的是( )
A、NaCl溶液 B、Fe(OH)3膠體 C、鹽酸 D、稀豆漿
課外活動與探究 (查閱資料或家庭小實驗)
(1)我們使用的墨水也是膠體,不同牌號的墨水不能混用,
否則可能會堵塞筆頭,什么原因?
(2)試用膠體知識解釋江河入海口處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3)明礬為什么能凈水?
(4)靜電除塵器原理和冶金工業用電選礦的原理是什么?
(5)土壤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注重聯系實際的理念,既鞏固課堂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元素與物質的分類
三、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
1.分散系
分散質微粒直徑 溶液<1nm
逐
分散系(液體)膠體 1-100nm 漸
增
大 濁液 >100nm
2.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現象:區別溶液和膠體
(2)電泳
(3)聚沉
穩定性逐漸減小
篇二:膠體的說課稿
一、說教學理念
我將在本節的教學中持續保持“創設情境,重現知識的形成進程;增強互動,調動學生的探知熱忱”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給學生發明參與課堂的機遇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將知識與技巧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二、說教材
(一)膠體這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過研討教材發明,膠體的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討的不是某種物資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的變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質,所以知識方面與第一、二冊教材接洽不大,是對初中教材中“溶液、濁液”知識的深刻與延長。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察看、研討物質的新視角,是較為生疏的范疇。本節課將通過摸索出膠體、分散系的概念、特征、根本性質,為第2節課“膠體的性質及應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請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聯合本節課的特色,及本著在學習進程中施展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動身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懂得膠體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幫助學生了解。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煉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著“以人為本”的方針,聯合任課班學生的特色,如:學生對化學科目充斥興致,一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較好,擅長把握課堂重點,肯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贊助學生懂得。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煉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懂得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利用圖片、實物引課,聯合課件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微觀世界直觀化;借助創設問題、探究實驗的情勢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手腦齊動,知識、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導。所以,我設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學法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
1.實驗探究法2.歸納演繹法 兩種化學科重要的學習辦法來獲得新知,錘煉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以上我對膠體這節課的認識和針對學生狀況制訂的學習目標、辦法,我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的部署教學環節。
通過展現硫酸銅溶液,沙子與水震動后的懸濁液,色拉油與水震蕩后的乳濁液,提出第一個問題:三種液體的區別是什么?直觀的引誘學生溫習初中化學中“溶液、濁液”的相干知識,贊助學生回想、歸納溶液、濁液的特色;再進一步提問:三種液體的雷同點,從“混雜物”角度切入本節課第一個重點概念—分散系,并展開學習;然后再通過問題:溶液與濁液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范疇相區別,也為下面對膠體的學習埋下伏筆。
接下來,立即緊扣“分散質粒子的半徑范疇”提出問題:“有沒有微粒半徑介于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呢?”來展開分組實驗,讓學生來制備Fe(OH)3膠體和Fe(OH)3沉淀, AgI膠體和AgI沉淀,通過對照兩者的差異讓學生真實感受膠體的特點,非常自然的導出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問題:膠體的概念,并從本質上,即微粒半徑范疇回扣前提,讓學生對溶液、膠體、濁液的認識形成系統,歸納理解。
由于膠體知識與前面知識的相對獨立性,造成了膠體性質理解上的難點。在這里,我又設置了一些問題,來總硬朗驗,分散難點,先讓學生依據實驗現象比較膠體與沉淀的區別,讓學生領會膠體的“較均一性、較穩固性”的特點;再對膠體、溶液進行光照實驗來比較,啟示學生用物理原理解釋丁達爾現象,讓學生理解這一檢驗膠體的簡易方法;接下來類比生涯中的“張網捕魚”問題,借助“網眼與魚的大小關系”的宏觀問題引導學生剖析“分別各種不同半徑的微粒”問題,這樣,就將學生思維自然地率領到膠體這節課的第四個重點知識,即膠體的滲析實驗上。
在這個實驗中,要充足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錘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將實驗設置成老師給出實驗藥品、儀器(淀粉膠體,氯化鈉溶液,碘水,硝酸銀溶液,濾紙,半透膜),創設問題設置實驗目的(如何驗證溶液中的離子與膠體微粒的半徑差別?),通過學生分組研究,自行設計實驗計劃并親手實驗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鍛煉了用化學知識結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再通過設問:如何分別、提純膠體,從理論上對滲析原理給以高度總結,幫助學生明白重點。
在剩下的時光里,與學生一起歸納膠體的相關知識,收拾板書,并通過板書來對本節課的重點、
要點加以強調、體現。側重在分散系、分散系類型,膠體概念,丁達爾現象,滲析原理上總結、進步,造就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晉升能力。然后,總結膠體的分類,舉例闡明液溶膠、固溶膠和睦溶膠,再讓學生列舉身邊的膠體,接洽實際,讓知識走近學生的身邊。最后,回扣引課內容,UFO事件,實際上就是太陽光照耀到云這種氣溶膠上形成的丁達耳現象,培養學生用科學的視角看世界,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諦的準確的世界觀。
同時,在本環節中再搭配恰當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將知識鞏固、夯實。 以上就是我對膠體這節課的理解與想法。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程導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NaOH溶液,并現場制備Fe(OH)3懸濁液,觀察它們的顏色、狀態,比較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新課感知:
在創設教學情景中師生互動,從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質、分散劑三個概念及溶液與濁液的初步比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質: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 分散劑: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433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它們的外觀特征沒有明顯的區別,均為有色、透明的液體。
實驗演示:這時請一位學生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裝有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Fe(OH)3膠體的燒杯的側面,結果發現在裝有Fe(OH)3膠體的燒杯中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卻沒有,這時老師及時總結,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實為膠體。從而引出膠體的概念。
設問:溶液能透過濾紙,濁液不能,膠體是否能透過濾紙? 補充上述表格。
設問:溶液和膠體都能通過濾紙,那么這兩者又如何分離?
師生共同觀看滲析實驗的動畫,并根據實驗結果,請學生及時小結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膠體、Fe(OH)3懸濁液、AgI膠體、AgI懸濁液
設問:Fe(OH)3膠體與Fe(OH)3懸濁液、AgI膠體與AgI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實際只相差一點,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小于100nm,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于100nm,如何來制取膠體,而不能使它們變成沉淀?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實驗設計的初步方案。在教師的提示下,不斷修正和完善實驗方案,并請學生操作實驗來驗證實驗方案的正確性。
△
三、膠體的制備
1、 水解法制備Fe(OH)3膠體:FeCl3 +3H2O === Fe(OH)3(膠體)+3HCl 2、 復分解反應制備AgI膠體:AgNO3 + KI == AgI(膠體)+KNO3
(教師強調書寫制備膠體化學方程式注意的事項,再補充其它制備膠體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淀粉膠體、制蛋白質膠體
研磨-----制豆漿
總結并投影:
氣溶膠:云、煙、霧等 溶液
液溶膠(常見膠體):Fe(OH)3膠體、
按分散劑形態 AgI膠體、硅酸膠體等
分散質混合 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 膠體 分散系
組成
分散劑分子膠體:淀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等
按分散質
集合粒子膠體:Fe(OH)3膠體、硅酸膠體等
濁液
課堂練習:
1、FeCl3溶液與Fe(OH)3膠體具有的共同性質是( )
A.分散質顆粒直徑都在1~100nm之間 B.能透過半透膜 C.加熱蒸干,灼燒后都有Fe2O3生成 D.呈紅褐色 2、下列屬分散系,而且是膠體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過量的AgNO3溶液,邊滴邊振蕩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邊滴邊振蕩
C.將蔗糖放入水中并振蕩 D.將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蕩
3、下列物質分離的方法中,依據粒子大小不同進行分離的是( ) A.分餾 B.過濾 C.升華 D.滲析
4、將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紙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動的溫水中,經相當長一段時間后,取袋內液體分別與碘水、新制Cu(OH)2懸濁液(加熱)、濃硝酸(微熱)作用,其現象依次是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膠體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稀豆漿屬于膠體嗎 膠體的性質08-12
膠體導電嗎09-15
煙水晶是膠體嗎09-29
牛奶屬于膠體嗎09-09
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的教案08-12
高中階段霧霾是膠體嗎10-05
常見的膠體液體有哪些09-19
膠體能透過半透膜嗎09-06
《春酒》說課稿—獲獎說課稿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