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什么》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這一問題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完成對引言的學習及對本節課的預習,物理思想已稍微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所以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具有能量。并了解聲音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并培養認真細心的科學品質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重、難點
聲音的發生及傳播為本節課的重點,而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為本節課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接著教師重點啟發,再以分組討論,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這樣有利于體現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于“聲音具有能量”學生在生活中很難有直觀認識,所以采用媒體直觀展示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一些課外有趣的與本節有關的物理現象,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并啟發學生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探究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探究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多媒體:類比水波傳遞振動,得出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探究活動⑸請學生利用身邊的器具自主設計試驗證明此問題并請學生舉例說明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板書)解釋介質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探究實驗:真空鈴
總結:真空中不能傳聲(板書) 七、課后小結:
總結本節主要知識點并聯系課外有趣物理現象,讓學生思考其中原因并作為課堂作業
【《聲音是什么》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聲音是什么》說課稿09-27
《春天的聲音》說課稿05-03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02-25
《好聽的聲音》說課稿05-30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04-15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02-24
聲音的編輯說課稿11-11
聲音的特性說課稿11-11
《尋找聲音》說課稿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