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說課稿
一、說教材:
《欲速則不達》一課是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寫登泰山的人,一路賞景散心,不覺時間匆匆流過;《欲速則不達》中急于往回趕的齊景公盡管有好車良馬,還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本單元的課文不僅僅向孩子們說明了要正確認識快與慢,還為孩子們提供了解決“快”與“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如本單元的課文《和時間賽跑》;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如果說《效率專家爸爸》是從正面來說明這個問題,那么本篇課文《欲速則不達》則是從反面來揭示不重視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結果;三是堅持不懈的精神,如課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時間,合理支配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
二、 說學生:
本班學生通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科的學習能力,如: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新課文的習慣,大多數孩子能夠通過預習,借助各種教輔資料,自己認識生字新詞,從而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并具備了初步理解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通過本單元對《挑山工》的學習,孩子們初步建立了珍惜時間,堅持不懈的意識,卻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強調時間上的快,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三、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七個生字及其組成的新詞。
(2)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3)了解課文內容,明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反復讀,熟悉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 課后延伸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2、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課時安排]1課時
四、說過程與方法:
1、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讀懂課文中所講的故事。
課上首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通過誦讀課文,師生合作正音、正確書寫、弄清詞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把握情況;
2、導入:
前邊我們學習了課文《和時間賽跑》,知道時間對我們每個人的寶貴,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提高效率,不要讓時間老人從我們身邊偷偷滑走后,我們卻還一事無成。這一單元我們的主題是快與慢,那么我想請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從而引出課題并板書。
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孩子們都有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老師并不加以評論,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從中去尋找答案。
3、初讀課文,首先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寫了哪些人?哪個人是主要人物?記了一件什么事情?——這是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必須完成的任務,其次通過請學生復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大意的掌握情況,如果說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是讀懂文章的基礎,那么請學生復述課文則是對初讀的檢驗和提升。
4、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這是本課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就首先要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變化,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現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再進行反饋:
(1) 第一次: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指名讀一讀,你讀懂了什么?)
在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我請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詞用紅筆書寫。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體會景公心情的關鍵之點,我運用了3W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首先,是什么。我提問學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著急,好像快要燒起來一樣。)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景公為什么心急如焚?讓孩子們通過聯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為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愛惜人才,想趕回去見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樣。我想學生提問:在課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覺得景公這樣做聰明嗎?從而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景公性子太急,他親自趕車是很不聰明的,因為韓樞是騶子,騶子就是騎馬趕車技術很好的侍從了,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所以,景公這樣做不聰明
在此基礎上,為了訓練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認識景公,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齊景公的行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無論后人覺得齊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愛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愛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現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樣讓孩子說一說,用課件展示出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在這里,我著重抓住了三個看似平常的詞語:“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讓學生思考,真的是馬不夠努力嗎?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明白不是這樣,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景公用的是良車好馬。不是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趕車的技術又不夠好。
其次,我請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這樣聰明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沒有經過思考,更沒有去找為什么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棄車步行,他這樣做的辦法也很不聰明。
最后,請孩子告訴大家徒步的含義,并發表自己對景公這樣能夠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沒有用工具,就靠腳走。有的孩子說,“這怎么可能比車快呢?我們都能想明白的事兒,景公都不明白。”
(3)解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不能,因為路途遠,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著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讓學生回到課題,理解題目的涵義后提問:孩子們,現在,你們覺得快好還是慢好呢?(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4、對照學習課文下面的文言文,這一個知識點我是通過反復誦讀來體現的,首先請孩子們對照課文,小組合作自由讀文言文,再由老師讀文言文,老師讀一句文言文,學生到課文里找出對應的白話文讀出來,最后老師退居二線,請男女照著剛才的模式,合作讀文,加深孩子對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們注意發現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之處,文言文簡潔,而白話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話文用兩個字表達文言文中一個字的意思。
5、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身邊“欲速則不達”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么做?
【《欲速則不達》說課稿】相關文章:
欲速則不達作文03-12
欲速則不達的故事06-20
欲速則不達作文01-04
《欲速則不達》四年級語文說課稿07-27
《欲速則不達》的教學反思01-30
欲速則不達的成語解釋01-15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07-22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05-06
欲速則不達是成語嗎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