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革的時代》優秀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下面,我主要從從教學目標、教材地位、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
2、掌握: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來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運用: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的意義和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課前請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圖片和歷史資料,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2、通過學生自編自演的歷史劇“立木為信”,充分凸顯新課改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的理念;
3、通過我校“三——162高效課堂模式”以小組形式展開競賽并進行辯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進行獨學、對學、群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2、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
3、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二、教材地位
第七課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這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本課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的重要一課,我國封建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因此本課內容在中國古代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我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畢竟只經歷過短期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意對他們的積極引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的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七年級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三)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我結合我校實際,運用“三——162高效課堂模式” 凸顯“五讓” :教材讓學生閱讀、問題讓學生探討、結論讓學生歸納、規律讓學生總結、體系讓學生構建!留給每個學生獨學、對學、群學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同時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正確的歷史觀,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歷史的了解。
四、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1導入新課;2我探究,我展示;3我分析,我總結;4我反思,我提高。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充分凸顯了新課改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的理念。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設疑:哪個國家能在戰國后期脫穎而出?學生探討出是秦國后,進一步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發展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在小組探究后,學生自己歸納出:
因為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
變法得以實現的背景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鐵農具和牛耕【板書】
2、我探究,我展示
(1)鐵農具和牛耕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鐵農具的優越性,我使用了圖片展示、分析、比較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
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我請學生講述他們搜集的《呂氏春秋》上的一個小故事:一個大力士將牛的尾巴都拉斷了,可是牛紋絲不動;一個小孩兒輕輕的拉著牛的鼻環,牛就乖乖的耕田了!學生生動有趣的講解配合幽默的'動作,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輕松起來。結合圖片展示和分析比較,同學們充分體會到: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同樣推動了當時農業的發展的,還有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板書】
(2)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人類水利工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仍在造福人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它的構造原理,我設計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請學生扮演小導游,為大家介紹李冰是怎樣修筑都江堰、把成都平原改造為“天府之國”的?同學們躍躍欲試,爭當小導游,在邊玩邊學中了解了都江堰。
同時,通過請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李冰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的敬仰,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充分了解了商鞅變法的生產力背景后,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板書】
(3)商鞅變法
首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合作的能力,我請同學們上臺表演自編自演的歷史劇《立木為信》:(播放課堂實錄)
通過精彩的歷史劇,學生了解了商鞅“立木為信”的目的是為了樹立威信,為變法做準備;我和同學們又滿懷興趣的探究商鞅變法的生產關系背景:我們強調了一個“變”字,通過“土地國有——土地私有;奴隸主——地主;奴隸、戰俘、平民等——農民”這樣的一系列轉變,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接下來,我又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環節:請同學們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階層,談一談商鞅變法給你們造成的影響?
通過本環節,同學們不僅更好的理解了商鞅變法的內容,而且展示了自己的口才,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在同學們熱情高漲的時候,我提議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背誦商鞅變法的內容,讓學生一鼓作氣、爭先恐后的掌握了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本課的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3、我分析,我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經過以商鞅變法為典型的一系列的變法,土地制度改變了、社會階級改變了、社會矛盾改變了、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奴隸社會轉變成了封建社會,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最后,我引導學生進入“我反思,我提高”環節:
4、我反思,我提高:
比一比:本課講述了很多春秋戰國時期具體變革的事例,看誰找的多?
議一議:“《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說一說,商鞅變法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學生充分進行獨學、對學、群學并進行課堂辯論后,我和同學們一起對本課的重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進行了反思,使學生認識到:變革是曲折的,是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要進行變革!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和學生的思想一起得到了提高:青年一代應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至此,我的教學過程結束。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知識脈絡清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回顧本課內容。
五、教學反思:
1、我是這樣設想的:一、每個問題提出后,讓每個學生都有獨學、對學、群學的時間和空間。二、凸顯新課改的理念: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三、以學生學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成功,感受快樂!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本課三維目標完全達到!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事跡:李冰為修筑都江堰勞累而死,商鞅為秦國富強而變法獻出生命。我們大家在評價反思中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懇請專家指導!謝謝!
【《大變革的時代》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歷史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12-30
歷史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11-09
大變革的時代的教案01-28
《大變革的時代》的教案09-09
歷史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范文11-09
《大變革的時代》教學反思精選07-03
大變革的時代1的教案09-09
大變革時代教案09-09
第7課大變革時代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