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時間:2024-09-24 12:25:01 煒玲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通用7篇)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包括48和49頁!独迕缀兔住繁締卧虒W量長度,包括與之相關的線段、度量單位等知識!罢J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更是以后學習面積和體積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

  2.教學目標

  我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線段是直的,線段是有長度的,學會將一些物體的邊看成線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對線段的初步認識,能在一些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線段,會數出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谶@些我采用了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體驗式等教法;倡導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發展生活”,我將這個理念貫穿整個課堂。

  1.圖片導入

  我用幾幅圖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線在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的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新授

  我將全過程分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4個環節。

 。1)拉一拉

  請學生觀察隨意放在桌上的毛線,看看是怎樣的?在學生說出是彎的之后,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毛線變直,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將毛線變直。讓同桌兩人交換著摸一摸,兩手之間直直的一段在數學上叫做線段。(板書:線段,直直的)兩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點。(板書:端點)在數學上我們用小豎線來表示端點。讓學生來指一指、數一數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我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數一數直觀感知線段,從中抽象出線段這個概念,知道線段是什么樣的。為了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畫的是線段嗎?指名判斷并說出為什么。在學生判斷出是線段后,我在此基礎上做了拓展,一條拉長,一條旋轉,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不管是長的還是短的,朝哪個方向,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都是線段。

 。2)找一找

  我讓小組討論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摸一摸、指一指。學生發現直尺、黑板、課本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生活中有線段,平面圖形中也藏有線段。找一找這些圖形有幾條線段圍成的?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多邊形,能很快說出線段的條數,這即是在舊知識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中,相領兩條線段的交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找一找是讓學生從身邊事物著手尋找線段,發現生活中的線段,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的特點。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環節中出現的長方形,讓學生用折的方法創造出一條新的線段,摸一摸并指出端點。和同桌比一比,誰的長誰的短,并想辦法折出比剛才的折痕更長或更短的線段。在折一折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課學生創造的欲望,訓練了發散性思維。

 。4)畫一畫

  在畫之前和學生討論畫線段的工具,有的選擇直尺,有的選擇文具盒,有的選擇書本等,經過對比,學生發現最佳的畫線段的'工具一直尺。請學生自己嘗試著畫線段。在畫的過程中說說怎樣才能把線段畫好。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工具,自己畫,而不是老師給定工具,示范畫,將給與式、模仿式轉變成自我探究式,將課堂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

  學生會畫線段后,出現2個點,連接2個點可以畫幾條線段?學生動手畫,理解連接2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接著是不在同一直線上的3個點,連接每兩個點可以畫幾條,重點理解每2點的含義,再動手畫。4個點時,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幾條?自己動手試著畫。學生有的畫4條,有的畫6條,讓畫6條的學生交流你是怎樣畫的?怎樣才能有序而又不遺漏的畫出線段,進一步理解每兩點的含義。5個點時可以畫幾條呢?請學生猜一猜,課后動手畫一畫。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力求達到學生課堂學習的趣味化,活動化與生活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想法,深化對線段的認識。

  3.總結

  最后和學生一起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介紹下線段,從而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立足《新課標》,抓住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特點,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改變傳統授課模式。這是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敬請指導,謝謝!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2

  數學課的說課。一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一、教材分析 二、目標制定 三、學情分析 四、教法,學法預設 五、教學流程 六、板書設計。下面就以《認識線段》為例談談數學課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量長度》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部分:認識線段,認識厘米,認識米,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因為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線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先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

  二、 目標制定:

  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我預設了本節課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線段的特征。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一把尺子,一張長方形紙和長短不一的游戲棒若干。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可以說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零,有的是朦朧的生活經驗,是幼時父母說過的什么是直的,曾經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觸過的什么是彎的。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射線、直線之別。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七大版塊:

  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征;

  四、根據特征,自建線段模型;

  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征;

  七、當堂檢測,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有別于語文等其他學科情境。這種情境是一個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1、 出示兩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曲的。

  2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處?

  3、 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的特點分為兩類。(曲線和直線) 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探究欲,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版塊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學生把線分為曲線和直線后

  1、 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彎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再匯報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另一種是只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 端讓毛線自然下垂。此時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種做法使毛線更直?

  2 、然后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

  3、 教師演示并說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

  4、讓學生回憶剛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線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數學上,線段也可以用( )的圖形表示讓學生指一指這條線段從哪開始到哪結束,兩個端點是如何表示的。

  這一版塊的設計意圖是: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征

  1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2 再讓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線段,并舉例說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征。

  3、折線段比較長短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先對折,再展開,然后觀察折痕,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發現折痕就是一條線段)再讓學生折出一個比它長或比它短的線段,對比你折出的'的條線段有什么不同(通過對比觀察得出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

  4、比較身邊線段長短,揭示線段有長有短。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這個環節中,有上一個尋找身邊的線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說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系。

  版塊四,根據線段特征,自建線段模型

  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并會描述線段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1、小組討論:你準備用什么工具畫線段,怎樣畫?

  2、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嘗試畫線段?

  3、匯報交流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

  4、教師示范畫法,并說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于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版塊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基本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開放性練習。

  基本性練習

  書后"想想做做"的第1題,讓學生說說下面哪些是線段。學生通過判斷并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后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最后再提問: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發現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幾邊形。

  拓展性練習

  連線段

  想想做做第3題,先出示兩個點,問:你能以這兩點為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想想做做第4題,出示三點,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畫出來會是什么圖形?再獨立練習,事物展示,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四點。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畫出幾條線段?再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畫一畫,議一議的過程中體會兩點之間可以畫一條線段的規律。

  版塊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征

  通過總結,讓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什么,線段有什么特點這兩個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線段上升到理性認識線段,從直觀認識線段上升到抽象認識線段。更加明確線段的三個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有長有短。

  版塊七,當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教師能很好的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因材施教,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六、板書設計:

  把線段的特征總結為三點板書出來便于學生記憶掌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線段

  1、直的

  2、有兩個端點

  3、有長有短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以上設計源于,以下認識:(1)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系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著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2)荷蘭數學家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最后通過數線段、折線段等一系列活動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并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后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由于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征。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盎顒邮钦J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盡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曲直對比,引入新課

  數學源于生活,從身邊常見的兩根吸管(一直一彎),和跳繩與拔河時繩子的不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在數學王國中有個名字,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引出線段。接著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指一指:組織同桌一人把毛線拉直,一人說說哪里是線段,并指指端點。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并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創設“小法庭”的情境,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2、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征。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后,引導學生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每條邊,用手摸一摸,知道這些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再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接著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交流并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根據特征,自建線段模型。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后,先在小組交流匯報。然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游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1、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先猜測,再畫,評價。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么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在第3關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魔術“變線段”。

  線段不僅可以畫出來,還可以變出來,你們會變嗎?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發現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征。

  接著讓學生試著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引導拓展:你們還想知道線段的哪些知識呢?增強他們的探索意識。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4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丶遥吣菞l路最近?為什么?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復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么?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征。

  第三個層次:回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征,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么?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線段》。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小學數學 [具體年級] 的內容。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學生認識線段,不僅能加深對直線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還能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線的知識經驗,但對于線段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三、說教學目標

  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會用直尺畫線段。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等能力。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等。

  學法:觀察法、操作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生活中的線段,讓學生初步感受線段的存在。

  探究新知

 。1)認識線段的特征,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理解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2)學習線段的表示方法。

 。3)讓學生動手畫線段,進一步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鞏固練習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重點知識。

  作業布置

  布置一些與線段相關的作業,進一步強化學習效果。

  七、說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總結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6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認識線段》。

  一、教材分析

  《認識線段》是小學數學 [具體年級] 的教學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直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會用直尺畫線段。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間觀念。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難點:建立線段的表象。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我主要采用直觀演示法、引導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中自主探究線段的特征。

  學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根彎曲的毛線,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其變直,從而引出線段。

  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比較線段與直線的不同,認識線段的`特征。

 。2)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學會用直尺畫線段。

  鞏固練習

  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線段的特征和畫線段的方法。

  作業布置

  布置一些與線段相關的作業,如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畫幾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等。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 7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認識線段》。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小學數學 [具體年級] 教材中的內容。線段是幾何圖形初步認識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會用直尺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掌握畫線段的方法。

  難點:建立線段的表象,理解線段的概念。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我采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自主探究線段的特征。

  學法: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一段繩子,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繩子的長度,從而引出線段的概念。

  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線段,認識線段的特征,如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等。

 。2)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學會用直尺畫線段。

  鞏固練習

  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線段的特征和畫線段的`方法。

  作業布置

  布置一些與線段相關的作業,如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畫幾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等。

  六、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認識線段》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04-16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04-16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5-13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04-16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4-19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01-08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3-13

《線段的大小的比較》說課稿03-28

《線段射線直線》說課稿06-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强 | 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潮潮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