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快活的小河》優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快活的小河》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述了一條快活的小河遇到了困難,流淚了,她很孤獨,但他從泉水和瀑布身上學到了不怕吃苦、勇敢堅強的寶貴的生存品質,得到了真正的快樂。課文以童話的形式展現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泉水不怕吃苦、頑強,瀑布是勇敢的,無畏的,而小河則受泉水、瀑布的帶動,由原來的懦弱、軟弱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勇敢。鮮明的展現了本單元“與人合作”的主題,是培養學生養成“與人合作”好品質的好教材。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這篇課文的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感悟、想象能力
2、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感悟泉水和瀑布的優點,鼓勵學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質。
3、 教育學生養成與人合作的好品質,多向他人學習長處。
教學重、難點
1、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泉水和瀑布的優點。
2、體會小河、泉水和瀑布這三個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時的愉快心情,從中感受合作的快樂。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
三、說學法:
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悟一邊評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小河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和快活的小河交個朋友,好嗎?”學生們一定會被吸引,我繼續引導“看到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此時,學生定會圍繞課題紛紛質疑。這樣激趣引出課題,自然地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順利地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初讀課文階段,我先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小河快樂嗎?”這樣設計,使學生對小河的'性格特點在總體上有了一個認識,即小河是快樂的,在遇到困難、結交朋友后,他更快樂了,有了這個整體認識,就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究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深入提升 , 領悟道理
1、在學生理解課文大意之后,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至四自然段,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先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從哪些句子中能夠看出泉水的優點?”然后抓住大山的話體現泉水不怕苦的精神。“對小河的語言描寫有什么作用?”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出小河能自覺接受意見,完善自己,決心向泉水學習不怕苦的精神。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大山、泉水、小河的對話。這樣讀中悟,悟中思,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2、 接下來學習第二部分,即課文的第五至八自然段,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潛能,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在本段學習中我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然后小組內說說自己收獲到了什么?學生一定會匯報出小河決心向瀑布學習勇敢頑強的品質,并畫出相關的句子,抓住小河泉水瀑布的對話,自由朗讀,因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這里有自由朗讀后對課文的交流,也從句子中體會出小河樂于向他人學習與人合作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3、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寫三個好朋友快樂的向大海奔去,我 引導學生帶著”三個好朋友為什么這樣快樂?”這樣的問題來學習。通過這樣的討論讓學生感受到,是朋友間相互的鼓勵,是合作使他們成長并獲得了真正的快樂。
(四)表演總結本課
請一名學生表演小河,老師表演大山,男生表演泉水,女生表演瀑布,這樣師生相互配合融入課文內容中去,然后在交換角色表演,讓學生感悟到:小河樂于向他人學習、善于與人合作和泉水不怕苦,瀑布勇敢頑強的寶貴品質,真正做到文中有我,我入文中。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 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為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教科版《快活的小河》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快活的小河》說課稿01-17
教科版《軍犬黑子》優秀說課稿03-14
教科版《日月潭》優秀說課稿03-15
初中物理說課稿教科版04-12
教科版《去年的樹》說課稿04-12
教科版《識字一》說課稿09-25
教科版《釣魚的啟示》說課稿01-17
教科版《環境被破環》說課稿04-15
教科版《識字一》說課稿范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