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5以內數的加法》說課稿范文
各位老師大家好:大家好!我執教的課題是青島版教材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下面我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談談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
本節課教學設計分為:課標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評價任務設計、教學流程幾個方面的內容。
課標要求:
知識技能: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能準確進行運算;
數學思考: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
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了解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標解讀:
“掌握”是描述過程的行為動詞,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于新的情境。“體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核心概念是“運算技能”。主體是學生。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境填寫加法算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感受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兒童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記》為素材,創設了“來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結束”—“游水簾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學釣魚”這一系列情境,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這一主題。本節課教材以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花果山”構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動活潑的現實活動,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的喜悅,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內數的加法》是在學習了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是為本單元接下來要學習的減法做鋪墊。它是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也是今后學習更復雜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其實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學故事里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觀察信息窗時,他們顯得雜亂無章,觀察事物零亂,不系統,語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加法,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其實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一些數學故事里已經對加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正確的口算出結果,這節課只是原有知識的一種延伸和深化。
通過課前檢測,我們發現,5以內數的分成,學生在幼兒園已掌握,學生的正確率達到88%;對5以內的加法計算已經有56%的正確率。但對加法的意義理解還是不夠。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2、通過與同伴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5以內的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小圓片、小棒、數字卡片若干
評價任務設計:
1、解決問題“一共有幾只猴子”(擺一擺,算一算)檢測(目標一)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會加法算式的讀法(目標二)體會算法多樣性的達成。
2、解決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和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計算。
3、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升練習檢測(目標一)會進行5以內數的加法和(目標三)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主要教學過程:
在新課之前,我利用有節奏的拍手游戲復習5以內數的分成,為新課做好鋪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個環節我以學生喜歡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導學生從上而下有序觀察,會表達“天空上左邊有4只小鳥,右邊有1只小鳥”這樣的數學信息,然后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有趣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此環節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條件。
二、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一共有幾只猴子?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數一數的方法。教師肯定,手口一致的點數。引導學生借助學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擺一擺,體會加法計算的優越性。這里考慮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好動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觀形象為主所以提前準備的學具有小圓片、小棒和數字卡片,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希望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
在匯報交流環節學生可能(1)用一個小圓片表示一只猴子,擺出5個小圓片;(2)用一個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邊擺兩根,表示石頭上的2只小猴子,右邊擺3根小棒,表示樹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們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這里對于孩子們想出的不同辦法都給與肯定與表揚。
利用算式2+3=5,認識“+”號,通過讓學生介紹各個數字代表什么來理解加法的意義。教給孩子正確的讀法。依據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自主解決問題2一共有幾只小鳥?課件出示小鳥的圖片,先讓學生自主解決,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師評價。在整個探究新知過程中,學生在小組探索、動手操作中獲取了知識,體會算法的多樣化,這樣對于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就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才在學生的心里得到內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三、鞏固練習,應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礎鞏固練習和拓展提高練習,基礎鞏固練習包括解決信息窗中的其他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說一說圖中的信息,然后選擇一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將算式列在作業紙上。挑選列有不同算式的學生交流。
接下來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故事及游戲形式出現,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導游,帶我們游覽花果山的風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樣也是鳥的王國,樹上有3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現在一共幾只小鳥?解決完這個問題然后繼續向前走,樹上有2只小鳥,又飛來3只小鳥,現在一共幾只小鳥?這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解決完鳥的問題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蘋果園(口算)只要說出蘋果上算式正確的得數,就能得到又大又紅的蘋果,此題進一步鞏固了算法。
摘完蘋果就輪到展示我的收獲:畫一畫、填一填。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進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繼續進行,就在展示自己收獲的時候,一只小猴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學生編數學故事,列式計算。然后馬上追問你還能講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整個練習環節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每個學生參與機會,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四、課堂小結,回顧反思
本節課小結時讓學生反思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找到數學信息的?提出了哪些問題?你又是怎樣操作的?等等。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可以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并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使學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以培養認真的學習態度。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希望給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5以內數的加法》說課稿】相關文章:
《萬以內數的加法》說課稿(通用7篇)10-09
數學《5以內的數》說課稿5篇12-13
數學《5以內的數》說課稿(5篇)12-13
數學《5以內的數》說課稿精選5篇12-13
有理數的加法說課稿11-09
《有理數加法》說課稿02-10
有理數的加法說課稿03-08
《有理數的加法》說課稿07-16
《有理數加法》說課稿03-08
《有理數的加法》說課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