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什么樣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鄂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飲用水》的第一課《水是什么樣的》。
本單元是以飲用水作為單元主題,水是組成世界萬物的重要物質,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水,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水雖然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觀察水的活動就是嘗試著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實驗器材進行觀察活動,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能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從而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主要內容包括:
(一)利用原有經驗,通過眼看、鼻聞、舌嘗等方法,辨認四種液體。歸納出認識物體的一般方法,然后用這些方法去觀察一杯水。學生在觀察時往往只關注結果,卻不注意自己觀察的方法,教師要把學生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上,而且強調:不了解的物體,不能隨便聞,更不能隨便嘗。
(二)通過觀察各種容器中水的形狀和流水,使學生發現水沒有固定形狀和容易流動的特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三)讓學生比較水(液體)與木塊、玻璃珠(固體)和空氣(氣體)有哪些不同。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比較的方法辨別物體的特征。認識水是什么樣的。了解物質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2.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的水的形態特征。
3.情感目標:愿意合作與交流。養成全面細致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認識水的各種性質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比較水(液體)與木塊、玻璃珠(固體)和空氣(氣體)有哪些不同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做了一定的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第一單元的探究活動后,已經對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學生對科學的觀察方法和水的性質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這會影響到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的形成。基于這一點,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科學的觀察方法的指導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我設計了猜謎、小組合作探究和等活動,讓學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的過程中,比較輕松、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所需要準備的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開水各一杯,燒瓶、大燒杯、方便袋、水槽、量筒、量杯、滴管等。整節課我都注意到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教學的基礎,借助一定的實驗儀器,讓學生動腦、動口,自己去認識水。學法是教法的支撐點,沒有學法指導,就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也不能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更要重視學法指導:以觀察、交流、小組討論、學生動手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認識水的性質和液體、固體、氣體的特征。
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是:
1.科學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多種實驗器材,指導學生科學觀察,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原則:安排的各項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各方面能力。
為了真正達成課時目標,體現新課程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猜謎激趣,探究觀察方法。
教師先出示四杯液體。提問: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在四個杯子里裝了些東西,請大家仔細觀察,猜猜杯子里裝的是什么?學生說出自己所想的答案后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觀察方法:用眼睛看,教師適時板書。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現象,確定了一只杯子里裝的是牛奶,可是其它的三個杯子里的物體看上去差不多,所以無法確定,引導學生想出另外的觀察方法,即用鼻子聞和用舌頭嘗,教師邊板書邊提示:聞到的是氣味,嘗到的是味道。在指導正確的聞的方法后指名學生上前聞和嘗,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聞到的氣味和嘗到的味道,學生確定杯中液體名稱后,教師揭示正確答案。然后小結出觀察物體常用的科學方法,特別強調觀察不了解的物體時為了安全,只能用眼睛看,不能隨便聞,更不能隨便嘗。這樣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科學的方法由學生提出來,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也為下一步正確觀察水和概括出水一般特點做了鋪墊。
(二)分組觀察,形成水的認識。
教師導入:下面我們就用剛才總結出的觀察物體的方法仔細觀察水(板書:水)的特點。在提出觀察活動的要求后組織學生分小組開展觀察活動,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在小組活動時教師巡視,表揚做得好的小組。活動結束后全班交流。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板書出水的一些特點,交流結束后,引導學生用一句話總結出水的特點?即水是透明的、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這個活動看起來簡單,但由于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加強行間巡視,引導學生分析出水的特點,做好實驗記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實驗探究,認識液體、固體、氣體特征。
實驗一:把燒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狀的容器中。
三年級的學生是剛剛接觸到科學實驗中的儀器,對許多儀器都不認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比較、去認識。教師首先出示一個燒杯,介紹名稱,引導學生觀察,說出它的特點,通過比較了解燒杯口的作用,在倒水過程中依次介紹量杯、量筒、燒瓶、漏斗的名稱和作用,這樣做,雖然要費一點時間,但是一方面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了實驗的'儀器,初步了解儀器的作用,這個時間一定要舍得花。在倒水過程中引導學生說出水的形狀的變化,倒水結束后,水沒有固定形狀的這一特點的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實驗二:用一個有洞的方便袋裝水,水從破口處流出。
師操作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一定能說到看到水從袋子的洞口處流到了水槽里,揭示水容易流動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出其它的方法來證明水沒有固定形狀和容易流動的特點并交流,學生的思維立即就會被激活,想出很多的方法,如把水滴在桌上用嘴吹,還有用筷子攪拌燒杯里的水等,適時出示“液體”這一概念,再練習用一句完整的話描述水。即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樣就使學生從對水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將前概念發展到概念水平。
實驗三:讓學生比較水(液體)與木塊、玻璃珠(固體)和空氣(氣體)有哪些不同。
(1)水與木塊、玻璃球比較:不同點是,水沒有固定形狀,而木塊、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狀。
(2)水與空氣比較:
實驗:將水和空氣分別裝入注射器中(溶積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壓活塞,表現出水的體積不易改變,而空氣的體積易改變。
(3)歸納出什么是液體、氣體、固體。(見教材29頁)
(五)課堂小結,引導后續研究。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了知識,滿足了情感的需求,研究的熱情高漲,因此在教師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后,引導學生課后能繼續觀察、研究水,把自己的發現記下來,這樣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認識水的另外的一些性質。如果學生有了親身經歷的研究活動,他們的思維一定會更加開闊,今后在課后開展研究的興趣會更濃。
【水是什么樣說課稿】相關文章:
《水》說課稿10-23
《水》的說課稿03-24
水的說課稿04-26
《水》說課稿04-26
《水》說課稿06-28
《水》的說課稿范文04-11
水的凈化說課稿07-07
水的沉浮說課稿03-25
水與生命說課稿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