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沂水春風說課稿(通用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沂水春風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沂水春風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論語選讀》是繼必修模塊之后,“文化論著”系列選修課的一種,安排在高二上學期。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 承文化的能力。全書共十五課,大體分為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哲學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不同專題。但具體到每則材料的話,則并不排除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解讀。《沂水春 風》雖然是課本中第十三課(學習與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討論志向的情景,是全書中集中闡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語錄那般篇幅短小。在上過《為政以德》和《克己復禮》之后,學生對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經有所了解,所以我將《沂水春風》提上來先上,使得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目標和終極理想。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中對《論語選讀》的具體學習要求是正確理解課文,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個人精神品格,體會并把握閱讀文化論著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培養文言語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據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積累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過朗讀,培養語感,背誦文中重點章句。
2、過程與方法:通過梳理課文內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與比較閱讀,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孔子的教學風格及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理 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雖然《論語選讀》的每一篇都有注釋和全文翻譯,但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文言文閱讀水平和歷史文化積淀,我還是將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詞教學作為了重點之一, 要求學生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等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積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則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 本課的難點。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和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也提到《論語選讀》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嘗試運用自主預習、課堂誦讀、小組探究、比較閱讀等教學方法,力求引導學生從三子之志入手,明確他們的共同點,然后描繪沂水春風圖,概括曾皙的志向,并從孔子的點評中,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希望學生能本著探究的'精神,從文字中發現文本的深層涵義,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層層深入地將課堂的 和諧、三子的神態、曾點的灑脫、孔子的感嘆發掘出來。
我授課的班級一個是文科班,一個是理科班,文言基礎相對薄弱,成績都很一般,但學習態度都尚可,根據這個現狀,我在《論語》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學法的指導,力求教法與 學法統一,尤其強調課前預習。明確規定上課前必須自學全文,整理生字新詞與重點文言現象到手冊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課堂教學中,通過反復誦讀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自讀、自疑、自解,體會沂水春風的意境,在閱讀過程中,繼續鞏固文言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師及時點撥、啟發、評價,把問題引向深處,突破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
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我選擇的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孔子名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予以導入,由此激發學生興趣,并形成明確指向——各言其志,順利進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關于“志”的討論。
2、整體感知(初讀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讀課文和填寫空格的形式完成對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時注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來排除閱讀障礙,梳理文言字詞與文言特殊現象。預習到位的話,學生很容易理清問志,述志,評志這條思路,然后為下面的探究環節做鋪墊。
3、深入研讀(再讀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學生用課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較三子之志與曾點之志,進而關注曾點的志向。主要學習方法是從文本中尋找信息,對于學生來說,這個環節可以通過閱讀自主完成,難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須要給學生講清楚,并且積累起來。
同時注意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進而關注曾皙,用輕松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風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這一環節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評價他人的看法,在互動中進步,在切磋中成長。
4、探究學習(三探)
這是課堂的重點環節,計劃用時15-20分鐘。基于學生的文史知識現狀,在探究過程中,適當引入他人的評論,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聯系前面所學過的三 篇課文,幫助學生理解孔子“與點”的原因。課堂組織形式是小組探討,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調控,確定討論問題,確定討論時間,確定討論形式,防止學生渾水摸魚,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討論階段就會失去控制,導致很多問題浮于形式而沒有深入追究其內涵。
這探討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學過的課文,學生應該能夠理解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與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是一致的。
其中較難較難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與點”說明了什么,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心。可以抓住學生存疑心理,適當引入課外相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也可提示學生回顧前面所學課文,在師生互動中,共同達成教學目標,明白曾皙所描繪的沂水春風圖正好體現了孔子禮樂治國的理想境界。(預設:春秋亂世背景,孔子治國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風圖) 引入材料:楊樹達《論語疏證》,《朱子語類》
而第三步則是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期望學生能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通過展示周國平《 孔子的灑脫》,于丹《論語心得》等現代名家的解讀,幫助學生感受論語精神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
5、鏈接:《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原有知識儲備, 對文本進行解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完成知識的遷移和整合。這也是近年來高考考察《論語》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體會荷蓧丈人身處亂世, 獨 善其身的人生選擇和孔子積極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業:背誦曾點的志向,并談談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積累文言文化常識,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積極意義,并為我所用。
五、教學反思
整堂課的設計緊緊圍繞新課標要求,注重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疑點 和難點,注重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較貼合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關注學生個體成長與個性發展,教學過程清晰流暢,表格設計簡潔明了,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注重學生自主學習,但基于學生的文史知識儲備,課外拓展還做得不夠主要還只是立足于文本,課外資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學生在分析概括時拘泥于文本,而無法根據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將自己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進。
沂水春風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沂水春風》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讀類《選讀》中的第十三課。《選讀》不像以前的語文教科書那樣,分成不同的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這本教科書分為十五篇,沒有單元的劃分,而且篇與篇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能說,《沂水春風》主要是描述孔子與其弟子討論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選讀》中集中闡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問志、述志和評志。為了突出課堂重點,我在上課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把孔子對三子的評價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說,是將三子和曾皙做了一個比較。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間的差距,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目標和他的終極理想。所以,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評價,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并講后兩者作為課堂教學的難點,重點突破。
二、說教法
關于《選讀》,《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一書中,提到它的教學目標是:“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價值何時代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體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力求引導學生從三子之志入手,明確他們的共同點,然后描繪沂水春風圖,概括曾皙的志向,并從孔子的點評中,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希望學生能本著探究的精神,從文字中發現文本的深層涵義,在師生互動中,層層深入地將課堂的和諧、三子的神態、曾點的灑脫、孔子的感嘆發掘出來。論語>
三、說學法
我授課的班級是高二文科班,語文成績一般,但對《論語》的學習還是有很大的熱情的,這從他們每次朗讀時,聲音都很響亮可以看出來。根據這個特點,在學法指導上,我加強了課前預習要求,明確規定上課前必須自學全文,小組落實重點文言知識,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課堂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同時師生合作,分配任務。預習時,文言基礎部分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檢查預習情況,監督反饋;上課時,教師引導、點撥,適當發表傾向性言論,學生自主探求、認真研習,深入理解文本;復習時,教師講解練習題重難點部分,對錯誤較集中的知識點再次進行落實,學生查漏補缺,補充預習和課堂中落實不到位的知識點,加強對文言基礎和課文內容、思想、特點等的掌握。
四、說教學過程
《沂水春風》這篇課文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今天這個課時是研習文本內涵,另一課時則是練習講評,落實基礎知識。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步驟:
1、課堂導入。我設計了一段能引起學生興趣,并明確指向課堂內容的導入語,希望借這個導語,能在一定程度上給這堂課定個感情基調,同時順利地引入到新課教學中。
2、整體感知。這是對文本的一個熟悉過程,用朗讀全文和概括文章內容兩個步驟完成。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主要是為下面的對比探究做鋪墊。
3、對比探究。這個環節是課堂重點,計劃用時25分鐘。這里有三個對比,一是三子之間的對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間的對比,還要一個是孔子對三子之志的評價和對曾皙之志的評價的對比。三子之間的對比主要是從文本中尋找信息,而他們和曾皙的對比還要結合對“沂水春風圖”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對他們不同的評價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關語段的意思,還要明確他一貫的治國策略和終極政治理想。經過這個環節,學生對整篇文章應該能比較深入地理解。
4、總結反思。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希望學生反思整個課堂學習,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知識儲備,對文本進行個性解讀。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識的遷移。
五、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主要是設計了一個表格,以此來展示教學流程和思維流程,既對主要教學內容起一個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的思維。我覺得用表格式的板書設計,能比較明確地展示出各個環節的進行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學內容,也便于他們的記憶。
六、說反思
整堂課上下來我個人覺得學生比較配合,師生互動開展得不錯,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基本完成了對這節課的預設。最大的問題我感覺在于拓展不夠,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沒有結合課外知識進行適當拓展。從課堂反映可以看出,學生文史知識掌握得并不充足,這就使得他們在分析、概括時只能拘泥于文本,而無法結合課外知識,根據歷史背景、時代特點,將自己對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課時,沒有給予學生適當的課外資料補充,這說明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夠,這是以后要改進的地方。
沂水春風說課稿 3
【教學目標】
1、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沂水春風》教案。掌握《論語》中狀態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
2、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3、感受孔子的教學風格以及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
【教學難點】
1、從孔子對三人言志的態度,分析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孔子為何要"與點"?(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發表不同見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文本,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1、誦讀感知,用原文語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
【補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論語·公冶長》)
2、質疑解答,歸納狀態形容詞。(課后練習)
(1)"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2)請同學們歸納已學過的有關形容詞詞尾的例句。
(3)《論語》中重視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除了這種帶形容詞詞尾結構的,還有的則是疊音詞,如"文質彬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請同學們對《論語》中已學過的這類狀態形容詞作歸納。
二、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的中心話題是"談志"。
【問題】既然孔子認同前三子的志向,那為何對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態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教案《《沂水春風》教案》。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理想的現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補充材料】歷代學者的相關言論:
①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楊樹達《論語疏證》)
②曾皙對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曰:"吾與點也!"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王充《論衡·明雩篇》)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次談話時孔子已經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的關鍵就在于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補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求仕"是為了"行道"、"行義"。能"行道"、"行義".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3、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對此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解讀。
他說,曾皙的理想看起來不過是"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四書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沒有什么舍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內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這就比另外那三個人想從事一個具體的職業,在那個職業上做出成績要高出一個層次。
這就是孔夫子說過的"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
三、拓展延伸
1、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頗有情趣的教育活動。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2、本文中孔子的四個弟子,你最喜歡誰?他具有什么性格特點?何以見得?
沂水春風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翻譯課文語句;
2、初步領悟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教學設想
1、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 教學難點:幾個特殊句式的'翻譯,孔子為何“哂由”。
3、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因聲求氣
先由老師讀一二兩段,接著學生齊讀。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譯,左邊同學翻譯到“愿為小相焉”,右邊同學接下去翻譯。
2、遇到雙方討論仍翻譯不了的句子做好標記,留著集體解決。
四、整體感知
這篇文章的中心話題是什么?——“談志”
五、問題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問題一:夫子為何“吾與點也”?
問題二:夫子為何“喟然嘆”?
六、拓展
孔子之志現在實現了嗎?
七、結束語
八、作業布置
1、把本文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親友聽。
2、選做下面題目
(1)孔子的禮樂治國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國和民主治國嗎?請查閱相關資料,寫篇研究性小論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頗有情趣的教育活動。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仔細研讀課文,與同學討論一下,并寫出討論紀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個弟子,你最喜歡誰?再查閱一些資料,制作幾張人物短評的小卡片。
沂水春風說課稿 5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論語》中狀態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掌握相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敏銳的語感,通過積累詞語,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3.情感目標:了解孔子教學思想、人格魅力,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范。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和背誦。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辨析多義詞:如、方、與。理解和掌握則、爾、以、者等詞語以及文言疑問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的性格和志向,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
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準確地理解課文最后部分孔子對學生的評判。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注字詞,疏通文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先進》是記錄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共二十六章。課文是最后一章,是《論語》中寫得比較長而又比較生動的一章。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于“志”的討論,寥寥三百余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讓我們走近他們師徒的身邊。
二、閱讀課文積累字詞
<一>速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課件展示,學生作答,教師糾正)
1、毋吾以也()
2、居則曰…()
3、因之以饑謹()
4、夫子哂之()
5、舍瑟而作()
6、異乎三子者之撰()
7、子曰:“何傷乎?…”()
8、吾與點也()
如或知爾() 且知方也()
如如五六十() 方方六七十()
如其禮樂() 今方來()
<二>【思考】“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明確】“爾”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率爾”即“輕率的樣子”。
如“鼓瑟希,鏗爾”,“鏗爾”形容彈瑟的樣子。
【想一想】我們曾經學過“爾”“乎”“然”“如”“焉”等作為詞尾的句子嗎?
一、爾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夫子莞爾而笑。《論語》
二、乎形容詞詞尾,可譯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三、然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詞尾,相當于“…地”。
例①、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照應,可譯作“…的樣子”
①、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四、如用作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漢書石奮傳》
五、焉用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作“…的樣子”“…地”。
例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三>請找出《論語》中有關形容詞詞尾的句子
1.學生口頭作答
2.老師展示
【示例】(課件展示)
①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豐富的樣子)《克己復禮》課本7頁
②夫子憮然曰(悵然失意的樣子)《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見課本第19頁
③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7頁
④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微笑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8頁
⑤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卓爾:高高地豎立,超群出眾的樣子。)
《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9頁
二、研習文本探究文意
<一>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情態來
進行朗讀訓練
(1)學生個別朗讀
(2)小組朗讀
(3)教師范讀(并明確朗讀要點)
(4)學生自由朗讀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探究下列問題: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3.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4.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
子路:直率、粗獷,長于治軍,表現出一副力挽狂瀾的氣概;
冉有:謹慎、謙虛,善于治政理財,滿懷“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華:謙退,專于宗廟祭祀之儀,會盟賓客應對之禮,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對這幾個學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對每個人都作過評價:“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冶長》。
【明確】對三個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贊同、欣賞的態度。子路“率爾而對”,直率中透著魯莽,所以孔子才會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氣,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1、曾點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時而不求為政”思想,這與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雖然熱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
2、曾點描繪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氣象,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4、曾點志趣高遠,胸次悠然,較之另外三個學生馳心政務,已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
【資料】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泰伯》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
堯舜都選賢舉能,使天下大治。這種“堯舜氣象”是孔子極為贊美、向往的,可謂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濟眾”老安少懷友信,更加具體地說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會風貌。在《禮記禮運》對大同世界作了具體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理想的現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次談話時孔子已經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是因為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求仕”是為了“行道”、“行義”。能“行道”、“行義”
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三、拓展延伸暢敘情懷
你有怎樣的人生理想?說出來和大家共勉!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完成導學
六、課后反思
本節課,在第二環節“閱讀課文積累字詞”時,字詞的落實較到位;第三環節“研習文本探究文意”中,學生朗讀訓練也較注重,且效果較好。但【探究三】這一環節時,給學生準備的時間不足,學生敘述的效果沒有很好體現,學生參與回答的人數也不多。【探究四】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給予學生較多的資料,學生參與較好,但學生聯系已學的內容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夠。在這一環節中所花時間也過多,以致在“拓展延伸暢敘情懷”環節中,缺少了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調整,控制好時間分配。
沂水春風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1、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
2、了解古漢語中常見的文言詞語、特殊文言句式。
3、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把握生動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5、結合今人引用本章節的不同文章和對本章節文化內涵的多元解讀,感受孔子精神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
【重點與難點】
1、分析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孔子為何要“哂由”而“與點”?討論結合孔子“禮樂治國”主張,深入了解其思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過程與步驟】
導入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體會人物語言、神態。
1、字音:乘哂俟甫相鏗莫冠沂雩喟
2、句讀:由也/為之赤也/為之小
《沂水春風》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邊。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敢說了。你們平時總是說:‘世上沒人了解我呀!’(現在,)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將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侵略,國內又發生了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人人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
孔子聽了,對他笑了一笑。
(接著,)孔子問(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來,但至于禮樂教化,(我的才能不夠)只能等待德才兼備的君子來實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樣?”(孔子接下來問道。)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學習(我愿意)在宗廟祭祀時,或是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人員。”
“曾點,你怎么樣呢?”(孔子問曾點道。)
(曾皙原本在彈瑟,)這時他彈奏的聲音漸漸稀疏,(聽到孔子的問話,)他才鏗的一聲停止彈奏,接著他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在一起)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于是,)曾皙說:“在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還穿在身上,我要跟五位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人一起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最后,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聽了,)不由得長嘆一聲道:“我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后來,)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里面。他問孔子道:“先生,他們三位的話你怎么看?”
孔子說:“沒什么,(大家在一起)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追問道:“那先生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答道:“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的話一點也謙讓,所以我要笑他。
曾皙說:“難道冉求所說的就跟國家無關嗎?”
孔子說:“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就不是國家了嗎?”
曾皙說:“難道公西赤所說的就跟國家無關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這些不是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給諸侯做個小小的司儀員,那么誰能給諸侯做大事呢?”
沂水春風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文言字詞:居、如、方、作、撰、傷、與,并背誦9-13段。
2、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重點難點:
1、 重點:目標1;
2、 難點:目標2。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長乎爾(zhǎng)率爾(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難字句: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則非邦也與?
3、一詞多義:
(1)如:如或知爾【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禮樂【6】至于。
如會同【8】或者。
求!爾何如【5】即“如何”,怎么樣。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義,道義。
方六七十【6】古代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為方。
(3)乎:以吾一日長乎爾【2】比
攝乎大國之間【3】在
異乎三子者之撰【10】與
4、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
(2)風乎舞雩名詞作動詞
(3)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容詞作名詞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賓語前置
(2)居則曰:“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為國以禮狀語后置
二、新課研習:
1、引入:
這是一篇關于孔子與其四名弟子談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問,你們都有什么樣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陳述,最后孔子點評。這里面孔子特別贊同誰的觀點?曾皙。
那么他為什么會“與點”呢?(幻燈)
2、詳解:
面對這么大,以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辦?分解。
我們可以把這個大問題拆成幾個小問題。
那么你們覺得我們必須在了解哪些東西之后,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明確】:
(1)曾皙表達觀點的語句曾皙的觀點。
(2)其他人表達觀點的語句他們的觀點和曾皙的差異何在?【提示:贊同點,隱含了不怎么贊同其他人這個問題。】
(3)孔子的基本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回答以上六小問:
【明確】:
(1)第12段。請學生不看課后譯文來翻譯。
曾皙的觀點不明確。(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我們姑且將這個問題存而不論。)
(2)子路:第3段。請學生不看課后譯文翻譯。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請學生不看課后譯文翻譯。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第8段。請學生不看課后譯文翻譯。
公西華--“愿為小相”。
思考:三人觀點的共通之處?
【明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這一入世精神的。
討論:我們學習前面幾篇課文的時候已經知道孔子周游列國,忙于求仕,很顯然,他是主張積極入世的,但這里孔子對三子的入世精神沒有明確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當時觀念有所改變?還是曾皙與其他三人的觀點只是態度或表述差異,曾皙態度或對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討論前提示】:
(1)如果是孔子觀念有所改變,你是否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例證?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觀點只是態度差異,那么曾皙的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可不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例證?
附:對三子觀點評述的含義: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愿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明確】:
(1)孔子雖然熱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為政”,這和孔子此時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繪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閑逸樂)的盛世氣象,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心懷天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講到這里我們這個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孔子“安貧樂道”思想介紹: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這個故事展示的是一種安貧樂道(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的思想。我們是否可以從“安貧樂道”這個角度來解釋曾皙的這段話呢?
【明確】: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即感受沂水春風之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補注】:沂水春風:比喻深受孔子(老師)的教育與熏陶。
本堂課所研究的這個問題,不僅是要大家進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發散性思維能力的重視,多做這樣的分析思考,可定會對大家有益。
三、作業:
(1)課后思考:你覺得孔子贊同曾皙這個問題是不是還會有其他解釋?
(2)以“我看‘其言不讓’”為題,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字數:不少于200字。
沂水春風說課稿 8
一、說教材與教學內容
本節課選取了幾首富含“沂水春風”意境的古典詩詞,如《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弟子在沂水邊游春言志的情景,以及其他描繪春風、流水、教化等元素的詩詞,旨在引導學生領略古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理想。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詩詞中的重點詞匯和典故,領悟“沂水春風”的深層寓意。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賞析和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對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感悟生活中的美與善,體驗猶如“沂水春風”般潛移默化的教化力量。
三、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播放描繪自然景色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沂水之畔,感受春風拂面,進而引入“沂水春風”的主題。
2. 新課講授:逐一解析選定詩詞,結合作者生平、創作背景,深度剖析其中蘊含的“沂水春風”之意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互動環節: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他們心中的“沂水春風”,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踐這種春風化雨般的德育精神。
4. 鞏固拓展:布置相關詩詞寫作任務,讓學生嘗試用現代語言和手法表現“沂水春風”的意境,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文學創作能力。
四、說教學評價
評價方式多元化,包括課堂參與度、詩詞解讀的質量、小組討論的表現以及個人創作的成果,全面評估學生對“沂水春風”這一主題的理解及運用能力。
沂水春風說課稿 9
一、課程導入:
首先,可以從介紹“沂水春風”的出處和基本含義入手,講述孔子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沂河邊論道的故事,讓學生對這個主題有一個直觀且深刻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理解并體會“沂水春風”背后蘊含的孔子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及其倡導的人文精神和社會理想。
三、教學內容及過程:
詳細解讀《論語·先進篇》中的相關章節,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四位弟子不同的志向以及孔子的評價與期望,感受孔子教育思想的深邃與包容。
子路的`勇猛治國之志;
冉有的富民強國之愿;
公西華的禮樂文明追求;
曾皙的和諧社會理想。
結合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探討“沂水春風”對我們現代教育、個人成長及社會建設的啟示意義。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采用情境教學、互動研討、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參與中感悟儒家文化的魅力。
五、教學評估與反饋:
通過課堂問答、作業布置和學習成果展示等形式,檢查學生對“沂水春風”核心理念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
六、課程總結:
總結“沂水春風”所體現的教育智慧,強調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同時腳踏實地,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沂水春風說課稿】相關文章:
《沂水春風》說課稿12-21
《沂水春風》教案精選05-05
關于《沂水春風》的教案06-23
說課稿 美術說課稿03-27
春風說課稿說課稿《春》11-18
實用的說課稿 說課稿的內容03-13
說課稿說課稿怎么寫05-16
《春》說課稿春說課稿05-09
實用說課稿說課稿范文02-06
說課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