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說課稿

時間:2021-04-30 10:41:4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馬說》說課稿范文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篇課文的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馬說》說課稿范文

  《馬說》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馬說》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寫法,因此安排兩課時,我今天講的是第二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1、根據本文的寫作特點和單元主題,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確定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2、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通過編導、表演、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根據本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對課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是由它的寫作特點,以及學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

  四、說教法學法

  1、因為本課題旨較含蓄,宜用啟發誘導的教法。

  2、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進行合作、探究和討論。

  五、說程序

  (一)以四組賽背課文的方式檢查復習情況。

  (二)才藝表演、導入新課

  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和本文內容為創作原形,由三位同學分別飾演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讓他們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馬者的愚妄、千里馬的悲慘命運和伯樂的慧眼識英才。

  (三)記者訪談

  飾演千里馬、食馬者的兩位同學以及導演和個別觀眾接受老師的采訪。

  1、訪千里馬

  ①你怎么理解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板書)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

  ②第二個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飽,沒有力氣。用韓愈的話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③第三個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現場同學求助,愿意幫助的同學請舉手。

  伯樂不常有,食馬者愚妄。

  2、訪食馬者

  大家都說你這個馬夫很無知,請你談談你是通過哪些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訪導演

  韓愈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討論千里馬問題嗎?

  嘲諷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

  (四)課堂延伸

  你認為韓愈的觀點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意義,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為題小組討論后,談談各人的看法。

  六、說板書

  通過這個板書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何謂托物寓意。

  《馬說》說課稿(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系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積累提升:

  1、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背誦積累:

  4、知識遷移: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馬說》說課稿】相關文章:

馬說的說課稿05-08

說課稿《馬說》05-31

《馬說》說課稿12-31

馬說的說課稿10-13

《馬說》的說課稿06-05

《馬說》說課稿04-20

說課稿《馬說》01-28

關于馬說的說課稿精選05-28

說課稿之馬說04-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婷婷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91在线播放 |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 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