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說課稿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猴王出世》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猴王出世》說課稿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猴王出世》一課。
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豐富多彩的文化”。打開第六單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副副絢麗多姿的中外文化畫卷。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們的心靈。此組課文因為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歷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的特點,適合“薄書厚度”,所以要注意課前資料的補充,課后閱讀的擴展,以解決課上遇到的問題。
《猴王出世》一課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主要寫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發現一股瀑布,相約能進入瀑布而不傷身體者為王。石猴第一個勇敢地跳進瀑布,結果發現水簾洞,因此被群猴拜為猴王,這個勇敢的石猴就是后來的孫悟空。作者巧妙地將猴的特征與人的性格融為一體,塑造出一個機智、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這個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之傾倒。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本課生字,積累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點。體會古典名著《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課文,采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借助人物語言、品析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石猴的“勇敢頑強、無私無畏”,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出示課件)
1、掌握本課生字,積累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點。體會古典名著《西游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課文,采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借助人物語言、品析課文中的重點語句來理解石猴的性格特點。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石猴的“勇敢頑強、無私無畏”,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這些教學目標中,我把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點,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性格特點,作為教學重點。那么如何通過朗讀把感受到的情感表達出來,感受人物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就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下面我談談這節課的設計理念: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本課以學生課前對孫悟空這個形象的了解為基礎,通過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感情朗讀、情境中轉換角色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讀中悟情”、“思中想象”,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
根據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整體回顧猴王最初的形象。
上課伊始,我與學生談話:“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誰能用簡練的語言說一說石猴是怎樣出生的?你覺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根據學生匯報(相機板書:“石猴快樂自由”出示課件)。之后導入新課“這只快樂自由的石猴是怎樣成為王的?它憑借的是什么?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近孫悟空,去感受經典名著的魅力。”
溫故而知新,由復習導入新課,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又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從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中。
(二)品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新課標指出:“當學生學會了在讀文本時與自己對話、與作者對話時、才會享受感動、享受收獲,才能與作者碰撞出‘火花’,這是一種最真實、最深刻、最有效的閱讀。而默讀課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好學習方式。”所以我首先出示了中心問題:石猴是怎樣變成猴王的?石猴能成為王憑借的是什么?你是從哪看出來的?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畫出相關語句,并做好批注,然后交流研討。
在學生交流時,我不僅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進行感悟,感情朗讀,還注重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指導。
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情況,我首先抓住以下感悟點來交流3、4自然段。
1、學生說到:“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時,引導學生抓住“高叫到”、“我進去”、“我進去”,想象石猴當時毛遂自薦的形象,感受石猴勇于擔當責任的性格特點。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中感嘆號對表達感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讓學生知道,讀書不要忽視標點,小小的標點,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
2、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對表達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學生說到“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眼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這句話中,我先引導學生分析“好猴!”在這所起的作用,學生由《珍珠鳥》一課自然想到,這是獨詞成句,把它置于篇首,然后補上“好”的內涵,以此來表達作者對石猴的贊嘆,然后借助“瞑、蹲、縱、跳、睜、抬、觀”這一系列動詞,讓學生感受石猴身手敏捷、本領過人的英雄本色。再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讀出對石猴贊嘆、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明白石猴成王憑借的是勇敢、本領過人。(相機板書:勇敢、本領過人)
3、人物的性格,往往透過它的語言也能表現出來,因此在學生說到: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竅,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里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我引領學生反復朗讀最后一句話,特別讓學生從“都”字來體會石猴的善良、無私,使學生明白石猴成王憑借的還有他的無私無畏。(隨機板書:無私無畏)然后再讓學生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還原到朗讀中,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閱讀原則。
接著交流第5自然段: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所以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品讀文本、借以感悟石猴的個性特點。
1、在學生談到“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時,我引導學生再次抓住句中動詞,在小組內演一演,讀一讀,試著體會作者的用意。讓學生知道作者表面是表現眾猴頑劣的個性,實則鮮明的突出了端坐于上的石猴的冷靜與清醒。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在這段話中讓學生抓住“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為王?”體會石猴的聰慧機敏。然后再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場面,讓學生從中感受石猴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而且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至此一個天造地設的神猴就走完了從石猴到猴王的過程。(相機板書:聰慧機敏、美猴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并以“讀”作為檢驗學生閱讀目標達成的主要手段。在學生依托文本回答之后,及時的讓學生帶著體會到的感情反復朗讀。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轉換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通過學習,學生對孫悟空一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此時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你說我說孫悟空(出示課件)的環節。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總結:“同學們,此時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猴王形象,讓我們再一起走進課文,有滋有味的去品讀,去享受古典名著的語言之美吧!”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拓展延伸,激發閱讀興趣,
激發興趣,不是指激發學生對孫悟空這個形象的興趣,而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課后主動閱讀,去原著中尋找電視里看不到的《西游記》,讓學生理解看電視不能代替讀書的道理。
據此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故事話西游:讀《西游記》原著,講述你喜歡的一個
精彩故事片段,準備召開故事會,看看誰講的最精彩。
2、比比誰的收集多:收集與《西游記》有關的典故、歇后語、俗語!(出示課件)
板書是教師備課過程中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結構,正確把握知識內部的各種聯系。我設計的板書簡潔生動,直觀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下面是我對《猴王出世》一課的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快樂自由
石猴憑借勇敢、本領過人美猴王
無私無畏
聰慧機敏
《猴王出世》說課稿篇2
我今天說課課題是《猴王出世》。
一、說教材及課題的地位、作用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文字的規律,從而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課文內容,感悟“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個性特點。
2、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3、快速瀏覽課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回顧、歸納本單元其他課文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石猴勇敢自信、為大家利益著想、聰慧機敏的性格特點。
2、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通過重點詞句感悟石猴的特點;難點是體會半白話文的特點,增強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采取小組合作及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完成對本文的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中,我共分為五個探究步驟:
(一)借助多媒體,新課導入1、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劇《西游記》的片段,隨著人物精彩的動作,讓學生進入狀態。
【設計意圖:用精彩,生動的課件,讓學生“神入”課堂情景,使學生的上課情緒興奮起來】
2、多媒體出示介紹作者及名著《西游記》。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對名著《西游記》
及作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利用多媒體出示閱讀課文的要求,學生默讀課文。
【設計意圖:初步啟發學生熟悉課文,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主整體的認識】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多媒體課件出示:默讀課文一、二段,并用筆勾畫,你讀出一個怎樣的石猴?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使學生鍛煉默讀速度,在小組討論中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教學預設:
1、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石猴的出世就與眾不同,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過著神仙般的日子。那么,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請大家接著默讀三、四自然段,并用筆勾畫,你讀出一個怎樣的猴王?
學生默讀,快速瀏覽,勾畫重點詞句,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小組內討論,并在全班交流。
教學預設: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告訴學生這一句是寫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縱、跳”等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出了石猴的機智、靈巧、敏捷、勇敢的特點。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進出出,尋了這一個洞天與諸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本段先描述眾猴的胡鬧,再介紹石猴一本正經地對眾猴說了這番話,將眾猴的胡鬧與石猴的冷靜與清醒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石猴聰慧機敏,有心計,敢作敢當。
小結:請同學們概括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師預設的問題的討論,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反復地去“讀”,解決了本文的難點】
(四)課外拓展開展語文活動,把自己從書中讀到或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的西游記故事,講給大家聽。
課外積極地讀《西游記》原著,適時舉行一次講西游記的故事比賽。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原著的閱讀欲望。】
謝謝各位老師,請各位老師指點。
《猴王出世》說課稿篇3
尊敬的各位的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重難點,說設計理念,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反思等幾個環節對本課展開闡釋。
第一部分:說教材
《猴王出世》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詞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達拉宮》,閱讀鏈接是“各美其美”,《綜合學習六》涉及到對名著《三國演義》的閱讀運用,對春節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結合現代生活的理解闡釋。這樣的設計,把“文化”一詞的領域從多元、多維、立體、綜合的角度向學生做出了闡述。
《猴王出世》節選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選作課文時有改動。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第二部分講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最后群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第二部分:說目標
1、正確認讀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西游記》的語言風格,積累文中經典詞句。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
5、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再次深化了解敘事性作品順敘的表達順序。
6、借助品讀、比較的方法體會文中“瞑目蹲身”等動作、“我進去,”“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語言描寫的表達效果。并能嘗試運用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進行人物仿寫。
7、激發閱讀古典名著《西游記》的興趣,感知“猴王”形象,評價猴王。
第三部分:說重點難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機警智慧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第四部分:說設計理念
根據敘事性作品特點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能夠在課文中抓住表現石猴特性的關鍵詞(動詞),并體會文章環境描寫中涉及到的詞語的含義,是學習人物描寫類問題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品質的關鍵,而如何聯系上下文、尋找近義詞、反義詞、采用詞語替換、分合法解詞、去詞法解詞等方式正確理解詞語,又是我們借助一篇典型課文學習詞語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徑。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設計學案和開展具體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內容。
在知識的積累與閱讀拓展上,教師應有目的地將本課習得的閱讀方法推薦到相關閱讀中,推薦閱讀《西游記》。另外,作為動作描寫和環境描寫的段落典型,如果時間允許,建議教師設計出相應的練筆環節,也好為本單元“我的小筆頭”中“心中的圖畫”奠定基礎。
第五部分:說教法學法
緊隨教研室推行的單元目標嘗試教學法,我一直在嘗試運用“三段論“的思想進行課堂教學,本課也是如此,至于學生,依然是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自學談論匯報展示的過程。
第六部分:說教學過程
教學第一課時時,我進行了常態目標的處理,如作者吳承恩的資料以及相關的《西游記》的資料的查閱與匯報展示,識字、寫字的練習、以及解決不理解的詞語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課時便是教給學生高級技能的過程,依據單元目標嘗試教學為依托,我設計了本課時的學案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架,將本課時按照“三段論”的步驟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將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過著怎樣的生活?這一問題拋給學生,作為例中學部分,我點撥學生勾畫這一部分中對石猴的動作描寫,并體會這樣描寫的作用。
第二環節,將這只石猴為什么能成為猴王呢?這一問題呈現在學案上,作為遷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學生運用剛才學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動作、語言描寫,分析石猴能成為猴王的原因。
第三環節,便是遷移用的環節,即讀寫結合點的練習,我讓學生根據剛才課文中作者是如何運用動作,語言等去描寫石猴的,去仿寫自己喜歡的人物,學生有了前兩個環節的鋪墊,雖然不會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無話可說了。
第四個環節,我緊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學生推薦了《西游記》這部作品,并告訴學生,你們通過熒屏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應該再去真正閱讀一下這部作品,領悟一下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有了電視劇的印象,讀起來也會容易的多。
第七部分:說反思
教學完這篇課文,忽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學生先前已經接觸過語言、動作等描寫,也能夠結合文本說出一些描寫的作用,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開的。細想來,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勾畫這些描寫,并說出作用這一環節學生學得較好,但讀寫結合仍是難點,寫出來的段落支離破碎的,以后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
【《猴王出世》說課稿3篇】相關文章:
猴王出世說課稿11-04
五年級下冊說課稿:猴王出世12-17
猴王出世教學的反思03-16
猴王出世課文原文解析03-03
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精簡說課稿12-17
猴王出世教學設計(精選多篇)04-12
猴王出世教學的反思(五篇)03-16
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課文原文07-22
五年級下冊語文《猴王出世》教學設計01-04
楊玉環出世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