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正比例》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領導、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正比例》,這是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期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二節的內容。 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這一節課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說教材
我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安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內容。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系。正比例關系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系,為此,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相關聯的量,他們之間的關系有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并通過具體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材從不同的角度(實際生活、圖形)提供了有利于學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義的情景。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時,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比例的變化規律,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實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本著在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學法和教法上談談。
二、說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原則,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景,讓學生通過具體問題,具體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教學活動,自主發現正比例的變化規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和自學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整個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設計如下: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舉例說說什么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這樣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同時也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發現內在的`規律。
(二)自主建構
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確判斷正比例的量是本節課的中心任務,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三次感知、體驗正比例的活動:
(1)在比較中繼續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這一環節,我展示了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邊長與面積的變化情況圖表,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并觀察其變化規律。
像這樣同時出現正面與反面的例子,是為了讓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質特征。引入圖像進行比較,是為了讓學生對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更豐富的表象,達到數形結合,從而使學生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2)從正面初步感受, 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兩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讓同學們觀察、比較,并發現其變化規律。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模仿前面找規律的方法,自主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
(3)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
最后讓學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三)分層提高
練習的設計力求體現多樣性、層次性和發散性。在這一練習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組,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四)小結提升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主要是借助板書,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過程,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五)拓展延伸
出示兩道拓展題,讓學生將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對于本節課我就先說到這里,由于課堂上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部分環節可能會稍作改動,另外,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著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正比例》說課稿】相關文章:
正比例函數說課稿12-20
成正比例的量說課稿12-07
《成正比例的量》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03-24
正比例教學反思02-14
北師大正比例教學設計(通用6篇)05-27
北師大版正比例教學設計(通用6篇)05-26
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10-12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六年級數學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測試07-24
音樂說課稿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