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換》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換》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等量代換》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換》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換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本課利用天平的原理,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如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并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ㄒ唬└鶕滩奶攸c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ǘ┙虒W重點: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里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通過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透徹理解物與物的替換。
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運用等量代換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數字、圖形、符號等純數學的等量替換是本節課的難點。
。ㄈ┙虒W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面天平圖等教具。
學具準備:與例題相關的一些卡片:西瓜、蘋果、砝碼、數字等卡片。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本課教學以“體驗等量關系”、“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三大版塊為教學主線,體現了教師的“引”到“放”直至“創”的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注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具體教學策略運用如下:
1.教學設計注意由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內需入手。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一是考慮到了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二是發揮教材編排作用,又靈活運用教材。
3.教學目標的自主探索,又呈現出教師在全過程中注重設計教學活動。整個課堂教學流程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引導作用,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
。ǘ┱f學法
新課程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為主,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3、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程序:
結合教材內容與特點,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換
課前通過師生交流對話,利用“曹沖稱象”的典故,感知等量代換,并引出課題——等量代換。(板書)
[“曹沖稱象”這一故事,學生很熟悉,但很多學生并不知道這故事里還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內涵。這樣做是讓學生領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進行物品之間的等量代換,從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換”。]
(二)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1.引導發現
。1)引導學生利用稱象的方法(換一換)來解決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里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通過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
[這樣引導是為了讓學生更細地去認識、觀察天平,感知、體驗等量關系,使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學習后面的“換”。為解決例2這個問題作鋪墊。]
在解決本例題時不僅讓學生觀看多媒體,還在黑板上用圖片擺,通過操作示范及學生的操作,真正理解換一換,實實在在的換,加深學生的直觀理解。
2.引導學生交流,匯集思想與方法
安排同桌討論交流換一換的過程,能用語言比較流暢地表述過程。
[設計意圖: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觀察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活動,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得到多種多樣的想法。]
。ㄈ┘ぐl學生思維,解題鞏知,及時小結
1、解決“做一做”(先引導學生觀察第1、第2個蹺蹺板,弄清圖意,再激發學生利用“換”的方法來解決:3頭牛與幾只羊同樣重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這個題與例1總體上是同類型,目的為了鞏固,比例1提出的問題多一步,學生處理時可以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解決習題 1個菠蘿=5個橘子 3個橘子=12個大棗 1個菠蘿=?個大棗
[這個題比上面的題難度加大了,這是個需要先化簡的等量代換,這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逆推思維,進一步滲透了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結合例1和兩個鞏固題,解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個起溝通橋梁作用的中間量,我們只要找到了中間量,就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明白水果與水果,動物與動物當重量相等或價格相等時可以互相替換。
(四)拓展延伸
觀察例2主題圖,說說圖意,請他們用換一換的辦法解釋他們的想法或思維過程。例2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換,而換成了物與數的替換,即由例1的形象到例2的表象(半抽象),為下面的圖形、數學符號或數字的等量替換做準備。從而讓學生理解等量替換這個比較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
接著我用圖片在黑板上貼出了兩練習題,數形大變換,求出●、▲、■所代表的數
。1)▲+■=24
▲=■+■+■
▲= ■=
。3)▲+▲+▲+●+●=41
●+●+▲+▲+▲+▲+▲=59
▲= ●=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是比較抽象的等量代換練習,實際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種直觀表示方法。在黑板上貼而不是寫也不是多媒體出示,目的就是讓學生動手換一換,體會只要是在相等的條件下圖形、數字也都可以象物品那樣替換的,這樣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與邏輯思維能力。我試著讓學生明白,物品與數字,圖形與圖形,圖形與數字,只要當它們存在等量關系時,都可以互相替換。讓學生體會由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字的思維過程。]
五、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說說你在這節課上有什么收獲?
2、在 “等量代換”時你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質疑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獲,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自信,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換一換
石頭重量=大象重量 石頭 換 大象
1個桔子+1串葡萄=400克蘋果 換 砝碼換一換
1個蘋果+1個桔子+1串葡萄=550克 羊 換 豬 (相等的)
大棗 換 桔子
■ 換 ▲
[這節課的板書雖簡,但能夠準確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等量代換》說課稿2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通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于“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信息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系,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類型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沖,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沖稱象的過程,通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系,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沖那樣敢于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游樂園里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通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舍的離開游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游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系,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通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并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匯報交流時,利用視頻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通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后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后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游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后,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只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里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系。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視頻展示學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了,并標注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后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游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系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系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通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于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于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于簡單化,由于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后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通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游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獲,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等量代換》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等量齊觀造句11篇12-15
等量齊觀是什么意思12-26
等量齊觀的近義詞有哪些12-06
《花團錦簇》說課稿范文03-15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小兔請客說課稿范文04-27
小數乘法說課稿范文03-15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朱自清《春》說課稿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