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

時間:2020-10-31 11:28:1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說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并將一對凝結著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為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為主,以理解內容為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為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為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復,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為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鑒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了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了解通訊這種體裁。

  c、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并主動與他人利用網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體會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學習者分析

  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

  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但上課時不能信馬由僵,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情畫意導入法,自主閱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閱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以及網上討論法。詩情畫意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為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

  自主閱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蘊。心靈體驗閱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

  自主合作學習和網上討論法基本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閱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于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

  網絡教學模式有兩種形式:即集體教學模式和自主教學模式。我這節課采用的是網絡教學模式中的集體教學模式。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在課間和預備鈴時間里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聽歌后的感受。老師隨即深情地告訴學生:在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也有一位“媽媽”,有媽媽的地方就有燭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片溫暖的燭光里。

  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并為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之后是提出任務:登陸局域網,利用網絡搜索《蠟燭》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簡介。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這與前面老師創設的燭火的溫馨情境形成極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為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打下基礎。要求在3到5分鐘內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在老師的課件上瀏覽相關資料,老師要及時監控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認知起一個保障作用。

  第二環節是:自主閱讀,交流體驗。

  (1)引導學生聽讀課文配樂朗誦,這是老師利用網絡為學習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求積累生字詞,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聽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復習并運用記敘要素這一知識點。

  (3)自由精讀,品味細節。組織學生大聲誦讀出令自己感動的文段,并將自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評論的方式發表。并與同學交流。在自由精讀細讀品味這一小環節里,我設計的是傳統教學形式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口頭發表,也可以發揮網絡的交互作用,在網絡上進行評論,寫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覽全文, 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學會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用利用網絡來幫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小環節里,我設計是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每個小組同學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為在網絡教室了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先學習課文動作心理活動的寫法,然后讓學生結合平時實際觀察寫一個片段,在小組內先交流,并把同學認為不錯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臺上供大家欣賞學習。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其他同學也提供了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

  我設計這一環節大致用時25分鐘,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體驗,相信學生會體驗到炮火的瘋狂,戰爭的殘酷,體驗到老婦人對紅軍情同母子的愛與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愛的力量,從而樹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網絡突破這節課的難點,學會用動作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三環節,質疑創新,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同樣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有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上來,大組討論解決。老師也可以參加進同學的討論中并及時地進行指點。老師預設的疑問,看學生有沒有提出,沒有提出的話,老師也可以將問題提交,讓大家來討論。我預設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文章為什么要反復寫炮火、蠟燭、圍巾?

  2、文末為什么說“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在深入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再探究文章主旨升華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學生個別對個別的交流,有學生對老師的個別交流,還有公共平臺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師對整個過程要有個點評,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是否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一環節里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探究創新的精神。

  這一環節里,我給學生準備的創新作業是:如果那位年輕的軍人的親生母親后來讀到了這篇通訊,她會有怎樣的感想?請你以她的口吻給瑪麗育乞西寫一封信。相信同學對這個作業會比較感興趣的,也能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并且學習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當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上網查找本課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師總結本課,并在《祈禱》的歌聲中祝福世界和平發展結束本課。這個設計我覺得和開課時的歌聲呼應,并且是在不自覺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使整節課余韻悠悠。

  總之,我這節課是充分尊重了網絡作為工具,網絡作為資源,網絡作為環境的三大特點來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行們:

  大家好!今天我將從以下5各方面說說《蠟燭》這篇課文的教學。1 說教材。2說教法 3說學法 4說教學過程。5說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首先談談教材

  《蠟燭》是九年義務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是: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驚心動魄的情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而《蠟燭》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訓練重點的極好例子,《蠟燭》一文通過描寫在二戰期間一位飽受法西斯強烈侵略之苦的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蘇聯紅軍的動人事跡,贊揚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戰斗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友誼。抓住人物和環境描寫,體會人物內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老婦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蘇聯紅軍戰士的深沉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以《蠟燭》為線索,精心選擇材料,詳細描寫老婦人,把握文章意蘊地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正義戰爭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教學重點:掌握詳細描寫老婦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蘊。 教學難點:為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同時將創設情景法,指導學生自讀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為輔助教學。

  三、學法

  初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學法:

  質疑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法,朗讀理解法,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達到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序我從5各方面設計。

  第一環節是:激情導入,誘發興趣

  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出示大幅相關配樂圖片,看與思相結合,蠟燭讓你想起了什么?學生自由談,及時順勢而導,又提出文中的蠟燭你最想知道什么?這樣順利的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是:指導方法,輕松預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這種需要尤為強烈,為此在上新課以前,我要求學生運用老師教的學法做好預習,準備好兩個記錄本,一本收獲本,一本問號本,將在預習中讀懂的問題記錄在收獲本里,如對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詞的了解,收獲一收獲二。不懂的問題記錄在問號本里,問號一問號二,其實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讀書批注法。

  第三個環節是: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要求學生用三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交流預習情況,這時師參與其中,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接著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了解情況,雖然到了初中,但對字詞的了解仍然是基礎。再檢查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對于問題師要做的心中有數,分別處理,對于不涉及文章重點的問題引導學生及時解決,對于引領全文中心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講解,流到下一集中閱讀環節,重點突出。

  第四個環節是: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到了這一環節,我沒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帶領學生從以下方面著手:

  分析老婦人形象,感悟人物內心情感,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點首先請你用恰當的詞語形容閱讀后的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做了兩個預設:悲痛,悲痛源于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教師隨時出示戰爭影片,加深對戰爭造成傷害的理解,這也是本課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

  預設二:感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不顧個人安危的事跡感人,出示圖片真實再現紅軍的感人事跡。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紅軍尸體的事跡感人,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這就轉到了對老婦人形象的分析,這是我要求學生找出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紅軍尸體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交流一下,這樣對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著老師出示重點句子與學生共同探討,這時候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躍然紙上。在要求學生習作:老婦人的這種對蘇聯紅軍的超越國際的母親般的愛,我們非常感動,那么你想對老媽媽說些什么呢?把它寫出來,這樣從讀到寫,讀寫遷移。讀寫遷移法的運用讓學生對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徹了。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教學內容,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又深刻的體會,真正的體現了學習自主性。而師生共同探討重點句段,有利于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最后談談這一環節的學法:談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讀句子—————寫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第五個環節是:品析內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內化就要對文章的整體內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在這里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①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那麼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炮火很容易給學生以誤導,這是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得出結論炮火只是環境描寫,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能更好的為突出主題服務。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蠟燭深意。

  指明學生有感情朗讀,重點詞句交流討論,師適當的補充,說明。最后得出蠟燭深意。 拓展延伸:結合實際談談在當今和平年代,戰爭的硝煙仍彌漫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你會做些什么?今后的你會怎么做?讓學生加深對戰爭的理解及認識。

  真正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遵循美觀,實用,簡潔的原則。主題《蠟燭》,線索《蠟燭》,血肉之軀凝聚成的火焰所散發的光芒是永不熄滅,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續,是在正義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之軀所凝聚的情誼,情誼永駐。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

  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說設計: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滲透我校五步教學法:讀標—預習—初檢—精講—測評進行)

  三、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

  (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

  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

  (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

  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

  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

  (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七)學生心得

  結末,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再讀課文,并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點評注的形式寫出來,然后與大家分享。

【初二上冊《蠟燭》說課稿】相關文章:

蠟燭教學設計 蠟燭說課稿12-28

蠟燭說課稿15篇12-19

初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說課稿08-31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說課稿11-04

初二政治說課稿01-17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說課稿12-17

五年級下冊語文《半截蠟燭》說課稿12-22

六年級語文《半截蠟燭》說課稿03-12

人教版上冊:《觀潮》說課稿12-17

語文上冊識字說課稿11-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在线看h | 日韩中文字幕波罗野结衣 | 亚洲Av不卡在线 | 在线观看黄a∨免费无毒网站 |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 久久国产香肠视频限制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