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阻的測量》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 1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電阻的測量》。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電阻的測量》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七章第三節內容。從編者的編寫意圖來看,《電阻的測量》安排在歐姆定律之后,是歐姆定律的應用,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正確、安全的使用電路元件,是對前面學習使用電路元件方法的鞏固,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從整個初中電學體系看,本節內容是繼規律型實驗,如: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探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電阻的關系之后的第一個測量型實驗,是后續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高中學習伏安法測電阻的基礎,因此本節是初中電學的重點,是高中物理知識下移的良好載體,處于電學實驗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熱點。
2、學情分析及整體教學設計
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等,并要求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少,學生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不能很好的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表格
(2)實驗操作中,出現一些電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
(3)通過分析數據得出實驗結論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于存在的困難,我將整個教學分為三個板塊,一是探究前的準備,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步驟。二學生自主探究。三是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三個環節是層層遞進的。
實驗探究,一般可以分為七個環節,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為突出重點,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數據處理三個環節作為重中之重。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測電阻的原理,會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
(2)理解定值電阻和小燈泡的電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測量過程中,體驗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數據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步養成安全操作的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目標的確定依據:
(1)按照物理課程標準。
(2)本節的中心任務是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教材中并未對是否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提出要求。由于物質種類不同,燈絲電阻受溫度影響明顯,學生對此難以理解。為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溫度對電阻的影響,我利用測出實驗數據讓學生類比思考的方法將測量燈泡電阻融入到本節課中。
教學重點:自行設計完整的實驗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測電阻。
重點設置依據:經歷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的.過程,為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做好鋪墊。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正確理解影響小燈泡電阻的因素。
三、說教法
說教法: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談話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探究前的準備,要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儀器選擇、電路圖、表格、注意問題等,采用啟發引導、談話討論、師生互動的教法。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當然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可以適當的指導。第三個環節是數據處理。
四、教學流程
1、探究前的準備
實驗原理的確定:讓學生回憶歐姆定律,由導出公式聯系實驗的原理。
實驗儀器的選擇:教師提問:
(1)測量電壓和電流需要什么儀器?
(2)為確保電路元件不被燒壞,應選擇什么儀器?(引出變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測量一組數據可以嗎?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引出變阻器分壓式作用)。
電路圖的確定:通過所選儀器的作用,引導學生設計出本實驗的電路圖。
實驗步驟的確定: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實驗是如何進行的。提問學生,然后讓其他組的學生補充,最后教師總結。
實驗表格的確定:表格設計的要領是:明確測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計算的物理量有哪些?為提高實驗結論的普遍性,還應該注意什么?在學生展示了自己設計的表格后,
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明確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在使用中應注意什么?連接電路應注意什么?
提示電壓應該拉開距離,第一次取1V,第二次取1.6V,第三次取2V。雖然在實驗前做了準備,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少,這一環節我計劃用15分鐘。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學生在連接電路中出現的問題,不要急于給學生回答,先讓學生自己思考。
2、實驗數據的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不易突破。我計劃用10分鐘時間。我設計了以下一組問題:
(1)讓學生先算出自己電阻的電阻值,并且上去展示。
(2)三次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變化大嗎?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對電阻的理解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燈泡與定值電阻受溫度影響阻值變化不同呢?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3、板書設計
實驗原理:R=U/I
實驗電路圖:
實驗表格設計:
次數
電壓/V
電流/A
電阻/Ω
電阻RX平均值/Ω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學習的是《電阻的測量》,本節課屬于測定性實驗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等儀器的使用,幫助學生理解歐姆定律。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電阻
②重點 :知道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等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知道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等 學會正確使用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電阻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電阻的測量,培養科學測量的方法和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經歷電阻的測量過程,培養規范操作實驗的習慣。
4、教具與學具:電流表、電壓表、導線若干、學生電源、電鍵、待測電阻、滑動變阻器
自制課件及FLASH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歐姆定律、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滑動變阻器、串聯電路的特點,已具備一定的基礎。本節課課是一堂測定性實驗課,要求學生知道所涉及的實驗器材的使用,知道實驗目的、原理及步驟。首先運用實驗更換定值電阻改變燈的亮度的實驗,引發學生對電阻大小的興趣,運用鏈式問題的逐步引導學生如何電阻的測量,對于器材的使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不是很熟練,需要復習鞏固。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1.本堂課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運用鏈式問題,層層深入,學生逐步電阻測量的實驗原理,電路圖、儀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學生自主的完成實驗的測量,引導學生測量實驗的數據處理。
2.學法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小組合作自主完成電阻的測量,自主完成實驗數據的處理。
四、說教法
本堂課教師運用提問法,學生交流討論,逐步引導學生了解本次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電路圖、實驗步驟等等,最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并處理實驗的數據。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復習測量是石頭密度的實驗,類比引出如何測量導體的電阻
合作學習: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實驗的測量,教師對個別小組存在的問題加以指導,學生獨立完成數據的.處理。
內化提高:通過“思考與討論”環節內化提高
課堂小結:小結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布置作業:找出“探究導體中電流與電壓的關系”與“電阻的測量”實驗的異同點。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電阻的測量 實驗目的: 實驗原理: 實驗電路圖: 實驗步驟: 實驗注意事項: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 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闡述對本堂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初中物理電學知識中重要的實驗內容,是歐姆定律的應用和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基礎, 可以說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又是對新學知識的鋪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學好本節課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的原理;
2.進一步掌握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規則;
3.通過使用滑動變阻器,進一步理解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鞏固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了解歐姆定律的應用。
2.通過學生根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計實驗、制訂實驗操作方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操作、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周密、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實驗過程中,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小燈泡的電阻 。
難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加深對電阻概念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根據實驗數據,求出小燈泡的電阻;得出金屬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學生剛剛學習了“歐姆定律”,第二次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電學儀器,在這種情況下來學習本節課,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能否設計出完整的實驗步驟。
(2)能否準確的連接實驗電路。
(3)能否根據實驗數據得出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實驗探究。
學法:思考、討論、探究、分析、歸納總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約2分鐘)
通過問題,歐姆定律的內容,用公式表示歐姆定律,及公式的變形,讓學生考慮如何測燈泡燈絲的電阻,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測出U、I,再根據R=U/I,即可算出燈絲電阻。
由于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知識掌握的很好,所以這部分內容比較好引入,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學生已經在上節課學過公式的變形,很容易得到變形公式,為如何測電阻打下基礎,很容易引入課題《測小燈泡電阻》。
(二)設計實驗方案(約10分鐘)
各實驗小組討論、設計一個能測燈絲電阻的電路圖,可能出現電路中沒有滑動變阻器的情況。然后以此為契機討論到底用不用滑動變阻器,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滑動變阻器在此電路中的作用。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畫出測電阻的電路圖,大部分學生都沒畫滑動變阻器,讓同學們想想自己所畫的電路圖只能測幾次電阻,同學們都想到只能測一次,那么老師設疑如果要多次測量應該怎樣改進你所設計的電路圖呢?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電源電壓,一種是用滑動變阻器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更方便,學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動變阻器。在電路圖中加入滑動變阻器。
電路圖確定之后,再給學生時間討論實驗步驟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設計表格較為簡單,學生容易完成。
學生討論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后讓學生簡單敘述一下,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成果進行交流,鍛煉了學生的交流評價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20分鐘)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實驗次數
電壓(V)
電流(A)
(四)分析數據,得出結論(5分鐘)
由兩個實驗小組將實驗數據填在黑板上,學生會發現隨著電壓和電流的改變,燈絲電阻也在變化,這一實驗結果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導體的電阻和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流過導體的電流無關”,發生沖突,以這個沖突為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三次測量得到的電阻為什么不同。可讓學生重復剛才的實驗,仔細觀察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除了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的變化,電路中還有什么現象。很快學生會注意到燈泡亮度的變化。燈泡越亮,就說明燈絲溫度越高,三次測得電阻不同是因為燈絲溫度發生了改變。
(五)交流和評估(5分鐘)
學生小組間交流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有代表性的一起討論。
(六)小結(2分鐘)
由學生小組逐一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并記錄。
(七)布置作業(1分鐘)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板書設計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實驗原理:R=U/I
電路圖:
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1) 保護電路
(2) 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六、教學反思
學生在連完實物電路,閉合開關時,燈泡不亮,此時只需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減小接入電路的電阻即可,而學生卻普遍認為是電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并加強此類問題的聯系。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 4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七章第三節的《電阻的測量》。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
《電阻的測量》,是學生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的一節,是歐姆定律的應用,也讓學生掌握了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從整個初中電學來看,本節內容是繼規律型實驗,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探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電阻的關系之后的第一個測量型實驗,運用間接測量的研究方法,是后續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初中電學的重點,處于電學實驗的核心位置。在中考考試中也是一個熱點。
二、說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測電阻的原理,加深對電阻的理解。定值電阻和小燈泡的電阻有不同的特性,通過對比和數據處理,就可以加深對電阻的認識。
⑵會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體驗測量電阻的過程中,了解歐姆定律的應用,加深對科學探究中設計實驗和數據分析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在電路連接以及測量過程中,讓學生逐步形成安全操作、保護用電器的意識,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初中電學實驗中,規范操作始終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因此每次探究實驗都要強調。
⑵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自行設計完整的實驗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測電阻,數據分析。
重點依據: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做好鋪墊。這也是本節探究要重點訓練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正確理解影響小燈泡電阻和定值電阻的因素 。
難點依據:燈絲的電阻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而變化的,是學生很難接受的。因此如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尋找規律,是本節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記錄表格等,并要求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雖然經歷了幾個探究,有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少,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學生不能很好的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數據表格
(2)在實驗操作中,出現一些電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故障。
(3)在數據分析中出現困難。
2.主要教學方法:采用實驗探究法、談話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
(1)小組合作探究法: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參與探究,學會在小組中合作。培養合作能力。
(2)分析歸納法: 通過對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數據分析,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學流程
我的整體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為三個板塊,一是探究前的`準備,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步驟。這個是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完成探究的前提。二學生自主探究,三是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三個環節是層層遞進的。
實驗探究,一般可以分為七個環節,本節課我重點訓練的是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數據處理三個環節。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另外我讓學生先做定值電阻再做小燈泡、通過對比,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突破重難點。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向學生出示實物,2.5V的小燈泡和定值電阻。提出問題:如何測量它們的阻值。
通過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借助其它儀器來測量導體的電阻,引入本節課的課題。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我們本節課的任務就是測量導體的電阻;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知道要測量導體的電阻有不同的方法。
2.合作探究:實驗原理,學生通過回憶歐姆定律,由導出公式很容易知道實驗的原理。
實驗儀器的選擇,我通過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抓住關鍵。測量電壓需要什么儀器,測量電流需要什么儀器?那么只有一組數據可以嗎?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學生在討論中,把這些問題解決,設計電路圖水到渠成。設計實驗步驟及設計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充分發揮小組合學的力量,在交流中不斷完善。
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討論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在使用中應注意什么?連接電路應注意什么?強調保護用電器,安全操作。
3.進行實驗
學生先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再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在學生做實驗前,提示電壓應該拉開距離,第一次取2.5V,第二次取2V,第三次取1V。并再次強調安全操作問題。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學生在連接電路中出現的問題,不要急于給學生回答。先讓學生自己思考。
4.實驗數據的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不易突破。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讓學生先算出自己小組的電阻值,并繪制圖像展示。
(2)提出問題:小燈泡和定值電阻的阻值在三次變化大嗎?
(3)燈絲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都不變,那么為什么電阻卻變化很大?
(4)燈絲電阻的變化與電壓、電流的變化有什么聯系?
(5)小燈泡的亮度是怎樣變化的?電阻的變化與亮度之間有什么聯系?
(6)亮度增大時,燈絲的溫度如何變化?
(7)當燈絲溫度升高時,電阻會如何變化?
這樣設計的依據是:對數據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對信息的處理,是探究實驗中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能;更是中考的熱點。因此在此處濃墨重彩的處理。
而這一點又是學生難于接受和掌握的。因此把難點分散,把問題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具有層次性,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激烈的碰撞中,從而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還要看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看能否順利的出現知識的遷移,進而作合適的引導。學生能否在小燈泡的阻值與亮度之間建立聯系,是這個環節的關鍵。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對電阻的理解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
5.自我檢測
交流評估這個環節放在課下讓學生討論。一節課不可能把探究實驗的七個環節全做為重點,時間不夠,因此放在課下處理。最后要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測。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探究前的準備和探究環節學生活動比較充分,但在數據分析環節的處理教師還是有操之過急,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電阻的測量》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的說課稿04-16
九年級《電阻的測量》說課稿05-20
初中物理電阻說課稿12-02
九年級物理《電阻測量》教學設計11-29
九年級物理《電阻》說課稿(精選13篇)10-27
測量旗桿的高度說課稿01-12
《測量力的大小》的說課稿09-16
接地電阻測量實驗報告范文-實驗報告08-16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說課稿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