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和以前學的直線圖形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聯系又很緊密。因此,認識圓以及圓的周長計算都注重了引導學生應用轉化的思想,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由此,在本節課中,仍然滲透轉化的思想即“化圓為方”的思想,把圓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首先讓學生回顧以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運用轉化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呈現的幾種探究方法,非常注重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探究,把探究如何將圓的面積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面積作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溝通圓與其他圖形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的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滲透極限、轉化、化圓為方等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維品質,鍛煉學生面對困難勇于克服、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把圓轉化為什么平面圖形以及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三、學生知識儲備分析:
學生在學習直線圖形的面積計算,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時都是利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把未學過的圖形的面積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的面積來解決的。出示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面積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學生很容易地得出和半徑有關系。然后讓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將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 教學設想:
圓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圓的面積對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說是一次思維的飛躍。在過去所學的平面圖形的面積中運用的轉化思想是顯性的,如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將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等等。而圓的面積對于學生來說運用轉化的思想不是難點,但是由于圓是曲線圖形,使得學生不知該如何轉化為熟悉的直線圖形成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本節課我采用“探究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過程中討論、操作、觀察、比較,讓學生經歷“猜想——設想——操作——推導”的過程。其中的操作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剪拼,學生可能失敗很多,但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在巡視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求不同的方法,通往成功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這才是終身受益的。在學生的失敗中,激勵、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剪拼方法拼成長方形,可能會有學生拼成其他圖形來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主要靠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探究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還要適時地加以引導、點撥,在學生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要用動態演示來彌補學生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長方形,并圍繞“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體驗“極限思想”。在學生多次地折、剪、拼活動中發現把圓的面積轉化為求長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思考: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引導學生說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再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相當于圓的什么?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πr×r=πr2。
五、練習題的設計:
因為圓的面積=πr2 ,所以要計算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半徑。但是如果條件中知道直徑或者周長,怎樣求圓的面積呢。讓學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圓的半徑再利用圓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學六年級上冊67—69頁的內容:《圓的面積》。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本冊書第四單元第三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圓的各部分特征和掌握了圓的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圓面積的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的表面積及體積打基礎。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有進一步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學生已經掌握了用轉化法推導幾何圖形面積公式的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遷移類推能力。本課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應該能很順利地掌握本課內容。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遷移類推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這節課,我以"猜想——估算——合作探究————驗證"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小組合作、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習,使學生在愉悅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四、教材處理
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曲線圖形,很難理解圓等分后的轉化過程和"極限"的概念,所以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的過程,又借助教具和掛圖直觀性,在演示中進一步觀察、體會,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五、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伊始,出示幫助公園的叔叔阿姨怎樣計算這塊圓形草坪的占地面積的問題的掛圖。啟發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猜想,然后展開討論同學們的方法是否可行,從而引出課題。此處改變了原來設計的單調的復習,融新知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之中,這樣做,目的就使學生在對新知識的渴望中產生探究的興趣。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為了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第一步,我給每個小組發一張方格圖,讓學生在圖上隨意畫一個圓,并估算出圓的面積。學生匯報后,激勵學生評價哪種估算方法最好。這個環節目的就是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第二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剪拼圖形推導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個環節,我讓孩子們用桌子上的卡紙,做個實驗,在硬紙畫一個圓,把圓分成若干(偶數)等份,剪開后,用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發現什么?一會向老師匯報。這樣的設計給予了學生自主創新的機會,學生真正成為了探究活動的主體。
第三步,學生匯報探究結果之后,為了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極限"的概念,我適時進行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把圓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后,拼在一起,再觀察每次拼成的圖形中閃動的曲線與圓周長的關系。學生就會明白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當分的份數足夠多時,曲線就接近直線了。就這樣,抽象難懂的"極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觀、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后,我又用教具演示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學生很快地通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而順利地完成知識的遷移。(出示填空練習題)
在這個環節中,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直觀、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結合,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淺入深,注重習題的實效性、趣味性。(教學掛圖出示)首先讓學生計算課前所剪圓形學具的實際面積,與估算結果相比較。然后設計了基本練習題和基本應用題。最后設計了趣味性較強的題:"早上,媽媽讓聰聰上學時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學的時候再把牛牽回來,拴牛的繩子長4米,牛吃草的面積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時吃草約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聰聰回來的時候,牛會不會挨餓?如果牛挨餓的話,你有什么好辦法解決呢?"故事一出,學生便主動思考,想辦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把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拓展。
4、鞏固自學,提高能力
在完成練習題后,讓學生們看教材68——69頁的內容,把不明白的內容和同桌互相探討,共同解決。
整個教學內容,我本著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互相合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去設計,孩子們易于接受,學習氣氛良好。加之老師制作的教具和掛圖的配合,相信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說課稿11-14
圓的面積教案范文五篇03-29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3-30
圓的面積的教學設計03-09
關于圓的面積教學課件09-30
最新圓的面積教學課件09-24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12-26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15篇03-30
【熱門】圓的面積教案三篇03-22
【推薦】圓的面積教案四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