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后學習解多步方程的基礎,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思考比較,發現規律,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為今后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較復雜的方程打下基礎。
2、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主要講解等式的性質,在掌握等式的性質后,利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再進行具體化練習,加深認識。本節分兩課時完成,其中第一節課探索等式的性質,并對等式的構建和等式的性質進行具體化練習。
3、教學目標: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么"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說教學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實踐操作、通過觀察法、實驗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應用等式的性質。
三、說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一些等式與方程之間的聯系。再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等量的變化關系和等式的性質,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全面總結出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與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發認知沖突
以前學生解方程習慣用加減法、乘除法互為逆運算的方式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運算的方式我們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這樣比較復雜的方程我們用上述方法還能求出它的解嗎?我利用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引入新課。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為等式性質的構建做好鋪墊。
2、實驗探索,從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質的呈現屬于實驗探究型課,目的是要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等量的變化關系和等式的性質。這里我分段逐步呈現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圖形,給學生一個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導學生用字母構建一個等式,接著在上一個平衡天平的基礎上,兩側同放一個三角形的符號表示物體的重量,讓學生觀察這時出現什么現象,同時提出問題:怎樣做,兩邊才會保持平衡?通過學生實驗得出使天平兩邊平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實驗的過程,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接著通過幾個練習加以鞏固,然后借助上一個實驗的經驗和方法,進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天平兩邊成倍變化的實驗,最后根據實驗情況觀察歸納結論。同時注意在總結時先讓學生根據實驗,把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敘述出來,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結論給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質。
上述講授等式的性質用的是觀察實驗法,實驗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據客觀事物和現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觀規律,有助于發現一些數學事實,抽象出對象的屬性,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同時也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認知規律。
3、強化概念,指導學生嘗試
關于等式概念、等式與方程的聯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練習回顧、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質的教學,采用師生共同觀察實驗,讓學生通過對直觀圖形的觀察、實驗和猜想,自已發現結論,并用總結的形式表述結論。等式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于應用,只有通過大量練習來鞏固和提高,練習的速度越快正確越高,說明知識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學中得到等式性質后,就用三組嘗試練習加強鞏固和提高,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一種學習方法,使新舊知識技能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五、小結與練習
本環節是對所學內容作全面的小結,并質疑問難,除小結所學的知識技能外,還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進行了概括,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同時也對使學生能進一步體會等式與方程聯系、等式的性質。
布置作業主要是為了達到:
(1)鞏固所學概念。
(2)發現和彌補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3)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不等式的性質》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五B版第三章第一節第二部分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與實數運算的關系和不等式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是不等式變形、化簡、證明的理論依據和基礎。教材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關系,在不等式與實數運算的關系基礎上,系統歸納和論證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質。因此本節課在高中數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不等關系與不等式的聯系,會用不等式表示不等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具體情境,學生感受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等關系;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比較兩個實數大小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掌握不等式的性質。教學難點為不等式性質的證明。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會借助數軸來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能理解等式性質,知道等式性質是解方程的依據。在初中時曾經接觸過三個關于不等式的結論:“不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不等號方向不變”;“不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同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方向不變”;“不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同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改變”。同時,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學生對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對它們進行證明,卻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會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指導。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類比——探究的教法,同時全程貫穿合作交流,通過這樣的教法來提高學生的分析、類比能力。
四、說學法
學生在合作探究證明的過程中,增強團隊協作的意識,掌握不等式證明的方法,提高學生推理證明的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搭建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本節課我將通過以下五個教學環節來闡述本節課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首先通過幾個現實問題創設不等式的情境,如:公路上限速40km/h的路標,指示司機在前方行駛時,應使汽車的速度v不超過40km/h,用不等式表達即為v≤40km/h。通過這樣的實例,說明現實世界中,不等關系是十分豐富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1、類比-探究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以“運算中的不變性”思想為指導,讓學生在不等式的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中,通過類比、猜想、驗證、說理等活動,經歷一個完整的數學探索過程。進而引導學生類比等式的基本性質,大膽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并加以證明。這種在合情推理的基礎上,經過嚴格證明,肯定學生的結論。并根據學生的反饋,給以適當的補充。
2、深入理解
向學生提出問題“定理為什么要證明?證明定理的主要依據或出發點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深入理解證明的重要性。并向學生給以合適的引導,說明不等式性質是貫穿本章內容的一條主線,是證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據。要理解每一條性質的作用,注意性質中的“可逆”與“不可逆”,運用時注意條件的放寬和加強對結論的影響。
(三)鞏固提高,加深理解
讓學生在理解不等式性質的基礎上,鞏固練習課本65頁的例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證明的過程中,加深對不等式性質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我會下去巡視,提醒學生證明要注意嚴謹,要有理有據。
(四)綜合分析,歸納總結
讓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本節課重點的理解,同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拓展應用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我布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將課本66頁的1、2題作為必做題,將書中沒有證明的性質和推論的證明作為選做題。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通過選做題,提高學生的證明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不等式的性質
1、不等式的性質。
2、推論。
3、相關證明。
這樣的板書清晰明了,重點突出,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的重點。
《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64-65頁“簡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學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生解方程的依據,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這節課的內容在簡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原來的教材中對于等式的基本性質只是初步的認識,并沒有總結成概念性的東西,但學生實際運用時卻需要概念來作支撐,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調整,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演示實驗,由具體實物之間的平衡關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本課“等式的基本性質”是在上一節剛剛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質,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理解并能用語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質,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中,經歷探索等式基本性質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探索等式基本性質過程的挑戰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難點:根據等式的性質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歸納出等式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學情分析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簡易方程是新課標“數與代數”中一個重要部分。學生已經了解了方程的意義并且初步學會了列簡單方程,而且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樂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方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這節課中,教法我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和問答法,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分組討論探究學習。并且通過大量的練習問答來鞏固知識點的掌握運用。
四、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由于天平操作起來有些困難,可能會出現不平衡的結果,所以采用了認識天平和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結果。
五、教學過程
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引導探究、合作交流——鞏固練習、運用新知——課堂小結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以曹沖稱象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天平并通過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課題。
(二)引導探究、合作交流
1、具體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過課件展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小結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設、小結規律
先讓學生猜想然后再通過課件在天平上演示過程。驗證學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小結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3、觀察思考、總結發現
通過課件對教材第64頁圖2的演示過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總結出發現的規律。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4、假設數據、驗證規律
得到結論后通過假設物體的具體的數據驗證學生自己總結出的規律。
5、口算練習、應用規律
通過一些簡單的等式問答應用等式兩邊同加或同減相同的數以加強規律的應用。
6、設疑思考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運算也能使等式左右兩邊相等。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再通過課件引導學生一步步總結出等式的性質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通過填空、判斷等一系列的練習鞏固由淺入深的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四)課堂總結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分別談談自己的收獲以強化鞏固所學知識。并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的設計上以簡單明了為主。通過字母等式的同加、減,同乘、除表現出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
以上是我的說課,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建議。謝謝!
【《等式的性質》的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等式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1-04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教學課件04-12
余弦函數的性質說課稿11-06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課后說課12-17
絕對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0-12
不等式的8條基本性質是什么10-12
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說課稿11-11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1-13
氧氣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
《小數的性質》小學數學說課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