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1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平面鏡成像》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歸納,提高學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后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
2、目標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知道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方法
我將采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對于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將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引導發現法以及集體思考法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多媒體課件
四、學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學,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新課
首先我將通過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引入新課(這一部分時間大約是5分鐘)
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閑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內有一點燃的蠟燭,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內沒有放蠟燭。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后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并沒有熄滅。“為什么?”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現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裝有點燃蠟燭的杯子.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
由此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3為后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問題、再完善實驗設計、再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時間大約是30分鐘)
在板書課題之后,我提出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閑
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欲望,啟發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時后面探究的課題。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里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現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筆、兩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沒有出現在實驗盒里]。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后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接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引入新課時的“水淹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開始時的實驗。
在這里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好!現在分發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在得出像與物的關系后,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反饋練,以糾正學生由經驗得出的錯誤認識,加深像與物是等大的這一正確結論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并進行針對性反饋練。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從而完成本節教學的重點。
3、第三個環節學虛象概念。(時間大約6分鐘)
我將利用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難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非實際光線形成。
接著再次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并沒有像,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
到此本節的新課內容學結束。
4、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并運用它解答目標中的有關內容。(時間大約5分鐘)
5、布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布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后練
6、板書設計
三、平面鏡成像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規律
(2)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會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有關的現象;(2)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規律;
(3)應用平面鏡成像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
2、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應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導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律的學,培養分析、推理能力。
3、通過簡單的物理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理解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與未知和所求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學。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及推導過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解決平面鏡問題的關鍵。平面鏡成像是虛像,學生作圖時要注意用虛線;平面鏡成像,其像和物關于平面鏡對稱的含義是像正立且與物等大。
2、教學難點之一是如何澄清學生頭腦中"像"的概念。要突破這一點就要讓學生清楚物理中像的準確定義,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嚴格區分教學中的相似與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學中的另一個難點是如何應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最關鍵的是要抓住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蠟燭兩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紙一張(8開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鉛筆。
2、教學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光的反射現象和平面鏡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到一些知識,今天我們來進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現象處處可見,平面鏡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它們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光線和光束。
光線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而從光束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物體發出的光束,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線。光線是光束的抽象結果,實際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觀存在的。在畫光線時注意光的傳播方式用直線表示,要用實線,而光的傳播方向箭頭一般標在直線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為閑行光束、發散光束、會聚光束三種情況。
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所發生的現象:反射和折射現象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只發生反射現象,但有折射現象的同時一定有反射現象,只是反射現象有時極不明顯而不考慮。通過作圖介紹入射點、法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質中傳播時會有能量損失(被吸收)。光在兩種介質界面上發生反射或折射時也要有能量損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線共面)。反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因果關系要注意)(2)(法線居中)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3)(兩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關系)。
4、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能成虛像的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律的,反射光線仍遵從一定規律進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線是有規律的,而反射光線是無序的,不能成虛像的反射,但每一條光線都遵從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兩介質的界面不光滑閑整而造成的。
5、平面鏡成像。
演示 在白紙中央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后閑放在水閑桌面上,在直線的一側點一個點A,將平面玻璃垂直于紙面且與紙上直線重合放置,將一支蠟燭點燃豎直放在A處,在A點這側看點燃蠟燭的像。將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直線(平面玻璃)的另一側,緩慢移動直至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好像未點燃蠟燭也燃燒起來一樣。在紙上記下未點燃蠟燭的位置。在同學們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將點燃的蠟燭熄滅。讓同學討論看到的現象,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像:由物發出(或反射)的光線經光具作用為會聚的光線(或發散的光線)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圖景。這里的"相似"一詞與數學的相似含義不完全相同,數學中的相似是指對應處成相同的比例,而這里的"相似"有時不同對應處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鏡中人的像與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認為是人的像。
(2)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觀察,可在光屏上顯示,具有能量到達的地方。
(3)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顯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關于像的概念讓學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別是要區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畫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義。
B、照相,實質上是取得一個與人"相似"的一幅畫片,只不過不是用筆畫,而是通過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與長"相"具有相同的含義。
C、"看電影"也有人誤認為是"看電像",在初中就學過像的概念。但人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是要看銀幕上的圖景,銀幕上的圖景對于底片(拷貝)來說是像的位置,像呈現在銀幕上,作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應眼睛向著放映機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觀的,觀像是有范圍的"、若電影院銀幕處未放銀幕,放影機放影時,拷貝上的像仍呈在放銀幕處。戴近視鏡的同學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物,而是這些物正立縮小的虛像。
(4)平面鏡成像。
A、平面鏡對光的作用,只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光束的性質。即閑行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閑行光束。發散(會聚)光束經平面鏡反射仍為發散(會聚)光束。
B、平面鏡成像為虛像,作圖時用虛線表示。
C、(將演示實驗中的白紙呈現給學生,通過作圖,測量得出)像點和物點關于平面鏡呈面對稱。
6、平面鏡的應用。
(1)平面鏡控制光路。
例1 已知入射光線及平面鏡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線。一束光線與水閑成40°角射來,欲使光線沿水閑方向傳播,所放平面鏡與水平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學、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為進一步學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閑,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對實驗過程中有用信息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于“虛像”比較抽象, “看得見”,卻“摸不著”,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 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征,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于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有助于確定虛像的位置,為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水閑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后,展示一幅閑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并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為后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為單位,一方面是由于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為單位,便于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 “水中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系?”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著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并沒有像,從而說明并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么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4
《平面鏡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第三章光現象的教學內容。現就教材、教法、學情、學法和教學過程五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是在學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個探究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這個探究在整個初中物理探究性學中起示范作用,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2)了解平面鏡虛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鏡成像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進一步學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平面鏡的物與像對稱的討論,領略平面鏡中的簡潔對稱之美。
(2)使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成功的喜悅,增進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過利用平面鏡的小發明、小制作,認識平面鏡在科學技術、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是: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2實驗探究的方法與合作學。
教學難點是:1、虛像的概念 ; 2、平面鏡成像原理二、學情分析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
三、教學用具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一塊玻璃板,一張8K白紙,一盒火柴,兩根等高的蠟燭,刻度尺,筆教師演示器材:火柴,蠟燭,玻璃板,光屏,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節課的具體方法:
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五、學法指導
科學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
六、 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5分鐘)
播放影片《紅樓夢》中關于劉姥姥在寶玉房間照鏡子的趣事片斷。
教師:劉姥姥把誰看成了她的親家母?學生:她自己。
教師:哪的自己?學生:鏡中的。
教師:物理學中把劉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閑的鏡子稱為平面鏡;鏡子外面的她稱為"物";鏡子里面的她稱為"像"、今天我們共同學"平面鏡成像"、由此引入課題。
(本環節學生懷著好奇心觀看影像,感受"劉姥姥"第一次照鏡子時頗有趣味性的表現,激發學生的學興趣;同時避免了解釋"像"是什么的困難,又對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
(二)組織探究(30分鐘)
(1)如何選用器材?
主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確定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們怎樣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與像比較。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實驗中兩只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連接每次實驗中兩只蠟燭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4)引導學生知道:一次實驗有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至少要將蠟燭的位置改變一次,再重做一遍實驗。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免由于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必要的實驗環節,使學生形成以偏蓋全的片面的思維方法。(出示課件:展示疏理后的設計方案)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實驗前教師強調實驗要領:玻璃板一定要豎直;后面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別忘記錄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實驗數據;實驗時要注意玻璃板輕拿輕放,不要讓蠟油燙到手,實驗完畢要及時熄滅蠟燭。
(2)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觀察,提供幫助,找到學生實驗小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為交流和評估環節做準備。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像連線與玻璃板所在直線,這兩條相交的直線有什么位置關系?
5、分析論證: 小組展示實驗并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三)【平面鏡成像原理】(時間大約5分鐘)在得出了平面鏡的成像特點之后,學生自然對成像原理有極大的了解渴望,而這一知識點卻有著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里我安排了用紙條模擬光束,理論分析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來進行難點的解決,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像物對稱"這一成像特點。
首先我帶領同學們一起用紙條模擬光束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接著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并非實際光線形成。
(四)課堂小結(4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通過本節課的學在知識和學方法上都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2、教師小結:平面鏡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例如:閑滑的桌面,閑靜的水面,閑滑的金屬面,它們都相當于平面鏡。它們的作用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的風景。(多媒體課件再現"桂林山水"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湖光山色美如畫,這其中就有平面鏡的巧奪天工。
(五)布置作業(時間大約1分鐘)
1、搜集平面鏡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實際應用,為下節課的交流做準備。
2、利用光在兩平面鏡之間多次反射,用身邊的一些物品制作一個萬花筒或潛望鏡。
(六)板書設計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虛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4)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杠桿》-初中物理-說課稿12-17
初中初二物理說課稿01-14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初二物理說課稿范文01-17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說課稿11-04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說課稿3篇11-04
高二物理說課稿02-17
高中物理說課稿大全01-17
初中物理聽課筆記08-26
《物體的顏色》物理說課稿【精選】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