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說課稿 篇1
1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于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于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并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并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征,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并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 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并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說教學程序
(1) 復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物理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壓強》,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首先,我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與學生分析
1、對教材內容的分析
電磁感應這一章作為聯系電場和磁場的紐帶,不僅是電場和磁場知識的綜合和擴展,也是以后學習交流電、電磁振蕩和電磁波的基礎。電磁感應的發現,在科學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于它提示了電和磁之間的深刻聯系及規律,使得人類進入了一個充分利用電能的新時代,使人類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因此,本章無論是在知識內容上、還是在社會實踐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感應中的重要一節,這一節教學內容安排為兩塊:第一塊為學習磁通量的概念及其變化;第二塊為學習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和電磁感應現象中的能量守恒問題。第一塊磁通量及其變化又是后繼課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礎,第二塊中教材要求運用磁通量的變化的概念來描述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條件,這也是后繼學習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掌握規律。教材的重點是研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難點是如何在初中“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實驗,使學生歸納出“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雖然本節課的名稱叫《電磁感應現象》,但這節課并不是一節“現象”課,而是一節“規律”課。
2、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前提條件從知識角度看是:(1)知道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實驗);(2)了解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螺線管的磁感線的分布;(3)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從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識圖、連接實物電路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磁通量的定義,會計算磁通量
(2)能根據實驗事實歸納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會運用條件判斷有無感應電流
(4)知道什么叫電磁感應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歸納、概括出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設想
1、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較不同實驗的結果修正猜想,從而得到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這節課每個學習小組都發了一份《實驗報告》整堂課幾乎都在圍繞實驗進行。上面既有教材要求的實驗步驟,又有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在每個實驗結束后我都在《實驗報告》上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利用這些器材我們還可以怎樣得到電流?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活動的條件。我設計的實驗要引導學生按照:“實驗——猜想——再實驗——比較修正猜想——總結”這種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通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這樣做目的就是創設一個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需要調節自己的思維,不斷改變研究問題的對象、角度、深度,對研究對象進行求同與求異思考,通過本節課,學生不僅學到了基本知識,也學會了一般的研究方法。
2、課本先介紹了磁通量的概念,再來講授電磁感應現象。這體現的是一種傳授式教學的特點。但是歷史的研究并非如此。以前我按照這種順序來講授,發現學生在學習磁通量的概念時很吃力。因為這個概念太抽象,盡管其物理意義很形象:穿過一個面的磁感線條數,但是學生抽象數學思維能力不高,對其理解不深,需要反復地訓練。
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做了大膽創新,采取了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先總結出穿過閉合電路磁感線的變化產生感應電流,讓學生知道現象直觀利用磁感線的判斷方法。然后提出一個問題:“1/3條磁感線如何用圖形來表示?”這個問題暴露了磁感線的缺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知道了磁感線盡管很現象,但不能機械的利用磁感線進行定量計算。為了科學地表示磁感線的條數,學生就理解了引入了磁通量的概念的目的:定量地科學地表示磁感線條數的。
這樣處理教材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先認識非常形象具體的磁感線,再抽象出磁通量這樣的抽象卻很科學的概念。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這樣處理磁通量的概念后,學生就會對它的物理意義印象深刻,再進一步討論磁通量的變化等知識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3、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手段
本課的一個難點是磁場的空間分布及磁感線的動態變化過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用flash制作多個動畫。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立體感,形象、生動的特點來突破這個難點。看完動畫后學生對電路圍成的面積、切割磁感線、磁感線條數變化等記憶深刻。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復習奧斯特實驗,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維,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的課題。
2、新課教學
學生自主實驗:如何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由于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實驗中會通過切割磁感線來產生電流。
教師引導學生做課本上三個實驗,總結出得到感應電流的條件。
為了克服磁感線條數在定量計算上的缺點,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磁通量。
引導學生用磁通量來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產生感應電流條件的結論。
3、討論題(略)
4、布置作業(略)
五、教后感:
1、語言不夠簡煉流暢,影響了知識的傳授。
2、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再提出猜想,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這樣做發揮了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可惜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能夠詳細地討論。
3、上課時采用“合唱”式的提問方式不好。提問個別學生可能要好一些,這樣更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4、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好,利用磁感線判斷感應電流產生比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應用,但是還要利用至少一節課的時間來討論磁通量的概念,學生才能牢牢掌握這個概念,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物理說課稿 篇4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矢量運算法則,同時矢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系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激活學生內動力。采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請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學法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請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匯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里有一個鉤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把此細線穿過鉤碼,兩端上提分開,細線斷了。以此激活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后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屬表征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么說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么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實例分析說明:為什么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把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說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接著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把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請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臺請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后,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并與求解的分力表達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把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系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實例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么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臺,手伸直拿住竹桿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沖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么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展,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布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實例;②書面作業。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出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2節《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條件及其應用。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狀態,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力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延續,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一個紐帶。這部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關系到學生以后會不會進行受力問題的分析問題。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3)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2)學會分析一個物體受幾個力及這幾個力的平衡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于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識。
3、說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學生進行力與運動關系分析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點。
(2)難點: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難點;由于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處于萌芽狀態,對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斷能力比較弱,所以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節的難點。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也是一個小的難點。
4、說教學器材
教師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關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有關力及運動方面的知識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
(2)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這種方法,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證。
(3)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思維障礙。例如:電梯停止在三樓,要使它勻速上升到四樓,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電梯靜止時受到的力;當我們推講桌而推不動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一個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的理解和應用產生思維障礙。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考;③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要求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是“學會”,因此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其它任何學習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識,安排了幾個隨堂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第一步:導入
為了順利實施目標做好知識上的鋪墊,提出已學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學生明確回答后,列舉常見的例子。
(一)創設情境引入:(1)找一個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上臺即可,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位同學站在這里靜止不動,雖然只受兩個力的作用為什么會保持靜止呢?
(2)教師邊手拿粉筆盒上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邊問學生粉筆盒所處的狀態、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上述兩個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系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處于這兩種狀態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實際生活生產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時物體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當物體雖然受力但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為力的平衡。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由于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二力平衡,我們就從這開始。有的同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于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么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
1、教師首先演示一下課本中的實驗。(在這里教師做演示,目的是能給學生一個示范;有很多的問題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也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大多是已知結論的探究,并不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未知結論的研究。所以演示還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邊演示邊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硬紙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②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③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④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開始第五步前,提出問題:是不是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狀態。
⑤將兩鉤碼系在硬紙板上使兩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用剪刀將硬紙板剪斷,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
按照探究實驗的常規分幾步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等到學生完成后,先找幾個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展示一下(討論交流),然后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設計方案以及空的記錄表格,再由學生進行具體地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針對投影上提出的觀察問題,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條件。最后歸納、總結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⑵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設計、操作、觀察、思考和總結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了,也反映了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知識作小結后,出示實例:吊著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20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為多少?
先由燈處于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20牛,確定出燈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強調一下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越過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小結和作業
作業要盡量少而精,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習指導與聯系的基礎梳理。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為了能使學生對這個重要的內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好探究實驗,主動地探求二力平衡條件,這是關鍵之所在!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光、發熱、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后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自然科學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流可以做功,了解電流做功的實質。
2、通過實驗研究,使學生了解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能力目標:
1、理解電功公式及單位。
2、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德育目標:
1、通過電流做功的實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電功的實質,電功的公式。
教學難點:決定電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
在教學中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采用討論歸納和感知探索兩種學法。
三、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提出與本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為本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
①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②寫出功的表達式。
③水流能做功嗎?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課本圖3—8實驗后。問: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通過電動機對重物做了功。
第三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來學習電功。
1、建立概念:電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讓學生舉出電流做功的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在電流做功的過程中,實質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過程,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來判斷電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課本實驗,并通過小燈泡的亮暗來確定電功的大小。小燈泡越亮,說明在相同時間里做的功就越多。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小燈泡發光時,燈泡兩端存在電壓,小燈泡中有電流通過。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①將兩個小燈泡串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壓表測兩燈泡兩端的電壓。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壓,會發現兩燈并不一樣亮,而通過兩燈的電流是相同的,兩端電壓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壓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將兩個小燈泡并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流表測通過兩燈的電流。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流,會發現兩燈并不一樣亮,而兩燈泡兩端的電壓是相同的,通過電流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壓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進一步設問:若實驗中通電時間越長,電燈消耗的電能會怎樣?引出結論: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流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
3、電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結論得出計算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分析功的單位: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為了讓學生對焦耳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告訴學生通過手電筒中電珠的電流每秒中做的功約為1焦耳。然后通過對課本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電功公式的應用以及與歐姆定律相結合的靈活運用,并強調解題的規范化。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的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
課外想一想:用什么儀器可以測電功?
四、板書設計
1、什么是電功
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與電路兩端的電壓有關,
②與電路中的電流有關,
③與通電時間有關。
3、電功的計算
公式:W=UIt
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
物理說課稿 篇7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解說,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第二個二級主題“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中有兩個條目涉及本節內容。條目1:“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條目4:“關注拋體運動(和圓周運動)的規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這兩個條目在本節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平拋運動,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關注平拋運動的規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現“加強課程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的指導思想。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運動,而且平拋運動的規律是學習其它復雜曲線運動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拋運動,關心生活中的平拋運動。
2. 探究如何利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的特點、規律。
3. 會描繪做平拋運動的物體的運動軌跡。
(二)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掌握正確探究平拋運動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
2. 理解處理平拋運動的方法是解決曲線運動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2. 設計實驗驗證平拋運動的規律,體驗探究中創造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認識平拋運動的規律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理解為什么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所以我在本節課中采用的是以演示法、實驗法為基礎,同時配合講授、讀書指導穿插討論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自己得出結論,以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三、 學習方法
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驗與知識,但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教師應巧妙的運用提示、疏導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把握方向,發展其主動性、獨立性及創造性。
在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觀察的方法;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及時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富有創造性的學習。
四、 教學程序
(一) 新課引入(約5分鐘)
復習相關內容,引入實例,創設情景。
為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課程理念,在復習了前面所學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比較新鮮的或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體會,同時為后面問題的解決做一個鋪墊,從而達到創設教學情景引入教學主題的目的。
(二)新課教學(約25分種)
要研究這種曲線運動的規律,就是要確定出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們至少要用二維坐標才能描述平拋物體的運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時要對平拋運動進行分解;要根據平拋運動的受力特點來分解平拋運動,因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們可以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
下面我們先研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分析:受力情況:G 初速度:0
讓學生分組討論豎直方向的運動情況,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推測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是自由落體運動。我們可以用右圖(平拋運動演示儀)來進行驗證。
結論: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為自由落體運動。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況:0 初速度:有
讓學生分組討論
推測其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規律為勻速直線運動并設計試驗驗證。
這一步主要由學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驟完成。第一,設法記錄物體運動的軌跡;第二,在軌跡上確定相隔相同時間物體所處的位置;第三,判斷物體在相同時間在水平方向運動的位移。難點在第二步,需要教師的講解。 我們采用頻閃照片法驗證其在水平向的運動規律為勻速直線運動。
拍攝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個相等的時間內發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們是否相等來進行驗證
這是本節內容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經過初中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 初步具備了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是探究結論的給出還有一定的困難,并且對物體平拋運動規律的研究是學生對平拋運動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過程,這個升華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把握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深度,教師在關鍵時刻加以糾正和指導,最終師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確結論
(三)鞏固與練習(5—10分鐘)
首先留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解決一下聽課過程中的疑點,然后通過幾個例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四)結束新課
①回顧本節探究規律的過程。
②提出本節課中探究學習的思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猜想假設—設計驗證實驗并實施—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以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知識又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在組織學生在參與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中,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其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五)布置作業
課后題上作業
開放性作業:讓同學們在課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幾種方法可以證明:“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的分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五、結束語
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事件等不斷調整,以達到設計思想、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融合,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說課稿 篇8
本課題選自高二選修本,第十四章第八節。
本說課分教材分析與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與作用
《電容器、電容》是高考的熱點,是電場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學完勻強電場后的一個重要應用,也是后面學習交流電路(電感和電容對交流電的影響)和電子線路(電磁振蕩)的預備知識,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⒉教學目標
從知識上要求學生了解電容器的構造、作用,明確電容器的兩種工作方式,掌握電容的概念,并會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空間想象、動手、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
⒊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確定電容公式的建立、理解與應用為本節的重點。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用的教材確定沖、放電的過程的建立為難點。
(二)教材處理
新教材中《電容器、電容》一節把電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電容器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形成兩個重點,課堂容量大,難點集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差、能力低、空間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下,大膽進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內容《平行板電容器》放到了下一節進行, 從而使本節內容緊湊、容量適中、難點分散重點突出。
對電容器帶電量與兩極間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教材是直接硬灌給學生的,不宜于學生接受,我從網上下載了沖放電模擬演示實驗,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描點,畫線,親自探索出電量與電壓的關系,順其自然引入電容的概念,從而掌握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不僅易于消化,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鞏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對電容器的沖放電過程教材說的過于簡單,加上內容抽象,微觀運動又無法演示,學生接受困難;而這部分內容又是后面學習電磁振蕩的基礎,為突破難點,不僅用實物演示,還采用了計算機模擬,讓學生親眼看到了電子的運動過程為后面教學鋪平了道路。
對電容器的構造教學,讓學生親手扒開電容器,使學生感到可信,通過動手實驗,本來不易于接受的較為陌生的電容器構造,一下變清楚了,使學生認識到就是前面講過的兩塊平行金屬板,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主線,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使動態的微觀世界真的動了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育心理理論,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動靜結合。利用演示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即為“動態”。教師適時設疑使學生靜心思考,即為“靜態”。整節課始終處于一種動靜交替的節奏之中。
2>教學方法采用了教師啟發點撥與學生探索分析想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對電容器電容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自己探索電量與電壓的關系,教師引導得出電容器的公式,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侖茲力演示儀傳統教學手段,又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兩種教學手段并用,既激發了興趣,又增大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通過演示感應起電機演示,使學生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放電情況,教師順勢指出:“出現這兩種情況與這兩個大瓶子有關,它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實它就是萊頓瓶,是一種存儲電荷的裝置,現在叫電容器”這正是學生腦海中想問的問題,教師順其自然導入新課。為激發學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機電機教具展示有無電容器電機啟動情況的不同(無電容器電動機不轉,只有用手推才可轉動,而電容器加上后動機可以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確電容器的重要作用,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首先,學生動手實驗,把開電容器展示電容器的構造,
2)演示電容器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電容器可以充當電源。”從而建立電容器具有存儲電荷的作用。
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能力目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圖表、v-t圖、及思考與討論;
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運動學與動力學的橋梁,也是高中一年級物理課中比較難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還抽象。對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過程及物理意義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對“速度的大小與加速度的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節的難點。
三、幾點想法
1.關于概念的建立過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過程時,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讓學生首先感受。讓他們感受的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從而自然地引入描述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從何而來?提供現有數據給學生,還是學生自己做實驗獲得?我兼顧了兩者。本節課的關鍵是對加速度的理解,開始不宜通過實驗來自己獲取數據,否則會喧賓奪主。在提供數據時考慮到學生對數據的可信度,提供了身邊的學生感覺到的百米起跑和電動車起步,去消了學生的對數據的質疑。而在最后又通過紙帶讓學生自己來獲取和處理數據,以期他們對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問題的設置
思考與討論1:主要是引導學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關于表格我沒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導學生養成對多數據的對比和處理列表和做圖的習慣。在練習3中讓學生自己列表和填表,進一步滲透這種思想。
練習1:
主要是加深學生對加速度的理解,以區別加速度與速度和速度變化量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思考與討論2:
引導學生體會圖象在反映加速度的優點,加深對v-t圖象的理解,如何從圖象中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對這一點有很好的體現。
練習2:
由思考與討論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學生對加速度有感性的認識,同時對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個強調。第一問的設置暗示學生不要把物理學成數學。物理中圖象的信息量要遠大于數學中圖象的信息量。
練習3在以上表述過。
3.暫時淡化三個問題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與速度方向的關系,由什么來決定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與瞬時速度的關系。第三,曲線運動中速度的變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一些粗淺的看法,不妥之處懇請專家、老師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