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匯總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專題二、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第一節 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學過程、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通過對“鈉”這種代表性元素的學習,旨在向學生介紹金屬元素的學習方法。對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主要學習其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節教材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敘述鈉的活潑性后,再根據性質介紹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紹鈉的用途。教材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本節重點討論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從現象入手,去分析鈉的活潑性。為此,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然后將實驗現象和數據等資料加以分析,找出規律性的知識,并根據這些規律性的知識進一步對一些物質作出推論和預測,再經實驗驗證。這種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有利于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結構等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鈉單質的生產原理;
2、 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索和認識鈉的性質和用途。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實驗探究和問題探討的過程,了解實驗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
教學方法的選擇實質就是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采用了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盡可能地通過實驗和觀察得出結論,創造條件采用邊講邊做實驗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引到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密切聯系舊知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舊知識上得到知識的增長點,并將所學知識及時加以運用。
二、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內容之一。對學生而言,一定的學習方法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表現形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是具有對知識的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和創造能力。從更深層次看,這是一種素質。因此學法指導使課堂教學進入素質教育領域的重要方面,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本節課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素質,增強合作的精神。
2、讓學生學會分析: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綜合運用。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這條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具體體現,性質又決定其存在和用途。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初中學過金屬活動性順序,知道鈉是活潑的金屬,能跟鹽酸等反應生成氫氣;另外,剛學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通過對鈉的原子結構的分析,學生可以預測鈉具有強的還原性;還有之前學過的研究物質的方法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探究習慣及操作能力。這些都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過程
為了將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反饋矯正和教學過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節課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撛O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把“水火不相融”與“滴水生火”形成強烈反差,然后提問:俗語說:“水火不相容”,為什么剛才的實驗中卻用水點著了火呢?并告訴學生那是鈉的功勞。使學生迅速進入濃厚的化學氛圍,激發起學習金屬鈉性質的欲望。
。ǘ、自主實驗,觀察現象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有三個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1、觀察鈉表面的顏色以及表面顏色的變化。
2、將金屬鈉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3、將鈉投入水中觀察現象。
同時,為體現環保意識,將鈉和氯氣的反應用錄像的形式展現。通過這些實驗,由幾位學生敘述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其他學生補充。
在此期間,教師適時點拔,學生自學、互學、分析、討論、發言,利用屏幕和板書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歸納小結,使分散的知識條理化,如鈉的物理性質小結,鈉與水反應現象小結。將實驗中的各個結論提取出來,學生感到清晰、明確。
。ㄈ⒂杀砑袄铮瑢W以致用
通過學習鈉的化學性質,讓學生分析鈉在反應中的化學價變化,得出鈉在反應中得失電子的情況,進而指出“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之間的關
系。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具體體現,性質又決定其存在和用途。再由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和教材分析并總結鈉的存在形式、工業制法和鈉的用途。
。ㄋ模┩伙@重點,突破難點
鈉與水反應是本節重點和難點,需用多種形式、多角度對該反應進行分析。 ①首先是學生親自操作鈉與水在燒杯中的反應,這樣體現實驗真實性,可靠性。使學生在親身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現象,分享和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教師適時提問,說明鈉的性質。在此期間,可用五個字“浮、熔、游、響、紅”來歸納鈉和水反應的現象。
②其次,在該實驗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變紅來檢驗NaOH,但是不能檢驗另一種產物氫氣,故需將鈉和水的反應進行改進。改進實驗的方法很多,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下課后小組研究:
。1)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解釋“滴水生火”的原因。
(3)鈉著火時,應如何滅火?
A、用水撲滅 B、用泡沫滅火器 C、鋪上沙子
板書設計:
金屬鈉的性質
一、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 質軟 熔點低 ρ
二、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點燃 常溫:4Na+O2 = 2Na2O 加熱:2Na+O2 === Na2O2
2、與氯氣反應:2Na+Cl2 = 2NaCl
3、與水反應:2Na+2H2O = 2NaOH+H2
水>ρNa>ρ煤油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38頁《銳角和鈍角》
2、教材分析: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為直角。本節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另外,直角、銳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3、說數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認識水平的發展,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掌握辨別直角、銳角和鈍角的方法。
。2)能力方面:通過折角、畫角、比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方面:結合生活實際的活動,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4)說教學重難點:由于本節課是在學生在認識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把本課時的重點設為要直角比較出其他角的大小,并理解銳角、鈍角的概念。難點是引導學生正確地畫銳角和鈍角并能做出不同的角。
二、說教法和學法、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奇心強,為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以情境學為主,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為兒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操作了良好基礎。學法: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畫一畫。分一分、比一說一說。折一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課件出示銳角鈍角直角師問:誰能說出這三個角中,哪一個是直角?用什么方法判斷它是直角?生指直角,并說出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判斷。
2出示主題圖,師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執細觀察,并說圖中的內容。師引導問: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你又能發現什么?生可能會提到角。師:你們還想知道有關角的知識嗎?那我們這節課就繼續學習有關角的知識。
設計理念:對直角有個初步的復習,好對后面銳角和鈍角的學習加以比較、做好鋪墊。對主題圖的處理上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把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
2、主動學習、探究新知。
、佼嫴煌慕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的四張卡片,用筆和尺子畫出四個大小不同的角。
每次卡片一個。比一比誰畫的又好又快。學生獨立完成。
、谟懻摲纸。四人為一小組收集每人的角,并互相討論應該怎樣給角分類。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最后全班達成一致分類結果: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③貼角
選取一組,到臺前貼出他們分好的角。
師:你是根據什么來分的?
生: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做比較,以此來分。
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說一說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作比較的方法。
師表揚,適時給予鼓勵。
④給角取名字。
師對以上活動作小結,并引導學生理解: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師邊說邊在黑板上貼出相應的角,并板書銳角或鈍角。
師談話引出課題并板書:銳角和鈍角。
3、深入感知,鞏固練習。
、僬埓蠹覄邮謹[一個銳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
學生利用鉛筆、直尺或紙條等擺角。
個別學生展示擺好的角,并說說怎樣來擺的?
②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銳角和鈍角。
、劢o下面的圖形找到家。(連一連)
鈍角 直角 銳角
圖略
、苷n本練習9第1題。
、輨邮之嬕划嬕粋銳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4、全課小結。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并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后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于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 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類型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后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么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么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ㄔO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欲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ǘ邮植僮,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自行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么?(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么車軸應裝在哪里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折后折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么發現?(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么裝在圓的中心了嗎?(回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折,讓學生觀察折痕有什么特點?從而懂得: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么特征嗎?
。3)匯報:同一圓里,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么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么關系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里, d=2r或r= d(出示課件)
。ㄔO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ㄈ┙Y合實踐,學以致用
1、 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后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一個圓,并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
。ㄔO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50米的圓嗎?
2、(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并寫出來。
為什么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為什么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搜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把本句提前,這里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獲,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獲)(我認為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了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于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于生活,數學的生命在于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沖勁,以“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上冊的一首兒歌,它從屬于識字系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27個生字的書寫,對漢字的意義,筆順規則的認識仍是初步的。這首兒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寫的是田野里的豐收景象,下部分寫的是草原上的美麗風光。兒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學生已有識字量的限制,課文中大部分是生字,但學生能借助拼音很容易的完成誦讀任務。
二、說目標及重難點
本課的目標是: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借助音節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掌握新筆畫“撇點”。能按筆順在田字格里規范書寫本課生字。能準確認讀6個生字。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把兒歌讀正確,大體了解意思。
本課重點是學習要求所掌握的生字 ,理解詞義,兒歌意思、朗讀訓練,不是本課重點內容,不宜在這些方面過多花費時間和精力,以免沖淡重點內容的教學。本課應會認讀9個生字,其中“女、牛、羊”三個字要能按筆順規則去寫,并以此為載體培養書寫能力和良好的書寫習慣。
本課難點之一是“女”的寫法,初步寫這個字,學生往往不能寫端正,而是半躺或全躺在紙上,難點之二是對“田野、豐收”兩個詞的理解。
三、說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分為三部分:解課題----讀兒歌----學生字
(一) 解課題:這部分完成兩項任務,一是理解“田野、豐收”兩個詞語的意思,一是順勢導入新課。一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他們知識經驗還很少,還處于較低的具體形象乃至直觀動作思維階段,所以在理解這兩個詞時,我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借助直觀形象的圖片,順勢引出“田野、豐收”同時板出課題,進入新課。
(二) 讀兒歌:重點在讀中認識生字,并讓學生體會喜洋洋的語氣。兒歌淺顯易懂,先讓學生自己借助拼音讀,然后指名讀,再借助文中插圖讓學生指指田野和擦和草原理解詞語,并播放草原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
。ㄈ 學生字:先讓生通過生字表獨立認讀,也是對學生讀拼音能力的訓練,通過動手圈,培養生眼手口心各種感官的并用的能力,為激發興趣,我開展游戲,在游戲中強化對三個重點字的認識,調動積極性。對詞語處理注重從認字開始就豐富學生詞語積累,豐富詞匯量。在書上課后3個詞的基礎上,我又把草原、男男女女、山山水水也摘錄出來和生一起讀。并根據結構讓生練寫同樣形式的詞,讓生感悟詞的構成形式。在寫中,充分發揮田字格的作用,讓生認真觀察范字的起筆和收筆位置,把字寫漂亮。
說課稿 篇5
三年級上半學期的《品德與社會》一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我和我的同學》、《我要安全地成長》和《我的成長與家庭》,《愛住我家》說課。在選擇教材時,我們毫不猶豫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原因:1、基于學校博愛理念的大環境,愛國家,愛社會,愛學校的觀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從愛家庭,愛家里的所有親人開始;2、基于學生對于家庭,對于親情的忽略。"父母加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為主導型家庭結構,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受到過多的關照,導致一部分兒童心理發生變化,行為出現偏差,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識淡漠。
因為這是一堂研究課,所以我們對第三單元的前三課《家庭樹》、《父母的疼愛》和《現在的我能做什么》的內容重新整合了,前兩部分即對家庭結構的認識與理解,著重對家庭概念和家庭關系的形象化的認識,和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疼愛,這些相對比較簡單,第三部分兒童對父母長輩的關愛與體貼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教學。但三者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因為這血濃于水的自然親情才生成了家庭樹,親人才會無私地愛著"我",正是因為有了對親人的無私的付出的道德認知,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基礎,最后才能指引學生走上回報親情的回家的路,這是最終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我們設計這一個活動的思路是以情感為主線,以多媒體為媒介,在學生與家長的互動中達到三個目標:1、在道德認知上,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2、在道德情感上,能在自己和同學的親情的喚醒下,感悟親情的可貴,激起對父母長輩的有一定提升的或深或淺的愛;3、在道德行為上,能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激、尊敬與關心,孝敬父母長輩,至于這恰當的方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我們定位在四方面:有禮貌,能謙讓,會體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論文《《愛住我家》說課》。
在"家庭樹"這一塊設計了兩個活動,一個是說一說家庭成員及其與"我"的關系后,把它們放在家庭樹的合適位置,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將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零散感知加以整合,進而較為完整地弄清楚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系,特別是"家庭樹"這么樹的一個具體形象,讓學生更加饒有興趣地弄清了這些本很抽象的家庭結構。因為上課時有些緊張,所以學生的有些回答沒有聽清楚,所以,在評價時產生了一些錯誤。另一個活動是邊拍邊唱《家族歌》,讓學生在簡單的旋律中對家庭成員及其關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脈絡,鞏固對于家庭關系的認識。
"感受親情"這一塊設計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看從小到大與親人生活的照片集錦,用以喚醒學生對于親情的記憶,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第二個是束昀菲介紹自己的家庭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親情故事。第三個是全班可借家庭紀念物交流親情故事,能相互進一步喚醒對于父母長輩的愛的認識,知道疼愛是愛,嚴格也是愛,能夠感受到親人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心血,知道珍惜和感激。第四個活動是聆聽家長的期望,讓家長走進活動,進一步拉近學生與家庭的回憶,感受親情,情感上達到一個高峰,并自然地引入第三塊的活動,知道如何去回報。
"回報親情"這一塊設計了六個活動。第一個是聽《怕黑的小女孩》這個故事,知道父母長輩的愛也是需要回報的,這樣的回報會讓親人感動難忘,激發學生回憶回報親情的'故事,但是這一回憶并非易事,它深藏在學生的記憶深處,而且因為他們從小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和關心,對家長任意指使,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設計了第二個活動,在《愛的箴言》的旋律中靜靜地想,逐步地打開記憶之門,流出回報的故事或是瞬間。接下來是全班交流,這時學生的交流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大多體現在生病或是節日時在特殊的時間與地點中的愛的回報。所以,接著創設了二個情境,一個是面對好菜講謙讓,一個是誰來拎書包,學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學生對于愛的回報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導向。通過這一系列的回憶、交流、討論,學生對于愛的回報的認識有一定的提升時,再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現在準備怎么做?雖然學生舉手不多,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在感動得哭泣時,甚至是泣不成聲時還能清醒地發言呢?真實的眼淚不是更能提示學生已經有了對于親情可貴的真實感悟,并沉醉其中難以自撥嗎?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及學生情況分析:
“比的意義”是小學五年級第十冊教材中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氨鹊囊饬x”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1、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并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并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方法的設計
1、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2、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4、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5、采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于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的活動與安排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ǘ┳灾魈骄,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啟發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后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松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組織同學們匯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匯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于”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別。
。ㄈ、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匯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ㄋ模、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我們展現的是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展現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語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情感。從而陶冶學生愛美的心靈,鍛煉學生發現美的眼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由于本文構思新奇,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創造了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展現想象,通過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語言,并把它定為本文的教學重點。另外,我把參照課文風格或在自己的風格進行仿寫作為本文的教學難點,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鞏固課文的新奇構思。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根據文章特點,我主要采用啟發誘導法,即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方式。按“整體感知—品味—語言—積累遷移”三步走的順序,分“導入、悟讀、品讀、小結、遷移”五個教學板塊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重在感悟、品味語言。以讀為主線,并借助想象,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并以寫促讀。學完課文后,可指導學生進行片斷寫作。
三、說教學程序。
首先是導入,出示一組展示大自然優美風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出本文的學習要求,即要求學生做一回文中的“我”,從而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接著是整體感知,教師配樂范讀,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并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我”拜訪了哪些朋友?怎么稱呼他們?
2、“我”在拜訪時心情如何?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體會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關鍵,就是學生用靜心默讀的方式去深入體會作者的心情,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要求學生對文中每一幅畫面,所描寫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開想象,給它配上色彩、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并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學生對本文應當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過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讓學生把剛才所想的,用語言進行表述的一個階段,它既可檢查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又可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說一說”的練習,要求學生說說默讀后,最喜歡的畫面或者最喜歡的“朋友”,并說明理由。為讓學生有個充分的準備,可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讓組員進行評價,或對不理解的畫面進行探討。于是教師可追問關于文章寫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即:作者到山里觀景,為何說成“訪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想學生應該是駕輕就熟了。學了就要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設置了一個仿寫練習,所以第五步工作為“想一想,寫一寫”,請學生任選一位自己喜歡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也可按自己的風格,對它進行問候。有些學生可能一時思維受限,不夠開闊,教師可列舉一些問候的對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最后是布置作業,為片斷訓練。題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向作者傾訴一下你的心聲,或以作者身份寫《再訪山中朋友》。
四、說板書。
板書設計以展示作者所訪問的朋友為主,并與作者的情感組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早晨(帶著滿懷的好心情)——
古橋(老朋友) 樹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懸崖(爺爺) 云雀(弟弟) 石頭
訪 落葉 山花 雷陣雨
友 老柏樹 螞蟻(小弟弟) 歸鳥
——傍晚(帶回好心情,好記憶)
【【精選】說課稿匯總7篇】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說課稿精選01-19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精選12-17
《荔枝》說課稿精選2篇12-17
《節日》說課稿(精選5篇)11-30
《草原》說課稿(精選7篇)12-01
生命生命說課稿(精選15篇)12-07
扁鵲治病說課稿(精選2篇)11-25
科學《螞蟻》說課稿(精選5篇)11-30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11-30
望洞庭說課稿(精選2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