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從軍行》是長春版語文第九冊第十一板塊中的第一課。這一課共有兩首古詩:
其一,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寫景,點出了戰爭的艱苦環境,景中含情。唐王朝與蕃貴族經常發生戰爭,由于戰爭殘酷,青海湖上空陰云彌漫,大片大片濃厚的陰云,一直延伸到天邊,高聳的雪山籠罩在烏云中,顯得暗淡無光。一個“暗”字,以自然景物極力襯托戰爭的慘烈。遠望前方玉門關,顯得遙遠而迷茫,那大漠間孤零零的城池變得更加孤單了。一個“孤”字說明環境的惡劣、孤立無援,為下文寫將士們豪壯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鋪墊。這兩句詩,渲染了戰爭氣氛,點出了凄涼艱苦的環境,表達了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與艱苦。
詩的后兩句轉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見戰斗是多么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斗生活,都濃縮于七個字中,盡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斗志絲毫不減。最后一句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其二,是一首描寫邊關將士軍旅生活的七絕。此詩格調高昂激越,樂觀向上。從描寫上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
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前軍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出來,王昌齡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嘆服!
說教學目標
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五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時,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3.通過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猛打猛沖,屢立戰功,頻頻榮升。同時,板書“從軍”,同時們怎么理解“從軍”(從學生熟知比較感興趣的話趣人物入手,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情景狀態。同時引入學生思考)
2、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板書:行。
(自然過渡,使學生平滑過渡到正課學習,同時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為理解古詩中人物情懷做鋪墊)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2、讓說說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初步的了解古詩的特點,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并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詩意
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讓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2、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
3、讓學生看圖讀前兩句,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
4、讓學生齊讀后兩句,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體出示古戰場圖,感受古詩內容并設置問題:“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體會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重點在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意、在看中感悟詩意、在思考中感悟詩意。)
四、體會意境
1、采用小組讀、分男女生讀、配樂朗讀等誦讀的方法體會詩的意境。
2、品悟詩情
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
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進而感悟詩人通過對戍邊戰士的戰爭生活的描寫及對其殺敵報國壯志的歌頌。)
五、拓展閱讀
1、幻燈片出示另外五首從軍行
生讀這幾首詩,根據自己喜好,小組合作學習理解詩句意思,朗讀古詩。
2、課后的拓展與運用
(設計目的是通過從畫面到詩句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并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后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于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 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類型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后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么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么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欲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自行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么?(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么車軸應裝在哪里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折后折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么發現?(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么裝在圓的中心了嗎?(回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折,讓學生觀察折痕有什么特點?從而懂得: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么特征嗎?
(3)匯報:同一圓里,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么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么關系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里, d=2r或r= d(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1、 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后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一個圓,并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50米的圓嗎?
2、(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并寫出來。
為什么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為什么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搜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把本句提前,這里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獲,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獲)(我認為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了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于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于生活,數學的生命在于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沖勁,以“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液體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認識較少,是本章的難點。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總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能應用液體壓強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2.能力目標: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培養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感受研究物理的過程和方法,獲得學習的愉悅。
三、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分析推導公式、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并歸納結論,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法:觀察、思考、記錄、實驗探究、交流與合作。
四、教學預案:
[提出問題]
1.水壩為什么上窄下寬?
2.潛水員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
3.深水炸彈為什么會在設定的深度爆炸?
[實驗演示]
4.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
[分析論證]
這一節課將幫助我們解決以上問題。
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對另一物體表面有壓力,就存在壓強。那么讓我們思考一下,液體內部是否存在壓力?如圖容器裝有液體,我們可任意把液體分為上下兩層,由于上層的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就會壓下層的液體,所以壓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會存在壓強。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壓強會跟什么因素有關?有多大?
引導學生分析論證,設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為s的水柱,計算這段水柱產生的壓強,就能得到水中深度為h處的壓強。
F=mg=Vg=shg
P=F/S=gh
這結論與事實相符嗎?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分組)
[實驗探究]
學生實驗桌上提供的實驗器材:壓強計、剪去頂部的大可樂瓶、小燒杯、大燒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濃食鹽水。
引導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把學生的實驗報告投影,進行講評。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結論。
現在我們再來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問題。
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鼓勵、贊美。
引導學生閱讀信息窗。
為什么幾杯水竟把木桶壓裂了?
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解答:幾杯水在細長的管中會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據p=gh,產生的壓強也較大,所以把木桶壓破。
[學以至用]
老師讀初中的時候曾經利用液體的壓強知識解決過一次實際問題,現在我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讓同學們也想一想。
例題:在老師念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圖),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讓學生思考、舉手回答。
講述老師思考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與學生共享思考解決問題的樂趣。
同學們,學完了這堂課后,請你們多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所
學的知識解釋或解決。送你們一句話,留心身邊事,發現處處有。
[布置作業]課本P31EX1學生用書P19EX1、2、3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逍遙游》是莊子的作品,文本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為我們揭示了莊子思想的精髓:逍遙游。這篇課文是編排在魯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屬于講讀課文。
二、說目標:
根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據此,我設置了一課時內容,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點的實虛詞、句式、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
2、理解《逍遙游》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
誦讀課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標:
了解莊子及《逍遙游》的基本哲學思想,并且辯證的看待這種思想。
三、說重、難點:
重點: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本的思想感情。
難點:辯證看待莊子在《逍遙游》中所體現出的哲學思想。
四、說教法:
1、誦讀法。古文,必須通過誦讀才能培養出一種古文的語感,只有通過反復的吟誦,學生才能愈來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內涵。
2、梳理法。對于文本的文言現象,采用分組重點突破,討論歸納整理的方法進行教學。
3、研討法。對于文章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哲學思想,可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組研討進行分析,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點撥提示,促使學生往深一層想。
五、說學法: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識量大,所需掌握的內容多,不經預習直接聽課,學生很可能會不知老師所云者何,聽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
2、誦讀法。“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文言文。《逍遙游》氣勢磅礴,寓意豐富,想象奇特,比喻生動,通過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通過誦讀、思考、討論、探究歸納文言知識現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約3分鐘)
馬敘倫曾經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足見《逍遙游》之魅力。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走近莊子,走近《逍遙游》,去解讀一下“逍遙” 的內涵。
(設計依據:《課標》與“教學大綱要求”中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奠定學習散文的感情基調。)
(二)一讀文本(學生朗讀),疏通字詞,整體感知文本。(約5分鐘)
明確:
給下面的字注音。
鯤鵬 摶 坳堂 夭閼 蜩 榆枋 蟪蛄 斥鴳 泠然 數數然
(設計依據:課標指出,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應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文體知識。通過誦讀突破知識目標。)
(三)再讀文章(學生自由讀),積累并梳理文言知識,歸納總結重點字詞句式:(約10分鐘)
由于預習充分,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少許時間(2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難以理解的詞句,學生之間分組討論、交流、補充、訂正,相互答疑,老師從旁予以糾正。 明確:
重點實詞:志 適 窮 絕 待
重點虛詞:其 之 斯 惡
重點句式:
(1)判斷句(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裝句(彼且奚適也?)
(3)固定句式(天之蒼蒼,其……?其……?)
通假字:冥—溟 反—返 知—智 辯—辨 而—能 辯—辦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歸納整理文言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目標,達到掌握一定文言現象的目的。)
(四)三讀文本(學生誦讀),涵詠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莊子思想及寫作手法。(約20分鐘)
1、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在文本中找出作者所闡釋的`“逍遙”的含義的段落,理解其字面含義。
學生思考、圈畫、交流、討論,然后小組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教師從旁予以點撥,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確:《逍遙游》最后一自然段。
2、怎樣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
(五)四讀文本,鞏固文言知識,深切體悟作者的思想,獲得審美體驗。(3分鐘)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學內容,深刻體悟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哲學思想,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六)小結:(2分鐘)
《逍遙游》是作者哲學思想的一種體現。通過這節課的品讀分析,我們發現莊子思想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正像于丹所說:孔子負責八小時之內,教我們敬業;莊子負責八小時之外,教我們靜心。我們應該辯證的學習莊子的“逍遙游”思想。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叫我們學會審視。
(七)作業:(2分鐘)
寫作練習:假如莊子生活在現在……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味莊子“逍遙”的思想,在寫作的過程中更辯證地看待作者的思想,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逍遙游
莊子
鯤鵬 —— 蜩 學鳩
野馬 塵埃
朝菌 蟪蛄 —— 冥靈 大椿 有所待,不逍遙。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 彭祖—— 眾人 游于無窮,無所待,逍遙。
宋榮子 列子—— 知效一官者
說課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今天帶來的說課題目是《張衡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展示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課文講授的考慮,特別要解決為什么重點講這篇文章,怎么講這篇文章,為什么這樣講這篇文章這三個問題。
一、說教材
首先是《張衡傳》的地位和作用,《張衡傳》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4第13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單元目標是學習古代人物傳記。
而我將這篇課文進行了進一步定位。《張衡傳》是必修課本唯一一篇標準的人物傳記。其次,《張衡傳》這種傳記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這就是《張衡傳》這篇課文的特殊性和他的價值所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既要弄懂張衡傳本身,還要利用這篇范文介紹讀基本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的基本考察的入手點,達到課標所要求的“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這就是為什么重點講這篇文章。
二、學情
高二上半年或高一下半年,經過三本必修的學習,同學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知識系統和方法尚未系統化,可以適當介入課外知識和高考的適當內容。
三、教學過程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我劃分了三個教學目標:
1、 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掌握古代官職調度的術語。
2、 了解張衡一生的經歷、性格特征及其評價
3、 學習并學會使用三要素法讀古代人物傳記,使學生明確讀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的入手點。
關于重難點前兩點作為教學重點,最后一點作為教學重點。
關于教學方法
回答法(訓練學生推測并確定詞義和特殊句式的能力)
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張衡生平、評價的梳理)
演示法(通過張衡傳的解讀演示閱讀古代人物傳記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將結合具體教學過程闡述這幾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本節課,我將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節課,簡單導入,介紹張衡和范曄《后漢書》,時間約在5分鐘左右
然后帶領學生疏通課文,這里就采用回答法,給出問題有同學回答,為了解大多數同學的掌握情況要求同學采用一條龍式依次作答,推測詞義判斷句式,并解釋原因,就是訓練學生推測并確定詞義和特殊句式的能力,同時避免單純講解或看注釋的枯燥。
課下要求同學整理的重點字詞和句式,并查閱書籍了解各代官職調動的知識。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介紹閱讀古代人物傳記和高考文言文考試的的三要素法
這種方法,要求從三個角度對古代人物傳記進行梳理,即人物(籍貫家世性格),事件(時間地點過程),評價(時人評價,傳者評價,后人評價(讀者自己的評價))
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進行學習表格的填充,最后進行提示,單純閱讀古代人物傳記重要在于評價和史料價值,文言文閱讀重點在事件,特別是細節事件。達到對《張衡傳》的梳理,并掌握這種學習方法,掌握閱讀古代人物傳記的入手點。
最后是對作業的一個考慮,兩個古文,一個是高考真題,還有一個是單純的人物傳記要求學生按照可上所講的表格對這篇文章進行梳理。
這就是我將如何講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同學們在學會這篇古文的基礎上,掌握讀人物傳記或讀史的方法和文言文閱讀的入手點。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關于語文教學的感悟
我們承認語文課程無用之大用的價值所在,但現階段學生們關注的是語文課程的有用性,從而涉及到學生對語文課堂的關注度,所以我們要將語文課本之外的技能方法帶到語文課堂上來,將語文所要求的基本素養整合講授,得有用之盡用。
無用之大用,有用之盡用。
【實用的說課稿合集5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6-21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05-21
英語說課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說課稿(合集15篇)11-10
《水調歌頭》說課稿(合集7篇)11-04
實用的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6-19
實用的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03-24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五篇10-08
【實用】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18
木蘭詩說課稿(合集9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