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匯總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980年初,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訪美歸來后,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作者的舊時同窗,離開故土50余年后,在美國家庭事業都如意的情況下,托“我”捎帶幾枚生棗核給他試種的事。全文表達了海外華人身在異國他鄉,卻心系故土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本篇課文被安排在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第二單元的第一篇,編者建議把它定為學生略讀課文,因此教學本文我只安排一個課時。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 學生在學習了前面以“長征之歌”為主題的第一單元之后,感受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培養了民族自豪感,這對學習第二單元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學生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傾聽愛國主義的贊歌,感受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第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有了敬愛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級學生閱歷尚淺又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可能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還缺少一定的感知和體會,尤其是對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許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應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如詩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國心》等等,來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系課文并更深一層地明白:愛國主義精神往往集中表現在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而這種思念和熱愛又牽連著故鄉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上面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為本課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飽含深情的語言
、趯W習課文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的精巧構思
2、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為主線,聯系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領會人物情懷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悟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樹立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意識
4、教學重點: 文章精巧的結構,熱愛故土的深情
教學難點: 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說教學方法
教學教學,有教有學,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教師教法的運用,又要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因此,我從教法和學法這兩個方面來談教學方法。
1、教法:情境體驗法、線索引導法、點評引導法
2、學法:朗讀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預習設計:閱讀全文大致了解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把握重點詞語的音、形、義,并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并形成書面作業。
。ㄔO計意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累重點字詞及常見的文學常識,夯實基礎。)
(一)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詩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國心》片段。
。ㄔO計意圖:本環節采用情境體驗法,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更快進入課堂氣氛,融入文章內容。)
。ǘ┛圩祟}、理清脈絡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與標題“棗核”有關的句子。
2、交流后試著圍繞棗核來概括全文的結構?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ㄋ鳎椇,用途(蹊蹺)-(見)棗核,如獲(至寶)—
。ㄕf)棗核,為解(鄉愁)—(議)棗核,(民族)之情
“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4、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那么“棗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線索 設置懸念,推進懸念,揭示懸念
。ㄔO計意圖:本環節采用線索引導法,啟發學生學會從課文標題入手,把握全文的結構,進而明白棗核是全文的線索,用棗核設置了懸念,推進了懸念,揭示了懸念,從而初步感知了本文作者用線索“棗核”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很好地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這篇文章體現了同窗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請跳讀課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動了你,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2、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活動,相互討論
3、課堂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中肯的恰當的評價,對學生討論中不容易理清的問題要進行精要的講析。)
“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語言)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胡同棗樹”(心理)
栽楊柳、養睡蓮、堆假山,還想種棗樹(動作)
重點引導理解:“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墒俏倚纳峡偤孟袷侨秉c什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采用了朗讀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讀文章語言,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托在這些事物上,寄托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與人物形成共鳴,讓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身在異國,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這樣解讀人物,復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學生超越了時空,做了一次精神的遠行,與游子同行,與游子對話,透過這位友人,學生看到了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到此水到渠成地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ㄋ模┯牲c及面、歸納寫法
這篇文章,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么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么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復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托了思鄉之情
(2) 從結構上看,棗核是本文敘事線索
(3) 從寫法上看,是以小見大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于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
。ㄔO計意圖:由點及面,總結寫作手法,強化學生體會。)
。ㄎ澹┩卣寡由
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心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人朋友,讓海外游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ㄔO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于學生再次對文本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個性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六)結語:
悠悠老人心,濃濃棗核情。
“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牽著你......” 每一位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心中惦記的永遠是自己的祖國。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 . . .
(設計意圖:這樣的結語,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文中主題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依戀。)
。ㄆ撸┎贾米鳂I
課外閱讀一篇具有以小見大、以某物作為線索之特點的文章,與本文比較,并嘗試用這種方法寫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ㄔO計意圖:拓展閱讀視野,學習并鞏固本文的優秀寫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學以致用。)
。ò耍┌鍟O計
《棗核》 蕭乾
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思鄉-----(以小見大)----愛國
。ㄔO計意圖:這一板書展現了全文的脈絡,突出了標題的線索作用,顯示了主要的寫作手法,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簡潔明了,重難點突出。)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的第二課《我國的國寶》中的第一個小話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設計、板書設計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以我國的文化遺產為主線,從偉大的先人、我國的國寶和我們的國粹這三個內容層面,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繼承與發展,理解“民族就是世界的”這一表達的內涵,使中華文化得以弘揚和繼承。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本課的第一個話題,讓學生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認識到祖國文化遺產之多,切身感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精深。以此為基礎,激發起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探究興趣和向往,從而進行第二話題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本校屬村小,農村的孩子在資料的搜集上以及對名勝古跡的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加之,本課教材歷史感較強,離孩子們生活較遠,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周邊的資源,包括像周圍的人、家人等了解某些文化遺產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體會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精深,從而激發起孩子濃烈的民族自豪感。繼續培養孩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對我國的主要世界文化遺產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他們在什么地方,找找相關的圖片和文字。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萬里長城的視頻資料 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的圖片及文字介紹。提前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簡單的中國行政區域的輪廓圖。
學生準備:全班學生分為十個小組,對我國不同區域省份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進行圖片和文字的搜集整理,盡量以卡片的形式呈現。
六.教學設計。
本著快捷入題,為后面的教學任務積蓄時間,在學生注意黃金時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意圖。我采用了開門見山引入話題的方式。用時兩分鐘,讓學生根據話題內容進行課前質疑,帶著學生的問題開始該課的學習。預設孩子的問題會有:什么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共有幾處等等。教師根據學生的疑問順勢走入教材。
品德與社會課標中指出: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教科書以及教學所需要的教學參考資料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并加以利用。
以此為指引,我設計了第一個教學活動:“我為古跡找找家”。該活動讓學生閱讀教材68頁,看看我國已申報的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并結合69頁教材,分別在地圖上進行定位、圈畫?纯此麄兲幱谖覈氖裁次恢。這一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初步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所認識。該環節大概用時5分鐘。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基于此要求,我設計了第二個教學活動:各報“家門”。該環節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組內交流,為交流匯報做好準備,預計時間3分鐘。我班一直堅持分組形式并采取回答問題有加分的激勵制度。本課學習也不例外。全班十個小組分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處古跡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備匯報。全班十組可分為北京隊、山西隊、山東隊、江蘇隊、湖北隊、重慶隊、山西隊、湖北隊、澳門隊、河南隊,其中湖北、澳門、河南隊是分別針對明清皇家陵寢、澳門歷史城區、龍門石窟等書中沒有提供的地區進行資料搜集整理。該三組的任務較重,交給家里上網比較方便的同學。組內交流完畢。全班按順序進行匯報展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老師不統一要求匯報形式。每組組內自行研究匯報形式。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關于萬里長城的視頻資料、敦煌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的圖片向學生展示。該環節通過學生自己課前資料的搜集、課上組內的交流、全班的展示,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分別針對地圖上呈現的和未呈現的文化遺產進行匯報展示,又一次加深了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了解。教學重點得以再次落定。
為進一步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最后一個教學活動:“落葉歸根”。通過上一活動的匯報,孩子對我國主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有了了解。但為防止孩子僅能記住自己負責的那一組的文化遺產。該環節,讓兩個小組之間互相交換圖片和資料,然后分別將對方的資料或圖片通過獨立完成或小組間合作的方式粘在大的行政區域圖上。
我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以上三個教學活動,由淺入深,讓孩子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切身地感受到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如此驕人的古跡屬于中國,孩子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保護它們的情愫也會被激發。為后面話題的學習也奠定了基礎。
七.板書設計。
一節課的板書應該力求美觀、簡潔并能突顯本課的重點。我的板書是由孩子和我共同完成的:一幅簡單的中國行政區域的輪廓圖配合孩子們搜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第三個教學活動中,完成本課的板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不吝您的指點,對青年教師多些批評、指正,讓我能快快成長。謝謝各位。
說課稿 篇3
三年級上半學期的《品德與社會》一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我和我的同學》、《我要安全地成長》和《我的成長與家庭》,《愛住我家》說課。在選擇教材時,我們毫不猶豫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原因:1、基于學校博愛理念的大環境,愛國家,愛社會,愛學校的觀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從愛家庭,愛家里的所有親人開始;2、基于學生對于家庭,對于親情的忽略。"父母加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為主導型家庭結構,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受到過多的關照,導致一部分兒童心理發生變化,行為出現偏差,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識淡漠。
因為這是一堂研究課,所以我們對第三單元的前三課《家庭樹》、《父母的疼愛》和《現在的我能做什么》的內容重新整合了,前兩部分即對家庭結構的認識與理解,著重對家庭概念和家庭關系的形象化的認識,和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疼愛,這些相對比較簡單,第三部分兒童對父母長輩的關愛與體貼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教學。但三者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因為這血濃于水的自然親情才生成了家庭樹,親人才會無私地愛著"我",正是因為有了對親人的無私的付出的道德認知,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基礎,最后才能指引學生走上回報親情的回家的路,這是最終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我們設計這一個活動的思路是以情感為主線,以多媒體為媒介,在學生與家長的互動中達到三個目標:1、在道德認知上,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2、在道德情感上,能在自己和同學的親情的喚醒下,感悟親情的可貴,激起對父母長輩的有一定提升的或深或淺的愛;3、在道德行為上,能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激、尊敬與關心,孝敬父母長輩,至于這恰當的方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我們定位在四方面:有禮貌,能謙讓,會體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論文《《愛住我家》說課》。
在"家庭樹"這一塊設計了兩個活動,一個是說一說家庭成員及其與"我"的關系后,把它們放在家庭樹的合適位置,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將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零散感知加以整合,進而較為完整地弄清楚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系,特別是"家庭樹"這么樹的一個具體形象,讓學生更加饒有興趣地弄清了這些本很抽象的家庭結構。因為上課時有些緊張,所以學生的有些回答沒有聽清楚,所以,在評價時產生了一些錯誤。另一個活動是邊拍邊唱《家族歌》,讓學生在簡單的旋律中對家庭成員及其關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脈絡,鞏固對于家庭關系的認識。
。⒏惺苡H情"這一塊設計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看從小到大與親人生活的照片集錦,用以喚醒學生對于親情的記憶,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第二個是束昀菲介紹自己的家庭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親情故事。第三個是全班可借家庭紀念物交流親情故事,能相互進一步喚醒對于父母長輩的愛的認識,知道疼愛是愛,嚴格也是愛,能夠感受到親人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心血,知道珍惜和感激。第四個活動是聆聽家長的期望,讓家長走進活動,進一步拉近學生與家庭的回憶,感受親情,情感上達到一個高峰,并自然地引入第三塊的活動,知道如何去回報。
"回報親情"這一塊設計了六個活動。第一個是聽《怕黑的小女孩》這個故事,知道父母長輩的愛也是需要回報的,這樣的回報會讓親人感動難忘,激發學生回憶回報親情的故事,但是這一回憶并非易事,它深藏在學生的記憶深處,而且因為他們從小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和關心,對家長任意指使,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設計了第二個活動,在《愛的箴言》的旋律中靜靜地想,逐步地打開記憶之門,流出回報的故事或是瞬間。接下來是全班交流,這時學生的交流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大多體現在生病或是節日時在特殊的時間與地點中的愛的回報。所以,接著創設了二個情境,一個是面對好菜講謙讓,一個是誰來拎書包,學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學生對于愛的回報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導向。通過這一系列的回憶、交流、討論,學生對于愛的回報的認識有一定的提升時,再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現在準備怎么做?雖然學生舉手不多,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在感動得哭泣時,甚至是泣不成聲時還能清醒地發言呢?真實的眼淚不是更能提示學生已經有了對于親情可貴的真實感悟,并沉醉其中難以自撥嗎?
說課稿 篇4
【教材簡析】
《魚游到了紙上》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課文以聾啞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教學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魚游到了紙上”為線索,抓住重點的詞語來理解文章的段落、語句,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素質。
【目標確立】
根據中年段 “如何抓住重點詞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文章內容,更好的落實三維課程目標” 校本教研研究的問題,我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抓住描寫聾啞青年畫魚和觀魚的句子進行訓練。
2、能力目標:
。1)有目的的進行課文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課文,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描寫人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精神,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教學設計與教學特色】
一、欣賞名畫,導入新課;師故設懸念,生巧解課題。
師生一起欣賞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鄭板橋的竹。欣賞后,請生談談這幾幅畫畫得怎樣?教師適時引導:今天,我帶大家一起走進一位能讓魚游到紙上的“特殊”畫家,那就是27課《魚畫到了紙上》(教師有意把“游”板書成“畫”)。當生質疑時,師故作愕然,問道:“不對吧,魚只會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請生回憶課文內容回答,巧解課題。
。▽脒@一環節,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名畫,感知畫畫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樣,體會畫家技法之嫻熟,巧妙導入新課。我又想到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住!币蚨覄撛O一個生活場景,從俗語導入,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妙解題:為什么是游而不是畫。)
二、研讀課文,體會人物品質。
(一)出示問題1:課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魚游到了紙上?請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用“——”畫出有關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有感情朗讀。
1、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體會字詞句含義,有感情朗讀。
2、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句并借助多媒體來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其體會青年畫家技法之高超。
。ǘ﹩栴}2:這位聾啞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的鮮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紙上?請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用“~~~~”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字詞句的含義,將你的感受讀出來。
1、學生進行“讀——思——畫——批——讀”,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內進行交流。
3、全班交流。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并用多種方法閱讀,如:指名讀、范讀、比賽讀、評價讀等,體會青年人雖然聾啞,但專注和勤奮,這是他畫的魚之所以栩栩如生、贏得了大家贊嘆的原因。
。ㄈ┙涣鳎骸棒~游到了紙上”與“游到了心里”之間有什么聯系?
。ㄋ模┟雷x課文。此時學生心里對聾啞青年的專注、勤奮產生了敬佩之情。以輕柔音樂為背景,請學生隨著音樂美讀使自己感受頗深的句子,升華情感,積累語言。
。ㄑ凶x課文這一環節,體現了以下四個特色:
1、結構清晰。整個環節緊緊圍繞著“魚游到了紙上”這一主線展開了兩個問題,即“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魚游到了紙上?”“聾啞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得栩栩如生,如同魚游到了紙上?”
2、語言文字訓練。特別突出了讀的訓練,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蔽闹忻鑼懬嗄戤嬼~、觀魚的情節語句優美,讓學生多朗讀、感受,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體味意境;讓學生在朗讀、分析中理解詞意,體會句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語言文字訓練還體現在:我指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結合圍觀人的語言、神態、動作想象當時議論的情景,這一環節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使語言文學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3、運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青年畫魚、看魚的圖畫和有關句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把其中的重點詞語如“呆呆地、靜靜地……”用鮮明的顏色突出,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句意。
4、突破難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引導學生嘗試用關聯詞語“之所以……因為……”和成語“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延伸。
1、從這位青年由“心中有魚到紙上游魚”的學畫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優秀品質?
2、交流課前搜集到有關勤奮刻苦、專心致志的名人故事。
。ㄍ卣寡由飙h節以故事感染學生,使學生學習勤奮、專注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四、鼓勵學生學習青年和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總結全文。
青年畫魚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復觀察,積累了很多有關金魚的材料,心中有魚才能落筆生輝。作者寫這位勤奮、專注的青年,同樣得先進行觀察。那我們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真童趣。課文不僅為我們再現了俄羅斯鄉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麗,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生活的快樂,而且還向孩子們滲透了觀察、了解自然的意識和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由于本課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學習主題是“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學生剛升入三年級,已經具備了一些對課文內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問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這樣的學情和課標對本學段的具體要求,我預設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認讀“釣、攏兩個生字,識記、會寫“耍、裝”等13個生字。結合語境和生活實際理解“一本正經、使勁、引人注目、觀察”等14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3、感受課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生活的快樂。增強孩子們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識。
鑒于以上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受草地之美,體會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謎。
另外,小男孩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草地變色的奧妙,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特別是未見過蒲公英開放,合攏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也難體會到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為:通過讀課文,與文中小男孩一起去發現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
三、說教法
。薄⒚雷x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借助課件,借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多媒體情景法:
因為小學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松、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n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四、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
期待在學習上表現為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只有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期待,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因此我將這樣導入新課:在教學開始,我先問孩子:“你們喜歡郊游嗎?好,今天我就帶你們去郊游。”然后引導他們回憶過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張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的圖片,板書:( )的草地,結合圖片問“你見過怎樣的草地?誰來說?”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板書完整的課題——《金色的草地》,并且問“你見過金色的草地嗎?”借此引起學生對本課的閱讀期待,對下面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
本課生字較多,在初讀課文之后,我問學生:“你們想去見見金色的草地嗎?但總不能兩手空空啊,那我們就帶上生字寶寶作為禮物去看看?纯凑l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場券。”然后出示生字詞,通過各種形式如開火車讀、指名領讀、同桌互讀檢測、齊讀等方式,檢測學生認讀情況。并重點區分“!焙汀耙、“釣”和“鉤”的字形,進行書寫指導。并且出示幾句帶有生字比較難讀的句子來讀一讀。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初步朗讀了課文,自己疏通了課文詞句。在自學檢查反饋中,我還相機進行生字詞的正音和難讀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特點。
(三)再讀課文,初窺課文大意。
讀而不死則罔,讀中有思,才是高質量的讀,才是有意義的讀。本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前線,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請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哪兩件事情?用自己的話簡單地來說一說,并且將兩件事概括為: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變色的原因。鍛煉了學生從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為主線,生成教學過程
在了解了課文大意之后,我準備抓住課文最后一段“多么可愛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這句話展開教學,以“趣”為切入口,讓學生說說“你感覺課文哪里寫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開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由于學生回答的不確定性,我預設了以下兩塊的教學:
1、抓住第2段體會草地的“美”和“可愛”。
這段話寫的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的事。當學生說到“蒲公英”一詞時,我引導學生回顧一年級下冊的《植物媽媽有辦法》里關于“蒲公英”的內容,并結合詞語手冊里“蒲公英”的插圖和說明文字,先引導學生了解蒲公英的情況。這段話里面充滿了哥倆的對話和他們有趣的神情、動作,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這時可能會說“我感到謝廖沙哥倆在這片開滿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樂!比缓笪揖妥寣W生說說從哪些詞句當中能看出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呢?引導學生抓住哥倆的神情“裝著一本正經”、“使勁一吹”、“假裝打哈欠”等重點詞語體會互相吹絨毛的有趣。并且指導朗讀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該段的最后一句話,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引人注目”一詞的意思,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在什么情況下,有什么東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課文,理解蒲公英開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過的,可是課文為什么說“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鼓勵幾個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課文當中的這段內容。讓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仔細揣摩哥哥假裝一本正經的叫和弟弟假裝打哈欠的用意,體會孩子在游戲中表現的智慧和為對方上了自己的當而開心得意的神態。讓那種真正屬于孩子之間的樂趣,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得以再現。
2、抓住第3段“發現草地變色,以及變色的原因!斌w會蒲公英的“有趣”。
學到這里,我用語言進一步激發學生去發現蒲公英的有趣:“可愛的小男孩發現草地在變魔術,他多想快點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來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細觀察起來,請大家自由讀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學生讀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發現。
學生可能會說“草地會變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課文第3段,這一段“草地變色的原因”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首先引導學生讀一讀課文內容,劃一劃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顏色的。再出示思考題:“草地怎么會變色”?并提供填空題,提示幫助學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顏色會變,這是因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晨,花朵( ),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首先是同桌間互相說一說,在指名匯報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誰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變色這個奧秘說清楚?”在齊讀該段之后,體會“我”發現了這一有趣的現象后,對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變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學習。
最后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學環節的展開過程中,我還將隨機引導學生去體會個別詞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例如這句話:“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痹趺醋寣W生體會“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為什么以前我沒有發現草地的顏色會變呢?”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便豁然開朗,原來,以前我從沒有起這么早過,所以一直誤以為開滿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這里又有什么含義呢?為了讓學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來讀這一句,再加上“并”字讀這一句,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用上“并”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直認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種想法是錯的。然后讓學生再通過自己的朗讀去體會這些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實踐
課后,我還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1、摘錄描寫鮮花的詞語。
2、平時你一定見過許多美麗的鮮花,你能向大家介紹一種你最喜歡的花嗎?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花的形狀、顏色等,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
這樣的練習,由摘錄寫鮮花的詞語到介紹鮮花,體現了一定的梯度。將語文學習的平臺延伸到了課外,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說課稿 篇6
【內容目標概述】
本節課是在酸、堿的通性學習后,結合酸與堿的相互作用——中和反應而設置的,就內容的難度以及大綱(或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而言,這節課較前二節明顯下降。但本節課在整個初中綜合理科中聯系點比較多:如與人的內環境,酸雨、環境污染、金屬的銹蝕,人體的免疫等均有一定聯系,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課是第二課時,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對此內容提出的具體目標為“會測定溶液的酸堿性”,活動建議是“測定土壤的酸堿性,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議;測定常見溶液、幾種果汁、食品、人體汗液的酸堿性;自制酸堿指示劑”。
限于初中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對pH的意義無法理解;同時自制酸堿指示劑也有操作上困難,因而是學習的難點。
鑒于本節課需要學生參與實驗探究身邊以及生活中常見溶液的酸堿性,因此增設教學目標“體會科學就在身邊”及在課外拓展確認自制酸堿指示劑的實用性以及得出指示劑概念時所用的科學方法目標“運用歸納法”。
【教學設計思路】
一、情景創設
為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引述科學史上波義耳實驗時的“意外發現”,并投影相關圖片,同時邊講解邊演示紫羅蘭花瓣遇酸堿變色實驗,自然引出學習任務:酸堿指示劑。
二、復習歸納,引出新概念:指示劑
通過復習原先分散學習的紫色石蕊與酚酞試液與酸、堿反應時的顏色變化,不但可接通學生原有經驗,同時有助于引導學生歸納出可用做酸堿指示劑的根本特征:遇酸、堿顏色不一樣,而不一定兩者都變色,從而得出酸堿指示劑的概念。
三、提出問題
同是酸或堿性溶液,它們的強度又有不同。通過演示鹽酸與醋酸酸性強弱的對比實驗,自然提出問題:鹽酸比醋酸強多少?如何反映酸/堿性的強弱呢?從而引出新的學習任務:溶液的酸堿性—pH。
四、講解:溶液的酸堿度——pH
1.板圖
2.說明
溶液的酸堿度用一相對數值pH來表示,pH值越大,溶液的堿性越強,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強。酸、堿的分界點是pH=7——中性。
3.板書
4.舉例說明:pH的意義。因為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碳酸顯酸性這一知識學生已經熟悉,所以如下例子會讓學生在親切之余體會酸堿度定量測定的意義。
例:人體血液pH正常值7.35-7.45,如果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pH值會_______?(為什么?)
5.再配以簡單練習既鞏固新知,又豐富學生對pH的理解。
練習:判斷以下溶液的酸堿性,并比較強弱。
五、pH 的測量
1.連接:不但人體各環境有一定的酸堿度范圍,超出范圍,肌體會發病;同樣道理,植物對生活的水土環境的pH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圖(投影):
2.基于現實需要提出聯系實際的問題,會使學生覺得知識學習有價值。問題:農民在種植作物前除了根據經驗判斷哪些土壤適合種什么,不適合種什么外,要是能預先知道就好了;如果能改良土壤就更好了?那么,怎樣測量或改良土壤的酸堿度呢?
3.介紹pH試紙以及用法:邊演示、
邊介紹,同時要求學生判斷酸堿性。
六、學生活動
經過簡單的小結后,緊接著安排學生活動,馬上親歷新學的知識與技能,并且所測量的對象多是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關聯的,其興趣和興奮之情可以預見。并且正因為pH對學生來說顯得太抽象,有必要讓學生從多個途徑“接觸”它,從而消除“隔閡”。
限于材料以及指導的難度,學生活動按內容難度擬分成兩組:一組是動手能力較強的,測量附近土壤浸出液的pH,另一組測量唾液、食醋、果汁、人體汗液的酸堿度,教師可以多花時間指導前組。同時通過組織交流實驗結果,可以使學生分享合作學習的成果。
七、評價
實驗結束后,教師就合作精神、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實驗結果的差異性進行評價,作為課堂總結。
八、練習(見教案)
【學習方法指導】
由于本節課的pH概念超出了學生所能理解的水平,決定了這一部分的教學以接受式為主,但要達到“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水平,需要聯系生活、生產實際,不能死記硬背,這是老師需要特別引導學生的。
【對結果的預測】
通過接受老師的介紹,聯系實際、生活實例的分析與親自活動,相信學生對溶液的酸堿性、酸堿度、pH等概念會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在后續的生物的內、外環境的學習中得以應用。
【討論】
從探究教學的角度來看,這節課學生參與設計、思考的思維容量并不大,如果條件許可,能找到比較方便萃取的含色素植物(器官),則教學設計還可以更加大膽、精彩;舅悸肥牵嚎茖W史介紹指示劑的發現——老師實驗舉例——學生自制指示劑——檢測已知酸、堿、中性溶液,得出變色規律/或剔除——檢測未知液體,并與石蕊、酚酞等比較——整理出本地可用于制造酸堿指示劑的植物(器官)清單——pH試紙(視時間而定)。
【關于說課稿匯總六篇】相關文章:
關于《蒸發》說課稿11-30
關于《蝸!氛f課稿11-30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關于《觀滄!氛f課稿12-05
關于《化石吟》說課稿10-30
關于《沁園春長沙》說課稿12-21
關于《竊讀記》說課稿11-30
關于學會感恩說課稿范文11-19
【精品】關于說課稿11篇02-23
關于《化石吟》說課稿介紹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