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模板五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以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互動活動,寓教于樂,注重整合,才能幫助學生走出拼音枯燥難學的感覺。
首先我先談一談自己在設計這兩課時總的指導思想:
1、《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應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备鶕@一要求和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易于接受直觀、生動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將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同有趣的游戲、兒歌、故事、比賽等結合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的拼音樂園中去學習。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
2、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我們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自主探究新知識。從而讓他們的潛能得到發揮,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飛揚,讓他們的眼里、臉上自始自終都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3、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地為學生創設一種語言環境,調動多種感官,再現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所學新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這樣他們才會學得更主動、更快樂、更有信心。
(由于兩課拼音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從教參上都能一目了然,所以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展開講了。下面我重點講一講這兩節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
《g k h》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檢復,導入新課
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火車到站,和老朋友(b p m f d t n l)打招呼的一個情境。這個情境我是從聲母的第一課教學就開始創設了,他將連續地串聯在我9課的聲母教學中。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我把24個聲母看成一列火車上的24位客人,9課的聲母就分別安排在火車的9個車廂。(即b p m f坐在第一節車廂,d t n l坐在第二節車廂,依次類推下去。我們每節課要認識一節車廂的幾個新朋友。)
在學習新的聲母g k h前,我就用這個情境進行檢查復習:第一步:創設火車開動、到站的情境。即先出示貼有b p m f、d t n l的一列火車,教師隨即導語:小朋友們,快看,聲母列車向我們開來了。學生們就緊跟著很自然地學著發火車開動的“嗚——咔嚓、咔嚓” 的聲音,邊發音邊做動作。然后,教師又進行導語:火車該到站了。學生也隨著發出火車到站的聲音。第二步:檢查復習學過的聲母。這一環節我是這樣導入的:火車到站后,他們從火車上下來休息了,來,趕快和他們打個招呼吧!學生就認讀打亂次序這8個聲母。讀完后,再引導說說這些聲母朋友在發音時有什么共同點?第三步:檢查學生對這8個聲母和單韻母組成音節的認讀情況。導語是這樣的:這些聲母在火車上又找到了許多的好伙伴,他們手拉手后,你們還認識嗎? 學生一聽是聲母找到了好朋友,認讀的興趣就立即上來了。
導入新課:今天,又有三位新的乘客要坐上這列火車了,你們也想認識他們嗎?
●.這一部分的設計主要有2個目的:1、 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檢復時,為了避瞞簡單、枯燥,我創設了聲母列車的情境,使學生從上課伊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激勵,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拼音的興趣。2、把聲母安排在聲母列車里,可以使學生很自然地在頭腦中串聯起聲母表來,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部分:觀察情境圖,引出聲母
第一環節:出示“情境圖”,并且設有懸念地告訴學生:小朋友們,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三位新朋友就藏在這幅圖里!不信,和你的同桌先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第二環節:指一名學生上臺指著“情境圖”講圖上的內容,這位學生在講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聽后鼓勵學生進行內容的補充或糾正。并重點指導學生想象練說好哥哥是如何教育弟弟放蝌蚪的,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要保護蝌蚪、保護青蛙的思想教育。
第三環節:教學“語境歌”。教學前可這樣進行導入:小朋友說得真好,老師也想顯顯身手,編了首好聽的兒歌,想聽想學嗎? 然后教師帶著學生邊拍手邊有節奏地讀兒歌:弟弟河邊捉蝌蚪,哥哥走來勸阻他。小弟弟,很聽話,忙把蝌蚪送回家。
第四環節:引出聲母。看,把哥哥的“哥”、蝌蚪的“蝌”、河邊的“河”的第一聲讀得輕又短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聲母“g k h”的讀音了。簡單嗎?
●這一個部分的設計,巧妙地運用了“情境圖”和“語境歌”。特別“語境歌”短小精悍,語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學的字母同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生活經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化難為易,為學生讀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鋪墊。
第三部分:聯系表音表形圖,學習聲母
第一環節:小組學習聲母的發音:
在學生自學聲母的發音前,我是這樣激勵學生的:“小朋友們,剛才在講故事、朗讀兒歌的時候,其實你們已經把“ge ke he ”都發準了,相信不用老師教,你們也一定能把今天要學習的三個聲母讀準,試一試好嗎,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學生就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以前學過聲母發音輕又短的特點,聯系書上的表音圖讀好這三個聲母。
●因為聲母g k h的發音是不難掌握的,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學習時,可充分體現開放式的教學思路,發揮學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互動中自己去嘗試發音,讓學生感到拼音其實是不難學的,同時讓學生有成就感。
第二環節:采用多種形式檢查學生的發音,比如指名讀,讀對了請他做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賽讀等。
第三環節:同桌討論記憶聲母 g k h的形:先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表音表形圖發現相似之處,然后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在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與g k h相似的事物。并鼓勵學生學著編順口溜記憶。
●這一環節中,當單調的拼音字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時,學生就會愉快地牢牢地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讓學生編順口溜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加上順口溜是孩子們自己參與編出來的,很受他們的歡迎。而且讓孩子們*自己的發現去掌握該學的知識,他們同樣也很有成就感!
在聲母的音形掌握后,我們可以緊接著設計一個鞏固性的聽音游戲:比一比小耳朵誰最靈!(當教師這樣導入后,學生可輕輕地領著自己的耳朵回音說:小小耳朵我最靈!)增加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增加情趣。
具體是這樣操作的:老師先把“g h n k l d”的聲母寫在黑板上,然后聽老師發音,學生找出相應的字母,并用手勢告訴老師這個字母的位置。比如:老師發n的音,學生快速地做出“3”這個手勢,表明老師發的是n,在第3個位置。
●這一環節是針對一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設計的,將枯燥的復習融入了有趣的游戲中,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輕松愉快地鞏固了聲母,區別了形近聲母。
第四部分:教學聲母和單韻母組成的音節
這一部分我是這樣導入的:“g k h”看到別的聲母都找到了自己的好伙伴,可羨慕了。于是,他們也很有禮貌地請來了自己的朋友?,這些朋友分別是誰?(這時老師出示韻母e 和 u)然后接著導:他們手拉手后,你們還認識嗎?
接下來,學生就自由地練讀音節——然后,指名讀,要求學生會直呼的盡量直呼,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直呼出來的?不會直呼的可以拼讀,但要求拼讀的速度一定要快,逐步提高學生讀音節的速度、能力。
在學生大面積的認讀基礎上,可組織學生打亂順序抽讀音節卡片,起到鞏固的效果。導語可這樣設計:這些音節打亂順序后還認識嗎?我們來開火車,比一比哪列火車最先到達站點,奪到優勝紅旗。
●這一部分也意在激發學生讀音節的興趣,采用小故事形式導入,采用比一比,勇奪小紅旗的競爭機制。
第五部分:教學看圖讀音節詞
在教學“dǎ gǔ 、 bá hé”這兩個雙音節詞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先播放一段“敲鑼打鼓”的聲音,然后里面傳出小播音員的話:各位同學,各位同學,溧城中心小學的秋季運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老師接著進行引導:小朋友們,聽,運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想不想去看看精彩的場面?(學生一聽去看運動會興致很高)
2、出示書上的兩幅圖,問學生:在運動會上,你都看到了什么?這時要求學生不僅把話說完整,而且把場面描述生動了,點滴中注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
3、在學生說時相機出示“dǎ gǔ 、 bá hé”這兩個拼音詞,組織學生進行認讀。
在教學“gē hǔ hè”這三個音節詞時,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老師先繪聲繪色地導入激發興趣:告訴小朋友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還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出示 “動物樂園”的門頭),去認識幾位動物朋友,高興嗎?
2、用多媒體展示動物樂園的版畫:雪白的鴿子正銜著橄欖枝在空中飛翔,一只威猛的老虎正在綠綠的草地上散著步,幾只美麗的仙鶴正悠閑地在河邊玩耍、嬉戲。
3、緊接著,我讓學生和自己認識或喜歡的小動物打招呼。在學生自由地和動物打招呼后,相機出示音節組織學生認讀,盡量直呼。
4、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用一兩句話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動物。
●這兩個看圖讀音節詞的環節都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創設了兩個生動貼近生活的情境,把課堂教學真正演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上眼睛亮了起來,嘴巴動了起來,激發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無窮欲望。我們還說生活是有“情”的,喜、怒、哀、樂,語文無疑也是飽含情感的學科。學生在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眼里、話語中一定包含著濃濃的情意,同時從中也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第六部分:游戲演練,鞏固新知
這一部分中,我設計了兩個游戲:
1、第一個是緊接著上面的環節設計了“送動物回家”的游戲:我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上四座房子,每座房子的房頂分別寫上音節詞“tù 、 lù 、 mǎ、 hú li ”,以代表“兔、鹿、馬、狐貍”的家。然后再用語言創設情境:“今天,動物園里出來游玩的小動物可多了,瞧!(這時教師出示四個動物的圖片)不知不覺太陽落山了,可他們卻找不著自己的家了,怎么辦呢?(讓學生各抒己見)
當學生說到要送他們回家時,及時進行表揚:真是群樂于助人的小朋友,來我們把他們趕快送回家吧!接著學生開始送動物回家,具體操作這樣的:比如
一學生就拿著兔的圖片準備把小兔送回家了,在送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問:“小兔的家在哪里?”手持小兔圖的小朋友找到小兔家后要說:“小兔的家在這里!崩蠋熢賳枺骸靶∨笥眩瑢Σ粚?”如果對了,其他學生說:“對,對,對,這是小兔的家!弊詈螅殖中⊥脠D片的學生就領讀:“請跟我讀,tù tù tù!比绻e了,其他學生說:“錯,錯,錯 。再找找找。”
2、第二個游戲是設計的“采蘑菇”游戲:[教師事先用卡紙剪一些蘑菇,背后寫上今天學習的帶調音節或音節詞。并且在黑板的下面畫上碧綠的草地,草地上還可以畫些小花點綴]
游戲時老師用語言創設: 森林里,下了一場雨,大雨過后,綠綠的草地上長出了許多的小蘑菇。(這時老師把蘑菇圖貼在草地上)兔媽媽看見了,可高興了,大聲地喊著:“小白兔們,快出來采蘑菇吧!边@時,學生就帶上小兔頭飾上臺采蘑菇。采下來后,要讀對了,才能把蘑菇獎給他。具體操作我們可以參照熟悉的摘蘋果。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入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設計目標是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看似記事,實為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點,并表達對先生的崇敬之情。這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回憶性散文。作者梁實秋先生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來集中表現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之中。
二.說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中。單元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結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單元目標,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賞析課文精彩的人物描寫,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放在賞析課文中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上,以此來了解人物的特點,學習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難點在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難點,要濃墨重彩,因為這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關鍵。
四.說教法與學法
高中語文課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在教學中要力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特征,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簡意賅又生動豐富,我先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學生興趣;然后用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熟悉文本,也讓學生學會作旁注的學習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并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本,點撥引導、討論探究,在賞析語言、體味情感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本課所學的寫人技巧。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境教學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學生主動、創造性的學習,所以我用詩句和圖片設置情境來導入,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具體是這樣的:
(多媒體顯示梁啟超圖片及其生平文字)《詩經》中有一句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先生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賞析課文精采的人物描寫
高中語文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這一環節具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語句,全班分組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氣質和修養?學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教師歸納板書。
演講稿(整齊美觀)——認真細致,有才華,有修養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健)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開場白(獨特)——謙遜而自負,風趣幽默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態、動作(敲打禿頭,手舞足蹈,掩面頓足,狂笑嘆息)——博聞強記、自由灑脫、率真
課文對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動的描寫,有很多內容學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寫、獨特的開場白、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等,這些學生會關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給學生自己去探討交流,教師不多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容易忽略有些細節里所隱含的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赤子之心。這個單元的目標是要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彼晕野呀虒W過程的第三個環節設計為: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三)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的有關細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體察任公的愛國情懷
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隱含在他講《箜篌引》、講《桃花扇》、講杜甫詩句的細節描寫中。要體察任公先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三個細節描寫。我主要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具體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細節1: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師:我們看這首詩,詩中出現了哪兩個人物?
預設回答:一個拼命要渡河的人,一個力求勸他不要渡河的人。
師:他渡河了嗎?
預設回答:渡了。
師:結果呢?
預設回答:死了。
師:《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敘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個白發狂夫,被水沖走。勸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絕,取出箜篌對著江水反復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詩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會死,還要去渡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預設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氣。
師: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讓你想到了誰?
預設回答:梁任公先生。這個“公”其實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寫照,梁任公先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頑強,可歌可泣。先生講《箜篌引》時那么投入,正是因為他有和詩中“公”一樣的直面死亡的勇氣。
細節2: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師:先生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會悲從中來,痛哭流涕?(多媒體顯示《桃花扇》的相關內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借寫離合之情,悲嘆明朝的滅亡。其中所說的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在位十七年間,不溺于聲色犬馬,而是勤勉辛勞,只可惜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縊而死。)
預設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國家的衰亡,所以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預設回答:先生由崇禎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是一位年輕發奮的君主,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政治生涯早早結束,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先生悲的是光緒帝被軟禁,悲的是維新變法的失敗,悲自己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無法實現。
細節3: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師:哪位同學知道杜甫這首詩的題目?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預設回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
師:可詩中為什么說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預設回答:那是因為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捷報,喜極而泣。
師:先生講到此詩時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預設回答:杜甫年邁時,國家叛軍四起,后戰亂平定;梁任公演講時,國家軍閥混戰、動蕩不安,所處時代有相似之處。是國家動蕩讓先生涕泗交流,是戰亂平定讓先生張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樣是憂國憂民的,希望國富民強,從他的一涕一笑中我們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懷。
(四)課堂小結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自己總結,為梁任公先生畫像,在班上發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等細節方面對班上某一位同學進行刻畫,不寫出名字。
說課稿 篇3
《玲玲的畫》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單元教材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玲玲的畫》講的是玲玲收拾畫筆時不小心把第二天參評的畫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蓋了污漬,第二天她的畫在評獎會上得了一等獎的事。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教者要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受到啟發,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鞏固生字詞的識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積累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是教學的重點,理解爸爸說的話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
。ㄒ唬、抓主線 整體把握 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該如何下手?考慮再三,我決定以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滿意(畫好作品)——著急、傷心(弄臟作品)——滿意、喜悅(畫更漂亮)為本文的主要線索展開教學。在復習完生字詞后,讓學生聽課文錄音,再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畫出能表現玲玲心情變化的有關詞語,理清了玲玲從“滿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滿意”的情感變化。同時借助課文中提到的兩幅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從而形成了“以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畫為輔助”的兩條線索。這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云見日般明了了。
。ǘ、抓朗讀 讀中體會 悟中朗讀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本)”這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采用自讀、接讀、范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我始終牢牢抓住那條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畫好了畫,滿意地端詳自己的畫時,就引導學生從表演者的表情中去體會,讀出玲玲的“滿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覺時,就引導學生聯系自己作業做晚了,爸爸媽媽怎么催促自己時的語氣來讀爸爸的話;在爸爸問玲玲“怎么了,孩子”時,就做了引讀處理,讓全班同學也一起問問玲玲;在玲玲哭了起來時,就指導學生想想,哭著說話時該怎么說,從而讀出玲玲著急、傷心的語氣;在指導讀第8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滿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興的心情,從而讀出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后的“滿意”心情。
“從讀中來,到讀中去” 讓學生從讀中去體驗,從讀中去換位思考,從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學生就從讀中得到了心靈的意會,體驗在讀中就得到了升華,理解從讀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讀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詞 落實訓練 積累語言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之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根據詞語的一定情境展開想象,通過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詞語內在的含義和豐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在教學設計中,我就抓住了課文中的兩個詞語進行訓練。一個是“端詳”,另一個是“懶洋洋”。針對學生對兩個詞語的感知程度,我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學生對“端詳”比較陌生,教師進行空洞的解釋無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詞,而如果采用表演這種外在的形式,讓學生看表演說意思并用詞語說話,學生就對“端詳”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皯醒笱蟆边@個詞比較常見,但在這里特別提出來,讓學生說說句子用上“懶洋洋”好在哪里,學生就對譴詞造句的妙處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以后的寫作積淀了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四、教學流程
。ㄒ唬、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復習生字詞:游戲“摘蘋果”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二)、走進文本,探尋主線
1、聽課文錄音,畫出能表現玲玲心情的有關詞語。
2、玲玲的心情從“滿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滿意”,是什么原因使玲玲的心情發生這樣的變化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探究其中的緣故吧!
。ㄈ、創設情境,誦讀感悟
1、畫好作品,體會“滿意”
、俪鍪镜谝环鶊D,這就是玲玲畫的《我家的一角》,漂亮嗎?你認為這張畫去參加評獎能得幾等獎呢?玲玲認為自己能得幾等獎呢?你怎么知道的?
理解“端詳”。(指名表演“滿意地端詳”)
指導用“端詳”說話。
指導朗讀,體會“滿意”。
②、就在這時,爸爸說(生接讀),一個“又”字,你能讀出什么?
指導讀出催促的語氣。
2、弄臟作品,感受著急
①、在爸爸的又一次催促下,玲玲說:“好的,我把畫筆收拾一下就去睡。”可這時意外發生了,(動作演示并引讀)玲玲的水彩筆叭的一下掉到了(紙上),把畫(弄臟了),玲玲哇地(哭了起來)。
哦,這么美的畫弄臟了,玲玲的心情該是多么——(生回答),哪個詞最能體現玲玲此時的心情呢?
哭聲驚動了爸爸,爸爸放下報紙問:“怎么了,孩子?”來,全班同學一起問問玲玲——怎么了,孩子?
、凇⒘崃峥奘裁茨?(指名回答)
、邸⒅笇Ю首x4——6自然段。
3、畫更漂亮,再悟“滿意”
①、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7——10自然段,邊讀邊想:玲玲的心情有什么變化?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②、玲玲的心情有什么變化?你從哪兒讀出來了?怎么會有這種變化呢?她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說明什么?能不能把“想了想”這個詞去掉?為什么?
玲玲在想些什么?
在這個句子中,還有哪個詞用得好?指導用“懶洋洋”說話。
、、指導朗讀。
、、出示第二幅畫,并和第一幅進行比較,說說哪幅更漂亮?為什么?
、、正哭著的玲玲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可離不開爸爸的幫助呀!誰來說說,爸爸是怎么幫玲玲的?
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訴玲玲畫什么呢?
指導朗讀第7自然段。
、蕖⑿〗Y:(出示句子)看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里的“壞事”指什么?教師加以補充:這里的壞事是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違紀違法之類的壞事。“好事”又是指什么?你找到壞事變成好事的秘訣了嗎?
⑦、指導朗讀第9自然段。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學了課文,我們知道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她在爸爸的指點下,通過動腦筋,將壞事變成了好事。老師想知道,在你們的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以后,我們再碰到類似的事,應該怎么辦呢?對,大家一定要記住——(引導學生讀課后的“讀讀抄抄”,鼓勵背誦)
。ㄎ澹、指導寫字。
。、作業
、佟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
、凇⒊瓕憽白x讀抄抄”中的句子。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卡通畫》是人教版小學美術第八冊第七課的內容,學習領域是造型·表現?ㄍó嬍菍W生十分熟悉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己有的認知基礎上安排的,通過讓學生從美術造型、色彩、表現形式的角度去進一步地了解卡通畫,感受卡通形象夸張、變形的特點,以及卡通畫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另外,通過學習臨摹卡通形象,培養學生的造型、構圖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感受卡通作品的色彩美與造型美。
2.初步學會欣賞卡通作品。
3.選擇一種方法,臨摹一幅自己喜歡的卡通作品。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卡通畫夸張與變形的特點,感受其色彩美與造型美。
教學難點: 了解臨摹卡通畫的一般步驟,并嘗試臨摹卡通作品。
四、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卡通形象,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中都儲存著大量的卡通形象,他們對每件卡通作品都有自己喜歡的理由?ㄍㄅc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卡通作品夸張、變形的特點他們有所了解,但他們更多地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欣賞,沒有從美術的角度去認真地解讀。通過幾年的美術學習,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繪畫造型、構圖能力,對勾線平涂的表現方法己經學習運用過。
五、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 運用媒體法 演示法 歸納法
學習方法:欣賞法 動手實踐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將學生分成了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等六個學習小組,并安排了以下的教學步驟:
談話導入→講授新課→學生練習→展示評價→課堂小結
在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自由談一談自己熟悉和喜愛的卡通形象。
在講授新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
首先,我讓學生欣賞一組卡通形象,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形象,并且談一談自己喜歡的理由。同時,讓學生說一說:除了動畫片,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見到過卡通形象。
接下來,我再告訴學生:什么是卡通,然后重點講卡通形象的特點。
我分別出示了寫實和卡通化的兩組圖形,讓學生對比欣賞,感愛卡通畫的特點,并且歸納出卡通畫夸張與變形的特點,再出示一組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進一步地感受卡通造型形象、神態、動作的夸張。緊接著,讓學生再一次欣賞、討論教師的一組卡通范畫,初步了解卡通畫勾線平涂的表現方法。然后,再介紹卡通畫的臨摹方法。
接下來,我安排了學生練習。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理解卡通畫與生活的聯系,我特意為部分學生提供了一些衣服、杯子,手提袋等不同造型的作業紙,讓他們在上面設計卡通畫。
在評價交流環節,我采取了自評、互評、小組評、師評等方式。課后,還鼓勵學生在課后收集自己喜愛的卡通作品,并嘗試自己來設計卡通形象。
七、教學反思
卡通畫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內容,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議一議來進一步地認識卡通畫的造型、色彩、表現手法的特點。如何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認識卡通畫,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是本節課中我要把握好的內容。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怎樣把這一節看似簡單的繪畫臨摹課上活、上實,是我要認真去把握的一個重點。美術新課標中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本課中,我力爭通過讓學生看、比、議、說、畫、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本文描寫人物特征細致,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3)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課,有利于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系自身,凈化靈魂
3、教學重點:
(1)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致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尤其二三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德育教育。
二、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于學 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采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三、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 求,在學法方面我采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解釋下列詞語:躊躇、 蹣跚、 瑣屑、 頹唐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設計意圖:反饋、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
。ǘ┓治龅诙n時內容:
1、重點研讀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緊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兩個“黑”、三個“布”“蹣跚”、“肥胖”?“走”、“探”、“攀”、“縮”、“微傾”?(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朗讀時注意文中形容詞、動詞的作用,通過討論、篩選,教師點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會如何進行細致描寫。)
(2)作者為何看見這個“背影”,眼淚很快流下來,又為何趕緊拭干了淚?(突破:讓學生聯系上一課時分析的家庭背景,緊扣上面的動詞和形容詞,來體會理解父子深情。)
(3)父親為什么“撲撲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輕松似的”?(突破:讓學生聯系文中的句子“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結合上面的詞語來理解,進一步體會父子深情。)
。4)第五段中父親說了幾句話?從文中找出來。體會理解其中飽含的深情。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進去吧,里邊沒人。
(突破: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父母親對他們的關愛進行理解。)
。ㄔO計意圖:(1)—(4)都是緊扣父子深情來設計的,讓學生體會、理解樸實語言中的父子深情。)
2、關鍵句的品味:
。1)前面我們通過第五段的閱讀,體會父親對兒子的一片疼愛之情。那么,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表現了這種感情?
a、第二段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送我去”
c、他囑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開始就體會到了父親的這種樸實疼愛之情呢?找出句子來說明!鞍,我現在想想,那時我真是太聰明了。”
。3)練習(幻燈)(設計意圖:通過啟發性的設問方式,讓學生帶著理解自主找出關鍵句、思考,結合生活實際,通過作業,理解其中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深沉的情感。)
3、討論中心與段落的關系:
。1)2、3段去掉可不可以?(突破:放幻燈,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理解2、3段的作用)
。2)第四段為何不詳寫作者在南京與朋友的游逛?(突破:通過幻燈中的圖例,幫助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三)小結: 本文以背影為線索,用樸實的語言,通過細致的描寫,表達父子之間深沉的情感。(伴以板書,加深學生對全文整體結構的掌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細致的描寫)
(四)作業:
。1)“可憐天下父母心”,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2)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段文字。(設計意圖:對文中的知識進行遷移,激發他們熱愛家庭、體諒父母的情感)板書設計父子情深難忘背影——點題家境:禍不單行、父親疼愛兒子描寫背影別前:細心關照,兒子體諒父親買橘子(黑、布、蹣跚、肥胖、走、探、攀、縮、微傾):體貼周到再現背影——思念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五篇】相關文章:
《美麗的彩虹》說課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買東西的學問》的說課稿模板12-27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富饒的西沙群島》說課稿模板12-17
《小松鼠的大尾巴》說課稿模板12-27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