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時間:2021-04-29 10:46:2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人民幣”,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以后進行有關人民幣的換算、計算以及解決購物中的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教材首先通過一幅小朋友在商店里買玩具的畫面引出新課,接著認識1元、1角、1分三種人民幣以及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關系,然后認識5角幣、2角幣、5分幣、2分幣。并通過“試一試”讓學生進行換幣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并為探索購物時怎樣付幣作準備。最后通過“想想做做”的付幣、取幣、找幣等活動,進一步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并能解決購物時可能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

  根據《新課程標準》精神,結合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預設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并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學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

  2、讓學生在實際的觀察、購物等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錢,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在認識人民幣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是: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并學會簡單的購物。

  為了盡可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我將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準備一些商品實物,學生準備一些人民幣。

  圍繞教學目標,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很喜歡卡通動物和人物,所以我借助多媒體展示米老鼠開文具店的情境圖,組織學生觀察并交流,感知購物需要人民幣,從而引出課題“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第二環節 觀察操作,認識人民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依據這一理念,結合學生對人民幣已有的一些認識,我把教材中1元、1角、1分和5角、5分、2角、2分的認識融合在一起,這一環節我將分2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

  我借助多媒體出示米老鼠文具店的商品及價格,讓一名學生扮演文具店的營業員,向其他小朋友介紹各種文具的價格,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仔細看圖,從圖中收集信息的習慣。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辨認課前準備的人民幣中哪些已經認識,再全班交流,在學生指認時配以課件同時出現。學生介紹后我進行適當的愛護人民幣的教育。這樣設計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相互學習,又使學生較清晰地看到它們的面值與樣式,為下面的具體探究與辨識作鋪墊。接著,我創設米老鼠開始營業的情境,借助多媒體出示一道連線題,讓學生把物品與它相應的價錢用線連起來,以此來鞏固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

  第二層次,知道元、角、分之間的進率。

  我繼續借助多媒體創設米老鼠邀請小朋友去文具店購物的情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進行付幣活動。當學生選購價值1元的物品時,啟發學生想出不同的付幣方法,進行全班交流,從而得出1元=10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得到1角=10分。這樣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獲取新知,使元、角、分的進率關系能自然、順利地建立,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環節 實踐運用,鞏固提高對人民幣的認識。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回歸生活。為了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

  1、創設米老鼠要和我們換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先按要求把1元分別換成5角和2角的人民幣,再把5角換成其他的人民幣,最后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進行換幣活動。通過不同層次的換幣活動,使學生體會每種面值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積累生活經驗,為自主探索購物時怎樣付幣作準備。

  2、我繼續借助媒體設計了猜一猜的游戲,組織學生猜一猜米老鼠手中可能有哪三枚硬幣,一共有多少錢,這樣設計把書中的習題融合到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學會有關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面值種類不同的人民幣可以組成不同幣值的錢數,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初步的創新意識。

  3、創設米老鼠邀請我們去商店購物的情境,組織學生分兩個步驟進行模擬購物活動。

  (1)每組選一名學生戴好米老鼠的頭飾當售貨員,其他學生每人用1元錢買1件商品進行付幣找幣活動,學生進行活動后再全班交流購物的經過。這一活動為學生創造了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用人民幣進行簡單的購物。

  (2)各組更換一名售貨員進行第二次購物活動,要求學生用1元錢買2件或2件以上商品,活動結束后全班交流活動經過。通過這兩個不同層次的購物活動讓學生體會并解決在實際購物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開展購物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付幣、換幣、找幣等過程中認識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參與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給與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更主動的自己去發現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說課稿 篇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安排在第七單元。課文通過兩條線索表達了對樟樹的贊美、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以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一方法將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精髓,并指導學生寫作。

  根據教材分析,我為本節課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懂得樟樹具有拒蟲的香氣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體現了宋慶齡高貴品質的象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運用多媒體等手段,了解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感悟宋慶齡的高貴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感悟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使學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靈的洗禮。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自主閱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已經比較順利,但領悟課文精髓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重要詞句,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教學難點是:領會宋慶齡和樟樹的共同點。

  依據以上分析,我從下面三個環節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

  1、建構樟樹形象,體會生長特點。

  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對樟樹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這對于理解文本是很不利的,因此我首先帶領學生欣賞了樟樹的圖片,直觀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樟樹長的很茂盛,有的說長得很健康,通過有針對性地觀察枝干和樹葉這兩幅圖,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枝干粗壯、稠密、綠得發亮等描寫樟樹特點的詞語,緊緊抓住這些詞語配合完整的樟樹圖片,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樟樹還會在哪些環境中依然蓬蓬勃勃。因為有了前面的直觀感受,學生的想象有理有據,很好地達成了說話訓練的目標。

  2、品讀語言文字,感悟樟樹可貴。

  在感知形象的基礎上,要領悟樟樹的可貴之處,不能完全依賴信息技術,必須回到文本中來,抓好語言文字的學習。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只是用多媒體簡單地出示了學生找到的重點句,意在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上課堂節奏。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生對樟樹香氣永保的可貴品質有了深刻的認知。

  但本文的精髓是對宋慶齡同志高貴品質的認知體會,因此教學進行到這,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依然是淺層次的,而文本資源對于學生領悟文本精髓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第三環節要拓展資源,揣摩寫法,延伸樹香。

  在課前我給學生提供了兩個地址,一個是上海宋慶齡故居博物館的網頁,一個是教師自己的博客,學生可以通過這兩個網頁搜集大量信息資料,全面了解宋慶齡。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信息技術引入了關于宋慶齡簡介的視頻資料,學生們觀看后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熱烈的課堂交流:我心中的宋慶齡奶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無論是從現場還是從結果來看,學生的交流都是認真有效的。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以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從而深刻地領悟到宋慶齡奶奶的高貴品質與樟樹的可貴之處是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的。

  再次面對樟樹,學生們說:我不僅看到了樟樹,還看到了宋慶齡奶奶,我適時引導學生寫話:你想對宋奶奶說些什么?由于時間的限制,無法讓每個孩子都進行現場交流,所以我再次提供了教師的博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通過這個平臺與教師對話,與同學進行交流,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立足語文學科的根本,緊扣文本展開教學:

  1、讓電影、畫面走進課堂,調動起學生各種感觀協作分析,充實了學生的知識庫,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激發情感。

  2、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深入了解宋慶齡,領會樟樹和宋慶齡之間的共同點,體會人們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難點。

  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反饋信息的綜合能力。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曾聽到很多老師都說,字理識字在低年級段比較容易實施,而相對于高年段來說則比較困難,怎樣因材施教,讓高年段的字理教學“活”起來呢,今天我就以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生字“ 韌”的字理教學,說說我的一些做法。下面是我教學流程:

  同學們請默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這段中的“韌勁”是一個生詞,你是怎樣識記和理解“韌”字的?是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住它的字形,左邊一個“韋”,右邊一個“刃”。

  可是同學們,你知道左邊的“韋” 原來表示的是什么嗎? “韋”原來意思是經過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韋作偏旁時可表示皮革。 這是金文的韋字后來演變成小篆,為了書寫美觀方便,就簡化成了今天的楷體書韋。

  右邊的“刃” 就是——刀刃,這是甲古文中的刃,它就像一把刀(課件刀)這上面就像刀柄,而這下面像刀背和刀鋒,后來演變成了小篆,這是今天的楷體書。

  而刃表聲兼表意,跟“韋”合起來,表示皮革堅固,用刀刃都難以割斷,所以“韌”,它是會意兼形聲字。韌有柔軟堅固的意思。同學們,你還認識跟“韌”字形相近的其他字嗎?(有草字頭的紉,有心字底的忍還有單人旁的仞,車字旁的……)

  同學們,韌它有柔軟堅固之意,讓你想到了跟韌有關的哪些詞呢?(柔韌、韌性、堅韌等)

  如果單單從字面上理解,課文中的“韌勁”是什么意思?(是一股用鋒利的刀刃都難以割斷的勁!這是一股柔韌堅固的狠勁!)

  那這股韌勁是如何的難以割斷?請同學們聯系上文中的句子說一說。(這是一股經歷過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的的勁;這是一股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的勁;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地起死回生的難以割斷的韌勁!)

  這股韌勁又是如何的柔韌堅固?請大家再聯系本段說一說。(它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的柔韌堅固的勁;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的狠勁。)

  同學們,古今中外,像具有這樣用刀刃都難以割斷的,柔韌堅固的狠勁,現實中這樣的人有誰?(司馬遷他發憤寫《史記》,談遷他厄運打不垮,還有海倫凱勒,張海迪等等)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公正,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會產生奇跡。面對命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那股用鋒利的刀刃也難以割斷的韌勁!

  以上就是我對“韌勁”一詞的教學設計,我分三步走,先理解詞語的本義,再聯系上下文去理解詞語,加深對詞語的感悟和認識,最后拓展到現實生活中去理解運用。生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會體現它們的含義,只有放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不孤立開來,不為單純的字理而字理,不為單純的識字而識字,這些詞的意義學生才能真正的去領悟、理解和運用。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我們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 語),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世界,因材施教,讓高年段的字理教學活起來。

  我的說課完畢,歡迎大家能給予指導,謝謝!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學理念。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響應式頁面-導航的制作》,授課對象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教材分析】

  《網頁制作》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本課程采用的教材《HTML+CSS網頁設計與布局從入門到精通》,教材的部分內容已經過時,WEB技術更新換代較快,為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新技術,與WEB發展同步,引入了教材外的一些新知識點,以案例教學的方式講授給學生聽,本次說課的內容“響應式頁面”是其中之一。

  由于本案例的知識點、內容較多,所以分為8課時講授,分別為導航、內容布局、底部、手機模擬器等,本次說課的內容是“響應式頁面-導航的制作”(2課時)。

  【學情分析】

  1、 學生對英語單詞特別反感,很少同學能主動去記。(每個單詞都翻譯給學生,并讓學生做好

  筆記)

  2、 學生對網頁的代碼有進一步的認識,但不熟悉。(利用編輯器的智能提示功能)

  3、 很多學生對網頁都很感興趣,畢竟和計算機專業相關,但欠缺獨立思考能力,沒有實際的網

  頁制作經驗。(通過案例教學法,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以及所教學生的特點,制作如下教學目標,確定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本案例的實踐效果

  掌握橫向導航的制作

  掌握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的制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在共同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與探索精神

  2、重難點

  重點:橫向導航、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

  難點: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情景法:通過設計情景,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演示法:通過廣播軟件,讓學生掌握響應式頁面導航的制作過程。

  巡回指導法:通過巡回指導,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跟進、解答,排除學生學習的障礙。 分層教學法:讓學習好的學生主動輔導學生一般的學生,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2、學法

  知識是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獲得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分析歸納學習、主動探究學習、交流合作學習等方法掌握操作技能,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探索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過程】

  下面我介紹一下我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成以下五步:

  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課題(5分鐘)

  問題的提出:目前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已達到5億,網頁的制作不能只是臺式電腦下的顯示效果,同時也要兼顧手機。那一份頁面是否也要做成臺式版和手機版呢?不是,響應式頁面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頁面兼顧各個場合。

  然后利用廣播教學方式,根據制作“響應式頁面”的小情景(視頻),向學生展示響應式頁面的效果(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激發學生學習響應式頁面制作的興趣,從而引出本課內容“響應式頁面-導航的制作”。

  第二步:演示操作、學生做筆記(10分鐘)

  仍然利用廣播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如何制作橫向導航,包括導航的布局、CSS樣式(培養學生橫向導航的制作知識和技能)。在每個新單詞、新知識點停頓片刻,提醒學生做好筆記,并觀察學生學習的動態。

  第三步: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20分鐘)

  結束廣播教學方式,提供視頻、圖片、文字等素材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上機練習橫向導航的制作。

  教師巡視課堂,對課程內容有疑問的學生給與解答,并主動修正學生敲打代碼的不良習慣,

  提醒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積累問題較多的部分,以便下次演示時反饋問題。

  第四步:反饋問題、演示操作、學生做筆記(10分鐘)

  開始廣播教學,首先對第一次巡視時積累的問題進行反饋,讓學生注意,避免錯誤。然后再演示操作如何制作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培養學生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的制作知識和技能),提醒學生做好筆記,并觀察學生學習的動態。

  第五步: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20分鐘)

  結束廣播教學,讓代碼有錯誤的學生改正代碼,并上機練習橫向導航的響應式變化的制作。 教師巡視課堂,繼續對課程內容有疑問的學生給與解答,提醒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積累問題較多的部分,以便課堂小結時演示時反饋問題。

  第六步:共同探究、合作學習(10分鐘)

  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一小部分學習能力好的能提前完成任務,在課堂的最后十幾分鐘,讓這些學生主動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共同完成任務(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七步:課堂小結(5分鐘)

  教師小結、歸納所需知識與操作技能;分析個別學生完成不好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法;使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1. 設置學生感興趣的任務、案例。

  2. 部分以學生合作、探索的方式完成;教師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 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代碼感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社戲》,它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陳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與舊大綱相比,新課標更突出了學生的心靈品悟和個性解讀。這樣的課文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多年來這篇課文一直就是精讀課文,目的就是激發學生胸中的熱愛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 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碰撞將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3、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說學情與學法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課在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注重以下幾點的指導教學:

  1、怎樣才能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2、在合作學習中發表自己的看法。3、利用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4、敢于向教材、老師及學習伙伴發問質疑。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四、說教學方法,說教學手段

  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總的來說,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美的情境。教師語言詩意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多種形式美讀為主,以美讀啟悟,教學語言精練,不過多講解,重在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閱讀指導法, 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羅素曾經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也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并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情境體驗” “合作探究”“四邊對話”是我這篇課文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為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模式,展示導學的索引問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六、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 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同學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同學愿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l. 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例:憚 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宛轉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后( 3l 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交流中應鼓勵學生發表見解,提出看法。先給一點時間小組中交流,可避免剛開始就單獨朗讀的膽怯。)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美美地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明確:(1)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么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存儲,歸納特色。

  1、總結存儲: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說:

  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課時

  一、復述偷豆,交流感受。

  請同學復述偷豆情節,交流感受,導入課文。

  (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通過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二、體驗角色,把握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學們的角色體驗中,在人物動作、語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他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描寫的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也要認真領會。)

  三、合作探究,梳理詳略。

  1、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又是怎樣安排的?

  教師展示七個故事情節,然后請同學們梳理明確: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 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G、F、C、B、A、D、E

  (2)詳寫的是: A、B、C、D

  (3)略寫的是: E、F、G

  2、課文這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討論明確: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種詳略結合的靈活運用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學習。)

  教師對以上活動予以整體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總結學習經驗,表揚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大膽地、愉快地進行自主閱讀。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歸納主旨: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體驗反思: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著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2、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①、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②、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征。

  六、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七、板書設計

  板書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直觀表達的藝術。在課堂上,學生除了用聽覺接受教師的信息外,利用視覺觀看板書,也是吸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我還認為板書的設計要根據課型的特點設計,有的要簡要,有的要“全”。本課內容多,為便于學生理解課文,板書設計全面完整,有較強的系統性。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充分體現了板書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06-09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精華】美術教案模板集錦10篇02-20

【精華】識字教案模板集錦五篇01-30

【精華】聘用合同模板集錦8篇09-07

【精華】贈與合同模板集錦10篇05-31

【精華】贈與合同模板集錦六篇05-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欧美性爱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艾草 | 久久永久免费精品视频网站 |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 日本亚洲精品网站 | 在线不卡AV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