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范文集合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教學課題:《青春舞曲》
課時:第一課時
教具:鋼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體驗作品中輕快活潑的情緒。
2、通過表現歌曲的創作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協作能力。
3、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新疆或西部民歌的風格特點,培養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4、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懂得青春如小鳥一般一去不復返的道理,啟發學生自覺珍惜時間。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青春舞曲》,體驗作品中的情緒。
教學難點: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自行創作出表現歌曲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青春舞曲》音樂風光欣賞
二、導入:新課剛才我們欣賞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風光呢?(新疆)那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新疆的民歌——《青春舞曲》(多媒體課件揭示課題:青春舞曲)
三、學唱歌曲
1、教師范唱《青春舞曲》 教師用卡拉OK形式范唱歌曲,學生跟隨音樂輕輕擊拍。
2、學生試填歌詞。
3、練唱美麗小鳥處;我的青春小鳥一樣處(放慢速度唱準) 練唱別的那呀喲 別的那呀喲 處(“別”字語氣要加重)。
4、完整連唱歌曲(可唱兩遍歌詞) 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彈性。
5、再次完整連唱歌曲(加適當律動) 要求唱出歡快的情緒和 拍的韻律感。
四、表現與創造
1、討論和練習 節奏組:運用不同的伴奏音型,節奏樂器的組合等來表現歌曲 演唱組:運用改變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來表現歌曲。
2、各組匯報設計思路并展示。
五、拓展階段
1、聽一聽《金梭和銀梭》 思考:與《青春舞曲》相比,有何相同之處? (告誡人們要珍惜寶貴的青春)
2、布置課后作業:為《青春舞曲》創編一段歌詞。
3、介紹王洛賓及其作品:他一生經歷坎坷,但執著地熱愛音樂,搜集、整理和改編了大量的西部民歌,被譽為西部歌王。他的音樂作品大多浪漫熱情,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也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我們大家熟悉的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大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這些歌曲)
六、結束部分(背景音樂《青春舞曲》演奏版)
1、小結本課今天,我們學習了《青春舞曲》這首歌曲,也欣賞了幾首優美動聽的西部民歌,實際上,我國的西部地區是一片亟待開發的熱土,多少有識之士、有志青年已經投身在大開發的洪流中,西部今天也正在日新月異。我衷心祝愿我們的同學,能立足現在,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開發西部的生力軍,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2、下課禮儀
七、學生在《青春舞曲》的音樂中走出教室。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制作作品——圖文混排與超級鏈接》,本課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級信息技術教材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節的內容。
一、說教材
《制作作品——圖文混排與超級鏈接》是初中七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在學生具有一定的電腦基礎知識,掌握了“Word”文字的錄入、插入、編輯的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同時也為第三單元演示文稿、第七單元EXCEL表格中的藝術字、圖片、超級鏈接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讓學生能迅速地把知識技能轉換成生活實踐的一節課。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本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電子板報的中的藝術字、圖文混排以及超級鏈接的建立;
2、培養學生獲取、加工、表達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學生交流表達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熱愛
學習的重難點是:
重點:1、藝術字,圖片以及超級鏈接的建立;
2、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難點:圖文混排以及超級鏈接
二、說教法
“任務驅動法”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本課以“任務驅動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對教師給出的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此來了解和掌握本課的知識要點,教師還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困惑,適時地引用“演示法”來突破本課的難點問題。(任務驅動法、合作法、演示法)
三、說學法
本課以“小組協作法” 為主要學習方法,按照“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的步驟進行探究。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團結協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小組協作法、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網絡教室,操作幫助文件一個,素材文件8個。
五、說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上課伊始,老師展示兩個關于“國慶節”的文件,其中一個文件只有文字,里外一個文件中既有藝術字、圖片、自選圖形,也有超級鏈接。同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看,這兩個文件那一個比較生動、美觀?這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了過來,為課堂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學生很可能會回答:第二個文件比較生動、美觀。
老師接著說: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修飾我們的文檔啊?
通過問題很自然地引出我們今天的課題《圖文混排與超級鏈接》。
2、任務驅動,探索新知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設置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此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和三個任務,由問題引出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當學生看完有藝術字和圖片的文擋后,我提出了問題:
問題:兩個文檔有什么不同之處?
提出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通過觀察與分析,總結出美化后的文檔有圖片、彩色的文字(藝術字)。由問題引出任務。
任務1、插入藝術字,設置版式為浮于文字上方,并調整大小及位置。
由于大部分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藝術字,但也有可能有部分學生在小學學習過,老師詢問學生:有同學知道藝術字怎么插入嗎?如果有,就讓學生演示操作步驟,如果沒有,這部分由教師演示。學生通過演示學會藝術字的插入,學生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學習,教師巡視,答疑,并對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設疑、解答。完成這部分后,引入第二個任務,圖片的插入。
任務2、插入圖片,設置版式為四周型,并調整大小及位置。
此任務由于有了藝術字的學習,提示學生插入圖片的方法于藝術字相類似,學生可自主探究插入方式,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任務,也可以看幫助文件。在學生探究完成后,教師及時地請各小組反饋探究的結果,肯定掌握正確操作方法的小組,對知識方法掌握不充分的小組,教師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演示“插入圖片”正確的操作步驟。接著引出第三個任務,完成此任務后,引入第三個任務,同學們想了解關于國慶節的其他知識嗎?
任務3、將圖片設置超級鏈接,鏈接到“國慶節_百度百科。htm”。
此任務是本課的難點,超級鏈接比較不好掌握,我主要還是先讓學生在幫助文件的幫助下自主探究學習,在這部分,可能有很多的學生不會,這就體現小組學習的好處,讓組內同學協作交流,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教師巡視,與組長交流完成情況。最后對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答疑。然后讓沒有未完成任務的學生繼續完成任務。從而完成了本節課的重點。
3、綜合練習,鞏固知識
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老師同同學們一起探討完成了新的知識,此時都躍躍欲試,都想自己動手,對文檔進行進一步的修飾,此時老師布置了一道練習題。
練習:插入其他圖片、藝術字、超級鏈接,使文檔更加的美觀。
要求:插入其他的圖片、藝術字,并對其進行設置,使文檔更加的美觀。此要求的提出,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地調動起來,照顧了學生之間的差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完成練習的過程當中,學生興致勃勃地運用所學知識,將本文檔進行修飾,安排此環節是為下一步評價作了一些鋪墊。
4、 展現作品,及時評價
我通過多媒體展現部分學生的作品,并問其他的同學他做的怎么樣?好不好?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請他們評價一下作品。及時地展現了學生的作品,,讓學生在展現中相互評價,通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既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又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
5、課后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藝術字、圖片、超級鏈接的建立與圖片、藝術字的簡單設置,然后由教師歸納總結。
六、說反思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學習中,掌握知識點,掌握學習方法。本課中,問題與任務驅動是學習的兩個關鍵的因素,問題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任務有利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采用問題
與任務相結合的方式,以問題引出任務,以任務的完成來解決問題,問題結束了,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就完成了,兩者相輔相成,有因有果,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3
《繞繞涂涂》一課是小學美術一年級中的第三課。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大膽用線涂出物體的形狀,啟發學生感受和認識物體的形狀。從中體驗涂繪繞線活動的樂趣。作為一年級入學后的第三課,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要求學生有意識地用線畫出自己所要表現的形狀,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表達能力。本課的創意源于幼兒繪畫教學中的傳統節目――繞線團。它使兒童空間的、動作的體驗與平面的、模擬的描繪緊密的結合,巧妙的轉換,使兒童直觀的感受到了線與形的關系。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在導入時,我采取以小貓繞線的故事導入。
首先,請同學們聽小貓玩線團的故事……,你聽過這個故事麼?認識直線、波浪線。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上這一課時我又創設了一個問題游戲的教學情境,出示"直線""波浪線"請同學們認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都很認真。這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這種導入形式。由于這兩條線都是學生認識并熟知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愉快地體驗了成就感。
接下來我適時出示 "螺旋線",做為教者我并不直接告訴學生這條線叫什么,而是讓學生根據線的外形請同學們為線起個自己認為合適的名字,學生們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兒童認知都是從圖畫開始的,兒童沒有圖畫是不可想象的,幾乎任何學科的啟蒙都離不開圖畫,通過圖畫認識字,通過圖畫來學算術,兒童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剛拿起筆就喜歡涂涂畫畫,愛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繪畫創作,不僅可以開啟幼兒自由表達思想體驗和情感的大門,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所有學科教學的生命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自發吸取知識養料的要求,繁重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他們就會在知識的王國中自動地覓取珍寶,樂此不疲。)因此,激發孩子們對美術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是美術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他們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想像。甚至有的同學沒有被我叫到就自己跑到我的旁邊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使課堂上產生了一個小^***。
緊接著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新知。在欣賞圖片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回答問題積極。他們都能準確的說出圖片上的內容。還說自己喜歡那幅畫,為什麼?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樣子。首先我用螺旋線快速畫出:太陽、房子、小烏龜……一邊畫一邊讓學生根據物體逐漸出現的形狀猜猜我畫的是什么!例如:在我畫小烏龜的時候,有的同學根據我所逐漸呈現出來的形狀猜到,太陽、球、綿羊、駱駝……
在競賽當中,我適時引導同學們比一比看誰猜的對,猜對的最多,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我又無目的的畫一些形狀讓學生想像一下這些像什么?為什么?還像什么?這樣再比一比誰的想像力最豐富。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并不單獨提問某位學生而是讓學生隨時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助于學生之間的`想法交流,讓學生自己在知識的交流過程中理解知識、歸納總結知識并融合到自己的想法。就有這樣的一位同學他說老師畫的像一個"棉花糖"本來他的想法已經很好,但是另一名學生說:"不,老師我認為像恐龍形狀的云彩"。通過這名學生的提醒,其他同學立刻又聯想到青蛙、太陽、蘋果……就這樣通過猜想游戲,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并在有意、無意中學會知識。在掌握了繪畫技巧后教師適時出現了第三個游戲:"小組競賽 "由各組選代表用螺旋線表現物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畫并貼到黑板上,限時2分鐘,比一比誰畫的最好、最有想像力。由于加入了時間的限制使每名學生都燃起了參賽學習的熱情,并在競賽中培養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興趣。
最后,我出示范畫:太陽公公生氣了,它沒有朋友,怎么辦?請你用新學的繪畫方法為它添加朋友。而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動手繪畫并剪下來貼到黑板的畫面上為太陽公公添加朋友。此時此刻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真繪畫,積極踴躍的為太陽公公添加朋友并為畫面想出了一個個充滿童真的故事。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愛想象,兒童對外界新鮮事物產生好奇感,接收能力很強,形象思維能力也很強,小小的腦袋瓜里充滿了好奇,塑造各種形象,也引發了各種想象。)作為一名老師就要鼓勵兒童發揮他們的"想象",在美術課的教學中,教師更要留有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獨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條件和機會,特別要啟發學生特有的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擴散思維",不要附加太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通過美術作品來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富有個性的創造力。我們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學生的想象力就會像魚兒一樣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躍,也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這正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產生原因;(2)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是在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本節內容不多,但難度大,梯度高,對學生的抽象思維、理解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
基于教材地位、特點和作用以及物理課程標準上要的求: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2、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認識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培養設計和動手實驗、分析與歸納、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
針對教學目標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難點:
重點:浮力 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
難點: 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說學情: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比較感興趣的;但要把浮力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又要綜合各方面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壓強等,并通過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歸納獲得新知識,這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將教學活動進行的輕松有效,教法是關鍵。而學生是教法的支撐點,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教法學法的選擇。
五、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規律”。六、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乒乓球、燒杯、水、酒精、飲料瓶、氫氣球
學生分組實驗: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塊、飲料瓶、彈簧測力計、燒杯和溢水杯各一個,木塊、同體積的鋁塊、鐵塊和銅塊各一,水、鹽水兩種液體各一杯,細線等供選用。
七.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利用課件展示輪船、冰山圖片,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那么大的輪船和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
(二)進行新課:分兩個環節進行
環節一:認識浮力 本環節從“感受浮力---探究原因----定義浮力”的思路進行。
首先做好三個演示實驗:
1:乒乓球在水中上浮。
2:乒乓球在酒精中上浮。
3:出示氫氣球,松手,氫氣球飛上屋頂。
接著設問: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不受浮力的作用?怎樣來驗證你的想法?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得出結論。
(讓學生體驗了在不同液體中---在氣體中----上浮的---下沉的各種情況下受浮力的現象,灌輸了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思想)
接著設問:在液體中的物體一定受浮力嗎?(上述實驗容易學生認為:在液體、氣體中的物體一定受到浮力的,為了解決這個錯誤認識,增加一個演示實驗)
4. 演示:乒乓球漏水實驗。(學生很驚奇,產生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的欲望)
5.播放視頻:包有橡皮膜的立方體在水中的受力狀況;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上的理論分析過程,從而得出浮力的產生原因
6.浮力概念的建立
浮力是一種力,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其大小的單位也是牛頓,方向豎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況物體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況物體受到的浮力小?
環節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本環節采用“體驗---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思路進行。
1.實驗體驗:一團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驟: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狀,放在水中,觀察其浮沉情況。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誰能裝載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裝載更多的重物?(解決問題)。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學生自主猜測可能的因素: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重)、物體的形狀、深度h、浸入的液體密度、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排開的液體重等。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對各猜想進行實驗設計,再把上面不同的檢驗猜想的實驗器材分給不同的小組進行。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莖輸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上冊主題網絡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里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里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么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于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于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秘,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欲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了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后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采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于探索的科學習慣。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說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后,隔段時間去觀察并作記錄,最后,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于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說活動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
1、這兩盆花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并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么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后觀察結果,并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么?幼兒討論后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于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并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
第二天觀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莖有什么變化(變紅了)
2、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進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
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么死不了?
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五、說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
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并將更多的關于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說課完畢謝謝!
【有關說課稿范文集合5篇】相關文章:
有關《滕王閣序》說課稿范文12-19
有關《觀滄海》說課稿04-08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五篇06-19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5篇05-26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05-12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10篇05-08
《水調歌頭》說課稿集合7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