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一、說教材《紀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寫作的緣由
生平事跡:預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長——敢于反抗
慮及母校(默然)——有責任感
參加請愿——勇毅堅韌
教訓意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囚綠記》,我說課的內容包括七個方面:說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下面一一展開: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寫景狀物很有特點,表達情意含蓄蘊藉,很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人教版則將它放在高一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組成“閱讀鑒賞”的第一單元。
作用:本篇課文主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熱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精神的歌頌。
2、教材處理: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教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課程.是教師通過語文教學,教學生學語文、讀語文、講語文、用語文的課程。"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點放在在朗讀中理清文章結構,在鑒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本人在反復誦讀本課的過程中發現,本課的第5自然段特別適合用來開展誦讀指導,因此,在誦讀環節重點放在第5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關鍵詞圈點批注,欣賞品析,形成閱讀的能力。同時,緊扣本單元“寫景要抓住特征”這個寫作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體會本課象征、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把難點放在拓展引申環節上,讓學生對本課的主題作個性化解讀。
二、說學生
高一的學生基本能把握課文的內容。從初中到高一他們接觸了不少美文,多數對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們有很多人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農村中學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也沒有閱讀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地去相信學生。還要收放得當。同時培養學生通過優美的語言獲得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和對課文美的感知,再結合寫作要求力圖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程容量以及課堂的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充分肯定其發現與感悟,使學生既有學習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議。圈點批注、討論、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四、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 ——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情景導入
(二)、 釋題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發言 。2、共同研討
(五)、主題歸納
(六)、拓展引申
(七)、作業布置:
合作探究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
1、自由發言: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重點把握: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共同研討 :(重點把握象征、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及對主題的解讀)
主題思想方面的設計思路:
1、不任意發揮,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氣節、愛國情懷等,要做個性化解讀。
2、 主題: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通過贊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對拓展引申環節的設計思路:
1、設計問題:本文給你什么樣的深刻的啟示?
2、設計思路: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與人生啟示方面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對主題的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六、作業設計:
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同時與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專題“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緊。
七、對板書設計的思路是:
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板書的設計形狀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書設計成一棵常春藤的樣子,與本課寫作對象暗合。給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綠記》的思路。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致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夸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4 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范讀正音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8、作業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8、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閱讀空間進行比較閱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啟發探究式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終老不復取( )蒲葦紉如絲( )摧藏馬悲哀( )奄奄黃昏后( )
2重點字詞
堂上啟阿母(啟: )供養卒大恩(卒: )于今無會因(因: )
事事四五通(通: )卻與小姑別(卻: )逆以煎我懷(逆: )
渠會永無緣(渠: )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1、大家讀了文章,都認為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點撥: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2、(討論)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 焦母蠻橫無理
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
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是~教版-年級下/上冊第-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為主題展開。
《》是一篇散文(文章體裁),作者選取了~(畫面、景物、事件)進行描摹,將~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的感悟,寄予(情感)或揭示(道理)或說明了一個(態度),結構(層次)明晰,語言(凝練、優美、質樸),感情真摯(情趣美)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悟文章,訓練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情趣(旨趣)的審美能力。依據這樣的思考,參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課前預習)/了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 品讀文章,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可作為教學重點)
3、 鑒賞富有特色的語言,領悟本文的(情感?道理?態度?)
(二) 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教師若在處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則會顯得淺而亂,所以有相對明確的教學重點尤為重要。(本課的一些特點:如語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鑒賞和品味本文的語言美當作一個重點)語言美視情況而定,也可放于難點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以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無非是想寄予一種情感,揭示一個道理,說明一個態度等等,但這往往是文章深層的東西,需要去挖掘。本文運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手法,言了什么志?抒了什么情?是本文需突破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導學法,點撥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因為作為一篇散文,反復誦讀是增加積累、加深體悟、進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條捷徑)、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另外,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還以討論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這樣的:現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為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只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觸及人與自然的話題,將學生帶入情境)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內容及脈絡)
1、 讓學生放聲朗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問:(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或這篇文章寫了幾個畫面?請為這幾個部分擬個小標題。/為了突顯出~的特點,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的?)(因為本文層次清楚,學生基本上可以歸納、提煉出來,這樣提問的目的在于,快速提煉課文的要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這一環節主要為下面的課堂重點服務)
環節3——直擊重點
針對課堂重點,我提的問題是:a.你覺得主人公有什么樣的性格、品質?b.文章是如何表現的?語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請你選擇一些能反映認為性格品質的句子來鑒賞。
a.作者如何從各個方面突顯~的美(特點)?b.你覺得哪些描寫的語句特別美?/值得回味,富有哲理?結合自身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這些疑問的目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擁抱文本,這里我采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鑒賞散文語言的能力,以提高他們概括、歸納的水平)但是學生的概括往往不夠全面和深入,這時需要再次體現老師“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字詞替換以及修辭方法的運用等方法品味語言
,教給學生鑒賞散文語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至此,通過對內容、結構以及語言的分析,學生對文本的(畫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體會,這是本文重點的落實,但學生對文章僅僅認識到這個層面還是不夠的,要真正理解本文,還必須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另一個層次,這就涉及到下一個環節。
環節4——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如:這篇文章寄托了一種什么情感?)請結合課文內容和前面的分析進行討論。(這一討論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再一次擁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養學生挖掘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之一,也是閱讀的重要能力之一)通過討論,學生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板書),這種寫法就叫(托物言志)
環節5——課堂總結
語言和畫面美的文章一旦賦予了深層的內涵(情趣美)(板書),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盤菜一樣,現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環節6——拓展延伸
為了鞏固學生對這節課所學內容,我設計了~個練習題:
(可設計比較題)(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7——課后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說板書設計
畫面美 追求自由生活
語言美 (托物言志)
情趣美 追求獨立人格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故事
語言 質樸 —— 人性美
感情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面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并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采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著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游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后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范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注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游于江潭(狀語后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后置)
圣人不凝滯于物(被動句)
自令放為(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么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于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么?
作為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茍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么叫做堅韌執著;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么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么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重點說課稿01-19
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08-28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01-13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02-17
高中語文《回憶魯迅先生》說課稿12-17
《氓》-高中語文必修二-說課稿12-04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01-13
高中語文說課稿《沁園春長沙》11-30
人教版高中語文 采薇說課稿11-03
高中語文《蜀道難》說課稿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