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范文錦集六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幼兒園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倡導的是讓幼兒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蒼蠅和蚊子》這一活動,大班孩子對初淺的科普知識非常的感興趣,平時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喜歡觀察對螞蟻、蝸牛等昆蟲,而且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昆蟲類知識,對昆蟲的基本特征已有大概的了解。因此在看到課時目標“蒼蠅和蚊子”,結合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將活動內容定位于大班科學活動,重在使幼兒在學習自然萬物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是活動內容的歸宿,對整個活動具有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出發,制定了以下具體目標:
1、認識蒼蠅和蚊子的特征,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本目標是屬于認知方面的,因為大班幼兒能比較細致的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且也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將這條目標放在目標(1),將認識蒼蠅和蚊子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
2、歸納蒼蠅和蚊子屬于昆蟲,并能大膽表述探究過程。
本目標是從能力方面來說的,因為新〈綱要〉中對科學活動的目標就頂為于鼓勵幼兒能大膽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3、初步了解食物鏈,增強生態意識。
本目標是從情感方面來說的,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引導他們初步感知。
三、說教學準備
依據目標,我為本次活動提供了知識準備和物質準備。
知識準備:事先已經觀察了一部分昆蟲。
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第一幅一個小朋友正捂著肚子大汗淋漓的,邊上放了一桌的菜;第二幅一個小朋友滿臉都是包,還用手不停的抓,說癢;第三幅蒼蠅的各部分解說圖;第四幅蚊子的各部分解說圖;第五幅蒼蠅和蚊子的區別)
四、說教學流程
觀圖激趣,質疑引入——觀察探索,解決問題——比較討論,加深認識——拓展知識、活動延伸。
五、說教學過程
1、觀圖激趣,質疑引入
教師首先出示的“一個小朋友正捂著肚子大汗淋漓的,邊上放了一桌的菜”的多媒體畫面,引導幼兒思索為什么這個小朋友會有這樣的反映呢?哦,原來他是吃了被蒼蠅叮過的菜了。接著教師出示第二幅“一個小朋友滿臉都是包,還用手不停的抓,說癢”,這又是怎么了?原來他是被蚊子咬了。下面就讓我們仔細來觀察蒼蠅和蚊子吧!本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利用直觀的多媒體畫面,結合教師的解說,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并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使幼兒產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學習活動作輔墊。
2、觀察探索,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分三個部分:
(1)教師點擊課件,演示操作過程,了解蒼蠅的特點。
蒼蠅的身體、翅膀、眼睛、足等分別是怎么樣的?
(2)第二部分:教師點擊課件,演示操作過程,了解蚊子的特點。
蚊子的身體、翅膀、嘴巴、食性等是怎么樣的?
(3)第三部分:比較
a、學生討論
b、教師點擊課件,顯示蒼蠅和蚊子異同。
c、知道蒼蠅和蚊子也是屬于昆蟲。
3、拓展知識、活動延伸
原來蒼蠅和蚊子都是害蟲,你們知道哪些動物喜歡吃蒼蠅和蚊子嗎?初步了解事物鏈的關系。
六、本次活動的亮點
本次活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將平時雖然熟悉的蒼蠅和蚊子,但是概念比較模糊的這兩種昆蟲的形象更加的具體直觀,幼兒的大膽講述探索過程需要借助媒介,也就是“拐杖”,這里的媒介就是多媒體課件,正是這一支架,幫助幼兒在觀察、講述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
《蹦床里的學問》是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蹦床里的學問說課稿。它包括表達與交流,實驗分析與總結,拓展活動五個部分。通過表達與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彈力的作用引出彈力和彈性的概念。接著引領學生探究彈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再通過師演示無限拉長橡皮筋,橡皮筋拉斷了這一活動進一步檢驗結論的正確性。拓展活動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彈力的應用,真正體驗從科學走向生活,走向社會。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彈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理解在一定的限度內,物體的現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橡皮筋、彈簧的體驗,知道彈力,彈性的概念。
(2)探究橡皮筋被拉長的長度與彈力的關系。了解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3) 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1. 讓學生準備彈簧、橡皮筋。
2. 通過觀看奧運會的蹦床比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想解決,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3. 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彈力的方法,觀察橡皮筋被拉的長度不同而產生的彈力不同,教案《蹦床里的學問說課稿》。
4. 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歸納實驗結論。
5.師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檢驗并修正實驗結論。
6. 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邊實驗、邊總結并應用啟發式的綜合性教學法。
三.說學法
1. 讓學生表達交流關于蹦床的認識和疑問。
2. 通過玩橡皮筋、彈簧認識彈力,知道彈力、彈性的初步概念。
3、通過學生實驗探究出彈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3. 通過拓展活動了解生活中的彈力。
四.說教學步驟
1. 引入活動。
通過學生觀看蹦床比賽,發現問題,抓住學生的關鍵問題引入課題
板書:蹦床里的學問
2、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呢?歸納彈力與彈性
讓學生玩橡皮筋或彈簧,進一步感受彈力,通過自己的感覺和物體形狀的變化,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彈力與彈性的初步概念。(課件展示)
板書:彈力 彈性
3、實驗探究彈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 為什么在蹦床上有的蹦得高,有的蹦得不太高?怎樣可以蹦得更高?
(2)讓學生做實驗,研究出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形變的大小有關。
(3)分小組實驗,并做好記錄,學生填寫表格會有助于得出結論。彈力大小實驗
第--------------小組
橡皮筋被拉長(厘米)-------------、----------------、---------------、
測力計讀數(牛頓)-------------、--------------、-----------------
4、總結與交流
(1)從大家試驗的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指名說)
(2) 引導學生交流與總結實驗結論,整理實驗結果。
(3) 歸納出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
5. 師演示,讓學生認真聽、看,修正結論。
如果我們把橡皮筋無限拉長會把紙團射到宇宙上去嗎?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了,進而得出在前述結論前加一個“在一定限度內”。提醒學生下課做實驗時要注意安全,不要把箭頭對著人。(這個環節的意義在于對上面得出的初步結論進行進一步的驗證,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6. 拓展活動
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彈力。(這一環節旨在體現從科學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加強教材與學生生活的聯系。)
板書設計
蹦床里的學問
彈力 彈性
(在一定的限度內)物體的形變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這樣設計看起來美觀,內容雖簡潔,但確能突出主題)
五、說設計意圖
我的教學設計流程是:從引入部分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按照認識彈力,知道彈力、彈性的初步概念,到探究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變有關,得出結論,再修正結論,并且在這個環節中提到安全,最后到知識拓展。我考慮到學生學科學的難度,就按照知識的層層遞進來設計(也就是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科學。
六、活動亮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亮點在于能讓學生主動探究,也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態度。
七、整體評價
整個教學活動都組織得比較有序,學生學習興趣高,達到了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朱自清的《背影》 。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教學反思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從單元課文的內容來說,都是寫普通人的,讓學生對人世間億萬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認識。主題是吁喚“讓世界充滿愛”,可以讓學生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感受課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通過這個單元,可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受到熏陶和啟示。從全套書的編排思路看,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處于第二階段,主要由記敘類作品組成,著重培養閱讀記敘類作品的能力。從課文中學習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了解敘述、描寫的功能和特點,應是教學的重點。
2、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課文,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極為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但能讓人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有著打動人心的感人力量。
依據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課文特點,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內容,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陶冶情操。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現在的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缺少感恩思想,尤其初中學生對父愛母愛大多認為理所應當,沒有多少學生能從內心深深的感受父母之愛,寫起關于父愛母愛的文章更是缺乏鮮活的材料,大多材料雷同,或缺少真摯感情。《背影》這篇課文正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通過閱讀訓練,感受濃濃的親情,引導學生以一顆感恩之心,以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感人之處,為寫作中如何寫人記事進行必要的指導。初二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記敘文知識,加之本文語言樸素,可以側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品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地位及具體學情,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在理解積累生字詞。
2、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品味刻畫背影的方法。
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會感恩。
四、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抒真情,善于觀察作為教學的重點,將在誦讀感悟的基礎上,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 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互動探究、個性展示的方法,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為切入點,以品味語言為突破口,將誦讀、適時點撥的方法融入其中。
六、說學法
根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結合我縣推廣的五步三查教學法,課堂教學中擬定以下學習方法:
1、誦讀法
2、圈點、勾畫、批注法
3、自主探究法
4、小組展示法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側重掃清字詞障礙,在有感情的誦讀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感悟濃濃的父子之情。第二課時重在品味刻畫背影的方法。通過合作探究,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多媒體播放關于父愛的四張圖片并伴以劉和剛的歌曲《父親》
師:人們大都歌頌母愛,看著這感人的圖片,聽著優美的歌曲----不知不覺您鬢角露了白發,不聲不響您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被著濃濃的父愛之情所浸染。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優美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愛的偉大。
(二)檢查
作者介紹、字詞、誦讀并通過初讀感悟文章內容。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6、這篇文章表現什么主題?
(四)課堂檢測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二)探究及展示
1、賞背影——精讀第五段,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作者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這樣詳細?
2、品語言——體會父親送兒子上車時說的四句話所表達的感情,體會語言簡潔樸素的特點。
3、悟親情——文章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怎樣的感情?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體會思想感情)
4、道真情——第五段作者一再說自己“太聰明”、“聰明過分”,為什么?你在自己長輩面前有無自作聰明的情況,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5、談收獲——你覺得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借鑒之處?(引導學生懂得:1、情到深處自然濃,寫作要傾注真情,2、善于觀察,抓住生活中的感人之處)
(五)總結
父母對我們的愛無處不在,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也許只是一句嘮叨,也許只是早餐時裝在你書包里的一盒牛奶,年幼無知的我們卻渾然不覺,認為理所應當,甚或有過誤解,只有人到中年,向作者一樣才會有負疚之情。學習本文后,我們應對父母多一點理解,學會感恩。
(六)作業
傾注真情,寫一件最令感動的事。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如何在本單元教學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參照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為緯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并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認識分數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尋找活動,“尋找數字王國里的新朋友”,這樣就轉入第二個環節:揭示“半個”在數學上可以用1/2表示。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并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
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作者琦君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花樂”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課文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五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我”愛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桂花樹下搖桂花的歡樂的情景。教學中能讓學生根據插圖來理解學習課文內容,想象搖桂花的歡樂,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于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于質疑和樂于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概括、思維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本班學情特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總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能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親說的“外地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句話的含義。
3)、通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四、教法學法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教師利用電教手段或通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通過動口說、動手表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念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進行提問,然后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一)復習引入,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桂花圖片:這是什么?
2、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3、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品味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謙虛,不驕傲;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因為原因是什么呢?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系。
(二)、精讀感悟課文2——6自然段
第一步:質疑問難,直奔重點。
1)課件出示“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2)學生抓住“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寫下有思考價值、牽一而動全身的問題。(怎樣搖?搖桂花的心情如何?搖桂花的“樂”在哪里?是怎樣的桂花雨?為什么叫桂花雨)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自主探究的源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樣設計直奔課文的重點,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第二步:精讀感悟,自主探究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2、3、4自然段。要眼到、心到、手到。
課件出示閱讀提示:1)自己學習2、3、4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
2)勾畫出有關的詞句,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自學,小組內交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文本,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效地探究。教學生是為了不教,注重了學習習慣的培養。
3集體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一個問題,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訓練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交流的要點:
1)、2自然段回答為什么搖桂花?采用指名讀的方式。
“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浸”,從這句話感受到了什么?指導朗讀。讀出桂花的芳香。
2)、4自然段回答桂花有什么用處,采用引讀的方式學習。
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
A提出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的急切的心情?接著指名讀,評議,齊讀。
B教師和學生分角色讀讀母親的對話,互換角色讀。
C體會搖桂花的快樂
首先指名讀有關的句子。“這下我可樂了……好香的雨呀!”評議,聽出快樂嗎?
接著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說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
然后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樹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讀懂了桂花雨嗎?桂花雨美嗎?美在哪里?此時落在你頭發上、脖頸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細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最后學生興奮而激動地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組讀,評議。
D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3、4自然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匯報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暢談見解和觀點的過程,又是師生“閱讀反思”的過程。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范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悟、說、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順學而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并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第三步、突破難點,升華感情
重點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的5、6自然段,讀后提問你們能讀懂母親的心思嗎?學習小伙伴討論、交流。接著進行說話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外地的生活好,還是()。然后抽生讀5自然段讀出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回歸整體,總結全文:
1、“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2、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
3、拓展了練習。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說一說你童年難與忘懷的人和事,或說一說你喜歡的植物或家鄉的特產。
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后的感慨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托,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六、談板書
喜歡桂花
懷念家鄉
11
桂花雨
搖花樂
懷念童年生活
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清晰地顯示出課文的內容,還能突出文章的重難點。并能讓學生能根據板書,理解文章的中心,復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有人說板書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它能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特點,把文章的重難點展現出來了。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學內容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親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2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文章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
二:說教學目標
在反復研讀教材,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文,理解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懷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寫一段話:表達對自己媽媽的感激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1、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四:說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后聯系、讀中感悟、角色體驗。
五:說教學流程
本文較長,為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用兩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復閱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朗讀的基礎上,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升華延伸。
這里,我著重說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課伊始,我讓學生看課文插圖,聽我描繪插圖內容。提問:“如果圖上小朋友是你,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談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運是美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時,我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錄音,邊找出文章中心句。
這樣設計以角色轉化,輔以優美的畫面、動情的音樂范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迸發,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欲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因此品味歌謠、童謠的魅力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于本環節的教學我采取四步進行:
1、學生找出歌謠、童謠。
2、通過不同形式的讀。
3、說自己由這些歌謠、童謠所想到的美景。
4、學生之間議論。
結合學生找出歌謠、童謠,我先后出示
(1)“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3)“黃河留給故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4)“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在師生共同品讀、討論中感悟歌謠、童謠的魅力。結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品讀提出“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題”?
這樣設計我認為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初讀課文,又有了上述教學環節和我的適當點撥,突破難點可謂水到渠成。同時我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提高了學生參與于是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突出教學重點。可謂“一石三鳥”
(三)感情升華,表達懷念之情
在教學中我抓住母愛的“無私、不求回報”的特點,讓學生讀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們學了這篇課文后想對自己的媽媽說寫什么呢?”請寫在紙上,送給媽媽。
這樣設計既讓西紅柿將文本的內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滲透。同時對學生進行小練筆的鍛煉。
(四)課外延伸
在新課結束之際,我拿出孫友田的散文《母親似水》、《月光母親》,推薦給學生。
這一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把《課標》“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要求落實到實處。
(五)總結
在樂曲《懂你》中總結全文。
這樣設計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理解母愛的無私、寬容和博大,把學生和作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五:說板書設計
唱民謠
講故事
17、月光 啟蒙 母愛
唱童謠
猜謎語
我采用以簡筆畫加文字的方法圖文并茂地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本的主題鮮明地表現出來,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顧。
【說課稿范文錦集六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五篇06-2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06-18
范濂同志逝世09-01
讀《范愛農》有感02-18
《范進中舉》導學案12-06
改寫范進中舉作文01-10
聘啟事范英語作文10-15
女孩范貝西讀后感02-09
左立范小姐的歌詞06-28
范曄《四知》閱讀答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