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二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塑造的是三個敢想敢問、善于思考的兒童形象,所以編者將本課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創造”這一單元之中。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同時考慮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畫風》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復習鞏固7個生字,會寫4個上下結構的生字,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各種形式的朗讀過程中,領會課文中三個小朋友的創意。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有自己嘗試畫風的興趣。設定“在各種形式的朗讀過程中,領會課文中三個小朋友的創意。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怎樣畫風的小練筆為教學難點。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領悟”是我教學這堂課文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我班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讓學生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達到營造主動、互動、合作和生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智慧。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一)復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新課標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通過出示三個小朋友名字,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過程中鞏固了生字。在活躍的氣氛中讓學生鞏固舊知。
(二)深入理解,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后,讓學生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找出這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句子。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之上,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理解三個小朋友的創意,并且指導朗讀課文。在此過程中我采用學生邊匯報我邊出示圖片、句子的方式和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為契機,讓學生以“是風,風把_____吹____了。”這樣的句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最后讓學生悟出三個小朋友為什么能畫出風來?你自己最喜歡哪個小朋友?學生感悟到遇到困難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這個道理。
(三)動手畫風、寫風
在這一個環節里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艷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著筆描描畫畫。因此,我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風后再動手畫風。也許,孩子們的筆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諧,但在這愉悅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在說自己是怎么畫風的基礎之上,學著課文的樣子來寫一段話。
(四)指導寫字
寫字是一節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節課中,我教寫了剩下的四個上下結構的生字。并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書寫這四個字因注意的地方,體現學生的自主寫字的原則。通過創設誰是小小書法家的情境,讓孩子們把寫字當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鳥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課文在介紹鳥的有關知識的同時,還突出了人與鳥的朋友關系,意在讓孩子們從小增強環保儀式、懂得愛鳥、護鳥。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鳥島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第二、三自然段寫鳥島的鳥。第四自然段寫來鳥島的游人都很愛鳥。
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背誦。課文配有插圖和照片,形象地展示了鳥島的情景,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 知道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認識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自覺愛護身邊的鳥類。
2、 借助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鳥島風光的迷人之處和六月鳥島熱鬧的景象,體會文中譴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性。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鳥的多,鳥島的熱鬧,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重點要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把詞、句的理解寓于朗讀訓練中。
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從小愛鳥、護鳥,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基于對教材的認識和學生的特點,采用如下教法:
1、角色體驗法。“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本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喚起學生生活與情感體驗,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和豐富的想象,感受到鳥島是鳥的樂園。
2、情境教學法。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明顯優勢,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把學生帶進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
三、說學法:
1、角色體驗法。
2、在朗讀中感悟,在想象中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多媒體展示插圖)這是什么地方?復習字詞以及第一段的內容。
過渡:青海湖鳥島可是聞名中外,我真想變成一只鳥兒,飛到鳥島上。你們呢?
來,就讓我們一起展開翅膀,邊飛邊聽,邊飛邊看,開始飛往青海湖鳥島的旅程吧。
(設計說明:課一開始,教師創設情景,讓孩子進入展開想像,進入課文,以獲得獨特的體驗。)
二、第二段
1、范讀,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展翅飛翔。
2、交流,你一邊飛,一邊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什么聲音?
邊交流邊指導表演:
3、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大家像約好了一樣,飛來一群又一群。鳥兒們,飛到這個環境優美、食物充足的地方開心嗎?和分別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見了開心嗎?那就讓我們張開翅膀,開開心心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吧。
(設計說明:課文第二段語言簡潔、用詞精煉,對于學生來說,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在本段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變成鳥兒,身臨其境,更有助于低年級學生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用詞的精確)
三、第三段
1、過渡:轉眼間,春天過去,夏季來臨,六月的鳥島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請你自由讀一讀第三小節,等一會兒來介紹介紹。
2、從鳥島上鳥多、窩多、蛋多三方面進行交流:
鳥多: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鳥島上鳥的種類多、數量多。
重點展開想像:你們這些鳥兒們都在島上干些什么呢?能給大家說說嗎?
然后完成填空:鳥島上的鳥兒千姿百態,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真是熱鬧極了!從而理解這句話:這六月的鳥島可真是鳥兒的世界!
窩多:用手做成鳥窩進行演示,理解“挨”。在朗讀中體會鳥窩的多。
蛋多:(教師創設情景)呀,這里怎么有兩個蛋到鳥窩外面來了呀,我來把它們放進窩里,行嗎?讓學生在辨析中感受蛋多。
3、小結,
這么多的鳥、鳥窩和鳥蛋,深深地吸引了游客,你能來介紹介紹六月的鳥島嗎?
指導朗讀、背誦第3段。
(設計說明:第三段是全文中寫鳥最具體的一段,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領略了鳥島熱鬧的景象,自己也化身為鳥,在熱鬧的鳥島上活動、休息,從而體會到課文用詞造句的好處。)
四、第四段
1、師:聽了你們自豪的介紹,中外游客慕名而來。來這兒游玩的客人特別多,他們——(引讀第四節)
2、鳥兒多,鳥蛋多,隨便抓幾個有什么關系啊?你們說呢?
3、來島上的游客們是怎么對待你們的,為什么這樣做?(因為……所以……)說話練習。
4、除了鳥島以外,你還愿意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安心地生活?
(設計說明:通過以上教學,希望學生能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到愛鳥護鳥的重要性,從而突破課文的難點)
五、拓展學習一首小詩,情感升華。
六、布置星級作業:
★做一回小導游,向爸爸媽媽介紹鳥島。
了解有關鳥島的相關知識。
★★★ 設計一句愛鳥護鳥的宣傳語。
(設計說明:星級作業的設計體現了作業設計的坡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作業積極性。)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執教的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一課《春雨》,這首詩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原題為《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其中的前四句。一二兩句寫春雨發生的時令,傳達贊美之情。三四句描寫了春雨的特征,具體寫好。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自古以來,描寫春雨的詩文成千累萬,杜甫的這首詩歌可以說是其中的上品。詩人用洗練的語言,擬人的手法,形象而又準確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作用,抒發了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本詩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和春天有關的圖片,勾起學生對美好春天的向往,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先解釋詩題,簡介作者。接著初讀詩句,學習字詞。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提示學生,逐句誦讀領會,再聯想全詩大意。熟讀成誦,體悟意境。最后,教學生字,并指導書寫。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教學本課之后,我想還可以適當拓展。如讓學生看圖說話或運用古詩進行說話練習。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美麗的丹頂鶴》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在第八單元是第20課。
2、教材分析:我初讀這篇課文,第一感覺就是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丹頂鶴的顏色美、形體美、姿態美,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課文篇幅不長,層次清楚,內容生動,語言通俗易懂。
但是,作為老師我也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只靠讀書就能體會丹頂鶴的美麗、高雅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后來,我不斷地鉆研教材,并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在此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便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里行間,相信二年級的小學生讀完課文也會被丹頂鶴特殊的美所深深的吸引。
3、教學目標分析: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對本課教學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虎字頭”。
B、技能目標
認識并掌握表示顏色的疊詞;能用“不論……還是……都……”的句式練習說話,培養語感。
C、情感目標
知道丹頂鶴是一種美麗的珍禽,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朗讀,理解詞句,并感悟丹頂鶴的美。
二、說教法:
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朗讀訓練,整體把握知識內容和情感態度。根據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語言描述、動作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三、說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課文重點詞語理解能力有限和本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學法指導上主要以激趣為主,學生在愉悅情景中自讀、領讀、比讀、演讀。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
四、說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丹頂鶴的美,懂得丹頂鶴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第二課時:主要是精講第二、三、四自然段,完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五、說教學流程:
導入環節,直接引入課題后,復習鞏固一些詞語,然后引讀第一自然段。
精講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文,說說丹頂鶴美在哪里。在重點抓住幾個表示顏色的詞。當講解“鮮紅鮮紅”一詞時,先比較“鮮紅”、“鮮紅鮮紅”,說明疊詞所表達的程度更深。再運用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學會運用,同時也積累一些詞匯。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給丹頂鶴的圖片涂上顏色,然后讓自己的丹頂鶴飛起來,貼到黑板上。并運用書上的文字,贊美一下(黑板上)聚集在一起的那群丹頂鶴。
精講第三自然段時,從丹頂鶴的另外一個名字引入,然后讓學生說說它為什么被稱為“仙鶴”,從傳說和外形進行精講。在讀到丹頂鶴的外形時,對“不論……還是……都……”的句式進行了練習。先分別出示丹頂鶴不同姿態的圖片,讓學生運用“丹頂鶴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先進行說話,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運用關聯詞把幾個短句合成一個長句。這一練習的設計,既緩解了練習難度,又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姿態丹頂鶴的美。
第四自然段,以引讀的方式引入,并出示地圖,讓學生直觀了解丹頂鶴的生活環境及人們與它們和平相處的情景。在此基礎上,講述了徐秀娟的故事,感情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生字教學,選用了兩個半包圍結構的字,通過認讀、組詞、筆順、范寫、描紅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并掌握這兩個字,并能正確、端正地書寫。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恒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于奉獻、樂于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處處洋溢著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熏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了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為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本課教學采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1、激情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發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脈絡,了解故事內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⑴ 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后,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發出“這么美的花,多么可憐。”、“多么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后,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么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托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么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回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后的自豪與喜悅。最后,江本環節回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維,升華情感:
“薩沙帶著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么,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后,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著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五、說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后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么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么做?”讓學生有一種發乎內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為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精品】二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5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二年級說課稿01-17
【精品】二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集合7篇10-05
《珍珠鳥》說課稿模板【精品】12-17
二年級下冊語文《小池》說課稿12-17
二年級語文上冊北京說課稿12-07
二年級語文識字七說課稿12-07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大全01-15
《語文》說課稿11-09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小鷹學飛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