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1-09-05 11:35:0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可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采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干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并且直接關系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于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后,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為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勝天”的反面,而是對“人定勝天”的發展,是對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樹立他們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激勵學生愛自然,愛生命,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愛護自然的觀點。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樹立平等對待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學習文章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及體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依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體現的是“深課淺教”的原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那么教師在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導學生學習。見于學生學情實際,特采用情境導入法,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采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以此為突破口,深化重點,突破難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情感熏陶。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理念。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探究法、情境體驗法和資料匯編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賞心悅目,可自然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同學們,人與自然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憩生活的快樂家園,肆意破壞環境,就會使我們陷入無家可歸的悲劇。我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自然?《敬畏自然》會給我們指點迷津。播放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在這里將課堂與生活、時政聯系起來,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這個環節可小聲播放音樂,為學生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結合大屏幕提示的問題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解惑。

  三、研讀賞析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然后匯報交流成果。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4、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賞析略)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作為一篇議論性的散文,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讓學生品味此文語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擬人手法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說理,如何用反問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啟人深思的。落實品語言,學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己學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

  (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讓學生明白保護自然是大家的責任,應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激勵他們的思維火花。

  五、課堂總結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無比寬闊的胸懷,他的一切兒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熱愛自然,就是熱愛生命,就要樹立平等的對待生命的意識,與自然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人

  平等和諧

  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傳達的理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

  六、布置作業

  (1)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此環節(1)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升華他們愛自然的情感。(2)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室、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致,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于此,我將采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采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采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借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借助4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并翻譯課文,然后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后作業。翻譯成現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ㄒ唬┱n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ǘ┣榫硨耄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ㄈ┱w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玻闹械哪膫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傊寣W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ㄎ澹┵|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卣股A: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

  《老王》是寫人散文,主要寫了作者與車夫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艱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也體現了作者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感情真摯。

  二、目標、重點和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根據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閱讀課文,能概括出人物特征,初步領悟作者所要表現的“善”——認識善;

  2、通過文段朗讀體會和討論交流,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品味善;

  3、聯系文章背景和寫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在生活中踐行“善”——尋找善、踐行善。

  重點:分析“老王”和“我”兩個人物形象,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特定時代背景,力求對人物品質有深入認識。

  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楊絳的人格魅力,學習她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關注不幸者的做法。文革背景。文革 ,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段歷史,要到八年級下學期才會涉及。語文里,第五單元季羨林的《幽靜悲劇》里會涉及一些。那是個一切顛倒的時代,F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那時的一些異相,有必要做較多的補充說明。

  三、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于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此外,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程序

  1、直接導入,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絳的文章《老王》。

 。1)先請大家欣賞一副素描,根據楊絳的《老王》畫的。(出示畫面“老王”)大家欣賞一下,你們喜歡嗎?

 。2)這樣一位老王,73歲高齡的楊絳為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楊絳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有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熟知的楊絳?

  老師補充相關知識。

  這樣,利用人們的一般印象和作者文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閱讀課文,認識善:

  老王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請大家閱讀文章,認識老王。注意:坐正,大聲朗讀。在閱讀過程中,請不要忘了拿起你的筆,畫出你認為重要或有疑難的地方。

 。1)解決生字詞。讀完文章,有沒有困難的生字詞?如果有,請自己站起來提問;如果沒有,在自己的本子上快速寫出相應的字音。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這樣做,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時,營造輕松的氛圍。·

  (2)請根據課文內容,完成老王名片。

  姓名:

  職業:

  外貎特征:

  家庭住址:

  家庭成員:

  利用名片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3)思考:老王是怎樣的人?請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學生討論完畢后,多媒體展示)

 。4)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一位苦而善的老王。在與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是怎樣一個人呢?請同學們說出對作者的了解。找出文中相應的文字來說明。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聯系背景,品味善

  老王是善的,楊絳是善的。

  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文字中感知到。作者僅僅是表現這種善嗎?

  閱讀文學學作品,要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背景。

 。1)故事背景:文革期間

  增加相關背景:那是個一切異化、顛倒的時代。從文中可以看出,載客三輪被取締了,老王不能蹬車了;知識分子去干校了,默存的腿不得走路了。其實,現實遠不是作者寫得這樣簡單。

  楊絳,一位端莊、文雅的女子,她在文章《從“摻沙子”到“流亡”》中說自己和丈夫打人、踹人、咬人,終至從家中逃出去。

  在這種環境中,老王沒有如以往一樣對待楊絳夫婦。楊絳夫婦經濟苦難 ,依舊如以往一樣對待老王。這種善是最醇的善,體現了良知在苛刻環境中的堅守。

 。2)寫作背景:文章寫于1984年。

  當時,很多經歷了文革的知識分子都會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訴。在楊絳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控訴,更可以看到金子般的美德。我覺得,在本文中,善別有一番意味。它包含著一種復雜的東西,一種苦難中人性的光輝。

  請大家閱讀最后一點,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說說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明確:楊絳的虧欠來自于她的善良,來自她的慈悲,來自她的睿智無法解決命運的不公。

  這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深意。

  4、聯系體驗,尋找“善”

  今年7月17日是楊絳100歲壽辰。她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多媒體展示)

  看了這段話,再讀讀《老王》,我感受到一種對心靈的拷問。經濟發展了,人們卻開始感慨道德的淪喪。老人摔倒了,無人敢去攙扶;肇事車輛撞人了,揚長而去……人性本善,善在哪?

  “我得洗凈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追尋心靈的澄凈呢?楊絳用她的筆敘述了她和老王交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老王的善,也讓我們看到她的善。這種善在當時、在現在都是非常難得的。世上不是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套用一下,世上不是沒有善,只是缺少發現善的眼睛。

  請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發現,請用你的筆去記載,找出我們身邊的“善”。

  學生思考、構思。

  5、小結課文,踐行善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楊絳的《老王》,認識善、分析善、尋找善,希望大家踐行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善環繞我們身邊,共創美好的家園。(音樂《上善若水》)

  作業:(1)再讀課文,識記字詞,感悟善;

 。2)尋找身邊的“善”,自擬題目,寫作成文

 。3)推薦閱讀:楊絳《干校六記》、《我們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美麗的西雙版納》,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游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里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八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對游記的學習有了一些基礎,且游記屬于散文的一種,這類散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因此我的目標設置為:

  知識與技能:1、通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了解運用小標題來構建文章的方法。3、學習通過對照手法表現西雙版納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1、結合文中相關注解,理解文章內容。2、倡導學生課前查找收集關于版納的資料增加感性認識。3、課堂上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傣族人民獨特的人文風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難點:1、通過對照手法體會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秀麗和人文景觀的質樸意深的特點。

  2、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中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感受當地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想才能體會得出。

  對照手法的運用是難點,在問題設計中我用了填空題的格式做引導。為了幫助學生賞析語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賞析格式。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兖B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并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②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并通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程序

  本課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有兩個目標:1、通過欣賞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2、體會對照手法的運用,深層次感悟“美”的內涵。

  一、故事導入

  上課開始,我講述了關于潑水節傳說的故事,目的之一:激發興趣:之二:為后面講解傣族人對待水的態度蓄勢,提供鋪墊。

  二、感受美(瀏覽課文,探美)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第一次讀課文之后的感受牽出神奇秀麗心馳神往這條明線后,再要求以"《西雙版納》美在……"說說版納的美.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雙版納的景物特征。

  三、品讀美(朗讀課文,尋美)

  這一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體會西雙版納的美。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問題由淺入深地體會熱帶雨林的特點,其中穿插對照手法是為了點明西雙版納的神奇的特點。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信息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觀的美,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風俗文化,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的人文景觀的美.

  人文美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與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達,對“嫵媚”一詞含義的理解是難點,目的想點明作者對這幅風情畫的喜愛之情。概括,西雙版納的風俗美美在互助友愛、善良虔誠、樂觀從容、質樸意深……

  四、表達美(神游圖片,悟美)

  出示西雙版納代表性景觀圖片,配葫蘆絲樂曲。增加感性認識,結合課文內容深切感受西雙版納之美。

  暢游西雙版納回眸那個金孔雀飛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貴的熱帶雨林,那顆我國西南部邊境線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歸線上唯一的綠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就大聲贊:西雙版納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總是濃的化不開的碧綠。

  美在水,無論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軟軟地淌,嬌嬌地流。

  五、內化美

  在我看來,西雙版納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諧、美在自由、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一環節我設置了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圖片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對比播放,為了喚醒同學們善待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提示:你從傣家人對待水的態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這個永恒的話題。

  表達: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遭到破壞,美麗的西雙版納未來的命運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達你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我認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會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靈美,是善良,是真誠的態度。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體會。課堂最后以不圓滿結束,前一節課安排見學生時我已預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客觀原因:1、學生之前沒有接觸課文,對內容較陌生對西雙版納沒有一點積累和印象。2、由于對信息把握不準,我按第二課時準備的學案。3、我所抽的班級沒有固定的小組,上課前才臨時分的導致課堂效率過低。

  主觀原因:1、個人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2、對學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沒有堅持在課堂上使用。3、備課過于注重實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總之,這次任務完成了,無論結果如何我盡力了。在這過程中我收獲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訓,有對今后教學的思考。至少,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凈化,我完成了一次“尋美”的歷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感謝這次公開課的洗禮,致敬!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三顧茅廬》,下面我將本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對這篇文章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地位:

  這篇課文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本課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節選。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長春版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最后一課都是古典名著的節選,所以同學們已經學習過《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說的有關知識及欣賞小說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著眼于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加之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第一課時已經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務,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知識與能力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感悟劉備真誠的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并深入理解表現人物特征的側面烘托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人物的精神,體會真誠的人性之美。

  4.教學重點

  體會小說精妙的構思,學會欣賞小說的常用方法。

  5.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思想內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眾所周知,我校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尚可,加之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只要處理得當,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閱讀復述法 起到整體感知的`作用

  啟發引導法 引領學生在品評人物、探究文旨。

  板書及多媒體輔助法 既能綱舉目張,又能總結提升,使一些問題和要點形象化。

  擴展討論法 起到擴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習的自主性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建議中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覺得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參與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法的指導。為此我采用以下的學法:自主預習法、角色朗讀法,復述法、批注賞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將這樣導入這堂課。

  首先提出問題:“課題‘三顧茅廬’的出處是哪里?”意在培養學生“閱讀由題目開始”的意識。很多學生會認為就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師表》中的重點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一段,明確“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出自《出師表》。《出師表》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這也可以為以后的學習進行一個鋪墊。繼而提出問題:“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陽到二十一年來的受任與奉命,你認為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么?”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探究他人生態度轉變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話題引領到劉備的真誠邀請,禮賢下士的做法上,這樣就導入了這一課。

  2.整體感知

 。1)選擇性閱讀 朗讀你認為能夠表現劉備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詞句。

  它是中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語文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常常是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訓練學生朗讀。選擇性閱讀既能夠訓練閱讀朗讀能力又能鍛煉學生迅速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

  (2)給出關鍵詞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聽寫關鍵詞語,既能夠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情況,又能夠給學生以抓手,不至于復述課文時把握不住重點或者產生遺漏。我將給出下列關鍵詞:

  親叩 惆悵 擁爐抱膝 枉駕 僥幸

  光陰荏苒 頓開茅塞 衣襟盡濕

  3.精讀賞析

  課文的精讀既要關注整體性,避免過多瑣碎的提問肢解課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閱讀流于膚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討論:“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劉備的哪些言行能夠表明他的誠意和謙恭?”這是關于劉備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有條理的對劉備所遇波折進行賞析,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就可以品評人物了。

  劉備“三顧茅廬”,遇到的波折可不僅僅是三個。簡述如下:

  第一折,表現在姿態上。第一次拜訪,劉備是這樣報家門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眲潆m尚未成就,然而聲名卻是天下俱聞,又兼具皇室血統,劉備也是頗為自得的。然而諸葛亮負責接待的小童子卻說:“我記不得許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門都沒讓進去。

  第二折,遇上惡劣天氣。二請諸葛,恰逢隆冬時節,下起大雪。張飛抱怨天冷,而劉備卻認為這是好時機啊,趕上雪天去,正好讓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費,這次好歹被讓進門了。可是進門后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一小箋表達自己的誠心相請之意。其措辭,也極為謙恭。稱諸葛仁慈忠義,以姜子牙、張良喻暗諸葛亮才華。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對其夸贊更上一層樓。從中可見劉備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現出十分的誠意。這一情節中,劉備進門遇見的是其弟,出門又遇到其岳父,兩者之身形氣質讓劉備都誤以為是諸葛孔明,通過對其親人出場描述和對諸葛亮居住環境的描寫都襯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風范。

  第三折,春暖花開,誠心出碩果,請的賢士歸。三請諸葛,劉備更為用心。這次去,先請卜卦者,選了一個好日子,又齋戒三天,還要熏沐更衣,備上禮物,如此這般,愈發鄭重。如果說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確實也是一片真心誠意,是真誠的,那這第三次可以說是虔誠的。這次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馬步行,前兩次都是到門口才下馬,這細小的行動變化也彰顯了劉備內心的恭敬與虔誠。這次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過還沒睡醒。劉備自己“徐步”而入。徐,緩慢,沒有聲音?粗T葛亮在堂上大睡。劉備呢,“拱立階下”。特別恭敬的站在臺階下。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睡。劉備接著又等了一個時辰。終于正式見面了,劉備是下拜諸葛,稱自己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舉止的細微之處無不顯示著劉備的赤誠與真心。

  邀請賢人,僅僅是做到恭敬還不夠,也需要洞明賢人的心志。劉備是如何言語打動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么能夠白白的讓一生浪費的山林泉水之間呢?希望您能為天下老百姓著想啊!眲涫呛芨呙鞯,他不說你跟我一起建立功業吧,而說以天下蒼生為念。

  劉備的至誠之心,終于打動了諸葛亮。聞名千古的隆中對由此誕生。

  然而,還有一折。問策完畢,劉備再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卻又推辭。使得劉備使出最后殺手锏?。劉備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藝術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辦?”這個哭啊,氣勢磅礴!皽I沾袍袖”,衣襟全都濕了,估計是涕淚滂沱。以柔克剛,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終于被感動了,決定出山。劉備好高興啊,可算是把高人請出了。然而還不算完,還有一折。

  這最后一折是送禮。這個送禮更是有講究了。你送,人家諸葛亮清高不受。怎么辦?看劉備怎么說:“這不是聘大賢的禮品,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點點心意而已!比绱,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師可以明確:對劉備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表現了劉備寬宏的氣度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以及他興復漢室的誠摯之心。

  那還有哪些是“為輔”的呢?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情節中關、張二人的作用。我提出這樣的討論問題:“同去邀請諸葛亮,面對這些波折,關張二人有怎樣的言行呢?這樣刻畫關張二人有什么作用?”

  我們看文中的關、張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請諸葛亮不遇,劉備與崔州平,聊了很長時間,張飛抱怨劉備“閑談許久”,并無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張飛抱怨天冷;第三次連關羽都覺得過分,認為那諸葛亮不過徒有虛名,不敢見而已。認為劉備禮遇太過了。張飛更直接,干脆我拿個麻繩把他捆來算了。

  這些言行,從側面更顯出劉備非凡的識人智慧。教師可以總結,通過與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態度的對比,側面烘托了劉備善識人才,渴求賢才的特點。

  4.探究主題:

  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絕不是空中樓閣。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許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產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內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作品的主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我設計了討論題:“作者為什么如此刻詳盡畫劉備的誠意與謙恭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我從三個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說一定要好看,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意義,而《三國演義》中的這段“三顧茅廬”,不管真假,確實好看,小說的特點決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整部小說“尊劉”的情感基調服務,為小說的主題服務。這是由整部小說的思想情感決定的。

  我想重點說說第三原因,此時應該給學生一點關于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信息。我認為傳統的語文課一上課老師就將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等知識展示給學生,尤其像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介紹的文字量相當的大,可是那時候學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學習這一課需要哪些背景知識,所以老師介紹的這些但對這一節課來說,基本沒有什么大用。而在探究主題的環節中給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紹,學生會有恍然大悟之感,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比如這個問題,此時我給學生關于作者羅貫中的背景知識。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章勝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就把自己比做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業,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嗎,這不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嗎?

  那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樣評價劉備的這種誠意?”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個問題無疑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大膽評價。教師應該有一點的寬松度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5.延伸擴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彼笳Z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而課堂進行至此,學生思維已經完全打開,教師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上的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到很多歷史故事,如“文王請姜子牙”“燕昭王設黃金臺尊郭槐為師”“齊桓公五次拜訪小臣稷”等。

  6.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 一顧、二顧——真誠

  三顧 —— 虔誠

  關、張:側面烘托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這一主線,利用這篇教材,注重講文以入情,緊扣文本再現課文形象、意境,激發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ㄒ唬┯柧殞W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ǘ┦箤W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ㄈ┏醪綄W習各種閱讀方法。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侗秤啊愤@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系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么呢?

 。ǖ谝粏柕脑O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ɡ首x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后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采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注

  批注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ㄟ@一環節主要用于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注,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范,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匯積累——課堂練習二

 。▽懲旰髮φ照n本,找出寫錯的字并改正)

 。ㄔ~匯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ɡ斫庥洈⒁兀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ㄋ模┳鳂I布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后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系,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系、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么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并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位“父親”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強、勤勞又很謙卑的農村父親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農民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堅韌頑強的人生歷程。

  本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啟示學生語文來源于生活,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就有無窮寫作素材,開闊學生作文取材的視野,回歸寫作本源。

  一、說教材

  1.《臺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 八年級上冊第 二 單元第三課!杜_階》是一篇以父親為描述對象的短篇小說,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小說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雖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除具有農民的老實厚道、要強、勤勞、樸實等品質外,這位父親更是一個用勞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從而贏得別人尊重的人。這一點也正是他有別于普通農民之處。另外,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和文體特征,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定為,整體把握故事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繼續培養讀書習慣和能力。不僅如此,新課標的語文還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體味作品賦予“父親”形象的深刻意蘊,正確對待理想的追求與實現,如何正確對待人生價值,也是我們預期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本文情節的單一,文字樸素的特點,無疑給學生解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們將本文定為自讀篇目,預計一課時完成,當然困難仍然是存在的。因為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態,決定了“父親”的形象中蘊含的意蘊,具有比較開放的意義。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題就成為本課的難點。《臺階》的語言很簡樸,但細節描寫極富情感,學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將重點確定為:如何品析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父親形象的。

  二、說學生:

  1、 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預習法

  《臺階》一文較長的自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如果全部內容放在課堂上時間不夠。而且我們學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故而課前布置預習: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并搜集作者的相關材料;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堂上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ㄒ唬⿵褪龇ǎ骸杜_階》篇幅較長,通過復述能快速抓住小說的情節,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與口頭表達能力。

 。ǘ┯懻摲ǎ河懻撌且詥栴}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三)誦讀法:教讀這篇文章,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讀反復,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B學法:學法具體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本文在學法上正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父親”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可以結合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是師生間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人性化的解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教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偠灾趯W法上以學生自讀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畫圈點法。

  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等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可能是清貧的,以至于我們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們在人群中無法將他辨認出來;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卻帶給我們很多深層的感動和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森祥的小說《臺階》,走近這位父親。

 。ǘ、檢查預習:課程標準認為八年級的學生仍要一如既往地進行字詞教學。所以我我沒有舍棄這個環節,而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開火車讀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對作者的情況的了解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并對學生的讀音進行了及時的校正。

 。ㄈ⒊踝x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親為什么要執意建一座有高臺階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課文中哪些細節可以體現父親的優秀品質?

 。ū经h節主要采用快速閱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四)、再讀課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

  A、片段一:課文第18、19、20自然段(準備之時)

  1、大聲朗讀這個片段,然后根據上下文在“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這樣一句話后穿插心理活動描寫,以第一人稱穿插父親的心理活動描寫,請動筆寫下來,三五句即可。

  (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較長,這也反映出學生的動腦動筆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寫作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

  2、從哪些細節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讀課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時)

  本段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父親什么樣的心理?

  C、片段三: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讀課文,哪些詞語該重讀?兩個問句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

 。ㄐ≌f正是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所以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那么本文的細節描寫取到了推動情節發展與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感人,具有藝術韻味。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把握人物形象,不僅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會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

  (五)深入探究,弄清臺階的深刻內涵

  李森祥:鄉土永遠是我創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我來自農村,我也有責任把中國農民最本真的情感表達出來。

  作者在父親身上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理由!(體會作者的情感,其實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過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蘊涵于作品深處的意蘊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書設計:

  臺 階

  李森祥

  勤勞

  要強 父親 節儉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無奈

  當然,一節課下來后,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我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應該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對于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本人對于時間的把握不太好,導致課堂延時,之所以拖堂幾分鐘,給老師們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還是想把課上完,怕誤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試。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獲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驅懢啊⒒驙钗、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后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于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

  三、說教法

  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币簿褪钦f,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的篇目是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它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

  八年級第一單元所選擇的都是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中國人民的英勇氣概,都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參提出,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并進而受到感染,從而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以及熱愛和平的情感,使語文真正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孫犁的這篇小說《蘆花蕩》是精讀課文,為兩課時。我的設想是第一課時復述課文,熟悉小說情節,著重分析人物性格,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第二課時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分析環境對刻劃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進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寫的訓練。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頭痛打鬼子,討還血債的英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說中主人公“老頭子”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很豐滿、很真實、很可愛!柏S滿”表現在小說中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寫出了人物的各個方面,具有一種立體美;“真實”表現在作為一個大英雄,小說不僅寫其智勇雙全,而且寫其過于自信、自尊,寫他自責、歉疚;“可愛”表現在老頭子對待兩個女孩的態度上。孫犁在刻畫這個人物時從面到點,以“過于自信和自尊”為性格的核心,展開情節,老頭子的功與過都由此生發。正是因為作者沒有把老頭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幾份親切,他的英雄行為才更富有傳奇色彩。孫犁的小說正是擅長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為代表,展現后方人民看似平靜卻又十分艱苦的斗爭生活,表現普通群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從而傳達出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

  根據《課程標準》關于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

  知識與能力

 、倮砬逵洈⒌囊,把握故事情節。

  ②感知老頭子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寫的妙處,品味課文的語言。

  情感與態度認識

  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迅速抓住記敘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讀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揣摩景物描寫,品味語言。

  教學重點:

  ①通過分析情節感知人物形象。

 、诰拔锩鑼懠捌渥饔谩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讀——探究——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課堂上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擬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聽讀、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采用“激發興趣→整體感知→品讀揣摩→遷移”的教學模式,感知、品讀中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前要求學生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說明: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人物活動的環境——蘆花蕩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創設有利于課文學習的情境;采用聽讀、朗讀與默讀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教師有感情地說: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這里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這里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這里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這里蘆花飛絮,稻谷飄香;隆冬季節,這里堅冰似玉,坦蕩無垠——這就是被稱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這里卻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自古燕趙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黨的領導下,白洋淀人民積極投身到保衛家園的民族戰爭之中。在美麗的白洋淀里,演繹出一幕幕抗日的傳奇故事。如我們熟悉的《小兵張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發生在美麗的白洋淀里的傳奇故事的小說——《蘆花蕩》

  說明:此導入,意在通過真實的圖片叩擊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愛,對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對英雄的敬意,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后,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2、配樂誦讀整體感知

  學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樂背景下以自已喜歡的方式自由閱讀文章,初步感受蘆花蕩,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閱讀文章,將自己對人、事情的感受說出來。

  如:人物: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老頭/一對可愛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驚心動魄的護送/一場酣暢淋漓的復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愛國情/一份屈辱的亡國痛并將對課文的整體感受用“這是一片的蘆花蕩的句式說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閱讀永遠是對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適的音樂更容易讓學生和與文章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文意,這樣的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3、合作探究感受傳奇

  1)、比較小兵張嘎、李向陽,鐵道游戲隊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頭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來刻畫這個傳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覺得這個老頭可愛嗎?(重點探究老頭子的人物形象)

  2)、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點探究老頭子的性格內涵)

  3)、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重點探究人物形象描寫藝術)(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對課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做全面探究,體味人物和情節的傳奇色彩。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對本課的重點問題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開想象口語交流

  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體會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心理,從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重點品讀并評析他的心理,在品讀中展開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出示畫面,請學和給老頭和二菱配上獨白式的畫外音。(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形象和環境能有自己的體驗,在交流合作中,參與說話,展開想象,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合活動原理。)

  5、小結存儲體驗拓展

  小結: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課文中的老頭子就是一個真實,可愛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衛了自己的家園,贏得了勝利。從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老當益壯的氣概中,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他的行為告訴我們,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延伸: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戰爭歌聲當中結束。(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僅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學習英雄們不怕艱難,豪邁樂觀,斗志昂揚的英雄品格,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讓語文課堂向更遠的方向延伸。)

  6、作業布置課外延伸

  摘抄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佳句。

  比較閱讀孫犁的另一篇小說名作《荷花淀》。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10-0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母親》說課稿12-20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 永久的悔說課稿11-03

《語文》說課稿11-09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12-28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石榴》說課稿12-17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雪說課稿11-03

化石吟八年級語文說課稿07-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 |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免费 |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日韩国产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