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游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七年級里,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3、了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里,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里,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借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了然,中學生養成閱讀注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復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閱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點、自我評注,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說教學程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學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小學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范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復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于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里得到解決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系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并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后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并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后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獲了知識,那么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里,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復習鞏固、布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后布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學習其寫作技巧由于時間的關系,這道題可以在課后完成。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今天聽了三位老師關于“語文園地”專題教學,再加上俞老師的專家點評及引領,真覺得吃了精神大餐。尤其是朱雅慧老師執教的一下《語文園地四》的教學,構思精妙又高度整合的教學設計,其精辟又帶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都給我很大的啟發,真是一堂成功的課。有以下幾個方面很值得我學習:
一、練習密集,豐富實在
語文園地的學習應在調節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基礎上,對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技能進行梳理、積累與拓展的過程。朱老師的課堂充分體現了這個主旨。“日積月累”短語教學板塊滲透了短語的構詞方法,并引導學生讀準、讀好,并能進行運用。老師借她可以用上8個詞語說一段話,既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崇拜,并巧妙地過渡到“我會讀”環節,此乃獨具匠心之舉。在整堂課中,讀的形式多樣,學生參與面廣。如此大的容量,靠著形式多樣的“花招”,學生學得扎實又充滿樂趣,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整合,放大語用
朱老師非常重視學生對詞語運用能力的培養,總是最大限度地進行資源整合訓練,有統籌意識。其一表現在讓學生用一兩個短語來說以兩句話。學生回答巧妙,說出了“蜻蜓停在綠油油的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等許多詩意的語句。其次在最后的積累運用環節還融合了第一板塊的內容,真是學以致用,令人佩服。
三、優秀的老師造就優秀的學生。
在整節課中,老師那帶挑戰性、多元的評價語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好學、樂學,回答問題吐字清晰,不卑不亢,讀文頓挫抑揚,有效培養了學生語感的良好發展。
但個人覺得有以下小小的缺憾:在“日積月累”短語板塊學習中,詞語教學稍顯平均用力,缺乏整合。若把時間節省下來留到后面進行有感情地理解朗讀,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漂浮的山》是西師版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向我們介紹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點。科普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了解說明方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這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學課或常識課,使教學過程顯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如何才能讓本課的教學更具“語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彰顯了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說明文教學的語文味。
2、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借助字典、詞典和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學過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批讀。
3、了解冰山的特點,培養關注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冰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進行批讀。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彰顯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說明文教學的語文味,我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強化訓練。
重視朗讀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共設置了四處朗讀:
一是教師開課是聽寫中的導讀。
二是泰坦尼克號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紹冰山身高的擬人句。
四是介紹冰山漂浮特點的擬人句。雖然科普說明文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所敘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
重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現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在教學中抓住了“隨波逐流”和“藏”字,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語言環境,感情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作者用詞的準確,并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深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解詞和運用。
重語言感悟。淡化對說明方法的講解。在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有了感悟后,在總結學生發言時,指出他們剛才說的舉例子,列數據就是常用的說明方法。
重語言的遷移。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要學會運用語言。因此在課的結束處設計了一個冰山的自述環節。讓學生在介紹冰山特點過程中就把文本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內化。教師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話可說,既照顧了全體學生,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關注自然,探自然奧秘的情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于世。《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本課將與《長城》和《秦兵馬俑》共同帶領我們欣賞我國的"世界遺產",對本組課文的學習將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品讀文中的好詞好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頤和園".根據你的經驗題目中哪個字值得注意?
2."頤"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來這個字平時不常見,遇到這樣的字你一般會怎么辦?(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這兩種解釋,你覺得在這"頤"字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誰想在這頤養天年?這個太后她除了在這想頤養天年她還有什么愿望?(想讓天下太和沒人反對她)你能把"頤和"二字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二)交流資料:
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打開課堂教學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本著這一原則,課前發動學生通過翻閱課外書,網上查找,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收集并整理頤和園的知識、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后說一說頤和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樣做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培養學生概括、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去感悟頤和園的美麗景色。重點體悟"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以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這兩處語句的含義。
(四)瀏覽課文,明確游覽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作者游覽了那些景點。學生匯報時,教師相應地把各個景點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使學生明確作者的游覽順序。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五)探究學習,理解內容:
課文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其中著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的佛香閣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1、長廊的特點: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
① 學生抓住"七百多米",體會句子中的數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長?(樓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個這樣長的樓道連接起來,作者通過列數字來寫出長廊長的特點。)
2、萬壽山上還有——佛香閣、排云殿。走完佛香閣,來到萬壽山作者又是怎樣看它們的,看到它們有哪些特點?(小組討論)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閣有什么特點?從哪個詞語看出佛香閣非常高?(聳立)作者用詞多么準確,難怪人們無論從頤和園的哪個角度抬頭一看那就是——佛香閣。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深入,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3、其實在頤和園里占地面積最廣的是——昆明湖。
師配樂解說:
這煙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個頤和園面積的四分之三,我們可以登上萬壽山向下看,也可以來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來到——湖心小島,走上——十七孔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點,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賞呢?同學們就趕快找到相應的語句好好地品讀一番吧!
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每組一個景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用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聯想想象法、質疑問難法、朗讀體會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學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交流時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的俄自由表達空間,學生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學生匯報時,教師相機在每個景點簡筆畫處板書景物特點。
師總結:頤和園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記載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盡情游賞的"美麗的大公園",它的美麗"說不盡".說不盡的又豈止頤和園,學習本組課文你還可以去游——長城、秦兵馬俑,放眼我們的祖國呢,還有故宮,放眼世界呢……孩子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細細游賞用心體會。
(六)師生合作板書,升華情感:
美麗 大
長廊 七百多米……沒有……相同
18. 頤和園 萬壽山 閃閃發光 金碧輝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麗 說不盡
文章開篇與結尾相互呼應,美麗是頤和園最顯著的特點,同時它的美又是說不盡的。板書就簡明的反映了這一特點,并且根據游蹤列舉了各景點特色。
(七)總結全文,創新作業:
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個性知識習得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間有著個性的千差萬別,"一刀切"作業難以檢測出這一差別,還容易加重學生負擔而引起他們對作業的厭倦情緒。因而在本課作業設計中,我注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孩子饒有興致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作業形式去主動完成。這樣不但體現了個性,還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本課作業設計如下: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結合課文描寫,展開想象,畫一幅游覽圖;
3、為頤和園或頤和園其中的一處景觀設計導游詞;
4、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游記。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里,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游覽;接著寫晚上回到旅館后“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游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后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二、學情分析:
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對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這種想法,學生必會以獨特的思維,以贊揚或批評的態度來閱讀這篇課文。因此在課前,就先布置思考這個問題“烏塔和中國小學生不同在哪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們國家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嗎? ”可以通過上網、詢問父母等方式自主探究。
三、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
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閱讀有自己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
四、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二)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匯報交流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并能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及讀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2、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煉和考驗。
六、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著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為什么能獨自一人游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到過哪些地方旅游?是和誰一起去的?
師:今天,老師將帶領大家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德國小姑娘,一位稚氣未脫的小學生,年僅14歲就一個人游遍了全歐洲。大家知道她是誰嗎?(烏塔)對,她的名字叫烏塔。(板書課題)
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幻燈片(1)。(學習方法)
⑴可以先讀一讀閱讀提示,根據提示去自學。
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在感觸深的句子、段落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三、整體入手,把握課文
1、師:同學們,你們讀完這篇課文,一定感觸很深,你認為烏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那這篇課文主要就是講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
2、師:是啊,烏塔才14歲,就能一個人出國旅游,可真不簡單。她旅游了哪些地方?還準備去哪兒旅游?(出示幻燈2歐洲地圖)
四、領悟烏塔的獨立生活能力
1、師:大家說說看她是不是隨隨便便就出國旅游了?她還做了哪些準備?同學們再一次讀課文,并畫出烏塔為了出國旅游,她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的句子。
2師:烏塔為什么能一個人跑到歐洲去旅游呢?
生:因為她做了充分的準備。
師:烏塔為了這次旅行做了哪些準備?(點幻燈3)也可作小結用
生:烏塔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她還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
她還自己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師小結:烏塔花了三年的時間,做了這么多的準備,才能到歐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無準備之仗哦。
師:假如是我們,我們敢獨自一人出國去旅游嗎?不敢,為什么不敢呢?是啊,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異。老師這里有一些資料,請大家一起填空填空。(出示幻燈4)
中外父母愛孩子的不同表達方式:
中國父母是百般呵護,孩子一般沒有機會獨立鍛煉;
外國父母是給孩子自由,放手讓孩子去鍛煉;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異:
中國孩子靠父母養活、資助;
外國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掙錢;
認識世界的途徑不同:
中國孩子不出家門;
外國孩子走出家門;
中外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
……
五、指導學生討論交流,結合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
是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也決定了中外孩子的能力的差異,現在老師想請大家討論:(出示幻燈5)
(1)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
(2)可不可以像烏塔一樣單身外出旅游?
(3)你贊同中國父母謹慎小心的教育方式,還是贊同外國父母這種開放自由的教育方式?為什么?
師:我們能向烏塔學習什么?
六、教師總結
是啊,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她的獨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們每一個同學去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學習各方面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就是這篇課文的精髓。
七、布置實踐作業:(幻燈片6)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的意見。
2、小調查《從烏塔身上看中外小學生的不同》。
【關于四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相關文章:
關于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2
關于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關于語文教學總結模板錦集十篇11-14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0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六篇01-02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9篇01-01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8篇12-31
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