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五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年月日”之“24時計時法”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把握24時計時法的方法與普通計時法的相互轉換的規律,學會推算經過時間。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學難點: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具準備:鐘表、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畫線段圖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方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較輕松掌握24時記時法,時間與時刻的區別,靈活計算有關時間的題目。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采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從生活導入
1、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進一步豐富感知。
師:這段節目大家熟悉嗎?新聞聯播什么時間播出?
2、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電視節目預報時間19:00,讓學生說說這是怎么回事?
3、講解這種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揭示課題二探索新知。
師: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呢?看鐘表演示教具。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是什么時候敲響的呢?學生回答是12時,這是夜里12時,是舊的一天的結束,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把這一刻稱為0時。閉上眼睛想一想,時針一天正好走幾圈呢?接著演示時針是怎樣走的。提問:這是時針走幾圈,是幾小時?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24時計時法?學生練習撥表盤。讓學生回答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有什么不同。老師講解這種用0-12時來計時,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計時法叫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第二種不用加文字說明,只用數字0-24時表示的叫24時計時法。(板書讀題:我們今天要研究24時計時法)
[從情境中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因為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用電視上的節目時間創設情境,一方面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比一比:
1、分組研究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討論喜歡哪種記時法。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初步了解轉換方法。
[“相信自己的學生,別以為他做不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學好的方法”。]
三、互換
1、學習把24時記時法轉換成12時記時法。
2、學習把12時記時法轉換成24時記時法。
四、強化“零時”
利用鐘面模型的課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建立0時的概念。通過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明確一天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0時”。認識0時是一天的開始,24時是一天的結束,他們就是夜里12時。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對時間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教學信息化,激發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形象思維,且愛好新奇。所以,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變靜為動,用活動的鐘面,將24時的形成這個難點突破。激發學生發言樂趣。課堂中,課件的使用都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果。特別是那個一晝夜鐘面變化過程(隨著鐘面的變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變淡,太陽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過程),學生對這個知識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鞏固知識:
通過層層深入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兩種計時方法,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說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扎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小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并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周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后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么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說一說,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借助繩子繞圖形一周,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后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么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匯報方法后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后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后兩種方法。最后,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于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說說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是有關小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學習了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始接觸小數。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后,對小數的讀寫法進行教學。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后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說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的理解,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整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相對于對計數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的讀寫方法可能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擬在課堂中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中必須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根據本節的內容我創設了一個“五一”期間模擬登山的情境,整個教學活動貫穿在這一個大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將登山活動變成了一種比賽,學生初分成兩隊進行登山比賽。在登山的過程還設置了許多的“驚喜”,進行情感教育與表揚激勵。
2、自學輔導法。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一些自學的習慣。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檢查幫助學習為輔。
三、說學法
本班學生一直都在課堂上嘗試進行自學與教師輔助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加上本內容在一定層次上的相對簡單。所以我大膽采用了學生自學與學生互教的方式。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然后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這有利于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五一有什么旅游計劃?想不想登山?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上進行一場登山比賽。看看哪些同學能順利登上山頂,拿到一份“寶藏”。創設一個比賽登山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就有一種新鮮感,在課堂上能保持一種較為旺盛的學習力。
(二)復習引入
本節課是有關小數的讀寫法,這與整數的讀數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以前有關整數的讀寫法及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類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讀整數,復習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等內容。
1、我們今天上的是什么課?(數學課)所以一開始我們就來一輪非常簡單的讀數游戲。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數,兩組分別抽一組的同學快速讀。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讀出這些數就必須非常準確、熟練地知道整數的數位順序表(齊聲說)
比賽:每隊各派兩人,從教師手中抽三個計數單位,三個數位,貼在相對應的數位位置上。
個、十、百、千、萬、…(一級)
3、引入新授
教師出示幾個小數:2.7820.4635.9。這些就是我們昨天所認識的新朋友,它們叫什么?(小數)我們觀察一下這些
小數,它們以小數點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為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部分。剛才我們分析了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其實小數也有計數單位與數位。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三)、學習小數的數位順序
1、學生先在小助手“樂樂”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自學,(樂樂是在本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虛擬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學中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自學)
2、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以上的幾個小數指名說說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然后通過一個比賽活動強化對小數數位和計數單位的記憶。兩隊各派三名同學上前,依次抽一個數位貼在相應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萬分位、…(二級)
3、為了鞏固數位順序的相關內容,緊接著設計了以下這部分練習:
(1)、小數點右邊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么數位?計數單位是什么?
(2)、省略號表示什么?
(3)、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為多少?
(4)、寫出24.375每個小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分之幾?(三級)
(四)、自學小數的讀法與寫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仍然是在小助手“樂樂”的提示進行自學,教師進行課堂巡查,并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五)、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后,教師通過設計練習,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檢查,在教學中適時對學生在自學中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強調幫助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采取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設計,讓學生找到自學的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學生自學時的漏洞。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設計了兩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動學習的樂趣,激發探索欲。
1、你會怎樣讀小數?
2、讀出下面的小數: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個小數分別表示什么呀?(四級)
4、比賽:一組先派一個同學寫一個數,請另一組同學說,如果答對那個同學就可以當小老師,出題考另一組的任何一個同學。進行五輪比賽,看勝負。(五級)[
5、你會怎樣寫小數?
6、寫出下面的小數:
四點零三九零點四零八三十點零一五
7、想一想:每個小數表示什么?(六級)
8、比賽: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三點七三零點三零七五十點二零八四萬零七十三點六九
隨機從每組中各挑兩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同學先完成自己組的兩道題,再檢查另一組的是否正確。(七級)
9、讀P8788頁的讀寫規則。
(六)、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對于新知的一個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個過程。在這里安排了兩種類型的題目:一是基礎知識題,主要是書上的相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再次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一是知識拓展題,是一個書上的思考題,主要是讓學生發散思維,學會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檢查方式:抽查與統一講解相結合(八級)
3、知識拓展:
用5、0、7、6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2)、大于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3)、0不讀出來而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九級)
(七)、小結:
提示課題,哪些同學成功的獲得了這些寶藏了?出示“我會讀寫小數”。你們都獲得了這份非常重要的知識寶藏,相信會為你今后的學習帶了許多幫助。其實學習數學就我們的隊名也可以這樣的快樂輕松而且簡單呢。
(八)、布置課堂作業:
根據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下兩道作業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1、讀出下面各數:
0.07讀作:1.405讀作:
20.03讀作:70.009讀作:
2、寫出下面各數:
零點二二寫作:二十點零零七寫作:
三十點八寫作:一百點零九三寫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說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于計算教學范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游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后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煉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五篇】相關文章: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7篇10-10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六篇10-1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10-13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