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泥巴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泥巴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是一篇懷念童年快樂生活的課文,“泥巴”是作者童年鮮明的記憶,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把我們帶到“那段風一樣的日子”,通過“放秋假到西河灘捏泥人泥物”和“累了、餓了備下野餐享用”兩件事,展示了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全文首尾呼應,脈絡暢達。回憶中抒發對童年快樂生活的眷戀之情。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條理,理解課文內容,學會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風一樣的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分以下幾步進行:
。ㄒ唬⿵团f引新
思考:作者向我們講述了關于泥巴的哪兩件事,用“不僅……還……”的句式說說。通過概括,學生對課文內容又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培養概括課文內容及用關聯詞語說話的能力,一舉三得。
(二)品讀課文、體味童年
此環節緊扣語言文字,從兩件事切入,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句,咬文嚼字,有感而悟直至揭示主旨---理解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學會熱愛生活。
先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片段用簡單的一兩個詞概括感受寫在旁邊,再帶著感悟讀一讀,從面到點加深理解。
品讀環節隨學生的交流靈活探究。
重點研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運河泥、唱童謠、捏泥人、欣賞泥物、吹泥哨等場景。每一部分都讓學生先讀出自己的感受,再談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快樂。
唱童謠、捏泥人一處:學生讀后,追問:從這里知道了什么?孩子們會說他們很快樂、捏得又快又好。追問:“從哪些詞語中知道的?”讓學生找出“脆生生、不長時間、轉眼的功夫、精神抖擻”等詞語!斑叧{就邊捏出了這么逼真的泥物又說明了什么呢?”繼續追問下學生體會到孩子們經常在這里唱童謠捏泥人!斑@小河就是他們的樂土,經常這樣唱童謠捏泥人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夢回故鄉會這樣想”出示課文第一句話:那條清澈的小河還是往昔的模樣嗎,那群泥狗一樣的鄉下孩子,還在玩著河泥,唱著清亮亮的童謠嗎?學生齊讀。
欣賞泥人泥物一處。先找到能夠概括特點的詞--活靈活現。再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寫得活靈活現。引導學生發現原來在泥人泥物的前面都加上了修飾的形容詞。明白了表現方法,就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按照文中的句式:有--的--、--的---、--的---,有--的--、--的--、---的---完成仿寫。學生寫后要求有感情地讀出畫面,想象讓文字全新創造,仿寫、讀畫面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掌握例舉及運用修飾詞的方法,更體驗到了童年的樂趣。情感升溫繼續齊讀課文第一句話。
吹泥哨部分主要進行美讀訓練。在指名讀、練讀之后這樣引讀:白牙、黑皮膚、紅泥哨、多么漂亮的色彩請你讀出色彩美;泥哨聲、童謠聲,多么動聽的聲音請你讀出聲音美;快樂的孩子、秋天的田野請你讀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排比使情感逐層上升,學生強烈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再次復現課文第一句話讓學生齊讀,這一不斷出現的主題覆蓋課堂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在笑談趣事中,品悟到了童年的美好,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
第二件事備野餐享用。讓學生運用學得的方法有感情地讀。并從“隨便抓摸、意料之中、不是、就是、要么”等詞語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出這里野生資源的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三)抓住難點、質疑討論
學習重點片段后讓學生找到課文中哪兩句話幾乎是一樣的?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是不是重復了?(明白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風和童年有什么共同之處?引導學生理解“這風一樣的日子”領悟出它們都是美好、短暫、自由自在、轉瞬即逝的。這樣比喻簡潔鮮活,表達了對童年時光的無限眷戀之情。
。ㄋ模┩癸@主旨、升華情感
感悟與朗讀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情緒與文本的情緒水乳交融。讓學生把從“啊童年的泥巴,那風一樣的日子呦!”這句話聽到的作者的心聲朗讀出來。教師引讀:童年的泥巴,帶給作者多少樂趣呀!帶著喜愛之情讀出心聲;每個人都要長大,童年的時光那么短暫不會再來,帶著惋惜之情再讀;童年的泥巴至今還在作者夢中不斷懷想,讓我們帶著對童年時光的眷戀再讀;作者的童年像風吹去了,我們正享受著,讓我們珍惜童年,熱愛每一天,帶著無限的贊美讀出我們的心聲!
美讀,富有詩話的設計,反復點染中心,加強感悟抒發胸臆,帶領學生走進了心靈的故鄉—童年。
本課設計力求回歸語文本色,把握聽說讀寫形式,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童年的泥巴說課稿】相關文章:
童年的泥巴教學課件07-28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回憶說課稿11-02
《童年的發現》優秀說課稿12-17
玩泥巴2000字作文09-26
童年的搖籃曲說課稿12-04
童年讀《水滸傳》說課稿11-04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泥巴真好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