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軍行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軍行說課稿1
說教材
《從軍行》是長春版語文第九冊第十一板塊中的第一課。這一課共有兩首古詩:
其一,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寫景,點出了戰爭的艱苦環境,景中含情。唐王朝與蕃貴族經常發生戰爭,由于戰爭殘酷,青海湖上空陰云彌漫,大片大片濃厚的陰云,一直延伸到天邊,高聳的雪山籠罩在烏云中,顯得暗淡無光。一個“暗”字,以自然景物極力襯托戰爭的慘烈。遠望前方玉門關,顯得遙遠而迷茫,那大漠間孤零零的城池變得更加孤單了。一個“孤”字說明環境的惡劣、孤立無援,為下文寫將士們豪壯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鋪墊。這兩句詩,渲染了戰爭氣氛,點出了凄涼艱苦的環境,表達了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與艱苦。
詩的后兩句轉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見戰斗是多么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斗生活,都濃縮于七個字中,盡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斗志絲毫不減。最后一句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其二,是一首描寫邊關將士軍旅生活的七絕。此詩格調高昂激越,樂觀向上。從描寫上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
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前軍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出來,王昌齡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嘆服!
說教學目標
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五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時,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3.通過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猛打猛沖,屢立戰功,頻頻榮升。同時,板書“從軍”,同時們怎么理解“從軍”(從學生熟知比較感興趣的話趣人物入手,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情景狀態。同時引入學生思考)
2、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板書:行。
(自然過渡,使學生平滑過渡到正課學習,同時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為理解古詩中人物情懷做鋪墊)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2、讓說說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初步的了解古詩的特點,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并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詩意
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讓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2、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
3、讓學生看圖讀前兩句,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
4、讓學生齊讀后兩句,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體出示古戰場圖,感受古詩內容并設置問題:“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體會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重點在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意、在看中感悟詩意、在思考中感悟詩意。)
四、體會意境
1、采用小組讀、分男女生讀、配樂朗讀等誦讀的方法體會詩的意境。
2、品悟詩情
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
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進而感悟詩人通過對戍邊戰士的戰爭生活的描寫及對其殺敵報國壯志的歌頌。)
五、拓展閱讀
1、幻燈片出示另外五首從軍行
生讀這幾首詩,根據自己喜好,小組合作學習理解詩句意思,朗讀古詩。
2、課后的拓展與運用
(設計目的是通過從畫面到詩句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
從軍行說課稿2
本詩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寫景,點岀了戰爭的艱苦環境,景中含情。唐王朝與蕃貴族經常發生戰爭,由于戰爭殘酷,青海湖上空陰云彌漫,大片大片濃厚的陰云,一直延伸到天邊,高聳的雪山籠罩在烏云中,顯得暗淡無光。“暗”字,以自然景物極力襯托戰爭的慘烈。遠望前方玉門關,顯得遙遠而迷茫,那大漠間孤零零的城池變得更加孤單了。一個“孤″字說明環境的惡劣、孤立無援,為下文寫將士們豪壯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鋪墊。這兩句詩,渲染了戰爭氣氛,點出了凄涼艱苦的環境,表達了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與艱苦。
詩的后兩句轉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百戰,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見戰斗是多么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斗生活,都濃縮于七個字中,盡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斗志絲毫不減。最后一句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此詩格調高昂激越,樂觀冋上。從描寫上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前軍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出來,王昌齡在構思和驅遺語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嘆服!
一、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
2、教學難點: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感詩境、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板書《從軍行》
2、解詩題,知詩人
《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讓說說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引入課題
(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初步的了解古詩的特點,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并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明詩意
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讓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讓學生看圖讀前兩句,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
讓學生齊讀后兩句,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體出示古戰場圖,感受古詩內容并設置問題:“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體會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社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4、體會意境
5、品悟詩情。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
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拓展,加深學生對盛唐邊塞詩特點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延伸王昌齡的另外兩首《從軍行》,加深對邊塞詩的理解。
【從軍行說課稿】相關文章:
改寫從軍行11-26
從軍行劉長卿11-13
王昌齡從軍行01-18
《從軍行》王昌齡12-26
從軍行教學反思11-27
從軍行作者王昌齡12-30
王昌齡從軍行古詩05-28
王昌齡的《從軍行》03-03
王昌齡從軍行譯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