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霧凇》說課稿和評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選《霧凇》說課稿和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從讀書實踐中來。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的陶冶思想情操。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文質優美的佳作,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方能領悟到文章的真諦,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本節課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努力營造在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中培養閱讀能力,發展思維,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霧凇》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這篇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能在朗讀解讀中了解霧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并為之贊嘆、陶醉。
2、激發學生探索自然景觀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感悟吉林霧凇的奇觀,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四、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學程序。
教學擬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進入情境賞霧凇。
1、觀賞課件,說感受。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媒體中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再指導學生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媒體中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感受認識霧凇“潔白晶瑩”的色彩美和“銀光閃爍”的光澤美,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這種美。
第二步:朗讀探究析霧凇。
1、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研讀,歸納形成霧凇的兩大條件:(1)飽和的水汽;(2)遇冷凝結。
2、那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會出現這一奇觀呢?交流:(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要清楚地說出吉林霧凇出現奇觀的兩個條件:一是大量的水從水電站流出,溫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過于飽和”的水蒸氣;二是夜幕降臨后,氣溫驟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過于飽和的水汽凝結。)
3、討論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輕柔。
讓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詞的分析,學生不僅很快弄清了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解決了課文難點。
第三步:個性表達贊霧凇。
1、邊放錄像邊范讀第三自然段。圖像與音樂的和諧組合,觸及了孩子的心靈,學生看著生動的動態畫面,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
2、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樣贊嘆的呢?
3、讓我們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齊讀第三自然段)
總之,整個教學設計是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享受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愉悅。
【精選《霧凇》說課稿和評課稿】相關文章:
2.霧凇說課稿
3.霧凇說課稿
6.《跳高》評課稿
7.寒號鳥評課稿
8.軍神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