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1
一、首先,說教材
《倍數與因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章第1課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倍數與因數的含義以及相互依存的關系。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乘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將為今后進一步學習2、3、5倍數的特征以及質數合數的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會判斷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了解倍數與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培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倍數與因數關系過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關系,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與交流的情感品質。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認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理解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會找7的倍數。
二、說學情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币虼,在教學之始,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很重要。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但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說教法學法
基于對教學內容、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課我主要采取以講授法為主,輔助以啟發式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來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茖W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本節課我對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將著重介紹一下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導入,激發求知欲
在上課之初,我會播放國慶70周年閱兵的視頻,讓學生們一起再次為祖國媽媽慶生,感受祖國的強大,同時祝福祖國媽媽繁榮昌盛。接著屏幕放大閱兵的兩個方陣,請學生們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學生不難給出算式為94=36(人),57=35(人),順勢詢問算式中數字之間的關系,進而引出新課。
通過視頻導入,一方面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二、誘導啟發,發現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2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辨析倍數與因數的關系
首先,通過導入的問題,讓學生們觀察算式94=36,講解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數,9和4是36的因數。然后讓學生們根據57=35,思考“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有35是倍數,5和7是因數的錯誤回答。部分學生會質疑這樣的表述到底35是誰的倍數,5和7是誰的因數。進而師生共同探究發現正確表述:35是5和7的倍數,5和7是35的因數。順勢強調不能單獨說誰是倍數,誰是因數,同時指明我們只在自然數(0除外)范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在整個過程中肯定學生們的發現,并給與正面的評價。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來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準確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數,25和3是75的因數。100是20和5的倍數,20和5是100的因數。師生共同總結我們在表述倍數與因數關系時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應該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對于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認真思考問題,向學生們投入更多的贊美語言。
活動二:找尋7的倍數
首先,在學生們可以根據給出算式順利表示出倍數與因數關系后,讓學生們思考“屏幕上哪些數是7的倍數”,獨立思考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匯報的結果會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數,表明這是利用本節課的倍數與因數關系去解決問題。還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數等答案。指出這是利用除法去解決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數。順勢帶領學生總結其實在倍數與因數的關系中,如果商是整數且沒余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
在這些活動中,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環節三、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課后試一試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旨在培養學生進一步明確倍數與因數的含義,進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環節四、引發反思,全課小節
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獲,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師生共同完成課堂評價。
環節五:布置作業,課后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我將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課后練習;選做題是找找生活中的運用。
二、說板書設設計
黑板上呈現的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設計以提綱式的板書為主,這樣可以很直觀、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課內容展示出來,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關系: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百以內、千以內、萬以內、億以內以及一些整億的數。但這只是對數字的淺在認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以及分數的約分、通分和四則運算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讓學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因數中最大的數、最小的數及其個數方面的特征。
情感、價值目標:
2.讓學生初步意識到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非零自然數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體會教學內容的奇妙、有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3)教學重點:
理解倍數和因數的含義與方法
(4)教學難點:
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二、談設計理念
首先從學生的操作入手,由淺入深,利用學生對乘法運算以及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關系的已有認識,在操作中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
其次以學生討論、交流、相互評價,促成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倍數、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鞏固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學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確的表達。
三、談教學過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題
用12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進行不同的擺法展示,為了避免簡單的操作,引導學生通過算式來想他是怎么擺的。組織交流,引出算式與概念鑒定。
。2)教學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橫里讀、豎里讀,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知識概念,并及時出示整個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數,讓學生自己舉例,示范說、相互說,最后以教師舉學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學生不僅從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從除法的角度進行,也為后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做好伏筆。
(3)設疑,置疑,激發學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才說到12、18是3的'倍數(板書:3的倍數),3的倍數是不是只有12、18這兩個數呢?”組織交流:3的倍數有哪些呢?同學互評,交流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識的整體性教學,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維的難度,“分鐘內你們寫完了嗎?如果再給半分鐘呢?為什么?”
。4)判斷中進行教學內容的遞深,形成了反思、學習、強化的整個學習過程。在學生做出“6是倍數”的正確判斷之后,并不簡單換章,而是以此為契機
“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以談話導入,形成知識相互的聯系與區別,
“談話:必須說清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所以6可能是某些數的倍數,也可能是某些數的因數,那我們就來找一個數的因數。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數嗎?”
(5)討論互評,自主學習
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從無序到有序,從自尋到互學,請學生板書,
學生評價,“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個數的因數,可以介紹給大家嗎?還有其他方法嗎?”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導,掌握不失總結
如:提問:5為什么不是36的因數?(因為36÷5不能整除,有余數)
小結:不能被這個數整除的數就不是這個數的因數。
小結:我們即可以從乘法算式,也可以從除法算式找到一個數的因數。
提問:那對于一個數的因數從36的因數、15的因數這兩個例子又有什么發現?
總結:對于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它們是不同的,但通過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系的。
四、教學板書
可根據情況自行設計。
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倍數和因數》是小學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2單元的內容,也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部分最重要的知識之一。《因數和倍數》的學習,是在初步認識自然數的基礎上,探究其性質,其中涉及到的內容屬于初等數論的基本內容,相當抽象。在這一內容的編排上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沒有數學化的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在本課時通過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給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在地位上,這節課是因數、倍數的概念引入,為本單元后面的內容、以及第四單元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鋪墊。(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略)
二、說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但采取借班上課的形式,選取了四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已經分段認識了億以內的整數,基本完成了整數四則運算的學習(本學期剛學完)。但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和個人思維發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語言表達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但由于本課是由乘法引入,且減少了以前老教材關于“整除”等繁雜概念,大大簡化了敘述和記憶的過程,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在設計理念上,本人總結四點特點,而這四個特點也剛好在我教學的四個環節中生成:
第一,從生活切入,實現數形結合,完成概念的有意義建構。
數論的內容,如果從數字本身出發進行研究,對小學生來說就抽象了些。本節課,教師以解決問題“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為引子,讓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概念,避開了抽象,有利于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建構。同時,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思考“哪幾種拼法”時,教師給出了不同的建議,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畫一畫,這樣既符合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有不同,老師有針對的引導,其次,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系起來。學生經歷了“先形后數”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抽象的過程。
第二,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的技能與方法。
能列舉一個數的因數,是本節課技能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學活動中,教師牢牢的抓住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的列舉一個數的因數,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追問“用什么方法找的?”,讓學生充分暴露個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師點撥出學生思維中各自的優勢:一對一對的找;從“1”開始有序的找,再通過有效分析,取得學生整體的認同。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互相討論過程中,學習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技能與方法,做到即關注了過程,又關注了結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實現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歸納尋找共性。
一個數的因數的特征,單憑記憶也不難接受,為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學習”,教師提出問題“任意一個自然數的因數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觀察6、11、16和24的因數,思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幾?最大的是幾?教師在研究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引導,學生的思維有了明確的指向,便于通過探索發現規律。
第四,重視數學意義的滲透與拓展,力求用數學的本質吸引學生,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持續發展。
數學教學,要樹立為學生的繼續學習、終身發展服務的意識,不能關注短效、急功近利。本節課的設計,教師就注意到了學生的學習后勁。如在備課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數的介紹這一抉擇上,教師反復考慮: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為表達因數與倍數的整體關系,很多老師在設計內容時,都在一個課時就將求因數和求倍數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終本人選擇舍去求倍數,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課時學習,將完美數的介紹以及小故事納入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此內容和現行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都不大,但卻是學生繼續學習數學所需要的,因為只有有了文化的氣息,數學才變得有了靈魂,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厚重、數學的魅力,才能讓學生透過枯燥,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持久動力。
四、說教學效果
上完課后,一些老師認為有部分學生并掌握到教學目標里的知識技能目標,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學生思維水平與表達方式有限,把這個內容拿來在四年級上并不合適。首先,本人認為,教師這節課的引導是有不足的,教學目標并未很好的實施。本人也曾經看過有大量名師找了四年級甚至三年級的學生上過這節課。從理論上說,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數乘除法的學習的學生都可以進行這部分的學習。當然,放在每個年級來上出現的效果理應都會有不同。同樣,這節課四年級的學生有著他們自己的思維水平,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有限,出現一些思維的無序是非常合理的,作為老師不能太關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該放在四年級來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樣把握教法與學法的度,各家之談,本人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嘗試,只希望拋磚引玉,老師們可以給出更多的意見,作為一次有意義的談論。
【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相關文章:
《倍數和因數》說課稿6篇11-15
因數和倍數數學課件08-07
小學數學說課稿《最小公倍數》12-17
有關因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3篇03-15
關于因數與倍數的單元測試題08-14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與倍數的復習資料09-01
數與倍數說課稿11-04
最大公因數說課稿11-04
3的倍數的特征說課稿11-13